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曾和南宋處于同樣的形勢,但南宋尚且苟延殘喘了上百年,南明卻迅速敗亡。不可否認宋高宗趙構還是有些頭腦的,起碼他知道收編南逃的北方漢人,組成如虎狼之師的岳家軍對抗敵寇。
許多史籍都將弘光朝的滅亡歸咎于馬士英、阮大鋮等奸臣的結黨亂政,正人君聯袂而去。而事實上,當政的武大臣(包括史可法在內)都是一批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這才是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弘光朝時,當政官員在「借虜平寇」的如意算盤下,圍繞「定策」、「逆案」、「順案」爭權奪利。對他們來說,只要能保住江南這塊最肥沃的土地就足以榮家安身,黃河流域的大片疆土,數以千萬計的百姓全被忘在腦後。
人們常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給史可法和馬士英描繪成截然不同的臉譜。事實卻表明,史可法與馬士英之間的差異比後來的許多史學家想象的要小得多。他們兩人的品質高下主要是在個人操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並沒有多大分歧,都是「聯虜平寇」方針的贊決者。
忠臣亦誤國。比如被俘後堅貞不屈,保持了民族氣節的何騰蛟。縱觀其一生,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弘光時期他受制于左良玉,無所作為。隆武時期,他伙同湖北巡撫章曠排擠大順軍余部,收羅一批散兵游勇充當嫡系,隆武帝遇難。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明軍反攻湖南之役取得節節勝利之際,作為全軍統帥的何騰蛟卻處處私心自用。挑起明軍自相殘殺,給清軍以喘息之機;又悍然調走圍攻長沙的忠貞營,一手斷送了復湘援贛的戰略大局。
忠臣者,忠于國家民族,忠于抗清大業,忠于興復華夏。若有礙于此,甚至阻撓破壞,則是陷社稷于險境。陷皇上于危難,陷萬民于水火,乃亂臣賊,人人得而誅之。
朱永興曾說過這樣的話,目的是把忠臣的定義從只忠于皇帝的狹隘範圍解放出來,屬于應時應勢,偷換概念。當然。這也是他的心目真正的忠誠,而不是對一家一姓的愚忠。
晉王李定國當初听這話的時候,心頗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朱永興是在狡辯,是有意弱化皇上的措辭。但現在他卻看到了活生生的例,就在他的面前侃侃而談。
「……岷藩雖身為留守。然獨攬大權,私授名器,棄皇上于異邦,又派心月復封鎖覲見之路,下令如下旨。恩威獨擅,實乃欺君罔上。僭竊之奸同于莽、操。」王星光慷慨激昂地痛罵一番,又用殷切的目光望著李定國,「王爺身受皇上大恩,忠心不二,且在軍積威功重,眾相欽服。只要王爺應命以除國患,內有舊部擁戴,外有延平世呼應,用懲奸凶易如反掌。待到迎回皇上,聖天在位,將士臣僚歸心,進可驅除韃虜,退可固守以待敵自敗,千秋功業……」
「夠了。」李定國猛地一拍桌案,起身而立,怒斥道︰「一派胡言。汝口口聲聲說岷殿下等同于操、莽,卻不說今日能站到這里胡言亂語,乃是殿下之恩。若無殿下出緬,若無殿下親臨戰陣,若無殿下指揮籌措,汝等蠢貨,能有立錐之地?哼,恐怕不是降于韃虜,便是死無葬身之地。」
王星光完全沒有思想準備,被斥罵得愣怔當場。
「用懲奸凶?狗屁,吾看是攛啜挑拔,行助清毀明、內訌掣肘之事。」李定國伸手指著王星光的鼻,繼續罵道︰「還外連鄭藩,實是蠢不可及。鄭藩跋扈自雄已不是一日兩日,何曾有過忠心之舉?汝等如此行事,豈不是再造一個孫逆可望,毀掉來之不易的興大勢?」
