爸爸因為工作關系的原因,跟學校之間不得不有了較多的往來。太平鄉不算大,遠遠比不上相鄰的鎮,不過當時的鎮僅僅只有一家照相館,而小小但平鄉竟然比鎮還多一個。
爸爸開的比較早,家族里也有人跟政府有關系,爸爸憑著在公社留下的關系,與學校的工作開展的還算順利。
同學們的畢業照,入學證件照,包括什麼少先隊、團員照等,都是去趙亦中家里拍攝。當然了,拍攝畢業照的時候,爸爸要去學校,除此之外,爸爸還有婚禮錄像的業務,如此一來,七里八鄉的許多人、許多孩子,幾乎都見過爸爸。
趙亦中拖了家里的福,在學校也頗受同學們喜歡,兼之他又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這名氣可就不小了。
從課代表到組長,再到學習委員、衛生委員等,最後再到班長,趙亦中在孩子們中,算是突出的。
老師們因為爸爸的關系,對趙亦中更是格外關注。趙亦中在學校的成長可謂是星光燦爛,備受矚目。
小學一二年級時,趙亦中擔任班長,那時候班長的權力還是蠻大的。老師賦予了班長監管紀律的重任,趙亦中負責起來,更是一絲不苟。
班主任曾經定過一個規矩,上自習時,若是有同學違反班紀律,班長可以對該生實施體罰。這個體罰,便是讓違反紀律的同學趴在桌子上,翹起,然後由班長拿著教桿打兩下。第一次,打兩下,第二次抓到,打三下,再往後還是三下。
趙亦中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同學被抓到,大部分孩子都能老老實實的受罰,畢竟班長上頭還有班主任。有些同學,則會嬉皮笑臉的向趙亦中求情。趙亦中挺討厭這種學生的,你要是不想被打,那就不要犯紀律,既然犯了,那就不要求情。
班里除了班長,還有個副班長。副班長為人老實,也圓滑一些。或者他更平易近人一些,他會听取求情,一般情況下,他只是批評兩句,卻不會真的動手打人。即使班里亂的很了,他依然只是批評,極少動手。
趙亦中從來不以為然,他只有一個做法,那就是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誰犯了,誰就接受懲罰。後來,同學們也有反對他的,他們反抗厲害了,趙亦中也會妥協。但他的妥協並沒有讓同學們就此領他的情,或者就此老老實實的遵守紀律,他們依然違犯。
再後來,趙亦中便不再妥協了,他嚴格的執行著老師的命令,嚴厲的懲罰著犯錯的同學們。不過,他揮打的力量小了許多,不再像以前那麼狠了。他希望同學們,能夠理解他的意思,能夠盡量的遵守紀律,不要讓他難做,也不要讓班級成為菜市場。對于很少犯錯的學生,趙亦中一般都輕輕的打兩下。對于那些慣犯,趙亦中從來不會留情,他會重重的責打。
很多人,對女生都有一股天生的照顧、憐憫之情。但那時候的趙亦中從來沒有這種想法。他一直覺得男生和女生都一樣,男生能夠做到的,女生也一定能做到,男生犯了錯誤挨打,女生同樣不能逃避。基于這樣的認識,趙亦中打起女生來從來不會留情,完全是照著男孩子的標準來的。或者,在他的想法里,根本就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老師的標準,決不妥協。
按說,這樣的一個人,這樣一個不知變通的人,是最受孩子們討厭的,也是最容易受到大家攻擊的對象。
但那時候,孩子們太小了。三年級以前的孩子,還沒有生成那種強烈的反抗意識,他們還是很听老師的話,也很服從班長的命令。孩子們還想不到去做違反他們要求的事情。
這個時候的孩子,心理還遠不成熟,他們還是會以大人的要求為第一行事原則。班長作為班主任的代言人,在他們的內心里,班長其實是和班主任等價的。
孩子們照樣會在下了課後,找趙亦中玩。大多數孩子,還是會圍繞在班長的身邊。這樣的情況,讓趙亦中從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合適,從識到自己的這種做法並不合理。
直到三年級,有一次,趙亦中在懲罰了一個女生後,班里便有人開始取笑趙亦中。取笑他打女生的,這個人,趙亦中並不知道是誰,但他很快就發現,很多人都在取笑。他有些承受不住,第一次認識到,他打女孩子的可能真的不好。
趙亦中糾結了好久,才最終將打改為打手掌心。這是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問題。
再往後,趙亦中依然是明星學生,大家都知道,他學習好,家境好,老師關心他,重視他,還當了很多年的班長。
同學們對他還是很客氣,他從不缺玩伴,也不缺學習好的朋友。他以為自己的做法很對,他以為正是因為自己嚴格的做法,才讓大家如此喜歡他。因為副班長沒有他那麼受歡迎,他以為,正是副班長的妥協,才讓大家並不那麼喜歡他。
可孩子們真實的想法,可能只是想跟他打好關系,讓他不要對自己下手那麼重。又或者是,孩子們覺得他是老師喜歡的人,所以才願意和他交往。
趙亦中並不覺得自己有錯。但孩子們隨著年齡的長大,也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觀想法。
趙亦中慢慢的就發現,有同學開始不願再跟他玩了。這些人主要是班里的學習比較差的同學,他們遠離自己的做法,只是讓趙亦中感覺到自己可能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好。
爸爸媽媽對他的要求,就是遠離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跟學習好的那些好學生待在一起。
有了這個前提,趙亦中便不再關注那些差生為何不願跟自己玩的問題,他覺得,只要那些學習好的同學不討厭自己、支持自己就行。這個時候,已經是四五年級的時候了。
等他上初一的時候,班主任因為爸爸的關系,根本就沒在班里進行選舉投票,而是自己拍板決定,讓趙亦中直接擔任了班長。
