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天人合一”——《周易》的世界藍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天人合一」——《周易》的世界藍圖

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憂患,是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出現難以擺月兌的生存危機。人口嫌炸,糧食緊缺,能源枯竭,森林破壞,氣溫變暖,水源污染,酸雨降臨,廢物成災,臭氧層破壞,耕地貧瘠化,土地荒漠化,等等。由于人類肆無忌憚地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利用,以獲取眼前利益,忽視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今物極必反,不可避免地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人類已嘗到自己釀成的苦酒。西方一些有識之士早已發出警告,可悲的是一些利令智昏者仍然我行我素,無動于衷,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依然無休止地進行,千方百計把環境污染的禍水引向落後國家,力圖轉嫁于滯後民族。如何才能走出人類生存危機的困境?人們初步意識到這都同西方盛行的機械唯物主義分不開。不少西方學者把希望寄托于東方文化。懦學及《周易》思想無疑地顯示了魅力。《周易》早已玄思宇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正如江總書記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術講演中指出的︰「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動,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其基本思想,《易傳》概述為「天人之際三綱領」,寫道︰「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人之際三綱領」肯定天道、地道同人道的統一,人同自然從來處于和諧統一的宇宙整體之中。人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服從自然規律,而不可任意違背它。《周易》及受其影響的道家思想,從來不主張人同自然敵對,而主張同自然和諧一致,當然也從未設想人類會受到自然報復的問題。

《周易》從宇宙整體出發,強調人們的行為與生活當受自然支配,提出︰「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聖人如此,百姓莫不皆然。《周易》認為聖人效天,十分嚴格,指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或預測天時的變化而主動配合,或遵循已成的天時變化而不失時機,順應自然規律,利用之,控制之,為人類造福。

人在自然界面前,並非一味消極被動,只能順從而無所作為。《周易》主張︰人的主體能動作用,表現在贊天地之化育,提出了「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原則,既順應自然規律,又能動地改造自然。明清之際著名易學家王夫之,闡述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寫道︰「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也。」王夫之進而提出「以人造天」思想,強調人的主體能動作用,寫道︰「天之所死,猶將生之;天之所愚,猶將哲之;天之所無,猶將有之;天之所亂,猶將治之……任天而無能為,無以為人。」這就是說,只要人掌握客觀規律,就可以充分發揮主體能動作用,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創造奇跡,救死為生,教愚為哲,化無為有,靖亂成治。王夫之的思想,實是對《周易》思想的創造性發展。

同西方機械唯物論者片面的「戡天」思想相反,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從來重視「天人合一」。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莊子強調︰「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號召人們「無以人滅天」。北宋哲學家張載講得更富感情︰「民吾同胞,物吾與(友)也。」他們都強調不但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人同生物之間,亦當和諧相處。莊子和鮑敬言還十分生動地描述過人同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的樂趣。

「天人合一」,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宇宙觀,同時也是一種觀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其深邃的哲學智葸,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特色。把人與自然視為統一的整體,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當時刻注意同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處,要愛護自己的生存環境,不可輕念破壞它,更不應與之敵對。

展望未來,我們對人類的前途應抱歷史樂觀態度,堅信21世紀必有大智大勇者出,「順乎天而應乎人」,力挽狂瀾,引人類至自由幸福的新天地。東方文化同西方文化相互補充,充分有效地利用現代科學的強大威力,「解鈴還是系鈴人」,人類自身造成的種種難題,終將被人類自行解決。一個「天下和平」、「崇德廣業」、人己和諧的新世界,遲早會展現出來;一個空氣清新、水源潔淨、山川秀麗的生態環境,終究會在人間呈現。21世紀,將是以儒學和《周易》思想為特色的東方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定能為21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新貢獻。

自強、善世——《周易》的處世之道

當今世界,個人主義惡性膨脹,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個人同社會處于緊張狀態。封建主義極端壓抑個性,抹煞人的**性;資本主義極端推崇個人,輕視人的社會責任感。《周易》思想排除兩個極端,既肯定人的**人格,又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主張建立人己和諧的理想社會。

天生萬物人為貴。人有自己的**人格。《周易》強調這種**性說︰「澤滅木,大過。君子以**不懼,遁世無悶。」實乃闡揚《周易古經》早已提倡的思想,「不事王侯,尚其事」。孔子也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寧肯潔身自好,不與污濁社會同流合污。《周易》說︰「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周易》教導世人︰「遏惡揚善,順天休命。」順應歷史潮流,不斷完美自己的人格。隨時「反身修省」、「自昭明德」。時刻警醒自己「非禮弗履」,決不做危害社會、國家的事。面臨危急關頭,發揚「致命遂志」精神,堅韌奮發,不惜犧牲性命以實現崇高志願。即孔子所謂「殺身以成仁」。《周易》所揚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已滲透到炎黃子孫的社會實踐中。