「綱常不在,皇權旁落,還談什麼興大業?」王星光強辯道︰「我大明自有祖宗成法,幾百年國運皆賴于此,岷藩不經廷議,不奏明聖上,擅自改之,實乃古今第一奸人!若任其坐大,必起覬覦大位之心,行黃袍加身之逆舉……」
房門一下被撞開,李定國的親信幕僚高應雷帶著幾個親衛沖了進來,揚手一指王星光,喝道︰「捆起來,堵住他的嘴。」
王星光猝不及防,被親衛摁倒在地,五花大綁,張嘴剛叫了聲「王爺」,嘴里又被塞進了一團東西,腥臭味直沖鼻孔。
「你——」晉王李定國又驚又怒,瞪視著高應雷。
高應雷擺手讓親衛把王星光帶出去關押,關上房門,回身一躬倒地,「王爺,待卑職說完原由,再領罪可好?」
晉王李定國哼了一聲,微微偏過身去,心對高應雷的擅自舉動十分不滿。
「王爺,您覺得此人前來游說蠱惑,岷殿下便不知道嗎?」高應雷開門見山地說道︰「暗室欺心,王爺可想過後果?便說是暫時瞞過了殿下,可又能瞞幾時?此等蠢貨,喪心病狂,王爺是表態支持,還是嚴詞而拒,卻只有兩人知道,他難道不會篡詞張揚,讓王爺有口難辯?」
晉王李定國緩緩轉過身來,眉頭皺成了一個疙瘩,可見高應雷的這幾句話擊了他的心理。
「岷殿下已經喚起了漢人的希望,不管是否有黃袍加身的想法,此時若動他便是千夫所指。」高應雷繼續說道︰「王爺也別小看了情報局的厲害——」他突然壓低了聲音,「說不定王爺周圍便有情報局的耳目。」
「孤問心無愧。」李定國這樣說,但聲音卻不是那麼堅決。
「王爺當然問心無愧,沒有與霄小行暗室之謀。」高應雷嘆了口氣,說道︰「但要岷殿下不相疑,卻萬萬不能放這姓王的離開。最穩妥的辦法便是將他押送廣州。交與岷殿下處理。如此一可證清白,二可明心志。王爺不也常說光復大業為重。萬不可重蹈覆轍嗎?現在我軍正沿江向重慶進逼,大敵當前,勿使兵將離心哪!」
高應雷這話說得隱晦,但李定國卻听明白了。目前川西明軍由他和高貴、劉震統領,而從高貴、劉震平常的言談,可以看出他們很明顯會站到岷殿下那邊。如果自己在此事上暖昧不明,高劉二人可能會拑制自己,要是他們已經得到了密令。向自己動手也不意外。這樣一來,內訌便不可避免,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將夭折。還有兒李嗣興,前途如何,也在自己一念之間。
「岷殿下是否已盡悉其謀,卻故意放縱,以觀他人之心?」李定國有些艱難地問道。
高應雷想了想。點頭道︰「確有這種可能。」
李定國輕輕嘆了口氣,好半晌才有些無奈地說道︰「便依你所言,將王星光押送廣州吧!」
「此等人口言大義君恩,卻置興大業于不顧,實是私心作祟。且寡謀少慮,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王爺不必憐憫可惜。」高應雷見李定國采納了自己的建議,不由得松了口氣。
「有這些人在皇上身旁,難怪昔日朝廷頹迷,難有振作。」李定國苦笑著連連搖頭。「這誤國的忠臣哪,孤今日見過。方才明白岷殿下所言不虛啊!」
高應雷嘿然冷笑一聲,說道︰「王爺,請恕卑職妄言。當今之勢,已為岷殿下所掌控,興有望,軍民歸心,又有天降聖人以拯華夏之說,誰人可撼動?迎回聖駕,天歸位,便能延續振興之勢,或加速勝利?嘿嘿,莫說是現在的臣武將,就是平頭百姓,也不作此想吧?驅除韃虜,光復神州。無人不知道此乃第一要務,阻撓、破壞者,即是助清反明,賣國求榮。有此罪名,有此聲勢,有此民議,岷殿下又有何懼?」
晉王李定國輕輕點了點頭,百姓倒是了解不多,但軍隊對岷殿下欽敬和崇拜的氣氛卻是越來越濃厚。社會地位的提高,待遇的優厚,傷殘陣亡的安置、撫恤,無一不是在岷殿下的手得到實現。再加上講武堂畢業的下層軍官越來越多,逐漸掌握著軍隊的實權,高級將領則越來越只剩下軍事指揮權。若想起兵叛亂,從軍隊能拉出多少跟從的人馬?
