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26日凌晨大風如期到來,是六七級的西北風,掀起的巨浪足有3米多高。這樣的風浪對5000噸的遠洋船影響不大,但對那只滿載難民70噸的淺水船來說,則是致命的災難。
一想到那艘滿載難民漂泊在風浪中的淺水小船,穿越一家人的心都懸了起來,原本知道遇難的時間是上午10點左右,但6點半雜貨船就啟了錨,並打開的船上的雷達,隨時準備開展營救行動。
根據林長富、鄭勇描述的原時空生還者漂到東島的情況,林南洋判斷船應該是在東島的西北面遇難,因此,林南洋指揮雜貨船在東島西北10海里處巡察。
8點半,盯著雷達的導航員發現了一個目標︰「在這里!西偏北二十度,約30海里處有一個目標,應該就是我們要找的目標。」
雜貨船的雷達發現目標的最大距離是64海里,平時50海里發現目標還是有把握的,今天大概是受到風浪的影響,目標直到30海里才發現。東島附近目前只有這個目標,按方位和時間推斷也吻合,于是大家決定向目標靠近。
雜貨船是頂風航行,雖然開足馬力,但也只有七八節的時速,不過順風航行的目標船也有十節左右的時速,兩只相對而行的船以18節左右的時速靠近。
1小時35分後,目標出現在望遠鏡中,方位是西偏北方。又過了七八分鐘,大概那只70噸淺水船也發現了雜貨船,原本順風丁著海浪行駛的目標船開始掉轉航向,向雜貨船駛來。
小船平行海浪航行是航海大忌,目標船的船員大概是慌了神,居然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雜貨船船長一見,不由地叫了起來︰「不好!這樣航行船可能會引起傾覆。」
果然,兩船相距1海里左右時幾個浪頭過來,小船不出意料地傾覆了。
「船長!再開快一點,救生小組上甲板,準備救人。」七級大風不至于把人吹翻,但頂風難行,側風人則容易失去平衡,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每個13人組被分成二列,每列都有一條長繩栓在一起,這樣四個救生小組就成了八列。隨著林南洋的一聲令下,八列救生隊員立即迎著風沖到的船舷邊,然後把自己拴在船舷欄桿上。
大概3分鐘左右,開始有人漂到了船邊,雜貨船上的救生人員立即把準備好的救生圈、救生衣和橡皮艇丟給他們。由于風浪的影響,落水者直接抓到救生圈、救生衣的概率不大,好在投下的救生圈、救生衣和橡皮艇足夠多,不少幸運的人得到了救生圈、救生衣,個別強壯的還爬上了橡皮艇,這些幸運的人都有親朋好友在水里,自己有了生命保障後,都立即開始了對親人的自救,營救工作效率大增。
又過了20分鐘左右,船上準備的一百四十多個救生圈、二百多件救生衣、二十多只橡皮艇全部扔到了海里,四個救生小組又在船舷布下繩網,然後向船邊的人拋下繩索,把他們拉到船舷,並引導他們攀著繩網上船。
大家忙了三個多小時,能見到的漂浮者都救上了船,總計147人得救,但147人中沒有林鄭兩家的人。一位叫葉鵬的年青人自稱與林鄭兩家同時登船,他說林鄭四家13人都在船上,船翻前他還在船艙中見到他們,但船翻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他們,大概是困在船艙與船同沉了。
听救起的難民描述,遇難的難民大多都是沒有跑出船艙與船同沉而亡的,葉鵬的推斷很靠譜,但林南洋不甘心,又指揮雜貨船在事故點以東南方向搜索了二個多小時,但還是一無所獲。《》看來這次營救改變了這次海難的結果,救上了更多的人,而林鄭兩個家族的人卻一個也沒有獲救,這讓穿越一家人很失落、很傷感和非常的沮喪。
「我們不來就好了,不來他們起碼有4個人還能生還,現在卻一個也沒有救到。」林南洋追悔莫及。
林長富安撫道︰「這是他們的命!誰也沒有辦法!海難的營救結果三分在人,七分在天,很多事都不是我們能左右的,我們出發點沒錯,我們也盡了全力,做了我們該做的、能做的,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了!」
鄭拂道︰「救起了147人,對比原時空生還的23人,我們也算是功德無量,雖然我們家族作了犧牲,但4人的生命換來了124人的生還,他們的在天之靈是不會責怪我們的。」
「也許神佛怕我們亂了因果循環,不讓我們見到我們年幼的自己,才作了這個不一樣的安排。」鄭瑛信佛,說的是佛家理由,到是可以說得通,終究原時空得救的4人現在都在船上,如果這次又得救的話,原時空來的4人怎麼對待這個時空的自己也是一個難題。
林南洋還是不死心,又指揮雜貨船返回東島,幻想著親人能象原時空一樣漂到東島。雜貨船在東島等了一天二夜,期間只見到了一些破木板和他們自己投入大海的救生圈、救生衣等物件,但沒見到任何生命體,歷史沒有重演,穿越一家穿越的蝴蝶效應顯現了,這個時空從此進入了另一種發展軌道。
