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第四十八章談判技巧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譯文;與其他部落的糾紛中調解不成功,趕緊跑回部落躲藏起來,有那麼多部落民眾的支持,他們最終舀你也沒有辦法;訴訟中不贏,歸來後隱藏起來,給以城鎮里三百戶人口的稅收,避免災難。爻辭的「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是說弱小受壓抑的一方,在爭訟的過程中,自當不克訟,即不能贏得對方,其最好的辦法還是逋逃為好;此時若能逋逃到有三百戶人家的小邑國中,還可以避免災禍。

訟卦第二爻爻辭釋義

克︰勝也。「克訟」類似于勝訴的意思。逋︰逃。眚︰自身原因造成的禍

邑︰是大夫的封地。三百邑是下大夫的領地。

本爻的意思是︰爭訟沒有成功,回來躲避,其采邑的三百戶人口沒有災害。

從卦象上看,九二屬于陽爻居于陰位,雖然失位,但是得中。在本卦之中,

只有九二與九五為陽爻,九五以陽爻居陽位,是尊位、大人位,居君位而中正,九二卻居于下卦的第二爻,身份地位明顯低于九五。九二與九五是敵應關系,兩方因某事發生了爭訟。九二當然不是九五的敵手,但是其自恃己見,以為不管對方勢力多大,官位多高,只要自己有理,就可以爭訟一番。但要知道,下不能犯上,地不能逼天。九五為尊,九二與九五「叫板」,屬于以下犯上,在當時的集權制的社會中,這是自取禍患,明顯地打不贏這場官司的。

根據卦像來看,下卦為坎,坎代表著危險,而九二正處于坎卦正中,處于危險之中,所以官司對其不利。好在九二認清了形勢,沒有一直敵對下去,而是選擇了躲避,逃回了家鄉,這樣勉強沒事,並且邑人也沒有受到牽連。

佔得本爻的人,若是正在爭訟之中,要看清形勢,若是形勢對自己不利,對方佔有明顯的優勢,就要先采取躲避的辦法以免災禍。可以找一處休閑地方散散心,暫避幾日,是非便會不爭自散。所以此爻主要告知人們的就是︰適時地躲避。

九二打官司輸了,為了逃避懲罰,回來後便躲了起來。由于他管理的三百戶人家不會受到案件的牽連,所以他能夠在這里躲過災難。九二為什麼會官司敗訴呢?象辭中說「自下訟上,患至掇也」。原來九二是在與九五打官司,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如果九二不是居于中位,管理著三百戶人家,那麻煩肯定是大了。

訟卦爻辭要與需卦爻辭一起看,是個故事。

需是在社會上不斷延伸自己領域的探索與拓展,訟是在延伸過程中發生的對應糾紛及其處理方法。

訟九二︰是自己探索過程中難免侵犯他人的利益,而且自己還不佔理此時自己實力與資金都不強大,對抗則受傷害,賠償則無能力,因此就跑,往哪里跑啊,往自己可依靠的群體(村邑、學校、單位甚至是婦聯、街道等各種可以保護自己的組織),哪里人多勢重,自己躲藏進去別人也不好查也沒辦法。

訟的二爻到三爻,都是發展中的低級階段,易經教你能賴賬就賴賬,待到發展到四爻的時候,已經有實力與聲望,就不能再賴賬了,該賠就得賠。

看易經千萬莫要有什麼道德仁義等善惡的世俗觀念,一切皆從于自然,也就是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情。

訟卦在這方面體現的很透徹。

九二爻是訟卦之否卦。否就是否閉。訟之否是說在爭訟中被否閉,就是被大人否決了,所以繇辭說︰「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不能勝訟,回來逃掉,他的食邑三百戶人家,無問題。

坤位在北為負為敗,故為不克訟。坤為至為歸,乾為陽而外引為大為往為亡,故為歸而逋。《說文》︰「逋,亡也。」坤為邑為戶,乾為人,艮納甲數為三,巽為白,白通百,故為其邑人三百戶。坤為無,坎為眚,故為無眚。

上互卦為巽卦,下互卦為艮卦,重卦為漸卦。是說逃跑後以期自然息訟。九二繇本來為陽爻為剛中而不正,變為陰爻則為柔中而正,是指歸而逋是守靜退讓的正確決策。

不能勝訟,自己的正確主張被壓制、否決,沒辦法,只有逃避。這樣並不會連累食邑的眾人,不會有災眚。自己的正確主張被否決,遇到冤獄也實屬無奈,只好逃避,防止正面沖突,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無謂的犧牲。

