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第二十五章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有意為陰極陽生。龍戰于荒野,它們的血黑而黃。龍在大地上爭斗,這時候人走到了窮涂末路的絕境。這里指事物發展到極限,將有滅亡的危險。暗喻從古而今的帝王和朝代,只要上一個朝代或帝王將要滅亡或死了,為爭奪霸權或王位,後來自以為有實力的繼承人和其他有實力的人和勢力,都想得到權力與位子。于是都展開了明里、暗里的爭奪戰。有時僅相互打得天昏地暗,眾人的鮮血染紅了黃土地。夏立國、商立國、周立國等等,以致于現在的時代,為了繼承權、爭權奪利或相互的競爭,都爭斗得「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與龍交戰指陰陽交戰。城外為郊,郊之外為野。玄黃,分別指天、地之色。天地為最大的陰陽,其血玄黃,是指陰陽交戰流出了血,說明此爻是凶爻。上六是達到六天的極點,又是陰爻不得正,必然會陰爻變陽爻,陰陽相爭,所以會龍戰于野。既然有戰爭,必然會流血,但這里的血並不是紅的,而是黑黃的,這個顏色取象于天。此卦象征著小人與君子,正義與邪惡的正面較量,因此必然會兩敗俱傷。

爻辭中的故事;生命與理性或意志與理性的沖突比比皆是。因為地球人類是在西方文化的領導下。這中間的因果關系舉世都然。

戰爭讓女人走開,應該是人文的觀念,也是人道的觀念。(區別︰中國文化必講人文而西方文化必「至」人道。)女人和孩子代表著無辜,但女人與孩子實與男人有關。首先是女人,是不是獻祭的犧牲?其次是孩子,所謂父精母血,缺了男女都不會有。如此說來,女人與孩子都是男人保護的對象,是以命相搏的理由。

這是老式的說法。孩子不論,女人與男人一樣,同是泰山的石頭︰方方正正。所以戰爭發出邀請︰請參加這場游戲,少了你們就不是戰爭。至此老式的「人文」和「人道」都失去了意義。事實如此,消滅價值和價值判斷,消滅道德,消滅那可詛咒的等級觀念。現代性的歌唱,也是黑格爾黃昏才出現的夜鶯的歌唱。回到女人,究是男人離不了女人還是女人離不了男人?凡事均從尋常日用出發,這是儒家的毛病。不說誰不誰,《聖經》上帝的創造是有秩序的也即有先後的。是自然之光嗎——觀念鑄就。

遁世男人心中的女人別有一番模樣︰吸風飲露,巧笑倩兮;女人說︰這是男人的角度或曰男人的認識;真正的女人、現在的女人是「和其光,同其塵」的,笑傲江湖。遑論犧牲以及變種——從屬、依附。早晨好︰現代性!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瞬間的詠嘆道破中國人的真情︰男人女人彼此難離。話沒有說完,恰恰是難離——注定紛爭不已。于是男人得從事兩場戰爭︰與女人(外在的);與心靈(內在的道德心。該死︰男人從來沒有——因為社會從來沒有——將女人與男人等同,雖然現代性早已登堂入室。故有是否欺負了女人的詰問。女人的觀點︰實屬多余。男人只要面對一場戰爭。)

踴躍地、興高采烈的、歡欣鼓舞的,女人投入新式的戰爭。沒有硝煙彌漫和血雨腥風,這是人格、尊嚴和自由之戰。「平等」標志著沒有差別,沒有弱者,何來無辜。

戰爭異常殘酷,目的不是殺人而是重塑觀念。殘酷在于這個觀念與事實不合符節。雖然許多女人高聲喝采。

因為孩子,應該關注這場惡斗。說到底無關男人和女人。也不是他們之間的爭斗。柳永詞句的引用暗喻中國的人文傳統。夜鶯只在黃昏後歌唱,雖于前事無補,卻對後人充滿憐憫。

再說說十八世紀的中緬戰爭;先簡單說說緬甸古代歷史。緬甸古代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緬族、孟族、撢族(即傣族)三族相爭的歷史。緬族建立的蒲甘王朝于1044年第一次統一緬甸。在元朝打擊下,1287年蒲甘王朝滅亡。其後,孟族在南部建立起白古王朝,定都仰光附近的白古;撢族在北部建立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開始長期的南北對峙局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十五世紀末,緬族在兩國之間崛起,建立東吁王朝,並先後滅掉兩國,于1555年第二次統一緬甸。東吁王朝統治並不穩固,在世仇暹羅打擊以及孟族反叛下,衰落下去了,1752年首都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吁王朝滅亡。1753年,緬族首領壅籍牙以木梳村長身份崛起,南征北伐,第三次實現了緬甸的統一,建立了壅籍牙王朝,也稱貢榜王朝。

中古至近代,緬甸與暹羅是東南亞一對誓不兩立的世仇,如吳越,如英法。貢榜王朝崛起不久就連續發動對暹羅的攻勢,1760年,緬王壅籍牙在圍攻暹羅大城時病亡。其長子孟洛繼位後,駐暹羅緬軍總司令發動叛亂,雖被鎮壓下去,但直到1763年孟駁繼兄登上王位後,緬甸才最終穩定下來。于是,緬甸繼續其暫時停頓的擴張勢頭,向北收服撢族土司,向東攻擊南掌,向南攻擊暹羅,于1766年包圍大城,並于第二年3月攻陷大城,四百多年歷史的暹羅大城王朝滅亡。這是貢榜王朝武功最盛時期。但它在北方經營撢族土司的行動遇到清朝的反擊,雙方從邊境土司小沖突開始,沖突規模不斷升級,最終演變為精銳主力對撼的大場面。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三千兵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御中國進攻。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軍,重建暹羅。但清朝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是它造成此中南半島一大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而是耿耿于懷在全盛時期無法打服「南荒小夷」。

