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演義 大臣邪惡陷忠良,何苦貪財被發配

作者 ︰ 陳純綱

??卻說陳湯被剝奪爵位成為一名普通士兵,後來過了幾年,西域都護段會宗被烏孫國的軍隊所包圍,驛站的人騎著馬趕來報告,希望派遣西域有城鎮的國家以及敦煌的軍隊來救自己.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以及百官商議了幾天還沒有結果。王鳳就說︰「陳湯很能謀劃,熟悉外國情況,可以把他叫來問問。」皇上就在宣室召見了陳湯。陳湯攻打郅支單于時得了傷寒病,兩只手臂不能彎曲。陳湯進去參見,有詔令叫他不用跪拜,把段會宗的奏書給他看。陳湯辭讓說︰「將相九卿都是賢才,通曉事理,小臣衰弱多病,不足以來策謀大事。」皇上說︰「國家有急事,您就不要推讓了。」陳湯答道︰「臣下認為這件事一定沒有值得憂慮的地方。」皇上問︰「憑什麼這樣說呢?」陳湯就說︰「胡人士兵五人才能抵上一個漢朝士兵,為什麼呢?因為胡人兵器原始不銳利,弓箭不鋒利。現听說他們學得了很多漢人的技巧,但仍要三個人才能敵擋一個漢兵。還有兵法上說︰‘敵人比主方多一半的兵力然後才可以相敵’,現在圍住段會宗的人數不足以戰勝他,請陛下不用擔憂!況且軍隊輕裝前進一天走五十里,負重前進祇能走三十里,現在段會宗想調動西域有城鎮的國家以及敦煌的軍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到達,這是所謂報仇的軍隊,並不是救急可以用得上的。」皇上說︰「那怎麼辦?解圍是一定的嗎?那大概幾時可以解圍?」陳湯知道烏孫軍隊是烏合之眾,不能持久進攻,以前的這種事情都過不了幾天,就答道︰「已經解圍了!」屈指計算了一下日子,說︰「不超過五天,就可听到好消息。」過了四天,軍書送到,上面說包圍已解。大將軍王鳳上奏任命他為從事中郎,幕府中的事全由陳湯來處理。陳湯明曉法令,善于根據情況分析形勢,他所提的建議多數被采納。陳湯經常接受別人的金錢來為別人起草奏章,終于因為此事而被罷黜。

??當初,陳湯和將作大臣解萬年友好。從元帝時候起,渭陵地區沒有再遷徙人口營造居民點。成帝就在這里初步建造陵墓,幾年後,又喜歡上霸陵曲亭南面的地方,就重新再建。解萬年和陳湯計議,認為「武帝時候,工匠楊光以他的建造幾次都讓皇上感到滿意,自己謀得將作大匠一職,還有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因建造了杜陵被賜給關內侯爵位,將作大匠乘馬延年因為勞苦被賜給中二千石的職位;現在初步建造陵墓並營建居民點,成就大功,我也應當受到重賞。子公的妻子家在長安,兒子也生長在長安,不喜歡東方,應當請求遷居,可以得到賞賜的田宅,這樣都有好處。」陳湯心中認為這有利可圖,就密封奏章呈給皇上說︰「初步建造的陵墓在京城地區,是最肥沃美麗的地方,可以建立一個縣。天下百姓沒有遷徙到各陵已三十多年了,關東的富人越來越多,佔領了很多好田,驅使貧困的百姓,可以把他們遷到初步建造陵墓的地方,用來增強京城,削弱諸侯,又使中等人家以下的都能平均貧富。陳湯願意和妻子兒女以及家屬遷徙到初陵地區,為天下人帶個頭。」于是天子就听從了他的計策,