1963年5月28日清晨,怒潮洶涌的南中國海換了一幅臉面,變得風平浪靜,海洋曾經的猙獰和罪惡被藍天、白雲、碧海顯現出的清新和柔美所掩蓋。但穿越一家和雜貨船上的其他災難經歷者猶能看到碧波下的冤魂,也體會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脆弱和無能,只能帶著悲哀與傷痛無奈返航。
回程路上,穿越一家人的心情都壞到了極點,個個面露哀榮,與獲救難民死里逃生的慶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獲救的147個印度尼西亞華僑難民都被安置在船艙里,與船員和48名營救人員隔離開來,嚴禁他們私下接觸。回林長富島後,這些印度尼西亞華僑難民將納入穿越一家的體系,為了便于今後的安置和管理,鄭拂兄弟三人對他們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和統計,並建立了比較詳細的人事檔案。
從年齡構成上分,147人中有青壯年133人,其中男性105人、女性27人;老年2人;14歲以下12人,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災難中的強者生存法則。
從文化程度上分,147人中,大學文化程度的38人,其中留學過歐洲和北美的14人;中學文化程度的64人。
從職業上分,14名船員,9名醫生,7名會計,4名建築師,5名銀行經理人,還有各類公司主管和職員,更多的是農場主和工廠、作坊、商棧等中小業主,基本上沒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無產階級’。
「這樣的人口素質,原時空的大陸中國包括台灣都不一定能達到!看來我們的移民重點應該定在南洋。」鄭風看了印度尼西亞難民的人員情況統計後,不由地感嘆,有這樣高素質的南洋華僑人體,如果能移民到南沙,加上穿越者的物質基礎和超前的意識和技術,我們南沙的發展一定前途無量。
鄭拂道︰「這批印度尼西亞難民的素質雖然不能全面反應南洋華僑的人口素質,但至少可以反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印度尼西亞華僑保留了中國人重教育的傳統,重視子弟的教育,有通過培養人才改變家族命運的意識;二是印度尼西亞華僑勤勞節儉,善于經營,致富有道,普遍都比較富裕,有能力送子女求學;三是印度尼西亞土著存在仇富心里,**排華的目標首先針對的是華僑中的有錢人,有錢、有地、有房的華僑先倒霉,和二戰時歐洲的猶太人一樣,這些印度尼西亞難民的財富成了他們災難的根源。」
林清道︰「有錢就成了原罪,這世道也太不公平了,這樣不行,我不服,我們必須做些什麼,以改變這種現象。」
林長富道︰「南洋的華僑都分門、分派,什麼泉州人、潮州人、客家人,共黨派、國黨派,千奇百怪,而且內斗不斷,是真真實實的一盤散沙,他們自己不團結、不爭氣,再加上祖國不維護他們的利益,要改變他們的命運,一個字‘難’!」
林清從網上獲得的資料表明,當前中國的形勢是︰**講國際主義、**、階級斗爭,國黨念念不忘反功大陸。兩個華人政權都以自己黨派利益為利益,把黨派的利益凌駕于國家民族的利益之上,爭斗得你死我活,不可開交。
華僑的利益不僅得不到兩個華人黨派、政權的應有維護,還時常成為台海兩岸政府與他國政治利益交換的法碼。
在這樣的形勢下,沒有形成統一理念和核心的南洋華人團結一致是不現實的,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南洋華人形成一個個利益團體就成了必然。
所以林清認為華人不團結在于沒有一個以華人利益為利益的強有力政權,于是道︰「不團結不是華人特有的現象,就是以團結聞名的日本也經歷過戰國時代,德國戰車也是鐵血宰相卑斯麥以後形成的。我們穿越一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和超前的意識把南洋華人團結起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比為利往。’華人華僑團結光靠教育忽悠是不成的,關鍵是在于利益的一致性,如果團結起來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華人華僑團結也就不是個問題。現在南洋華僑就是缺少一個能保護他們利益的堅強核心,如果我們現在能在南海立國,在南洋華僑的財產和家園受到侵害的時候,站出來保護他們的生命和財產不受侵害,他們就一定會團結在我們的周圍,形成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