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第五十六章同心同德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師卦第二爻,爻辭︰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師卦第二爻爻辭釋義

師卦第二爻人生啟示︰守正則受益

王︰君王。錫命︰賜命,意思是下令嘉獎。

本爻的爻義是︰在軍中任統帥,持中不偏可得吉祥,不會有什麼災禍;君王多次賜命嘉獎。上下信任,同心同德,陽剛德中,統帥兵眾持中不偏吉而無害。與六五相應,深的君王寵信,委以重任,這里的在師中指的是在軍營中,吉無咎指的是吉祥沒有災難的意思,王三錫命指的是說君王三次給于嘉獎。為什麼會這樣呢,象辭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杯萬邦也,原來他安撫萬國用功呀。部隊在駐扎中吉利,無所怪罪;國王三次下達命令;所以爻辭說,「在師中,吉,無咎」。由于主方消極被動,不能讓這種良好素質發揮作用,于是國王再三賦予主方(部隊)戰勝客方的使命,說明懷有治國平天下、使萬邦悅服的弘大志向。

此為師卦第二爻。是說將軍領兵在外,因深得朝廷中君主的信任,而獲吉利,沒有災咎,並獲得君主三次詔命賞賜的結果。

周宣王信用召公虎,讓他領兵征伐淮夷,召公虎獲得宣王圭瓚、美酒、山田的賞賜,正與此爻爻義相吻合。

故事︰

在淮河流域一帶,西周時還是中國的落後地區。居住著被稱為淮夷的少數民族。

西周初年,成王就攻佔了這塊土地,淮夷成為周室統治下的少數民族。一直平安無事。

當西周衰落時,淮夷也在貴族煽動下不斷鬧事,要擺月兌周人的統治。淮河流域一帶動亂不已,人民都渴望早日過上安定的生活。

周宣王是位有作為的國君。他即位後,立刻計劃征討淮夷,並派召公虎統帥大軍執行任務。

召公虎率領大軍,數日之間,就到達了淮夷居住的地區。隨後,就開始布署作戰的方案,決心盡快消滅叛亂的貴族。

他手下的一位謀士見了,擔心地對召公虎說︰「主人啊!你如果這樣做,不怕引起朝中大臣的嫉妒嗎?如若朝中大臣再在宣王面前說你壞活,難道不是很危險嗎?」

召公虎听了,覺得很有道理。但又想起宣王在臨行前的囑托,一片誠信的態度,就馬上打消了顧慮,率軍展開了戰斗。

淮夷貴族的軍隊根本不是召公虎的對手,雙方交戰一個月,淮夷貴族的軍隊就連接打了三個敗仗,損傷不少人馬。

召公虎在戰場節節勝利的捷報,不斷傳到京城里。開始,大臣們都夸獎召公虎的戰功赫赫;不久,誰也不再說召公虎的好話了,倒出現了不少流言。

「召公虎兵權在握,人又在外,值得小心提防啊!」

「召公虎哪會打那麼多勝仗,恐怕是編造出來的吧?」

「他編造這麼多戰功,造那麼多輿論,不知要干什麼?」

這些話傳到周宣王那里,他听了十分氣憤。在一次早朝上,周宣王發火地對大臣們說︰

「召公虎在外帶兵打仗,時刻有性命之憂,人家打了勝仗,有些人不僅不為他高興,還四處散布謊言。說召公虎居心不良,找看他才居心不良。誰敢再散布謠言,一經查實,定斬不饒。」

听了周宣王的訓斥,把那些造謠的大臣嚇得面面相覷,再也不敢私下造謠生事了。

這些謠言也傳到了召公虎那里,這下子召公虎真正擔心起來︰若是宣王听信了這些謠言,我召公虎還有活命嗎?一想到這里,召公虎再也不敢率軍作戰了。後悔當初未听那位謀士的話。

在幾天後,宣王派來一位大臣。召公虎不知是福是禍,听了宣王訓斥謠言的情況後,他才放下心來。

接著,宣王又下了二道詔命。

一道詔命是賞賜圭瓚給召公虎,獎勵他作戰有功,統軍有方。

二道詔命是賞賜美酒給召公虎,同樣是對他戰功的獎勵。

召公虎再也無顧慮了,很快平定了誰夷貴族的叛亂,班師回朝。

回到京師,宣王李文武百官親自出城三里相迎。又在慶功會上,頒下第三道詔令,賞賜給召公虎一大片山川田地。

九二身為三軍主帥,重權在握,自然吉祥沒有災難。能夠受此重任,說明天子對他的信任與寵愛。君王對他進行三次賜命,說明君王對他寄予了安邦定國的重望。九二艾與君位的六五艾相應,所以可以得到君王的賜命。在《周禮》中說:「一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可見這所賜三命是給予極大的權力。古人認為,這一艾指的便是武王帶兵有功而受文王的獎賞,由于此時武王還沒有繼位,所以還不能稱為「君」。

