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周易是人們對客觀自然運動結果的歸納和概括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人類永恆的、共同關心的問題就是︰事物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即事物是怎樣變化、發展的問題。事物變化、發展之中,"誰在動?為什麼能動?怎樣動。我經過反復的思索和研究,發現《易經》中的主要概念,以及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和通行本六十四卦卦序,無一不是圍繞著這三大問題來做文章。因此,《易經》的研究對象,就是物質的運動。

斗轉星移、春夏秋冬,草木榮枯、生老病死,這些都是自然現象。

人們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僅僅是事物外部的表象。事物外部的表象的共性,皆不離一個「動」字。由已知推及未知,宇宙及萬物,無一不「動」!

古代智者在洪荒的年代,不用運動、變化之現代詞語描述這個客觀現象,而僅用一個「易」字來概括人類最初的對自然及萬物的認識結果。

太極的研究對象是誰在動?

既然「易」是事物外部的表象,那麼誰在事物內部促使這種現象的發生?亦即誰主宰著「易」?換言之,誰在動?「太極」在動!這就是先賢給出的答案。誰在動?從而就成為太極的研究對象。

「道」的研究對象——太極為什麼能動?

太極既然是運動的主體、本體。那麼,太極為什麼能動?誰推太極動?又當是需要尋根問底的問題。這個問題亦即是「道」的研究對象——誰使太極動?

太極怎樣動?——生陰生陽!

太極既然在道的作用之下而動,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太極怎樣動?

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陰陽的概念,應運而生。

河洛先後天八卦和卦序五圖的研究對象——陰、陽怎樣動?

太極動而生出陰陽,陰、陽又如何動,這就成為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及卦序的共同的研究對象。

事物有內、外之別,內、外各有動、靜之分。事物的運動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基于人們認識的局限性,不可能認識每一個不同事物的、各不相同的運動方式。從事物內、外之動、靜來考察,所有的事物,都有共同的本質的屬性,那就是事物內、外的運動,均有相對靜止和絕對的運動。河洛八卦四圖,正是對事物內、外的相對靜止、絕對運動的簡單描繪。

《易經》是象數之學,這是《易經》的特點之一。大體而言,由于象可見而氣不可見的原因,可以將象數理解為︰「象"即是我是我,即是事物本身,數即是氣,氣即是事物外部。

(一)河圖、洛書的研究對象一事物的外部怎樣運動?

第一,河圖的研究對象較為特殊,它一方面以事物的外部的相對靜止運動作為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又以事物的內外相互關系、相互運動作為研究對象。

第二,洛書的研究對象是事物外部之內部的絕對運動。

(二)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的研究對象一事物內部怎樣運動?

先天八卦的研究對象,是事物內部的相對靜止運動。

後天八卦的研究對象,是事物內部的絕對運動。

卦序的研究對象

事物之所以產生變化、發展i是事物內、外的相對靜止運動、絕對運動的綜合結果,它不是單獨的某種運動方式的產物。河洛八卦四圖,分別描述四種不同的運動方式。這四種不同的運動方式,同時對事物發生作用,又是怎樣的運動程式呢?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就是卦序的研究對象。

事物內、外各自相對靜止的運動,可以看做是靜中有動或靜中之動;事物內、外各自絕對的運動,又可以看做是動中有靜或動中之靜;事物內、外相互之間的運動,亦可以看作動中有動或動中有變。從這個角度看,河圖和先天八卦研究的是靜中之動,洛書和後天八卦研究的是動中之靜;卦序則研究動中之變再從分合的角度看,河洛八卦四圖研究的是運動方式之分,而卦序則研究四種運動方式之合;河圖是物質的化合運動,先天八卦是物質的裂分運動。

要研究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最難的就是研究事物動態之下的變化,卦序要研究的正是這種動中之變及各種不同運動方式之合的情形。這就是卦序兩千多年一直沒有被認識的真正原因。要讀懂卦序,河洛八卦四圖是基礎,綜合運用四圖解釋卦序是方法。

周易的研究範圍與宇宙規律,《系辭》曰︰「夫《易》廣矣大矣!」「《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孔子在這里解釋「易」的研究範圍,其實就是把宇宙間人們已知的東西和未認識的東西,統統包括在內。科學發展到今天,基本學科的種類已不計其數;沒有一門學科說自己的研究範圍;是包含宇宙間所有的萬事萬物的。即使是以天體為研究對象的天體物理,不過也僅是研究宇宙和星體的運動規律,而其他的學科就更不必說,根本與易的研究對象不能相提並論。周易的研究對象是如此之廣大和細微;正是易學界目前唯一值得炫耀的本錢。此外,易還研究人類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即天地人三者,統統包括在內。

在我們已認識的一切事物當中,無一不是易︰宇宙運動、星體變化,人的生、老、病、死,山川、草木的變化、榮枯,社會的興衰、更蘀,基本粒子的運動變化等等,凡是能想象得到的都在周易的研究範圍之內。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盡管是一些符號和數字,但它有特定研究對象,它們是易的研究範圍的組成部分。《系辭》里對易的研究範圍的界定,最吸引我的就是《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這句話。試想一下,一個人如果能掌握和運用《易經》,將可以彌綸天地之道,這是何等的引人入勝!