從士兵,到下層軍官,都念著岷殿下的好處,誰管那個「巡狩」的永歷?縱觀領軍的高級將領,海軍就不用說了,鄧耀、陳上川、楊彥迪皆是岷殿下一手提拔,受恩深重;而陸軍的趙王白選、魏王馬寶、敘國公馬惟興、翼國公馬自德等人或早或晚都投效于岷殿下,就連自己的兒李嗣興,在來往的書信也對岷殿下推崇、欽佩。
晉王李定國想到這里,心情緒很復雜。南明有了領導核心,各部軍隊合力作戰,形勢大好,這是值得欣慰喜悅的事情;而那些失意官員所說的也不全是詆毀,大權獨攬,改制更張,確實已超越了朝廷留守的權限。其實,自己不是早就看出來了,退讓既是為大局著想,也是以此換取將來皇位更替後岷殿下能善待永歷嗎?
「王爺。」高應雷輕輕喚了一聲,待李定國回轉過頭,開口說道︰「王爺當寫書信一封,向岷殿下表明態度。這不是示弱討好,而是顧全大局,且公義道理昭然,亦無人敢有非議。」
李定國點了點頭,目光移到牆上的大地圖上,標志著各部明軍動向的小旗顯示出現在的敵我形勢,清廷的統治區雖然還是廣大,但明軍的戰略主動還是能看得明顯。
「只要能控遏長江,光復江南指日可待啊!」李定國長長吐出一口氣,目光變得堅定起來,「此時萬不能亂。孤這便寫信,請岷殿下放心,以便專注于軍事,及早完成興復大業。」
「王爺深明大義,卑職給您磨墨鋪紙。」高應雷無聲地舒了口氣,緊著忙活。
「呵呵。」李定國被高應雷急不可待、手忙腳亂的樣逗樂了,笑道︰「急什麼?情報局、軍法司派人來捕拿,怕也來不了那麼快的。」
高應雷自失地一笑。說道︰「派人捕拿勛爵,岷殿下豈會如此愚笨?王爺沒看到軍制改革?岷殿下欲重設大都督府。總節海陸軍事,以協調各軍行動。到時候,岷殿下授王爺大都督一職,位高權重,王爺也是實至名歸。然——嘿嘿。」
「大都督府職權過大,嗯,此府非彼府,若是蕭規曹隨。便不是岷殿下了。」李定國醒悟過來,點頭微笑道︰「算了,孤對大都督不感興趣,還是在外征戰更合心意。」
……………
福州光復,耿逆投水死。加急戰報擺到朱永興案頭時,他正在新一輪的戰爭公債發行報告上簽字蓋章。債多不愁,朱永興似乎已經習慣了負債經營。並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長江水師出動,海路增兵向北,都需要大批的錢財物資供應,一下掏空了政府的積蓄。朱永興不得不又借錢維持,商團倒是很踴躍,還有無償捐輸的。只為了民爵名餃,日後在明軍控制的東南沿海能夠方便行走。但朱永興對于民爵的頒封還是比較謹慎,而向民間發行公債,則還有發動民眾的意思。
朱永興粗粗看過戰斗經過,卻專心尋找繳獲的數字。然後。他笑得暢快起來,「這耿逆倒是個摟錢的好手。可惜落了暴斂的惡名,最後還得給咱們送上份大禮。」
耿精忠襲封王爵後,縱使屬下「苛派夫役,勒索銀米」,並奪農商之業,「以稅斂暴于閩」。不僅民憤極大,更聚斂了巨額財富,卻讓明軍既得了為民除害、解民倒懸的好名聲,還得到了不下二百萬銀的財物。