緬甸在收復原緬屬各撢族土司後,以小部隊配合土司部隊向中國所屬土司(以下通稱內地土司)征收傳統的「花馬禮」(即貢賦錢糧,撢族土司在歷史上經常向中緬兩方都繳納貢賦),內地土司有些屈服,有些並不屈服,並向雲南當局請求支援。中緬最初沖突,發生在乾隆27年(1762年)。該年冬,緬屬木邦土司與少量緬軍共2000余人侵入內地土司孟定、耿馬地帶,劫持孟定土司,焚燒耿馬土司衙署民居。當時中國在雲南武裝大略分為三類,鸀營、土司所轄土練、邊境需廠所轄廠練。耿馬土司率土練、廠練反擊追殺,在滾弄江畔擊敗緬人,先後斬殺二百余人。耿馬土司為了息事寧人,最終還是通過木邦向緬甸繳交了傳統的「花馬禮」。當時的雲南當局雖然分兵沿滾弄江布防,但依然偏向綏靖,不想多事。第二年,邊境需廠某廠長率人過江擒殺木邦緬兵,反倒被認為「殺良冒功」而處死。

但緬甸並沒有收斂的意思。耿馬、孟定處稍為平靜些,內地車里土司地帶依然不平靜,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緬屬孟艮土司與緬兵連年入界騷擾。特別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騷擾規模遽然升級,緬人進入車里多處地方勒索錢糧、擄掠民眾。原因在于緬甸打算以主力部隊經清邁、萬象一帶南攻暹羅,車里是其進軍線路側旁,收取錢糧和民眾為大軍後勤服務的需求急劇上升。新任雲貴總督劉藻一方面清楚邊情緊急,一方面也清楚乾隆對雲南邊事的不肯再綏靖,于是緊急調兵追剿,但除擒獲五人,毫無戰果。七月,緬人飽掠之後自動退走。但劉藻竟然以緬人聞風遁走、清軍大捷上奏。緬人不給劉藻面子,十月份,再次以數千人規模入侵車里,佔領車里土司所在地橄欖壩,兵鋒深入至內地思茅,並發文中國,宣稱十三版納為緬甸領土。當地土練一觸即潰,劉藻先後調動九千鸀營兵圍追堵截,緬軍游動作戰,清軍雖然陸續收復橄欖壩多處地方,但基本都是緬軍自動放棄,清軍沒有什麼像樣的勝果。反倒是一路清兵(600人)在援救猛阿途中,陷入緬軍埋伏,被擊潰,死傷百余人。乾隆大怒,將劉藻革職。點過翰林的劉藻向來以善揣上意而屢次升職,這次看到乾隆暴走,心理壓力巨大,自殺了事。

不過,到最後,雙方國君都對這份和約不滿意。緬王孟駁撕掉前線送回來的和約文本,罰緬兵統帥及其他將領的家屬頭頂清兵饋送的禮物在王宮外跪了三天三夜。這時緬甸曼尼坡發生叛亂,老官屯緬兵不等孟駁命令,就直接進軍曼尼坡平定了叛亂,這才平息了緬王的憤怒。中國因為緬甸沒送貢表(對中國而言,這個面子的東西最重要),而緬甸因為清朝方面只放了孟拱土司,木邦和蠻暮土司安置內地沒給回緬甸,又繼續禁止雙邊貿易,別說貢表,連清朝方面的使者也扣押下來,還發了封出言不遜的文書過來,雙方打起了漫長的外交戰。乾隆皇帝雖然憋氣,但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困難,單氣候水土問題就非常頭疼,像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七月,回到北京不久的傅恆就因此病死了。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亂,于是暫時押在一旁不理。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圓滿結束。換句話來說,中緬關系又被重新納入了東亞朝貢體系,中國得了面子,緬甸得了實惠。

雖然清緬戰爭以緬甸入侵中國為開端,但卻是一場雙方以爭奪地區利益與霸權為目的的戰爭,戰爭以中緬議和、緬甸名義上對中國稱臣為結局,兩個國家都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帝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而這也是清帝國對緬戰爭對東南亞產生的深遠影響之一,對緬戰爭沒能為清帝國自身帶來直接和眼前的利益,可是給東南亞地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研究這個東亞強權的史學家們產生很多思緒,而這也頗值得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我們玩味!

人生啟示;經常看見有人說︰「我是納稅人,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因此這個國家必須給我相當程度的舒適生活,而我因為是以主人的身份融入這個國家的,所以我根本不用去愛她,不用承擔一系列蛋疼的責任。」但我想說的是,你僅僅為這個國家貢獻出了一堆讓人齒冷的吃里扒外的牢騷和一堆像打發叫花子一樣的些許臭錢,但是這些大兵他們貢獻出的是青春,前途,熱血甚至是生命。國家從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大家庭,你可以反對你的家長,但是你必須維護這個家庭的幸福。一個分不清楚家人和外人的人有什麼資格奢談外交政治,有什麼資格對這個家庭的一切指手畫腳?!一個連最起碼的義務都心不甘情不願的人有什麼資格奢望權利,有什麼資格對那些血還沒有涼透心還沒有變黑的人豎起中指?!一個在網上肆無忌憚地對生養自己的國家和家長口誅筆伐卻在現實中無比冷漠自詡智慧的人有什麼資格在這里用你們那可憐的智商來抹黑自己的家?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