為了方便研究起見,我在此將易的研究範圍分為兩個層次︰即狹義之易和廣義之易。狹義之易指宇宙本身的運動和變化,廣義的易則是宇宙及萬事萬物運動變化。

《周易?觀卦?彖》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這里說的「神道設教」是《文心?原道》篇的理論根據,是劉勰文學思想的哲學基礎。首先「神道設教」的思想把形而上之道體與形而下之器用統一起來,以「天之神道為本體,以民之教化為效用」,顯示了體用不二的思想特色。這與劉勰一方面要原道溯源,確立文章的本體淵源;另一方面又要載道設教,發揮文學的社會作用的體用思想完全相符。《原道》篇所說的「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道心惟微,神理設教」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其次,「神道」乃抽象之本體,所謂「道心惟微」,「神道難摹」,其中精義只有聖人才能心領神會。聖人通過畫卦設象、敷章擒文來闡微顯幽,昭示天下,這樣聖人就成了原道設教的中介。劉勰在篇中也正是這樣論述的,他把伏羲、孔子等儒家聖人看作是聯系「道心」與文章,「神理」與教化的中介,認為,「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提出了「道一聖一文」三位一體的文學思想。第三,在《周易》中,「觀」的思想特別突出,「聖人以神道設教」的方法也是「觀」。聖人上觀神道,極深研幾,故「四時不忒下觀民風,體察人情,故「天下服矣」。劉勰繼承了《周易》上觀下察的說法,認為聖人「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從而創典立文,鼓動天下。

弄清了《原道》篇的思想淵源,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劉勰是怎樣具體運用「神道設教」的思想來論述文學的體用問題了。紀昀在《原道》的題評中說︰

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

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識其本乃不逐其末。

這就告訴我們︰劉勰的明之處在于他能自覺地對文學問題探本溯源,把文學的起源上升到道的高度,以「自然之道」(「神道」)作為文章的存在根據,確立了文學本體論。

「神道設教」中的「神道」作為附著在佔筮之經《周易》上的哲學思想,尚有鬼神迷信的神秘色彩,但其主要含義則是指天地自然的運行變化規律,包括了天道、地道兩方面的內容,即自然之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天地變化、陰陽不測,故曰「神道」。《周易》中「神」字,除了偶爾指「鬼神」、「神物」之外,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指變化神速、幽微難測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神道」)在運行中生出日月山川之麗象,著龜河洛之神物,此即「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自然生成法則,前人謂之為︰「天不愛道,地不愛寶,河出馬圖,洛出龜書,天地之大文章也。」聖人對天地大文章「則之」、「效之」、「象之」,便創造出卦、畫、言、辭之類的聖人文章。約而言之,聖人之文來自天地之文,天地之文源于陰陽變化,最終自然神道就成了天文、地文、人文的存在根據,最高本體。劉勰運用這種「自然神道」的思想,借《周易》「三才」之說,把天文、地文與人文、言文聯系起來。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曰月迭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

天地萬物,「形立則章成」,「聲發則文生」,文章是天地萬物本身的自然屬性,道在創生天地萬物的同時,也就創生了文,所以說天之日月、地之山川均是「道之文」;龍鳳虎豹、雲霞草木之類的動植之文也來自「自然」。那麼,人為「三才」之一,又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其有文采自然更不待言︰

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即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就像天地萬物有形就有章,有聲就有文一樣,人有心就會有言,有言就會有文,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劉勰說人文也是「道之文」。

這樣由天、地而人,由自然之文而人文,劉勰就把文章的起源與天地的降生聯系起來,為文章找到了本體的依據,建立了「自然之道」的文學本體論,用他的話說就是︰「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太極」即「神道」,邵雍說︰「道為太極。」(《皇極經世》)朱熹也說︰「太極者,道也。」(《周易本義》序)先秦各家對宇宙的最本體稱謂各異︰

「《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阮籍《通老論》),但所指則一。劉勰借《周易》「神道」來立論,故曰「太極」。

如果說「神道」是劉勰文學體用思想的上半截(立體),那麼「設教」就是它的下半截(致用)。「神道設教」是《周易》天與人相通,自然與社會一致思想的概括,《周易》以自然之道說明社會規律,把天地人看作是並列的「三才之道」,再用「三才之道」組成各個具體的卦象,使天地人三者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才之道也。(《系辭》)

通觀《周易》卦象,無不以自然之道曉諭用世之理,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象傳》),都是以天地運行的自然之道來指示人事活動應順應規律,教化天下人如何立身處世。劉勰對《周易》「神道設教」、明體達用的思想有明確的認識,他說「《易》惟談天,入神致用」(《宗經》),這正抓住了《周易》「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舉)神物以前(指導)民用」的體用結合的思想特點。為了進一步把《周易》的致用精神轉到文學的社會作用上,劉勰引用了《系辭》「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的觀點,以此說明文辭只要符合自然之道就能鼓舞人心,指導民用。劉勰十分重視文學的致用功能,他高度稱贊聖人經典「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的巨大社會作用,並從「政化」、「事跡」、「修身」三方面具體論述了文章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序志》中,他把「文章之用」視為「經典技條」,說「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在他看來,後世文章由聖文派生而來,為文要在征聖宗經,像聖文(經典)那樣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章經世致用的社會作用。《程器》篇說的「安有丈夫學文,而不達于政事哉?」「摘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把劉勰論文重實用的思想推到了頂峰。

關于劉勰借《周易》「神道設教」的思想論述文學的體用問題,《原道》贊辭作之很好的概括,我們不妨照抄于此,以證前述︰

道心惟微,神道設教。光采玄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