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關于易經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易經》由幾個部分組成?《易傳》為什麼叫「十翼」?

《易經》包括了經文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經文由卦、爻、卦名、卦辭、爻辭等幾個部分所組成。

《易傳》為什麼叫「十翼」?《易傳》是解釋《易經》經文的,是經文的進一步闡析和發揮。它內含七篇十個部分,彼此互相呼應連貫,猶如給深奧的《易經》插上翅膀,令其展翅飛一樣,所以被人美稱為「十翼」。它們分別是:1《文言》,2《彖傳上》,3《彖傳下》,4《大象傳》,5《小象傳》,6《系辭傳上》,7《系辭傳下》,8《說卦傳》,9《序卦傳》,10《雜卦傳》等。因此,「十翼」是由七篇《易傳》組成的,只是《彖傳》、《系辭傳》、《象傳》一分為二後才成為十個部分的。

系辭》說,遠古包犧氏(伏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他仰頭觀望星象,俯首觀察大地,從鳥獸的花紋,生活的環境,身邊的各種事物,外界的諸多物象中受到啟發,創作出「八卦」的圖形,用它來通向神明的易德,模渀萬物的種種情狀。以後神農氏、黃帝、堯、舜等相繼作了帝王後,也從各卦尤其是乾坤兩卦中得到了豐富啟示,他們代代相傳,通曉歷史制度的變化而對《易經》加以改進,使人民適宜它,從而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易經》與歷史有聯系嗎?《易經》可作為歷史哲學來讀,它與中國早期歷史有密切的關系。除了前面所說的各卦與人類勞作、制度的關系外,它還曲折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正如易家所說︰《易》書的興起,正當殷朝德衰的末世,周朝盛德光大而崛起的時期。它描述的是當時周文王與商紂王之間的事情,所以它的《卦辭》具有危機感。它反映了深刻的歷史規律和歷史教訓,明白它的道理,能使危險者平復憂患,使改變易德者傾覆。易理之道十分廣大,對事物的發展自始至終保持警懼憂患心態,顯示出歷史演變之道。

為什麼說《易經》是中華百科全書、文化之源?;

經文化系統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約五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百家學說的思想寶庫。而與西方的兩千多年的聖經文化系統比較,東方的易經文化系統,顯然要悠久而綿厚得多。可以說,源遠流長豐厚華美的中華文化,其最初源頭正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易經》。

《易經》內容廣博宏大,無所不備,既有天道規律、地道法則,也有人道準則。經數千年來的大聖先賢們的精研闡述,易經文化今天已經成為內涵豐厚,精思善辨,包含東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美學、軍事學、倫理學、修辭學、人才學、決策學、管理學、旅游學、中醫學、植物學、養生學、有機建築學(風水學)、武術學、氣功學等在內的大文化系統,發展起以易理派、象數派為代表,分化成科學派、氣學派、心學派、理學派乃至于奇門遁甲等眾多的學派和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思維方式、道德心理和風俗習慣,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易經中的易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易」通「翼」,「易」就是飛鳥的雙翼。有人說「易」通「蜴」,「易」就是像變色蜥蜴一樣善變。其實,「易」的意思有三個。一是「變易」。「易」的上面是「日」字,下面是「月」字,以日月升落、陰陽表現宇宙和人世的無窮變化,這就是「易變」、「變易」。二是「不易」,即萬物的「變易」,「易道」的規律,本身是永恆不變的。三是「簡易」,易變的道理並不復雜,而是簡易明白的。如萬物的陰陽對立,乾坤的剛健柔順等,將這一道理和規律運用于各個領域,就向人顯示了「簡易」、「易簡」的存在。