人生啟示︰

自古以來,將軍帶兵打仗在外,立下戰功,但結局卻有天壤之別。能得吉利的,都與上司或皇帝能信任將軍有關,這樣的上司、皇帝也才有明智的決斷,如周宣王的信任召公虎。因此,作將領者一定要取得上司、皇帝的信任。而上司、皇帝的預防、猜忌將領也是不無原因的,某些奸小兵權在握,在外不受節制時,往往興風作浪,甚至心懷不軌。所以,在上司、皇帝說來,信任將領,一定不要看錯人。將領受猜疑人,二者同樣都是危險的

感悟;在新形勢下,領導干部要更好地履行領導職責、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就要高度重視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加強「五項修煉」。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是有的」。減少應酬,合理安排,擠出一些時間學習,是可以做到的。要終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事業,需要我們長期艱苦奮斗。領導干部應當昂揚向上、奮發進取,成為干事創業的帶頭人。要像樹木那樣永遠向上,有那麼一股子氣和勁兒,不甘落後,創先爭優,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是否注重團結,體現政治素質,反映精神境界。領導干部一定要具有包容的胸懷和氣度,善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推動事業發展。要透明似水,光明磊落、坦蕩做人,不遮不掩、公正處事;要親和似水,平等待人、平易近人,去掉官氣、貼近群眾;要凝聚似水,同心同德、增進信任,相互支持、搞好配合。

沒有激情干不好工作,成不了大事。領導干部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工作,不僅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激發干部群眾的干勁、形成工作合力。要有火一樣的斗志,態度鮮明、毫不含糊,一心為了工作;有火一樣的魄力,雷厲風行、敢抓敢管,認真抓好落實;有火一樣的活力,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不圖名利、多做奉獻,是領導干部應有的優秀品質。要像大地一樣保持本色,自覺抵制誘惑,始終堅守**人的精神家園,一身正氣、廉潔自律;像大地一樣樸實無華,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生活上不講排場、不擺闊氣,工作上不搞浮夸、不圖虛名;像大地一樣公正無私,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識大體、顧大局,無怨無悔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

古代軍事家孫臏說;「用兵取勝的關鍵在于選拔士兵。士兵的勇敢在于軍紀嚴明,士兵的作戰技巧在于指揮得當,士兵的戰斗力強在于將領的信用,士兵的品德在于教導。軍需充足在于速戰速決,軍隊的強大在于百姓休養生息,軍隊受損傷在于作戰過多。」孫臏說︰「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礎。講信用,就是要對士兵明確頒示獎賞。能夠進行殊死戰斗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孫臏說︰「常勝辦法有五條︰將領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權指揮軍隊時,可以取勝;將領懂得用兵規律,可以取勝;將領得到廣大士兵的擁護,可以取勝;軍隊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勝;將領能夠充分了解敵情,並能利用地形,可以取勝!」孫臏說︰「常敗的原因也有五條︰將領受君王控制而不能**指揮,不能取勝;將領不懂用兵規律,不能取勝︰將領不和,不能取勝;將領不能得到廣大士兵擁護,不能取勝。」孫臏說︰「取勝在于明確賞格,選拔士兵,趁敵軍這是用兵取勝建立奇功的法寶。」孫臏說,「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無法統兵作戰的」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什麼是忠?就是忠于君王。什麼是信?就是對懸賞講信用。什麼是敢?就是敢于拋棄不正確的東西。如果不忠于君王,就不敢領君王的兵打仗。如果對獎賞不講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擁護。如果不能拋棄錯誤的東西,士兵就不會敬服。