??果然先營建昌陵地區居民點,然後遷徙內地郡縣的國民。解萬年自己提出三年可以完工,後來終于沒有完成,群臣大多說在造裹建邑不妥當。皇上就把此事交給有關官員討論,都說︰「昌陵的工程是把低地填高,積土成山,估計便房仍在平地上。運來的土中不能保護幽冥中的靈魂,土淺了外面就不牢固,白白地浪費數以萬計的勞動力,甚至點著脂火在夜間工作,到東山去運土,將要同谷價一樣貴了。工程進行了幾年,天下人都受到了勞累,國家疲敝,國家庫藏空虛,一直到老百姓,都愁苦不堪。舊陵是根據自然地形,依就本來的土地,所處地勢高大寬敞,旁邊又靠近祖先,以前又已經有了十年的營建,應該重新建造舊陵,不要遷徙百姓。」皇上就下詔令停止昌陵的工程,這件事記在《成帝紀》。丞相、御史請求廢除昌陵地區新建的住宅,奏議沒有批下,有人就問陳湯︰「住宅不拆,難道還要再進行遷徙嗎?」陳湯說︰「天子暫且听听群臣們所說的,到時還是要再遷徙的。」

??當時成都侯王商新被任命為大司馬衛將軍輔助政事,平常就不喜歡陳湯。王商听到陳湯說的話後,就報告皇帝說陳湯惑亂群眾,被抓進牢房治罪,審查他所犯的各種罪行。陳湯以前替騎都尉王莽上書說道︰「父親過早地去世,惟獨沒有得到封地,母親明君供養皇太後,尤其勞累辛苦,應當封爵。」竟被封為新都侯。後來皇太後同母弟弟苟參任水衡都尉,死後,兒子苟伋為侍中,苟參的妻子打算為苟伋求取封地,陳湯接受了她給的五十斤金子,答應按照舊例替他上奏。弘農太守張匡因貪污百萬以上,狡猾無道,下詔立即審問,他害怕進監獄,就派人告訴陳湯。陳蕩就為他辯冤,準許過了冬天再說,他就被許給答謝的錢兩百萬,都是這樣一類的事情。這些事都在大赦以前。後來束萊郡有黑龍在冬天裹出現,有人就問陳湯,陳湯說︰「這是所謂的玄門開啟。皇帝幾次便裝出行,出入的都不是時候,所以龍也就出現的不是時候。」又說就要重新進行遷徙了,互相傳說的有十多人。丞相、御史彈劾道「陳湯惑眾無道,妄自詐稱,把異象歸給皇上,這不是他所應當說的,犯了大不敬的罪。」

??廷尉趟增壽評議,認為「懲治無道沒有正當的法則,根據所犯的罪行輕重來治罪,臣下沿用此法卻往往判罪失當,所以把案子拿到廷尉來審理,沒有先例可參照就把事情首先報告給皇上,這是為了端正刑罰,使人命得到重視。聖明君主哀憐百姓,頒布韶令叫停止建造昌陵,不要遷徙官員和百姓,詔令早已發布。陳湯妄自把自己的揣度告訴其他人說將要重新遷徙,雖然受到驚動不小,但話流傳得不是很廣,百姓沒有發生變亂,造就不可以說是惑亂眾人。陳湯散布謠言,假設並不真實的事情,不是他應該說的,犯了大不敬的罪。」皇上頒布命令說︰「廷尉趙增壽所評議的很正確。陳湯從前有討伐郅支單于的功勞,特貶陳湯為百姓,發配到邊疆去。」又命令說︰「以前的將作大匠解萬年奸巧邪惡沒有忠心,胡亂制造謊言,增加賦稅,征發徭役,倉猝興起工程,使人民白白遭受罪苦,死的人接連不斷,流毒遍及百姓,國內的人都心懷不滿,他雖然遇上赦令,但也不適合住在京城。」于是陳湯與解萬年一同被發配到敦煌。