易經》是一本書嗎?其實準確的說,易經不只是一本。據《周禮》記載,《易經》原來有三本,有說即夏代的《連山》,殷代的《歸藏》和周代的《周易》的。它們的首卦分別是艮、坤和乾,表現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易》的理解和獨特的尊崇對象。以山為首的《連山易》,據說由炎帝,即神農氏、連山氏所作,故又稱神農易、連山易。它重艮尊山,有山疊山重之象,象征當時洪水泛濫,原始部落的古人還住在南方高山密林中,狩獵為生,靠山防洪的蒙昧生活。而《歸藏易》以坤為首,則有注重母系血統的含義。據說它由黃帝,即歸藏氏所作,故又稱歸藏易、黃帝易。它重坤尊地,寓意萬物始于土地,歸藏于土地,象征人民已經移居平原,開發了農業。由于《連山》和《歸藏》早已經失傳,其精義也基本繼承和保存在《周易》里,所以現在通稱的《易經》,一般指的就是周文王整理過的《周易》。它重乾尊天,寓意尊天重君,象征人類已經進入父系社會,建立起等級森嚴的上尊下卑的禮儀制度。

解釋《易經》的傳的內容有七個部分,總共十篇,被稱為「十翼」。「十翼」的意思是十篇文字猶如經的羽翼。這十篇包括《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文言》一篇,《系辭》上、下兩篇,《說卦》一篇,《序卦》一篇和《雜卦》一篇。

《十翼》原本各自為篇,不與經文相連。《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載《易經》十二篇,顏師古注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

戰國時流傳的《易經》,有經無傳。汲冢書可為例證。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人不準(姓不,名準。「不」為「丕」之省文)盜發魏王墓,發現了竹簡文古書,其中有《易經》。據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後序》說︰「《易經》及《紀年》最為分了,《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這只能證明經、傳各自**,但不能由此斷定戰國時期沒有《易傳》各篇著作。

1972年,湖南長沙東郊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周易》分為三部分。即︰(一)《易經》六十四卦;(二)《易經》卷後的佚書。除了很少一部分見于今本《系辭?下》以外,此書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傳下來的佚書,內容為孔子及其弟子討論卦?爻辭含義的記錄;(三)《系辭》。沒有今本《系辭?上》的第八章,即「大衍之數五十」章。又今本《系辭?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四節在上述佚書之內。除此之外,今本《系辭》大致都包含在帛書《系辭》里面,不過兩者章節的次序不盡相同,文句也有差異。帛書《系辭》還包含了今本《說卦》的前三節,又有兩千余字為今本《系辭》所無。這都是孔門弟子所錄《系辭》流傳到漢初的本子。

《史書?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司馬遷身為史官,所見《易傳》,十翼之中,僅少《雜卦》一篇。

王充《論衡?正說》雲︰「孝宣皇帝之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又雲︰「《禮》、《易》篇數亦始足。」所說益《易》一篇,當是《雜卦》。有人認為這一篇是《說卦》,反疑《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卦二字是衍文。如果是這樣,十翼之中,尚缺《雜卦》,王充就不能說《易》的篇數始足了。

今本《周易?十翼》中的《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四種各自**為篇,列于經文之後。《彖傳》、《象傳》、《文言》三種各附于相關經文之後。

據《三國志*高貴鄉公傳》載《彖》、《象》連經,始于後漢鄭玄。鄭氏注《易》,為了學者的方便,以《彖》、《象》連經,謂始于前漢的費直,這是誤會。由于鄭氏所傳的《易》學,屬于費氏易,于是誤認鄭氏的體例源于費氏。殊不知費直並無章句,但以《十翼》解經。既無章句,也就不存在以《彖》、《象》連經的問題。

鄭玄以《彖》、《象》連經,是把傳文附在一卦之後,六十四卦,全是這樣。在今本中,只有乾卦還保存這種格式。其余各卦,解釋爻辭的象辭,各附在當爻之下。這一調整,始于王弼。據孔穎達說︰「夫子所作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及至輔嗣之意,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坤卦初六象曰疏)

關于畫卦、重卦、卦辭、爻辭和《十翼》的作者問題,歷來說法不一,要之不離隱語。我們從隱語的角度來研究,以伏羲畫卦(八卦)、神農重卦(六十四卦)、文王系辭(卦辭、爻辭)和孔子作《十翼》為是。有關的資料如下︰

《三國志?魏志》︰《易》博士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

《史記?日者傳》︰「司馬季主曰‘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孔穎達《八論》︰「伏羲制卦,文王系辭,孔子作《十翼》。

