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科考,陳昱、陳卓等人三更起,五更睡,苦學不倦。他們的先生們更是不遺余力予以教導。
轉眼開考的日子到了。
打點行裝,東佳書院數十余人踏上了前往南唐京城南京的旅程。
雖然天下不甚太平,還好一路平安。懶
到得南京,但見車如流水馬如龍,極其繁華。兄弟們好不容易才找了個小店住下。
文人們聚在一起,免不了吟詩作對。
但听一位眼高于頂的文士目空一切地說︰「我出一聞,誰能對上,我拜他為師。」
眾人道︰「好,快出快出。」
「煙鎖池塘柳」那文士傲慢哼道。
眾人一听,一個個抓耳撓腮。都道︰「上聯五字,字字嵌五行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簡單好對,其實很難,真‘天下第一難也。」
陳卓笑道︰「此有何難。」
眾人道︰「快對,快對。」
「燈堆銀漢橋。」陳卓不緊不慢地說。
「真佳對也。」眾人盛贊。
…………
很快開試了。
陳昱接過考卷,一揮而就。
陳卓字斟名酌,也交了卷。
數日後,喜報傳來︰陳昱、陳卓同登進士第。
眾人齊聲祝賀。
又數日,唐帝李璟下旨,賜陳昱、陳卓同三傅出身。
一晃眼十年過去,保大二年(944年)二月,福建人連重遇、朱文進弒其君王延羲,文進自立為帝。與此同時,延羲弟延政也自立在建州稱帝,國號殷。王氏兄弟連兵累年,福建大亂,蟲
李璟見有機可乘,便大開武科取士,以便討平福建。
陳珪、陳、陳等進京趕武科考,均進士及第。不久,南唐中主李璟派遣查文徽及待詔臧循發兵攻建州,陳珪、陳、陳也在其軍中擔任小小武官。
因陳珪、陳、陳作戰勇敢,南唐中主論功行賞︰
陳珪為節度總管,陳為兵部侍郎,陳為都知兵馬使。
四年八月,在節度總管陳珪,兵部侍郎陳,都知兵馬使陳的凌厲進攻下,大獲全勝,主帥文徽于是乘勝攻克福建省建、汀、泉、漳四州,南唐中主大喜,分延平、劍浦、富沙三縣,置劍州,遷王延政之族于金陵。詔令以延政為饒州節度使、李仁達為福州節度使、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並遂欲罷兵,而查文徽、陳覺等皆言︰「仁達等余孽還在,不如乘勝一並取之。」陳覺自言可不用尺兵致仁達等。
南唐皇帝遂以陳覺為宣諭使,召仁達朝金陵,仁達不從。陳覺十分慚愧,怏怏回到建州,假托上命調動汀、建、信、撫州兵馬攻打仁達。當時魏岑安撫漳、泉,听說陳覺起兵,也擅自發兵與陳覺會合。
李璟大怒,馮延巳忙說︰「軍隊巳經行動,萬不可制止。」于是以王崇文為招討使、王建封為副使,更率大軍會合,以延魯、魏岑、陳覺皆為監軍使。
面對強敵壓境,仁達于是勾結送款于吳越,吳越起兵三萬援助仁達。
而南唐這邊,陳覺等卻爭起功來,進退不相應,指揮不能統一,延魯與吳越兵首先交戰,大敗而走,諸軍不及救援,被仁達各個擊破,皆潰不成軍而歸。
李景大怒,派遣使者鎖拿住陳覺、延魯至京城金陵。而馮延巳剛剛當上宰相,宋齊丘復自九華召為太傅,于是上書求情,李景于是流放陳覺至蘄州、延魯至舒州。
韓熙載上書切諫,請立誅殺陳覺等,齊丘十分厭惡,貶熙載和州司馬。
這一年,契丹攻陷京師,中原諸國無主,而南唐李景卻以陳覺等疲兵東南,無暇北顧。御史中丞江文蔚劾奏宰相馮延巳、諫議大夫魏岑亂政,與陳覺等同罪而不見貶黜,言甚切直。
李景大怒,自答其疏,貶文蔚江州司士參軍,亦罷延巳為少傅、岑為太子洗馬。
懷著「精忠報國、一統江山」的壯志在南唐軍中任職多年,經歷大大小小戰斗無數,因主帥昏庸,皇帝無能,而終不能一展抱負,陳珪、陳、陳等人大失所望,不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罷了。
時南北對峙,南唐江山搖搖欲墜,社會動蕩不安,而義門陳氏由于緊密團結,抱成一團,因此,在戰亂環境之中,仍然緩慢發展著。
公元942年,崇公次子。仕唐,江州司戶參軍,遷文淵閣大學士陳袞因年老多病,辭去家長一職,眾人推舉其子陳昉接任家長。
「無官一身輕」,陳袞御去重擔,除了顧問眾人外,只在家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十來年後,陳袞去世,陳氏數百余人,鄉黨內外,莫不悲痛萬狀。
提起他的功績,眾人嘖嘖贊道︰
「陳袞,字元欽,主家政,唐僖宗旌表門閭,南唐又立義門,免雜科徭役。于居之左二十里建東佳書樓,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置田二十頃,為四方游學者之資。又創書屋于宅之側,令子弟弱冠以上皆就學焉。娶孫氏,生子五︰昉、、曜、良、稅。」
被宋明兩朝號為「活神仙」的陳摶老祖有詩贊道︰
義門之盛,莫過乾寧。欲論功績,應歸元欽。
進士及第,官拜翰林。文淵閣里,揮毫秋春。
司戶江州,府駐義門。東立書樓,西聳官廳。
旌旗映日,車馬盈門。子孫崛起,滿院簪纓。
朝廷旌表,門閭一新。史冊垂功,竟被誤名。
卻說陳昉主持家務的時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樸善良。陳昉為人溫和厚重,以身作則,勤勤勉勉,使得陳氏家族枝繁葉茂,代有賢人,全家上下充盈著一派吉祥和順的景象。
家族人數如此眾多,他們的生計如何維持呢?原來,陳家的子弟都克勤克儉,維持著非常儉約樸實的生活習慣,一切的事務,都盡可能自己動手來完成,從來都不委用僕役或者婢女。「習勞知感恩」,孩子們從小沿襲純厚儉樸的家風,了解物力維艱的道理,知道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他們一生都能夠刻苦耐勞,知足常樂。
而且,他們非常重視教育,男子七八歲時,便被送至家左私塾讀書,如果成績好,有培養前途,便轉至二十里外東佳書院深造。因此,陳氏人才輩出。
而在家耕田種地的,則是不會讀書的漢子。
因為十分重視教育,又團結一心,保大四年(946),陳蘊進士及第,出為袁州觀察使。同年,陳戩、陳碧亦同榜登第,戩為三史、太常博士,碧為瑞州司馬。
保大八年(950),陳錫、陳衍俱登進士第,錫為奉訓大夫,衍為登仕郎、懷州軍事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