??過了很久,敦煌太守上奏書說︰「陳湯以前親自誅殺了郢支單于,在外國威望很大,不適宜接近邊塞。」皇帝下令把他遷徙到安定。議郎耿直上奏書陳述對國家有利的事,順便為陳湯嗚冤道︰「甘延壽、陳湯替偉大的漢朝顯示了鉤取深處之敵和招致遠方之國的威力,為國家洗刷了多年的恥辱,征討極遠地區桀傲不羈的君主,俘獲了萬里之外難以制服的敵人,難道還有比這更大的功勞嗎?先帝嘉獎他們,幾次頒布英明的詔令,宣傳彰明他們的功勞,更改年號,記其功勛,傳之無窮。與此相應,南郡貢獻白虎,邊塞平安無事。當先帝臥病在床時,還留意于他們,沒有忘記,幾次派尚書質問丞相,立即為他們論功行賞。惟獨丞相匡衡進行排斥不給記功,衹封了甘延壽、陳湯幾百戶,造就是有功的大臣和戰士所以失望的原因。孝成皇帝繼承了已建立起來的事業基礎,趁著征戰討伐的威力,沒有進行戰爭,國家平安無事,但大臣邪惡不正,又有諂媚奸巧的人在朝廷,毫不深思本末的患難,用來防止還沒有形成的事情,他們想獨佔君主的威嚴,排擠妒嫉有功的人,使陳湯孤獨地蒙冤被押,不能自己辯明,最後終于以無罪之身而在年老時被拋棄在敦煌,正好處在往來西域的通道之上,讓威名令敵人聞風而逃的大臣轉足之間就自己遭受災禍,被郅支剩下的敵虜所恥笑,實在可悲!到現在奉命出使到外蠻的人,沒有不講述郅支的被誅殺用來宣揚漢朝的強盛的。藉助別人的功績來威脅敵人,拋棄他人來使說他壞話的人感到高興,這怎麼不叫人悲痛呢?況且身處安定不要忘了危險,強盛的時候要想到衰敗,現在國家平常沒有文帝成年累月進行節儉而使國家富饒起來的積蓄,又沒有武帝時被推薦而任用的勇猛機智、擒獲敵人的大臣,衹有一個陳湯罷了!假使陳湯去世沒能及上陛下的時代,還希望國家追加他的功勞,為他的墓樹碑,用以勉勵後來的人們。陳湯有幸得以生活在現在聖明的時代,建立功勞沒有過去多久,反而听任奸邪的大臣把他排斥得遠遠的,使他流亡逃匿,死無葬身之地。眼光遠大的人士,無不考慮,認為陳湯的功勞幾個時代都沒有人比得上,而陳湯所犯的罪過是人情所都有的,陳湯尚且這樣,即使再有人為國流血犧牲,拋尸沙場,還是要受制于IZl舌,被嫉妒他的大臣所俘虜。這是臣下為國家深感憂戚的原因。」奏書遞上去後,天子就讓陳湯回來了,最後死在長安。

??陳湯死後幾年,王莽為安漢公,執掌朝政。內心既感激陳湯的舊恩,又想討好皇太後,就以討伐郅支的功勞來尊稱元帝廟號為高宗。又因為以前陳湯、甘延壽的功勞大封賞薄,還有候丞杜勛根本就沒有封賞,就加封甘延壽的孫子甘遷一千六百戶,為陳湯追加謐號為破胡壯侯,封陳湯的兒子陳馮為破胡侯,杜勛為討狄侯。

??後人評價說︰

??陳湯與甘延壽的征戰,結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穩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為漢王朝立下一大奇功,但西漢朝廷內卻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認為他們擅自興師矯制,不殺他們便屬優待了,如果再加賞賜官,則後繼者豈不都會不听命朝廷擅自行動了嗎?而故宗正劉向則認為郅支單于囚殺漢使者,殘暴西域各國,理當討伐之,陳湯、甘延壽出奇兵攻殺郅支單于,是在西域地區為西漢朝廷揚威,「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其勛莫大焉,應該「尊寵爵位,以勸有功」。(《漢書?陳湯傳》)最後,元帝折衷兩派意見,封延壽為義成侯,拜為長水校尉,賜陳湯關內侯,拜為射聲校尉。

??陳湯攻殺郅支單于之後,原來就歸降的呼韓邪單于更加臣服,表示願守北藩,累世稱臣。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重新統一了匈奴,此後漢元帝又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結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恢復了舊日的和親關系,這種和平局面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這一切,陳湯是建立了首功的。

??從史書記載來看,陳湯愛財,並因此幾次起落。假傳聖旨,也反映了他缺乏為官的圓融。

??瑕不掩瑜,陳湯在漢代歷史上是值得一提的人物。

??這陳湯乃是大唐御賜義門陳氏七十六世祖——

??陳考子陳湯,七十七世祖。

??一戰定邊疆,鼎鼎大人物。

??陳湯于公元前7年生子陳馮,陳湯逝世之後,未知陳馮承襲乃父之職否?請看下回。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義門演義最新章節 | 義門演義全文閱讀 | 義門演義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