《易》歷三聖,只謂此也。」

伏羲或包即潛龍之意,指地下的太陽,神農指地,地能生物,故是神農。文王指日光照射月球所生月光。坤卦六五︰「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六五為月望,文在其中,即文王居于羑里。羑字從羊從久,羑里為月亮的隱語。伏羲為陽,神農為陰,文王為五行。五行表現陰陽,故系辭者為文王。孔子為深明于陰陽五行之道的聖人,他和弟子討論卦、爻辭的語錄,以及其後儒家門徒對于《易》義的著作,合並成為《十翼》。《十翼》作者之名,儒家自非推尊孔子不可。大抵先秦著作,所傳其作者之名,多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必須以隱語視之。在今天,若如歐陽修作《易童子問》辯論《十翼》非孔子作,便是枉費精神。總之,《周易》是陰陽五行思想的書,畫卦,重卦,系辭,釋辭,其作者巳不可知,于是歸之于伏羲、神農、文王、孔子。雖無其事,卻有其理。絕非無稽之談,不可視同龜毛兔角。

《十翼》對于經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近來舍傳言經之說,十分流行。提倡這種方法的,可以高亨為代表。其《周易大傳今注》自序中說︰

《易傳》解經與易經原意往往相去很遠,所以研究這兩部書,應當以經觀經,以傳觀傳。解經則從筮書的角度,考定經文的原意,不拘牽于傳的說釋,不迷惑于傳為經所涂的粉墨臉譜。這樣才能窺見經的真相。解傳則從哲學書的角度,尋求傳文的本旨,探索傳對經的理解,並看它那一點與經意相合,那一點與經意不合,那一點是經意所有,那一點是經意所無。這樣才能明確傳的意蘊。而自漢以後,兩千佘年,注釋《周易》的人約有千家,都是熔經傳于一爐,依傳說經,牽經就傳。傳解經而正確,注家也就正確了,傳解經而錯誤,注家也就錯誤了,不能盡得經的原意,而且失去傳的本旨。

高氏以訓詁解釋《易經》著稱。他似乎沒有察覺經用隱語,傳也以隱語解經,專以訓詁解經,勢必難于奏效。乾嘉的訓詁學只能求言內之意,而《周易》經傳意在言外,未可拘泥于點畫。黑夜行路,須有明燈指引。《易傳》就是讀《易經》的一盞明燈。傳意與經,無不吻合。未見其同,必須訴之于悟性,以求了解傳意。然後就會發現《易傳》文字,著墨不多,卻有畫龍點楮之妙。我過去也曾經不相信《易傳》,就是受了舍傳解經的影響。

《說卦傳》告訴我們《易經》使用隱語,其要點如下︰

1.謎底是一個,而謎面可以多個。《系辭傳》說︰「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就是這個道理。例如︰「乾」是謎面,《說卦傳》說︰「乾為天,為園,為君,為父,為玉,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天、、君、父等都是同乾相似的謎面。這許多謎面和謎底之間,都有某些類似的地方。

同樣,《說卦傳》說︰「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于地也,為黑。」地、母、布、釜等都是同坤相似的謎面。

謎面可以有若干個,究竟謎底是什麼?這就有以下《易經》使用隱語的另一個要點。

2.《易經》只提供謎面,而不揭示謎底。《說卦傳》遵守這條原則,始終隱藏謎底。

《易經》以殷周鼎革為主題。忌諱明言,所以使用隱語。人間以男女為奴婢,猶如天上以日月為奴婢,川流不息,服役不休。日月象征弓矢。因此,乾坤既象征天地u月,又象征奴婢弓矢。《說卦傳》中,乾為天以至為木果,都是箭的隱語,象征奴。坤為地以至「其于地也,為黑」,都是弓的隱語,象征婢。所舉弓的象征,比較難于理解,需要作些說明。布、均都指弓的發布箭支。釜者,金父也。弓發命,故似父,箭(金)受命,故似子。弓制箭而不發,故為吝嗇。似有權柄,故為柄。陷阱內設弩機,故其地為黑。弓內有箭,故為子母牛,為大輿,文和眾皆指弓中有箭。

