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第二十四章黃裳元吉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世道垂衣治,安身文史中。不須操武略,名利在西東。安居中守分,能順以承天。至美利元吉,西南喜慶全。

六五;黃裳;元吉。有意為中庸之道。上衣為衣,下衣為裳裳,障也。「障」是保護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是指以溫文之美德守持中道。以衣裳文飾來形容君子守中通理,內心謙恭修美,就能獲得元吉。它闡述的是相親相輔,寬宏無私,精誠團結的道理。水附大地,地納河海,相互依賴,親密無間的道理。

裳是下衣,特指的是行動,行為。因此,這里的黃裳,是。指人的行為要中正的意思。

古人用字,很講究,這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她同時有是一位母親,是一家的女主人。也是皇家集權的皇後,更是管理**;伴隨夫君,治理這個國或者是一個家。深得為坤之道。因此,既中,且正,又處君位。當然做人做事,不偏不倚,當然是大吉大利了

君子黃中通理,黃居中位,就能通達事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就是要守正,美就在其中了。而暢于四支,還要把它發散出來,發散到四面八方去。發于事業,美之至也。你如果按照六五爻的要求來做,你的事業就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美就到極點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又能說為功高不蓋主,最後官位做的穩穩當當,又能善終。

爻辭中的故事;

楚漢相爭時韓信是劉邦的重要武將,為什麼會被害死呢,這是我們值得思索的問題。蕭何、韓信、張良這三人並稱為漢初三杰,起因是劉邦一統天下後準備封賞功臣時的一段著名的形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 ,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那個時代其實是人才輩出,各有各的下場,但我們姑且不論,就針對三人杰的下場議一議。

蕭何︰

漢朝建立後論功行賞,蕭何被劉邦評為第一功臣,形容他為功人而其余武將為功狗,封爵侯,食邑最多,而且位列丞相。

蕭何是漢初的實權派文臣,要注意的是當時的丞相是擁有實實在在的行政權(並非像後世朝代的所謂丞相),皇帝的政令需要丞相的連署才能被視為生效,而且他在任上兢兢業業,在民間的聲望甚高。

再看看蕭何的其他背景,他是劉邦最早追隨者之一,而且是舉族追隨,這顯示他早期追隨劉邦的決心;再者,很早期他在沛縣任職功曹時,對當時的亭長(其實就是流氓、小癟三)劉邦照顧頗多;打天下時期,劉邦一直處于戰線上,而留下蕭何留守大本營漢中,蕭何不但沒有存二心,反而勤勤懇懇的保住後方的安定,就是所謂的「鎮國家,撫百姓,給餽 ,不絕糧道」;對這兩點,我們是有理由相信建國初期的劉邦,對蕭何是心存感激而絕對信任的(請注意,是建國初期)。

建國後,經已分封在外的武將屢屢叛亂,劉邦忙于在外平叛,留下丞相蕭何留守京城長安,這時候的劉邦對蕭何的心理,雖然不太顯露,但其實已開始有點變化了;劉邦當皇帝久了,開始琢磨萬事以鞏固皇權延續皇權為主,而且發生叛亂(無論是主動還是被迫的)的不乏最早跟隨打天下的老兄弟。

幸運之神的確也挺照顧蕭何,這是他的一個門客召平點醒了他,而且教他自污名節以釋君疑,其中細節就不說了,總之說白了就是讓蕭何扣自己糞便,把自己原本在民間的好名聲給搞臭為止;結果當然是劉邦面上不提其實內心龍顏大悅,對蕭何徹底放心了,蕭何安全過關。

蕭何是在安然丞相任上為劉邦送終,直到漢惠帝劉盈時才在家逝世,他逝世時漢惠帝還到他家看望請教丞相的繼任人選,其中也是一段著名的對答,細節在此也不說了,總之蕭何是善終的。

韓信︰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韓信。

韓信是能掌管大集團軍作戰的一代名將,但我們可以相信他只是一名典型的職業軍人,因為他帶兵作戰一流,保障自己的事業安全九流(而且在這方面很天真,不懂得惴模君皇的心理變化,更糟糕的是不听勸告)。

