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昇認為艾草坪不好听,內待馬上接口說︰「是啊,一听就沒文化。」
李昇想了想︰「不如改為‘常樂里’如何?」
內待道︰「陛下英明,義門陳氏義薄雲天,孝甲天下,一家數百口,和氣蒸蒸,何其樂也,真常樂里也。」懶
群臣齊道︰「若能推廣義門精神,是不僅常樂里常樂,天下亦將常樂耳!」
李昇大喜。又道︰「自古及今,誰曾看見鳳凰來著,以朕觀之,不如將鳳凰山改為‘義門’山,阪為‘義門阪’。」
「陛下英明!此舉突出一個‘義’字,更利于教化天下!」
李昇大喜。便親自擬旨,並派欽差大臣前去宣讀旨意。
義門陳氏,因此又咸沐聖恩,合家數百余口,倍受鼓勵,義風益盛。
陳喬絕頂聰明,自小就喜愛讀書求知,家庭又具有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和條件,故在他五歲時便開始從師習讀,那時他就日夜用功,早早地便顯示出他那與眾不同的潛質。
六歲時陳喬便入東佳書院就讀,一次老師命他在課堂上朗讀一篇課文。當他讀到「克儉于家」時,突然停了下來,恭敬地立在那里。老師問他為什麼這樣?他正色地回答道︰「此字是家父大人的名諱!」老師大奇,想不到他如此小小年紀,竟已懂得了這麼多的道理!
到虛年十歲,陳喬即赴郡邑參加首場科舉考試,他交出的考卷,文章就相當的出類拔萃,一時間傾動了當地所有的士人,被大家稱為「神童」。至年方18歲時,他便得中舉人。蟲
他初任江州推官,當時分封在江州的皇親藩王,蠻橫無比,不僅橫行霸道,還竟把衛兵活活打死,地方官懼勢不敢過問。陳喬上任後,立拘藩王,依法懲處,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正肅了吏風。
獄中囚押的大盜逃逸,縣令推卸責任于縣尉,誣尉接受逃盜賄賂銀三百兩,坐視縱盜。陳喬說︰「收押獄中、身無分文的盜賊越牆逃跑,哪里來的三百兩銀子呢?」縣令瞠目結舌,無言以對,不得不認罪。縣尉避免了一場家破人亡的災難。
不久便遇上一個大災荒年,陳喬通海運,放道招商販,活躍經濟,保障了物資的供給。他還單騎走馬查閱各地糧倉,量地遠近,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只鄰境災民,每日就有千百人前來就食。
因政績突出,他的事跡便傳到了皇帝李昇的耳中,李昇大喜,決定重用,下旨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義門陳氏嫡孫陳喬,經殿試,任職以來,政績斐然,廉民醒身,武威鎮國。
現擢升為從三品太常寺卿,主責掌宗廟、社稷(冊封、宮宴等)、禮樂、祭典、陵寢之事宜。
望其于任上盡忠職守,秉承國之棟梁。
陳喬就任太常寺卿後,掌握宗廟祭祀和殿試,公正無私,雅稱平明。第一次在京城主持考試,錄取36人,俱是品行卓絕、文辭不凡者。
卻說南唐升元七年(943)、後晉天福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南唐先主李升服丹藥,疽發于背而卒,秘不發喪,下制以齊王李景通為監國。二十八日宣李升遺制,三月初一,李景通(916——961),即南唐帝位,更名璟,改元保大,即南唐中主。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
夜很深了,東佳書院的一個教室中,還亮著燈光。
先生早就酣聲如雷,許多前來游學的高材生也早早進入了夢鄉。
陳昱、陳卓、陳珪、陳、陳、陳蘊、陳戩、陳碧還在埋頭苦讀。
陳昱龍飛鳳舞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陳卓一把搶過,瞥了一眼,問道︰「為兄考考你,這是什麼意思?」
陳昱又揮筆寫道為︰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看了老弟的答案,陳卓笑笑,豎起一個大拇指。
陳昱隨意挑出《大學》中的一段,對陳卓說︰「你也做個題目。」
陳卓一看,見書上寫的是︰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情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這有何難?」陳卓奮筆疾書︰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陳昱見了,道︰「答得不錯嘛。」
正欲翹起大拇指表揚一下,卻見陳卓兩眼瞌上,昏昏欲睡。
「今年就要考進士了,甭偷懶!」陳昱說著,一拳打去,拍醒陳卓︰「甭睡,溫習功課要緊。」
陳卓一個激靈,瞌睡醒了,又捧起書來,繼續研習。
那邊陳珪、陳、陳等正在捧著本《尚書》大啃特啃︰「舜讓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陳蘊、陳戩、陳碧讀了會《中庸》,忽陳蘊說道︰「今年科考,昱哥、卓哥等人打算進京趕考,不知能否考上?」
陳戩說︰「也許會吧,也許不會。」
欲知陳昱、陳卓是否考上,請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