3.對于八卦的隱語,《說卦傳》隱其多半,顯其少半。八卦中包含天干十日,天干中又包含陰陽五行。《易傳》以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為其謎面。《說卦傳》以隱語解釋隱語,只揭示了坎、離二卦的謎底。所說乾為天,而實為陽(或陰陽,即地下的太陰),所說坤為地,而實為陰。所說震為雷,而實為木。所說艮為山,而實為土。所說兌為澤,而實為金。所說巽為木,而實為包含五行的萬物的種子。木觸電則有雷,故以雷釋木。積土成山,故以山釋土。金能生水,故以澤釋兌。谷物屬木,故以木釋巽。對于八卦,如果不顯示一兩個卦的謎底,就難于使人知道八卦中包含有陰陽五行思想了。

八卦相配,成為四對。帛書取正對卦,不取反對卦,因各對象征奴婢,奴與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並非敵我關系。帛書八經卦所組成的四對卦,又可象征弓矢。艮為弓,兌為矢。坎為弓,離為矢。巽為弓,震為矢。弓與矢雖相反,而實相成。帛書八經卦所組成的四對卦,與《說卦傳》下面的一段話,可以互相印證︰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天地為乾、坤,乾上坤下為否卦山澤為艮、兌,艮上兌下為損卦雷風為震、巽,震上巽下為恆卦水火為坎、離,坎上離下為既濟卦以上四對卦的順序,當以帛書為準。其所表達的思想為陰陽五行,就是在陰陽(日人地下)的時候,月的運行規律為三易、簡易(連山)、變易(歸藏)、不易(周易)。

乾坤成否,表示陰陽,是日無光。艮、兌為損,即月之下弦,月由明人晦。坎、離為既濟,水在火上為月晦。震、巽為恆,即月之上弦,月又復蘇。坎為習坎,弓在陷阱,有箭不發以待時,箭則「居易以俟命」,故雲「水火不相射」。

陰陽五行思想是以天象影射人事。既是陰陽,又是月晦,日月無光,上下昏暗,此時必有持弓箭者出,「武人為于大君」。(履卦六三)人類社會出現的這類威侮五行(五路)的武人,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不為湯、武,便成盜跖。

卦有卦畫,一卦六畫,謂之六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

《文言傳》解釋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彖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辭。《象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象和爻象。以下分別作一些說明︰

《文言傳》對坤卦六四的解釋是︰「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這里所說的就是變革風暴到來之際的形勢。天變而日無光,地化而月無光。天地閉指日落,賢人隱指月晦。草木蕃指天造草昧,潛伏著叛亡者。時機未至,宜于藏弓。及至時機到來,便月兌穎而出。坤卦是地道卦,六四的月象為月晦。月晦無光,不宜于射,故須謹于待時。

《文言傳》用隱語解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左傳(襄公九年)》魯穆萎用以解釋隨卦的卦辭。《易經》以月象表示射德,元亨為上弦,弓滿則射,利為下弦,貞為月晦,射箭中正,射者必須有仁、義、禮、信四德。

《文言傳》解釋乾卦上九,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又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彖傳》解釋卦辭,就卦辭所提出卦的中心思想加以闡明,間或也解釋卦名。下面舉兩個例子︰

(震下坎上)屯。元亨利貞,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解說)卦辭中的元亨利貞,已見乾卦。但是乾卦講的是一般的射道,屯卦講的卻是特殊的射道。屯通鈍或豚,是地的隱語。地下設置弩機,如同建侯以待敵。彖辭首先指出弩機的特點。剛(箭)柔(弓)始交而難生。難者指箭受制于弓而不能發,箭難而弓易,箭只有居易以俟命。「動乎險中」既言卦象,又言卦義。震為動,坎為險。平時不動,動則射而必中。弓既張滿,則箭發如雷,下落如雨。陷阱是天生地設的「草昧」。

再以師卦為例︰

(坎下坤上)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

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解說)彖辭首先解釋卦名。其次,就卦體、卦象闡明卦義。第二爻為剛中,與五相應,卦體表明善射。坎為險,坤為順,卦象表明射手的勇敢善戰。