孫臏在兩于多年前就提出這一主張,並將其突出為用兵取勝的法寶,這確實了不起,十分難能可貴。那時,雖然中國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戰國時期,不像漢朝開始獨尊儒術以後那樣,把人嚴格分成「治人」和「治于人」兩大類,突出少數統領人物的決定作用,但畢竟還不是都能認識和承認廣大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一般的認識和主張還是君王、將帥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特別是當時武器裝備水平低,更容易突出武藝高強的將領的作用。而孫臏卻能獨樹一幟,旗幟鮮明地提出選拔士兵是用兵取勝的關鍵,說明他是一位高明的軍事家,他的這種主張,為後代許多卓越的軍事家所接受,並用于自己的用兵作戰。在這里,我們首先想到了諸葛亮,他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有文章專門論述軍兵的訓練問題。把選拔和訓練士兵作為他出任劉備的軍師後抓的第一項工作。那是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後,有一天,諸葛亮問劉備︰「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劉備說︰「不如也。」諸葛亮說︰「明公之眾,不過數千人,萬一曹兵至,何以迎之?」劉備說,「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諸葛亮說,「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隨後,劉備立即召了三千民兵,諸葛亮天天從早到晚訓練這三千新兵。不久,十萬曹兵果然來犯,諸葛亮訓練的新兵派上了用場,在戰敗曹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其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出類拔萃的。前面已提到,他就親自挑選兩千精兵,組成敢死隊,每當戰斗緊要關頭,他總是親自帶領這支軍隊,沖鋒陷陣,克敵致勝。至于他親自在宮廷中訓練軍士射箭,那更是傳為佳話了。

從古至今的無數事例,一次次證明孫臏的「兵之勝在于選卒」這一主張,確確實實是「太武之葆」。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民本思想理當為各級領導所信奉,所身體力行。然而事實卻不盡然,我們不少領導說起群眾路線,大概都能一套一套的,滔滔不絕,但實際上他們未必真把群眾當回事,卻往往認為可以隨意擺布或者可有可無。考察我國許多企業經濟效益不好的原因,工人技術水平低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是該像孫臏提的那樣「選卒」,像諸葛亮論述的那樣「習練」呢?須知工人是工廠的主人絕不應是一句空話,連西方資本家都那麼重視職工全員培訓,重視調動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們的領導又該如何認識,我們的企業家又該如何做呢?「兵之勝在于選卒」或許能開闊一下我們的思路。這篇文章的另一認識也十分重要,這就是「其強在于休民」,就是說一個國家在軍事上要強大,必須讓百姓休養生息,其實,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軍事方面,而且適用于一個國家的各個方面,民富才能國強,百姓是源頭。唐太宗登基後,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休養生息,僅僅幾年就醫治好連年戰爭的創傷,百姓富足了,國家也就強盛了,貞觀盛世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安定富庶的太平盛世。這個道理今天也算是至理名言,近年,中央領導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就是實證。這篇文章除以上兩點外,還論述了軍紀、指揮、軍兵的品德教育等重要問題,孫臏將這些問題列為用兵勝敗的決定因素,從而提出了「五常勝」與「五常敗」,即是做好五個方面,可以保證軍隊常勝,做不好軍隊就會常敗。這五個方面分別是︰統兵將領能否得到君主充分信任和授權,將領是否懂得用兵規律,將領能否得到廣大士兵的擁護,全軍上下左右是否同心協力,將領是否了解敵情及會否利用地形。作者以對比的形式列出這五項,顯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這五個問題,有的後面還有專文論述,這里只就兩點作些概括的分析。關于軍隊的指揮問題,這包括將領是否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和授權以及將領本身是否善于指揮,可用一個事例恰當地予以說明。

魏主曹丕病死之後,曹真等大臣擁立曹睿繼位,當時曹睿年幼,朝政實際靠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脀四位顧命大臣支掌。諸葛亮想趁魏主曹睿年幼,司馬脀訓練兵馬尚未成功之際,進兵伐魏,完成他統一中原的心願。但諸葛亮仍然擔心司馬脀領兵作戰,難于取勝。這時,馬謖建議乘魏國新喪,曹睿剛登基,年齡又小,朝臣爭權之機,用反間計除去司馬脀。諸葛亮采納馬謖意見,派人去散布流言,張貼告示,說司馬脀要謀反,這一計謀果然奏效,曹睿信以為真,太尉華韶和司徒王朗又乘機進言除掉司馬脀。司馬脀被罷去官職,回歸故里,他所統領的雍,涼兵馬,改由曹休統領。諸葛亮得報高興極了,當即上《出師表》,請求出兵伐魏。後主當然批準。諸葛亮帶領戰將數十員,大軍30萬,屯駐漢中。趙雲自願請戰,擔任先鋒,由鄧芝隨同,帶領副將十員,精兵五千,先行進入魏國境內。魏主得報,大吃一驚,慌忙向群臣問計,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惇願意前去抵敵,曹睿就任命他為大都督,統領關西兵馬前去迎敵。蜀魏兩軍在鳳鳴山相遇,魏軍先鋒韓德的四個兒子很快敗在趙雲手下,死的、傷的、被活捉的,無一幸免。韓德嚇破了膽,搶先逃跑,八萬軍兵潰不成軍。韓德回報,夏侯惇親自出戰,又是大敗而回。後來諸葛亮領軍到來,施用巧計,連破魏軍幾座城池,大軍直出祁山,兵臨渭水西岸,魏軍的大都督夏侯惇早已成了蜀軍俘虜。魏主曹睿得到警報,嚇得要命,忙問︰「誰能給我打退蜀兵?」魏國朝臣互相推?,最後由曹真任大都督,王朗任軍師,調集20萬大軍前去迎戰蜀軍。結果,第一次對陣,諸葛亮就在陣前罵死了王朗,接著又將計就計,利用魏軍前來劫寨的機會,大敗魏軍。以後又經幾番較量,諸葛亮指揮蜀軍兵將,連敗魏軍及魏軍千方百計請來的15萬羌兵。曹真一籌莫展,趕忙派人回朝求援。曹睿得報,毫無主意,還是太傅鐘繇奏請重新起用司馬脀,才算有了轉機。司馬脀受封平西都督後,一面調集南陽軍馬趕赴長安,一面先斬後奏,及時處理了孟達謀反事變,避免了孟達歸降蜀國抄魏?p>

