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第二十二章無成有終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意為無始有終,本意為,胸懷才華而不顯露,如果輔佐君主,能克盡職守,功成不居。心里懷著文采能作出優秀文章是適宜的正確的,有的人如能跟隨最高統治者作官,定能成功勝任,作到終老(退休)。是用來等待時機發輝呀,「有的人如能跟隨最高統治者作官,」是知識得到了發揚光大。這句爻辭有說明已經學有所長,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本來可以成就自己輝煌的一生,但是,她選擇了幫助乾天,共同成就一番事業。雖然自己沒有什麼成就,但是,最終結果還是好的。因為,乾天在坤的幫助下,終于實現了最偉大的事業,這不是最大的好結果嗎!諸侯匡失,疑于專王之權,所以說「或從王事」。由于諸侯匡失,所以陰黨不能成就其陰謀,但卻得濟國安民之功,所以說「無成,有終」。

六三自己雖然滿月復經綸,但她知道自己還有更重要的責任,那是因為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乾天。本可以有所作為的她,選擇了幫助乾天。因為她知道,乾天的事業比她自己的成就更偉大。

如果單是坤,起光也大。但是,和乾相比,當然,坤就為了乾的光大,而放棄了自己的光,這正是六三之大。

我們都有舍小為大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正是坤德大放光芒的時候。

爻辭故事

郭子儀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救唐朝大廈于即倒的功勛。「安史之亂」是唐朝最致命的打擊,使一個貌似強大、盛況空前的唐朝幾乎傾覆,唐朝的幾十萬中央大軍不堪一擊,唐明皇李隆基出逃成都成為流亡政府,太子李亨被大臣百姓們留在河朔之地肩負收復長安的重任。也是亂世出英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郭子儀橫空出世,以河朔之軍擔當起匡扶社稷的大任,成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

郭子儀的功勛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是平定「安史之亂」,安祿山出兵反唐時,原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因是安祿山的近親而被撤換,郭子儀由朔方右廂兵馬史、九原太守接任節度使,掌管一方兵權從而東征西討,奮力收復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把一個游擊太子李亨接回首都做上皇帝,所以李亨感激不盡地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可見國難思良將,也是流亡君主的一派由衷之情。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代宗李豫把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暖,小兩口吵架互不相讓,郭暖一時口出狂言︰「你別擺公主的臭架子,別忘了你爸爸這個皇帝還不是靠我父親當上的,我父親不希罕做皇帝。」公主賭氣向皇帝李豫告御狀,而李豫這個岳丈人卻很會和稀泥︰「這事你小不知事,若是郭子儀想當皇帝,這天下就不是咱們李家的了。」郭子儀知道後馬上捆綁兒子向皇帝負荊請罪。李豫卻說︰「小兩口吵架的話何必當真,不痴不聾,不做家翁。」李豫一付通情達理的老丈人的樣子。郭子儀的第二大功勞就是平定內亂,安撫社稷。「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形成藩鎮割據之勢,大一統的形勢一去不復返,大半地方不服天朝管,中央政府只是享有統一的名分。而且這些掌管重兵的軍閥還向唐朝要官品、要地盤,這時的唐朝危機四伏、禍起蕭薔,後院子總是火光沖天,沒有一時的安寧。郭子儀就是一個沖鋒陷陣的救火隊員,左突右擋,平定內亂,勉強維持著唐朝的表面統治。比如當時的重臣僕固懷恩,因不滿朝廷對他的安排,三年內兩次勾結吐蕃、回紇合兵掃蕩中原,都是郭子儀臨危受任,幾乎是靠一己之力化解了險情,弄得皇帝感激涕零。其三是擋住了吐番、回紇、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入侵,加強了邊疆重鎮的防御,幾度擊潰了外虜的入侵,使「安史之亂」以後不堪一擊的唐朝統治得以維持國土。郭子儀由于平定「安史之亂」等功勛,成為當時最顯赫的重臣,當朝給予很高的榮譽,封藩賜王,身兼數職,享有最高的官祿。史書上說︰「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其將佐至大官者甚眾。」