作為劉邦評為三人杰之一,韓信開始就被封爵齊王,但不久改封為楚王,再之後就被降級處理為淮陰侯;韓信是三人杰之中唯一被封王的,這也正常,因為他立的是軍功。但從齊王改為楚王就有講究了,因為當時齊地富裕而相比之下的楚地貧瘠(劉邦是面上說因為韓信是楚人,所以改封為楚王讓韓信回老家光宗耀祖,?p>

?涫凳切睦鋃院?諾木?圓恍湃危?盟?狡惡ヅ?卮?牛?俚閆鴇?旆吹淖時荊???笤儔岷?盼?匆鹺罹透?饗粵耍??匾?氖僑煤?糯?誄を膊蝗悶浠鞀匆醴獾兀?蛋琢司褪僑斫?鎩?p>

為什麼說韓信保障自己的事業安全九流?我們看看韓信事業歷程的第一個爵位榮譽齊王,其實不是劉邦主動要封他的,而是打天下時(請注意,是打天下時而不是天下一統後)他打下齊地,派使者表述希望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劉邦是沒折才封他的,劉邦當時是忍聲吞氣的假惺惺的說一通什麼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的話後,一步到位封他齊王的。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天下群雄逐鹿仍未定鼎,作為在外大將手握大集團軍權,攻城略地後主動要求封地,更何況當時劉邦還僅僅是漢王不是皇帝,不就自己要主動搞成和領導平級嗎?你說這傻大個犯忌不犯忌?劉邦當時肯定對韓信的忠誠心存疑慮的,其實這是韓信在為自己挖掘墳墓,已經為自己後來的被誅埋下引線。

看看劉邦怎樣不信任韓信,打天下時趁清晨韓信還在睡覺,劉邦匹馬沖進韓信的中軍大帳把將印給奪了,不就明著是怕韓信搞兵變才要把軍權奪回的嗎?

劉邦是在無奈的情況下封韓信齊王,漢朝建立初期馬上動手整第一軍功的大將不合適,就改封楚王吧,爵位等級沒變,不就換個封地嗎?而且面上的理由也足;後來再造假理由(韓信被誣告造反,肯定就是有幕後黑手安排的),貶其為淮陰侯並將他軟禁在長安,就明擺著劉邦是已經排出動手時間表了。

韓信無辜,劉邦心里是雪亮雪亮的,但保障皇權是不講公平公正的(政治從來就不是公平公正的游戲)。韓信是有他的取死之道,我們可以同情他,但現實的政治需要不會同情他。

張良︰

張良是智囊型的功臣,他原本就是韓國的舊貴族,祖先五代相韓;韓國被秦所滅,他就是要報仇的人,不是有買兇刺殺秦始皇失敗的記錄?

因此,我們可以相信這個人後來致力出謀劃策幫助劉邦達天下,其實並非為自己榮華富貴,而是要整倒秦朝報滅國之仇的。

看看建國後分封時他的表現,劉邦主動讓張良選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並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因此封爵留侯,食邑也減少了;富裕的齊地三萬戶食邑不要,主動要了和劉邦初遇的留地,如果你是劉邦,你感動嗎?有情有義吧?

重要的是,張良表了個明顯態度,他完全沒有政治野心;再加上張良從來沒有軍權、沒有國家行政管理權,僅僅就是劉邦的高級幕僚,說崇高點就可以稱為帝師,所以對劉邦而言,張良完全沒有威脅性。

張良予人一種神秘感,年輕時弄了個圯上受書,很傳奇的接受了不知來歷但懷疑是神仙的黃石公的兵書,功成名就後又不願意摻和朝政,搞了個從赤松子游的說法。

張良最後一次在關于朝政的記錄是,呂後因太子劉盈地位不穩而求教于張良,經張良出了一個商山四皓的點子(看,也是很間接的影響朝局,本人並未走到台前),後劉盈地位轉危為安。

《史記》記載張良是逝世于高後二年,而《漢書》的記載則是惠帝六年(一名元老級功臣的卒年也存疑,夠神秘吧?),無論如何是死在劉邦之後。因為呂後一直對張良出謀保太子地位很是感恩戴德,所以即使後來有呂後專權之亂,我們依然可以相信一點,雖然史書沒記載張良的死因,但肯定是善終的。他也知道該出手時才出手。

張良以太公兵法為見面禮歸順了劉邦,從此終身不渝。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舀著點兒東西作為見面禮歸順劉邦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偏偏只有張良贏得了劉邦特殊的尊重呢?難道僅僅是有點兒真才實學的張良的貴族身份這麼簡單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真才實學也好,貴族身份也罷,您都得受這瞬息萬變的戰場檢驗一下,才能讓他人知道您的學術功底和貴族身份絕對不是「山寨版」,此後的您才能贏得人家漢高祖劉邦真正的尊重!