這里說的就是古代兩國談判的意思;在特定的談判場合,有一種用語言來激發對方感情的談判技巧和方法,就是激將法,是談判的一方為了說服另一方同其合作或者達成協議,而對方態度冷淡,表現消極時常用的一種談判方法。

三國時期,為了貫徹聯吳抗曹的戰略,說服周瑜與曹操決死一戰,諸葛亮只身來到吳國同周瑜進行談判。晚間時,魯肅領著諸葛亮來見周瑜,周瑜出中門迎接諸葛亮的到來。兩人相互行完禮,分賓主落座。魯肅先問周瑜︰「現在曹操帶領大批人馬南下攻擊我們,投降還是決戰,主公決定不了,全憑都督一人決策。都督有何打算?」周瑜說︰「曹操以天子的名義出兵,不可抗拒,而且他的勢力龐大,不可輕敵。如果和曹操決戰,必定不是對手。如果投降。則可以得到安寧。我已經下定決心了,明天見了主公。我會將想法回稟,然後派使臣投降。」由于諸葛亮的到來,周瑜故意說向曹操投降的反語,一來可以探討諸葛亮的虛實,二來也想使孔明主動求助于自己,以便在談判中居于主動地位。

周瑜說完之後,魯肅急忙反駁周瑜不該投降,諸葛亮在一旁冷笑不已,周瑜問︰「先生為何冷笑?」諸葛亮說︰「我不是笑別人,而是笑子敬不識時務。」接著孔明針對周瑜的降曹反語,將計就計,智激周瑜。孔明繼續說︰「曹操非常善于用兵,天下沒有人敢同他抗衡。以前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和劉表敢和他對抗,現在這些人都被曹操滅掉了。天底下再也沒有人敢和他對抗了。如今只有我家主公劉備不識時務,勉強與曹操相爭,現在孤身一人在江夏,不知道什麼時候遭到滅亡的災難。都督決定投降曹操,至少能夠保住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可以繼續得到榮華富貴,只是吳國首都從此屬于別人,這是天命使然,沒有什麼可惜的!」孔明的這番話,明槍暗箭,直刺周瑜,第一,周瑜年輕氣盛,仗英雄之義,而孔明竟然說他不善用兵,懦弱無能,不敢抵抗曹兵;第二,諸葛亮指出周瑜決計降曹目的是想保全妻子兒女,換來榮華富貴,一心為著自己,全然不顧全大局。

然後諸葛亮又說︰「我看不如派個使臣,將兩個人送到江上曹操的大營,曹操得到這兩個人,就可以帶著他的大軍回北方去了,東吳再也不必遭受滅頂之災了。」究竟是哪兩個人可以抵得上好酒好肉、幾十萬兵將和吳國的印墨呢?諸葛亮偏偏不說明是誰,等著周瑜來問自己。果然,周瑜按捺不住好奇心,問諸葛亮︰「請問先生,到底是何二人,能有如此能耐?」諸葛亮說︰「江東去了這兩個人,就像大樹丟掉一片樹葉、糧倉里丟了一顆谷粒,不會有什麼損失。而曹操得到這兩個人,則必然大喜而去。」他們不說明究竟是哪兩個人,只將兩個人看得對江東無關緊要,此舉正是為了讓周瑜再次問自己,為激勵周瑜造聲勢。

周瑜果然又問︰「這兩個人究竟是誰?煩請先生之言相告。」周瑜連連發問,將誘使諸葛亮前來求助自己的打算擱置一旁,漸漸地陷入被動地位。孔明回答說︰「我在隆中時,听說曹操在漳河新建造了一座台子,名叫銅雀台,非常壯觀華麗,廣選天下美女到銅雀台中。曹操本是好事之徒,當年他曾經強掠張繡的嬸娘。早就听說江東喬玄有兩個女兒,姐姐名叫大喬,妹妹名叫小喬,這二人均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經發過誓言,說他有兩個願望,一是平定四海君臨天下,二是得到二喬,請到銅雀台,好在晚年享樂,雖死無憾。曹操南下江南,其實,真正的目的就是二喬。江東現在如果將二喬送給曹操,不就可以避免被曹操百萬大軍擊潰的命運嗎?