郭子儀這樣圓滿的結局是令人羨慕的,試想一個功高蓋主的人,能走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一怪圈能有幾人?能夠功高而不敗落、位極而不犯眾、權重而不招禍,善處官宦,全身而退的能有幾人?郭子儀是少許幾個得以善終的勛臣。

其實郭子儀的經歷決不像其蓋棺定論那樣美滿,也經歷磨難和曲折。「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最猜忌地方擁兵的重臣,他們用郭子儀平定內亂,又擔心郭子儀擁兵自重,奪取他們李家的王朝。因而在任用郭子儀上也一再矛盾,用,擔心郭子儀擁兵自重,不服天朝管;不用,又內憂外患,無人堪擔大任,所以郭子儀也有三次廢除兵權的經歷。第一次罷兵權是在公元759年,當時還處于「安史之亂」的中後期,安祿山雖死,但史思明受降之後再次反唐,東都洛陽淪陷,河北、山西、河南大片失守。這一關鍵之時,肅宗李亨卻听信宦官仇士良讒言罷除郭子儀兵權。不久有人說天下未平,不應置郭子儀于散地,肅宗李亨想再次起用郭子儀,還是被仇士良所阻。

直到762年太原、絳州(山西河津市)發生軍變,動亂危及社稷,才啟用郭子儀安撫。當時郭子儀覲見病危的皇帝,李亨說︰「河東之事,請你全權處理。」郭子儀得此「上方寶劍」匆匆處理亂局,剛剛安定局面,不久又被罷免了兵權。第三次啟用是在763年,這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由于邊防重兵都調入平定「安史之亂」,廣大的邊防線非常空虛。這一年,吐番入侵中原,兵臨城下,代宗李豫逃出長安,一片混亂。這時又想起了郭子儀這個「救命稻草」。可此時郭子儀久不掌兵權,樹倒猢猻散,部將均已離去,只糾集了20余人,匆忙集合散卒,招募兵馬,于長安城外虛張聲勢,搞疑兵之術。好在吐番只稀罕掠奪財物,沒有長期治理之策,很快撤離長安。這樣郭子儀才收復長安,迎接新皇帝代宗李豫回來,李豫深表歉意說︰「沒有早啟用你才導致如此的動蕩局面。」

可見,郭子儀這三次起落,基本上處于「安史之亂」時期,按理說正用得著郭子儀這條「老走狗」狩獵,怎麼可以豢養起來?皇帝的邏輯是怕郭子儀擁兵割據一方,剛剛除掉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只豺狼,又親手培植出一只更為難訓的猛虎。這就難怪皇帝為什麼總是輕信奸臣讒毀忠良,那些直臣、忠臣總受迫害?其實這就是封建帝王的猜疑心理,他們心里怕鬼,猜疑在先,才听信讒言。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換成蘇軾文謅謅的話就是「木必先蠹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可以說,歷代統治者都不信任和防範重臣,開拓疆土的皇帝還能夠放手為其所用,讓這些大臣為他們家王朝買命。而到了「安史之亂」之際,唐朝的皇帝被這些割據一方的重臣害苦了、嚇怕了,那敢再放任郭子儀這樣的重臣。這時唐朝的統治者開始信用宦官,戰區用宦官做「軍容監察使」,其目的就是防範監督這些戰區司令官們。統治者認為淨身的宦官還能傳宗接代,不會為後世謀取江山。況且奴才總是听話、為主子盡忠,就是叛逆也翻不起大浪。這樣想來,郭子儀被賦閑在家已是萬幸中的萬幸了。