《象傳》解釋爻象者,隨爻闡明意蘊。其解釋卦象者,多由卦象引申出倫理道德思想。例如︰乾卦象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師卦象「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地中有水是隱語,水為險,險指陷阱,其中有箭。

彖、象兩個字表示陰陽。彖字本意是豕,豕為地之隱語,地為陰物。象是南方的動物,故以之象征**。**表示物象,陰物表示物體。因此,《象傳》解釋卦象和爻象,《彖傳》解釋卦象中所包含的實體。

《系辭傳》是《易經》的通論,由許多闡明《易》理的記錄綴合而成。由于編簡月兌落,更顯得內容龐雜,需要整理。自從馬王堆帛書出土,我們約略可以看出《系辭傳》的原貌。

原始的《系辭傳》似包括以下幾部分︰

1.今本的《系辭傳》;

2.漢墓《六十四卦》卷後的佚書;

3.今本《說卦傳》的前三節。

至于章節次序,已有差異,要想恢復本來面目,恐怕就很難了。

有人說《易經》是一部史書?易經真的是史書嗎?易經被列為群經之首?史書最早隸屬于經。自從晉代創立四部分類法後,史部才**于經部之外。其後隋代王通更以史統經,提出了三經皆史之說。他說:「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舂秋》也,邪正之跡明,故考焉而皆當。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文中子?王道篇》)他只說到《書》、《詩》、《春秋》三經,其對《易經》的看法如何,無從得知。

到了宋代,程頤提出了九經皆史之說,謂「九經,天下之史也」(《二程語錄》卷十六)。其所持理由,雖不可知,但九經之中,不會沒有《易》。

及至元明兩代,隨著理學的發展,五經或六經皆史之說,甚為流行,也影響到程朱的對立派——陽明學派。《陽明語錄一?徐愛》記:「愛曰︰‘先儒論六經,以春秋為史。史專記事,恐與事體,終或稍異。’先生曰︰‘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可見在經即史這一問題上,王陽明與程伊川是一致的,並不如時賢所說的「如炭投冰」。不過明言《易經》是史,則似乎始于陽明。

清代章學誠繼起提倡六經皆史。他在《易教篇》(上)說明了《易經》何以是史。由于它是政教典章,他說︰「夫懸象設教,與治憲援時,天道也。禮樂詩書與刑政教令,人事也。天與人參,王者治世之大權也。韓宣子之聘魯也,觀書于太史氏,得見易象、春秋,以為周禮在魯。夫春秋乃周公之舊典,謂周禮之在魯可也;易象亦稱周禮,其為政教典章,切于民用。而非一己空言;自垂昭代,而非相沿舊制,則又明矣。」

他進而認為《易》教有出于政教典章之先者。說︰「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知來藏往,吉凶與民同患,其道蓋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其教蓋出政教典章之先矣。」

其實,《易經》中史的真相,或許章氏也很茫然,倒是《易傳》說得十分具體而明確。《序卦》和《雜卦》所敘述的,完全一致,使我們知道《易經》可以說是一部殷周社會史。經、傳皆使用隱語,學者須探賾索隱,言外求意。若不求謎底,專看謎面,必然如讀天書,不知所雲。朱熹所著《周易本義》,對于《序卦傳》,由于不明其義,不加注釋。敢于闕疑,足見其治學態度的嚴謹。王弼《易》注,《系辭》以下皆未作注。晉之韓康伯注《易傳》,謂「序卦之所明,非易之蘊也」,可見他未曾認識到它的價值。

《正義》引周氏說,以六門統攝序卦,其說如下︰

第一、天道門,第二、人事門,第三、相因門,第四、相反門,第五、相須門,第六、相病門。如乾之次坤,泰之與否等,是天道運數門也。如訟必有師,師必有比等,是人事門也。因小畜生履,因利故通等,是相因門也。如遯極反壯,動竟歸止等,是相反門也。如大有須謙,蒙稚待養等,是相須門也。如賁盡到剝,進極致傷等,是相病門也。