周瑜大怒道︰「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將軍之妻,小喬葉已下嫁了公瑾,曹賊欺我太甚!我東吳必將與老賊勢不兩立!」之至此,諸葛亮的激將法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過雙方進一步談判,達成了共同抵抗曹操的協議,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得到了慣竊實施。

心平氣和,力戒過激。

與人相處和為貴。說話應有分寸,不說大話,不談論他人的私事,不說有礙他人自尊和人格的話。與人交往誠信為本,以贏得他人的信任。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特別是遇到有人故意激你的時候,一定冷處理,千萬不可有過激的言行。否則,正好步入他人預設好的圈套。

觸說服趙太後

為了達到改變對方觀點和立場的目的,談判者不惜采用威脅、讓步、干擾等軟硬兼施的方法進行談判。除了這些,運用勸導法也是一種不錯的談判技巧,這種方法是談判依靠翔實的資料,向對手擺事實講道理,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勸說並引導談判對手改變原有的觀點和立場,以達到已方或者雙方都受益的目的。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公元前265年,趙太後剛剛統治趙國不久,就遭到了秦國的猛烈進攻。被迫無奈,趙國只有向齊國求救。齊國國王盡管答應出兵相救,但是要求必須以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趙太後非常疼愛自己的小兒子,所以嚴詞拒絕,並且發出命令,不準任何人再去勸諫。一天,左師觸求見太後,太後知道他又是來勸說她用長安君做人質的,所以非常不高興。觸步履艱難地進入宮內,走到太後跟前,對太後說︰「老臣的腳有些毛病,行動不便,因此好久沒能夠來見您。我擔心太後的身體不舒適,今天特地來看望。怎麼樣?您的飯量還行吧?」太後回答說︰「我每天只能吃粥過活。」觸又說︰「我進來食欲也不太好,但我每天堅持散步,飯量才有所增加,身體也漸好。」听到觸閉口不提人質的事情,趙太後的怒氣和戒備心也就漸漸地消失了,兩位老人便親切地攀談起來。

聊了一會兒,觸又對太後說︰「我有個小兒子,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愛這個小兒子,懇求太後允許他到宮里當一名衛士。」太後趕緊問道︰「他幾歲了」。觸回答說︰「今年15歲。年紀雖然不大,可我想趁我還活著時托付給您。」太後听到觸這些愛憐小兒子的話,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對觸說︰「真想不到,您們男人也愛憐小兒子呀!」觸說︰「恐怕比你們女人還要更勝一籌呢!」太後不服氣地說︰「不會吧,還是女人更愛孩子」。

君臣二人談到這里,觸見時機已到,于是將話題慢慢地轉到勸太後以小兒子做人質,以挽救趙國的命運這個主要話題上去。他對太後說︰「老臣以為您愛小兒子愛得還不夠啊,遠不如您愛女兒那樣深。」太後並沒有同意左師的看法。左師又繼續解釋說︰「父母愛孩子,必須為孩子作長遠的打算。想當初,您送女兒嫁到燕國去的時候,雖然她為她的遠離而傷心,您抱著她痛苦,但是又禱祝她不要返回來,希望她的子子孫孫相繼在燕國當國王。您為她想得這麼長遠,這才是真正的愛啊。」然後觸又接著往下說︰「您如今盡管賜給長安君好多土地、珠寶,如果不使他有功于趙國,您百年之後,長安君又將依靠誰呢?所以說,您對長安君並不是真正的愛護啊。」

左師觸的一席話,至情至理,說得太後心服口服。太後心想,我現在可以給小兒子很多的土地和財富,但是這些並不是他自己掙來的、等我以後不在了,他對趙國沒有任何功勞,那時可就真的會有麻煩了。想到這里,趙太後立即吩咐給長安君準備車馬禮物、送他到齊國作人質,催促齊國馬上出兵幫助趙國解圍。齊國國王看到長安君果然作為人質來到自己這里,于是馬上派兵援趙,兩國共同聯手擊退了秦國的兵馬,趙國的危難終于得以解救。

趙太後之所以被觸說服,舍得送自己的小兒子去齊國做人質,從而為趙國解了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觸從太後的利益出發,從太後愛兒子的角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太後放棄眼前的利益,著眼于長遠利益和趙國的根本利益,引導太後主動讓長安君為趙國立功,而後自立于趙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