郭子儀也確實是一個十分曉事、深諳皇帝心理而守規矩的「老走狗」。他忠懇謀國,總是在國亂當頭臨危受命,不遺余力地救皇帝于水火。一旦產生猜疑,我就掛印歸朝,全身而退,毫無怨言,不留任何猜疑的尾巴。你看759年,肅宗李亨讓郭子儀回朝,以李光陛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眾將不服,欲擁兵強留郭子儀。子儀謊稱為宣旨的中使餞行,結果中途躍馬而去,孑身歸朝。可見郭子儀淡泊功名,坦然面對去留,而且總是讓位讓權。他曾先後讓權于他的後任者李光陛和朔方偏將僕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後馬上提出中原裁軍,要求先裁自己的部隊,由河南重地移師西北戊邊。其實,處在同一時期的蕃臣都很難處,與郭子儀齊名的李光陛也是出自朔方名將,與郭子儀一同制服安祿山,後期郭子儀被解兵權,由李光陛接任,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也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之臣。但由于懼怕遭朝廷近臣讒毀,不听朝廷調動,在後期朝廷面臨吐番入侵的情況下,觀望不前,沒能赴難救駕,最後憂郁而死。僕固懷恩本來是郭子儀手下的一員偏將,朝廷因為猜疑扶持他接任郭子儀,在評定「安史之亂」特別是後期剿滅史思明的戰爭中,舍生忘死,沖鋒陷陣,家族有46人捐軀,有兩個女兒遠嫁回紇首領,貢獻給唐朝的「和親政策」。僕固懷恩雖然勇猛無比,卻沒有郭子儀忠誠,他從朝廷對待郭子儀之中已看出苗頭,知道平定「安史之亂」以後就沒有他作用了,打起了玩寇自重、樹立異己、擁兵一方的算盤。所以他極力將史思明投誠的舊將推薦為河北重鎮的節度使,與他們搭幫結伙,還拼命拉攏勾結吐蕃、回紇、不丹等國,形成自己的勢力。這樣的豺狼心態怎能滿足于朝廷的待遇,直接質問皇帝對他的不公,干脆打出反旗,成為引吐蕃、回紇攻打唐朝的反臣。可見不用郭子儀而江山動亂,險些斷送唐朝命運。唐朝的衰落自然是「安史之亂」造成的,但閑置郭子儀而用人不當也是重要原因,直接影響了唐朝的中興大業。想想不用郭子儀只是個人的去留,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卻失去了一次發展的機遇,這些個人際遇和國家命運的聯系總令人感嘆不已。

說實在的,郭子儀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安邦定國的功勛,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功高蓋主,又能善處其變,名則保身,處亂世而不倒的個人品行和大度處世的魅力。郭子儀在官宦險惡的境況里,重來都是以大局為重,不起事端,不陷是非之地。當時仇士良、元載、程元振等朝內高官,都猜嫉郭子儀,向皇帝說了不少郭子儀的壞話。郭子儀總是君子氣度,不與爭論,不結宿怨,用自己忠勤報君的行為化解險情,善處之間。他對待迫害其最深的仇士良總是坦然處之,以德報怨。一次,仇士良請郭子儀吃飯,別人告訴他是鴻門宴,凶多吉少,都阻止郭子儀赴宴。但郭子儀卻認為我是朝廷重臣,沒有皇帝的旨意誰敢加害;若是皇帝的旨意又怎能回避,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一付磊落浩然、生死以赴的氣慨。結果只帶幾個貼身侍衛赴宴,弄得仇士良吃驚為什麼如此輕車簡從?當得知事由之後,仇士良都拜服在地,贊賞郭子儀是長者風度,結果不但化險而且服人之心。

還有那年郭子儀在外邊為唐朝南征北戰,家中的祖墳被掘墓了,滿朝大臣都認為是仇士良所為,擔心郭子儀憤而起兵「清君側」,又將鬧出一場浩劫。連皇帝李豫都陪著小心地抱歉沒有看護好郭家的祖墳。結果郭子儀卻老淚縱橫地說,老臣長年帶兵征伐,不知毀掉多少人家的祖墳,這次輪到別人挖我的祖墳,也是老天報應,怨不得別人。一場軒然大波被郭子儀的達觀氣度所化解。這樣忠誠謀國的老臣,怎麼可能被讒言毀掉,因而能夠立足于權力斗爭的怪圈之外,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幾個例外。