這只是解釋謎面,而不知道謎底,故為孔疏不取,而以康伯之言為不虛。

程頤對于韓康伯的話,深為不滿,說︰「序卦非易之蘊,此不合道。」(《二程語錄》卷六)的確,《序卦》不無意蘊,可惜程氏《易傳》解釋《序卦》,雖然窮理致知,實未得其意蘊。且舉一例,如漸卦何以次于艮卦之後?止而後進,是奴婢的斗爭,由靜而動。漸卦至未濟卦共十二卦,象征變革如同天道循環,周而復始。可是程氏的注釋卻是︰「止必有進,屈伸消息之理也。止之所生亦進也,所反亦進也。漸所以次艮也。」離事言理,與清談何異!

《雜卦》通篇用韻,不啻是一篇殷周大賦,易學家往往把它看作只是解釋六十四卦卦名而已。其稱雜卦者,又只是把它看作錯雜卦序而已。《易經》寫作的部分對象是奴婢。奴婢被視為天地之雜。《雜卦》立名,在于所寫的內容,不徒在于所采取的形式。

魏晉以後,對于《序卦》和《雜卦》的奧秘有所察覺者,就我所知,僅得一人。此人就是隋代的王通。《文中子?問易篇》說︰「子潛《易》至《序卦》曰︰大哉,時之相生也,達者可與幾矣。至《雜卦》曰︰旁行而不流,可與存義矣。」阮逸注雲︰「《序卦》輪衍六十四卦也。時行時止,生生不窮。達者至之,故曰幾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治亂相循,識時者知治亂之幾。在歷史的轉折關頭,贊成什麼?反對什麼?這就是存義的問題。存義的手段就是「旁行而不流」。這句話引自《系辭傳》。其意義為五行之金,指射箭。《系辭傳》在敘述《易經》包含陰陽五行時說了這句話。

五行是月亮所經的五道,五道配五方以及地所產的五種元素(水、火、木、金、土),統稱五行。月朔配東方木,上弦配南方火,月望配中央土,下弦配西方金,月晦配北方水。下弦月由明轉晦,如同箭落在水里,由西而北,故曰旁行。但箭不流失,因為由晦而朔,月又由晦而明了。《易經》的內容,以奴婢為主體,旁行|衍不流象征反抗失敗進入潛伏時期,王通許之為「可與存義」。由此可見,他的立場是站在革命方面的。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有不可分的關系。隋煬帝的統治必然使他同情易代和支持鼎革。從王通對于《序卦》《雜卦》的真知灼見看來,我們可以肯定︰他雖未明言《易經》是史,而實際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

我們已經知道《易經》以日月象征弓矢,反抗者應用弓矢進行反抗斗爭,對于《禮記?經解篇》所說的《易》教就不難領會了。《解經篇》說︰「潔靜精微,易教也。」又說︰「《易》之失賊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儒家經典多用隱語,《經解篇》亦不例外。潔靜指月,精微指日。日月象征弓箭,故潔靜精微四字又可用之于射道。執弓宜于潔靜,發矢宜于精微。射箭宜合于義,而不可賊害好人,故《易》之失賊。

孔穎達是《周禮正義》的作者,也為《禮記》作疏,他說︰

潔靜精微,《易》教也者,易之于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凶,不為婬濫是潔淨。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

《易》之失賊者,易主潔靜嚴正,遠近相取,愛惡相攻;若不節制,則在于賊害。

易精微者,易理微密,相責褊切,不能含容。

雲愛惡相攻者,謂易卦六爻,或陰爻乘陽,或陽爻據陰,近而不得,是愛惡相攻也。

雲遠近相取者,謂彼此有應,是遠近相取也。

雲則不能容人,近于傷害者,若意合則雖遠必相愛;若意離,雖近必相惡,是不能容人。不與己同,浪被傷害,是失于賊害也。

以上孔疏,皆就射箭之道,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在卦爻上,就有相取、相應的關系。這成為王弼《易》注中常用的一個原則。由于《易經》是一部殷商變革史,所以其中的人際關系體現在弓箭上。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