「皆賴殿下洪福,方得此大勝。」易成笑著恭維了一句,伸手指了指發行公債的書,問道︰「那這公債是否可緩行?」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搖頭道︰「不,還是照計劃發行,讓民眾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共同參與到這場國戰之。嗯,昆明光復,減免滇省賦稅一年;廣州光復,亦是如此;這福州,還是照舊例,不可厚此薄彼。」
一面借錢,一面減免,看似有些矛盾,但性質卻不同。有借有還,民眾沒有損失,還能賺些利息。可要是明軍敗了,清軍再卷土重來,那可就收回無望了。減免則有戰爭紅利的意思,讓百姓感受到戰爭勝利所帶來的好處,感覺到自己的支持擁護是值得的。
「福州一下,閩省可定,我軍徑可直取江浙,進而光復江南。」易成說著說著,顯得有些激動,克南京,拜孝陵,朱永興便完成了皇位攀登的重要一步。
「江浙乃錢糧賦稅之地,怕是要經過一番苦戰吧?」朱永興並沒有馬上決定,神情也平靜下來,低頭開始重新細讀戰報。
旁人都說朱永興用兵謹慎,其實卻不全面。朱永興畢竟不是軍事專業,缺乏真正的軍人那種精確的判斷,對由燧發槍、刺刀裝備的明軍到底能有多大的優勢,他的心里也沒有數。所以,每次戰役的計劃,他總是盡量以多打少,只有在兵力在優勢的情況下,他才覺得把握。
如果從實際上來講,明軍現在具有的優勢是很大的,既有火器的遠程,又有刺刀的肉搏,戰術愈加完善,且糧餉足額,士氣不墮。但朱永興卻還是停留在以往的思維當,不把部隊裝備齊全,彈藥不夠充足,他便不冒險。
閩省大半光復,最直接的想法便是易成所說的攻擊江浙。有水師配合助攻,雖然清廷必然為保財賦之地而增兵,但明軍取勝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當然,明軍還有兩個選擇。一是由廣東兵入江西,二是迫降孫延齡,由桂林攻入湖南。這兩套方案的重點便是攻至長江,盡快與長江水師與討朔軍會合,使其得到武器裝備的補充加強,從而使各部明軍聯成一片。
相對來講,朱永興更傾向于兵進江西的計劃。因為江西清兵的戰力不強,也因為江西是瓷器產地,可以大量出口,海貿收入可觀。而且閩省既下,攻擊江西便不只是贛州一路,閩省明軍可以從閩西北進兵,距離江西省會南昌更近,也更容易與討朔軍會合。
「滅朔軍已經收降俘虜了兩萬多降兵,接下來掃蕩閩省其他州縣,這個數字還要增加。」朱永興邊讀邊若有所思地說道︰「加上新兵,應該有三萬人馬可以入贛作戰。征朔軍由南向北,滅朔軍由東向西,江西清軍哪里抵擋得住?」
「殿下,贛省與江浙相比,孰輕孰重?」易成不死心地勸說道︰「財賦之地,得之則立于不敗之地。又有南京,外之望,一旦光復,殿下便建不世奇功,誰人能與爭鋒?」
朱永興抬起頭,含笑看了易成一眼,然後將戰報收好,指點著桌上的地圖說道︰「易長史來看,由江浙到南京,或由南昌、江順流而下,哪個更快,更方便呢?清軍若集結于江浙,不正好是個聚而殲之,奠定完全勝勢的機會?」
「殿下,您——」易成欲言又止,突然明白了朱永興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