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不應當亦不可能離群獨居,當承擔不可推卸的社會資任,努力為群體作貢獻。《周易》主張人人當「居賢德善俗」,「以美利利天下」,也就是孟子主張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強調人們在社會上應講正氣,剛正不阿,疾惡如仇,「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全心全意為社會作貢獻,弘揚忠誠美德,抵制丑惡行為,而不自我夸耀,以達「道濟天下,故不過的崇高境界。亦如孔子所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施于人」。竭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的社會風尚。《周易》的最高社會理想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之世是謂大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正是孫中山的社會理想。人人公平正直,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熱愛社會,天下和平的理想,將實現于人間。《周易》闡述的人己關系原則,對挽救社會頹風,建設未來世紀新風尚,無疑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

順天應人」——《周易》的革新原則

人類社會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社會制度、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必會出現種種障礙,必須及時進行社會改革,掃除前進的障碼,推進事業前進。《周易》總結這一規律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即是說,《周易》的理論表明,一種社會制度發展到它的極限,就當及時變革;經過變革,造成新的發展條件,使社會暢通,繼續發展,以保持長久。《周易》指出,變通的實質在順應時代潮流,「變通者,趣時者也」。時代在前進,社會制度,文化措施,當緊緊追隨時代潮流前進,才不致為時代所拋棄。

緊跟時代變化的原則,《周易》謂之「唯變所適」。它寫道:「《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唯變所適」,表明《周易》原理不應看作僵死的教條,要靈活運用,一切以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為準繩。物變化發展了,原訂的規章制度,思想準則,亦當隨之改變。這就是《周易》鼓勵的革新精神。

《周易》闡明,「革新」不是隨意的行為,要有客觀依據,最指導原則是「順天應人」。《易傳》寫道︰「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順乎天」,指順從客觀的時代潮流,「應乎人」,指適應人民群眾的意願,合乎人群之需要。社會改革當遵循「順天應人」的原則,這是革新精神的實質,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社會改革中,必須果斷決策,《周易》主張︰「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即是說當廢止的舊制度、舊法規,應及時廢止;當推行的新制度、新思想,應立即推行。革故鼎新的措施,不失時機,乃有光明前途。21世紀,可以預料新思想、新科學、新技術會日新月異,層出不窮,迅猛發展,人們的思想只有跟著時代步伐前進,才能成為新事物的開拓者,新時代的弄潮兒。

《周易》的經世箴言︰崇德廣業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人類社會兩大主題。國家無論大小,民族無論強弱,無不努力追求本國本民族的富強安樂,努力發展科學文化,增強綜合國力。發展的觀點,符合歷史潮流。《周易》哲學是講變化的哲學,講發展的哲學。《周易》成書的目的在于教導人們「崇德廣業」,即提高思想道德,開拓社會事業。它寫道︰「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又說︰「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認為日新、生生,是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無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總是不斷新舊相續,除舊布新,不斷前進的。歷史長河,奔騰不息,從大地的外表,到人們的內心,都在不斷變化發展。正如《周易》所說︰「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萬。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為了社會的發展,政治的進步,《周易》強調上下相通,一心一德。「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陰陽相通,上下相交,對自然與社會都是十分重要的;否則陰陽不相通,上下不相交,危害極大。「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陰陽不相交,萬物無以生長;上下不相交,言路阻塞,上悄不能下達,下情不能上達,社會死氣沉沉,難以健康發展,國將不國。所以《周易》主張︰「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這是說︰稟性文明而又剛健,行為中正而又互相應和,這是君子和同于人群的純正美德。只有君子才能會通統一天下民眾的意志。能會通統一天下之志的仁人君子,定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即掌自然的規律,了解人民的意願,然後才能「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克服自己的缺點,遠離禍害,發揚優點,廣興福利,真正實現崇德廣業的任務。

《周易》的崇高理想︰天下和平

人類的共同理想是世界大同、天下和平。世界文化史上,最早提出「天下和平」理想的就是《周易》。它寫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傳》的作者認為,世界上萬國林立,政治、經濟、文化千差萬別,應有廣泛的包容意識,讓不同的國家和平相處,讓各種學說百家爭鳴,世界才有生氣。《易傳》寫道︰「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就國家民族來說,發展道路不一,是謂「殊途」,但均可相處于世界大家庭;就思想文化而言,百家異說,是謂「百慮」,但所向往的人類生活理想卻是一致的。正如日月陰陽相異,卻相互推移而產生光明,寒署季節不同,卻相互推移而構成一歲。世界本是相反相成,多元統一的。以《周易》睽卦為例,卦象為上離下兌,《象傳》揭示道︰「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這是說︰火與水(澤),看似相反(睽),實則相通,相反相成也。《彖傳》闡述得更加具體︰「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這是說上天下地,一陽一陰,其性相反,卻陰陽調和而生育萬物,功效相同;一男一女,性格各別,男女結合而生育子女,心志相通;動物植物,形態各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