初一的同學,不僅僅只有附近村里的孩子,更多的,還有來自其他學校的陌生同學。被拍板決定的班長趙亦中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興,他面對這麼多陌生的面孔,尤其是听說了班里的幾個尖子生後,他覺得,自己有些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們相處,不知道該如何跟陌生的同學打交道。
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以前在學校,那都是大家找他玩,現在他成了空降班長,他要做好工作,必須要跟同學們處理好關系。
可惜,當了這麼多年班長,他還真是第一次踫到這種問題。
爸爸媽媽只會為他能夠當上班長而高興,卻不知道跟他講一些為人處事的方法,在他們心里,自己的兒子做了這麼久的班長,在老師口中那也是一等一的好學生,哪能不會處理這些事情。
趙亦中不會處理,他只能選擇最笨的辦法,他老老實實的按照老師的要求,對班級進行管理,老師分派的任務,他會搶著去做。踫到大掃除,他會先干完自己的,然後到處去幫忙。他希望通過自己以身作則的表現,來獲得大家的認可。
這樣的班長,當然不會引起同學們抵厭。大家知道他是個負責任的班長,是個勞動積極分子,學習也很優秀,同學們慢慢認可了他這個班長。
但初一的孩子已經有了足夠的主觀意識,他們認可他作為班長,但並不代表,孩子們願意與他交朋友。
趙亦中看到大家對他認可,卻把這當成了同學們喜歡他,願意跟他做朋友的表現。甚至,有人跟他一起玩,他以為這就是朋友了。
他的這種做法,讓他感覺到很累。班里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他完成的,老師交代的任務,大都是他從頭負責到底。這樣的生活,讓他倍感辛苦。好在,同學們對他認可了,他認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他喜歡大家跟他一起玩,但他並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同學們接納了他。
他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們進一步加深友誼,只好繼續埋頭苦干,更加努力的去做事。班里為了衛生的問題,產生了爭吵,他二話不說,自己去干。大家一看班長都帶頭干了,哪還會繼續爭吵,大家紛紛去幫忙。
趙亦中以為自己真的是受歡迎的,也是大家的好朋友,但他並不懂得,他這麼做只是關系好,卻遠遠稱不上是朋友。但這也正是那時候,趙亦中對朋友的理解。
趙亦中非常清晰的記得,周末學校放假,每個班被學校分了一個黑板報,班主任交給他一個任務,那就是在周末的時候,找人把黑板報做好,周一的時候,學校要檢查。
趙亦中得了老師的吩咐,便回去找同學幫忙,他站在講台上,大聲問大家,有沒有人願意來做黑板報。
初一的課程蠻緊的,到了周末大家都想回去好好休息一下,然後趕緊做作業,沒有人願意跑到學校里來做什麼黑板報。
趙亦中問了幾次,都沒人回答,更有同學不斷的催趙亦中,說時間到了,大家都放學了,你也趕緊的吧。
趙亦中無奈,只好把宣傳委員找來,這宣傳委員一開始還不願意,趙亦中只好說,你是宣傳委員,本就該負責這件事,你不來誰還來?
宣傳委員是個女生,她听了趙亦中的話,便又拉來了她的好朋友。
那天下午一共就來了他們三個。整整一面牆的黑板,就交給了他們。三人從下午一直到忙到了初四放學。期間,有個男生還來過,他來不是為了幫他們忙,而是這里面有一位女生正是他喜歡的。
後來,學校要辦班報,做的好的,可以獲得學校宣傳欄展示的機會。這個任務,班主任交給了班長,讓他想辦法做好。趙亦中召集班委開會,從下午放學一直到天黑,沒有一個人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更沒有人主動承擔這項任務。趙亦中無奈,只好回家自己做了出來,等他休息的時候,已經半夜12點多了。那個時候,趙亦中還拿著班里的鑰匙,他負責早上早去開門。
第二天,趙亦中不到5點半便到了學校,等班委里的人到的差不都了,他拿出自己做的班報,班委都說,做的不錯,這事也就算完成了。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趙亦中不知道怎麼跟大家交流,不知道怎麼分派任務,不知道怎樣才能和同學成為朋友,他只能事事負責,事事帶頭。他自以為同學們認可了他,可他真兄厭了這種生活,他覺得,自己活但累了,他想讓自己舒服一些,可他不知道該怎樣才能讓自己舒服。
他是個負責任的人,他還不敢辭掉班長的職務,他怕爸爸媽媽不高興,怕老師問他為什麼,更隱隱擔心,若是自己不做班長了,同學們會不會就不喜歡他了?
那個時候的他,正處在青春發育期的開始,他的心智以及對外界的認識,正在慢慢形成,他意識到自己現在的狀況有問題,可他不知道問題在哪里,他以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才造成了這樣的狀況。
黑板報獲得了學校的表揚,班報更是直接出現在了宣傳欄中,看著老師高興的笑容,听著同學們的歡聲笑語,趙亦中覺得自己的付出還是得到了回報的,他想,自己累點就累點吧,只要他們高興就好。
他把自己心中的那點擔心一次次的壓在了心底,直到初二時,他真正的嘗到了其中的苦果。
只是,這個苦果來但不是時候,它恰逢趙亦中人生階段中最重要的青春期,這一次遭遇,連被他早已深深埋在心底的童年晦澀都一起被挖了出來,它的到來,讓趙亦中在接下來的整整一年時間里都看不到一毫陽光。
(PS︰求支持,求推薦票,大家給力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