顯然,上述這些,張良都非常輕松的做到了,而且都做的很成功。

張良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張良與同樣是劉邦主要謀臣的蕭何的區別到底有哪些呢?我覺得,張良的所作所為,用當下的一句俗話來說,那就是︰該出手時才出手——這才是張良的成功之所在,這才是張良與蕭何的第一區別之所在!

比如,在滅秦戰爭最為激烈的公元前207年春,正在劉邦匆匆西進之際,敏銳的看到了匆匆西進很容易導致月復背受敵的危險的張良馬上提醒劉邦︰一定要先克宛城,然後再西進,這樣才進可攻退可守。此後,在公元前207年秋,正在劉邦面對著兵強馬壯的關守敵智出無門的時候,又是張良獻了疑兵之計,一舉奪取

了關,最終促使劉邦搶在了天下無敵的項羽之前完成了滅秦大業。與此同時,還是張良善意的提醒,最終促成了貪圖財色之樂的劉邦努力去實現想當年那奪取天下的豪言壯語。此後不久,還是這個張良,通過項伯在鴻門宴中的從容斡旋,使劉邦免遭殺身之禍。

楚漢戰爭之前,又是這個張良,再度以財物賄賂項伯,最終為劉邦請得了漢中這塊最為易守難攻的地方,使劉邦從此有了一塊堅強可靠的根據地——只有有了這塊堅強可靠的根據地,劉邦也好,蕭何也罷,這一干人等才能從容的實現他們一生的理想和願望。

楚漢戰爭最為困難之際,又是張良,率先明確的提出了拉攏英布、聯絡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擊項羽的作戰方略。這才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使劉邦的大業最終朝著勝利的方向邁進。

此後的楚漢戰爭,之所以最終以劉邦的勝利、項羽的失敗而告結束,那還是張良的功勞。我們知道,在楚漢戰爭中,雙方較量的不僅有後方的糧草,更重要的還有前方的將士。若是這些將士心不齊,要想取得最終勝利那將是完全是不可想象的。而這些,在張良的計謀之下,劉邦都一一的做到了︰不立六國後人,防止了力量的分散;立韓信為齊王,避免了內部事變的發生;乘項羽依約退兵之機全力追擊,沒有縱虎歸山;又重爵封賞韓信、彭越,使二人合兵圍殲楚軍。

您瞧見沒有,該出手時才出手,這才是張良的成功之所在。張良比較低調,功成身退,不貪圖富貴,劉邦給他三萬戶,他不要,只要「留」這麼一個小地方。後來跟赤松子學闢谷術,體現了淡泊無欲的精神追求。

還有張良是典型的黃老學派代表,崇尚老子的無為而治,漢初建國之後張良告老歸去,不再牽涉朝堂政治,這種人肯定善終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張良比較有自知之明,很早就歸隱山林,從世間分爭中安全月兌身了。張良狡猾,懂得功成身退,沒有遭呂後毒手,韓信和蕭何功高蓋主,又不懂得功成身退這一道理,只能鳥盡弓藏。

現代社會的君臣已非封建社會的「君臣」,這里可以理解為主角和配角,大到國家,小到一個公司,一個集體,都存在主角和配角,主角就是「乾」,配角就是「坤」,主角往往只有一個,我們大多數人在很多時候都在扮演著配角,可是我們這些「配角"也時常會「乾坤顛倒」,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因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如果讀一讀「黃裳元吉」,悟一悟其中道理,你也許會受益匪淺。在生活中,工作中,只有達到「黃裳元吉」,時刻保持低調,也許才是「坤」的生存之道。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