安史之亂之際,各地節度使紛紛叛唐,時任朔方節度使的郭子儀力主勤王。已成驚弓之鳥的唐玄宗在逃命途中讓出帝位,手無兵將的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靈武正是朔方軍的治所、郭子儀的地盤。此時,郭子儀如果學曹操「挾天予以令諸侯」,歷史就會改寫。但是,郭子儀沒有那樣做,而是力挽狂瀾,收復長安和洛陽二京,這讓唐肅宗感激涕零︰「這雖是我的家國,但實由卿再造!」話雖說得好听,但是面對功高蓋世的郭子儀,唐肅宗不能不防。在對叛將安慶緒用兵時,肅宗沒有讓最負名望的郭子儀掛帥,甚至在對史思明用兵失敗後,仍听信讒言,斥責郭子儀作戰不力,並把他召回,免去軍職,閑置起來。直到朔方軍發動以擁護郭子儀為名的兵變,唐肅宗才不得已起用他,平定兵變。唐代宗即位,郭子儀成了三朝元老,也成了新君的心頭隱憂。為了防範郭子儀,唐代宗渀效唐肅宗的做法,解除郭子儀的兵權,將他調回長安閑置起來。可是,不久吐蕃進犯,攻陷長安,唐代宗只得重新起用這位能征善戰的老將。郭子儀以弱對強,用疑兵之計擊退吐蕃,第二次收復長安。

後來,唐將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進犯長安,又是郭子儀臨危受命,憑自己的威望,分化聯軍,直至粉碎聯軍,保衛了長安。可以說,在平定安史之亂、抵御吐蕃的過程中,郭子儀有好幾次機會可以擁兵自立。郭子儀為什麼沒有自立?或許,在長期的平叛斗爭中,他認識到,唐皇室雖已衰微,但人心尚在,自己冒險自立,沒準落個身敗名裂,不如效忠李唐皇室,建功立業,博個封妻蔭子。另一方面,鳥盡弓藏的道理,郭子儀不可能不懂,如何防備君主的猜忌,成了他的一門保身學問。對唐代宗來說,如何對待這位「再造唐室」的功臣,也是一件棘手的事。盡管安史之亂已平定,但李唐皇室仍然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內憂主要是宦官專權,外患則是藩鎮坐大。在內外交困之下,唐代宗要守住這副爛攤子,需要依靠郭子儀的武功威望,但又擔心他功高蓋主,圖謀生變,唐代宗內心的矛盾可想而知。

唐代宗曾三次拜郭子儀為尚書令,都遭到郭子儀拒絕。這一舉動看似感激郭子儀的功勛,其實是試探郭子儀究竟是忠臣,還是個野心家。要知道,尚書令一職在唐朝很特別,是最高職位的宰相。因為李世民曾任此職,此後此職長期不授,有職無人的狀況,已成慣例。唐代宗登基伊始,為了提高太子李適的政治地位,才一度將尚書令授予李適,可以說,尚書令是皇室的禁臠。郭子儀自然懂得皇帝的用心,因而,無論如何也不接受,此舉實際上是向唐代宗表白心跡,證明自己是一個別無他圖的忠臣,化解君主的疑心。代宗心里懸著的石頭放下了。但是,他還是覺得沒有十分的把握,為了進一步籠絡郭子儀,他把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皇帝的感激與防備之心,從中可見一斑。

因此,在戲曲《打金枝》中,唐代宗面對駙馬爺的逆鱗之言,就算他有一肚子怒火,也不能不承認現實,不能不直面現實,順水推舟地擺出賢君模樣來。其實,唐代宗並不是沒有辦法對付郭子儀,有史家認為,有擁立代宗登基之功,囂張得不可一世的宦官李輔國,就是被代宗派刺客暗殺的,然後,唐代宗假惺惺地緝舀凶手,厚葬李輔國。這麼一個陰險的皇帝,要烹掉郭子儀這只「走狗」並非難事。不過,郭子儀不同于李輔國,他始終韜光養晦,隨遇而安,讓唐代宗抓不到任何把柄,也因此成為歷史上不多的保全善終的功臣。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