?舐返難現鼐置妗2茴5帽 ?佷運韭礱w表示一番歉意,並授予見機行事不必先奏的大權。不久,司馬脀利用諸葛亮誤用馬謖的錯誤,攻下街亭,迫使諸葛亮退軍。這個事例充分說明君王的信任和授權以及將領指揮的關鍵作用,當司馬脀被罷官後,魏軍統帥不善指揮,接連吃敗仗,而司馬脀復出後,馬上扭轉了局面,不但避免了局面進一步惡化,而且退了蜀軍。這不僅有司馬脀善用兵,指揮得當的因素,還有君王的信任和授權問題。試想,如果司馬脀不敢先斬後奏,及時平息盂達謀反,那將會出現如下局面︰等孟達直接插入魏國都城時,恐怕司馬脀也無回天之力了。由此可見,軍隊的指揮權是多麼重要。在這里,我們不禁會聯想到我國許多國營企業的危機問題,其原因固然多種多樣,但沒有充分的自主權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和軍隊的指揮權問題,在本質上不是一樣的嗎?二是軍隊上下左右同心同德的問題,其中將領之間的團結和諧更加重要。

國家也是如此。人們都知道歷史故事《將相和》,廉頗和藺相如消除誤解和隔閡,同心協力輔佐趙王,才使趙國這樣一個弱國能抗住強秦的各種壓力,粉碎秦國的各種陰謀,保衛國家的**完整。至于領軍將領因同心協力而戰勝強敵,或因不和因而敗給弱敵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罕見。而在這里,人們還不得不進一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團結同心或不和的現象呢?鄙人以為,關鍵是當事者以什麼為重。藺相如之所以對廉頗的歧視侮辱一忍再忍,是為了國家利益;廉頗之所以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也是出于對藺相如一心為國的高尚品格的崇敬,同樣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同為國家利益,自然就和了。再看當今我國的一些單位、企業,往往也由于領導不團結而使得工作無法搞好,究其原因,不外乎個人利益的糾纏。本文附錄的殘簡中論述了「信」、「忠」和「敢」三個字,說明這三條也是帶兵中極其重要的。文章說,做不到這三條就不能得到廣大軍兵的敬畏、信任和擁護,那結果將是統兵將領的災難。這三條都很重要,但其中的「信」和「忠」是人們談論最多的,本書其他篇章也談到。而「敢」字,孫臏將其界定為「敢去不善」,值得作點分析。「敢」的含義很廣,且都和統兵用兵大有關系,但孫臏全不涉及,唯獨提出「去不善」,這說明孫臏確有過人的獨到見解。作為統兵將領,勇敢、敢做敢為等固然必不可少,但敢于承認錯誤、改正諸誤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更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在統兵中的重要,把這一條當做一個關鍵因素提出來。孫臏將這一條和「信」與「忠」並列,值得深思。有這樣一個事例,那是曹操帶兵去討伐張繡路上發生的事。曹軍進兵之時,正當麥熟季節,但行軍路上,曹操卻不見百姓收麥。他了解到這是怕兵,不敢下地收割。于是,曹操派人到遠近各村傳諭百姓及各處地方官員︰「我奉天子詔命,出兵討伐叛逆,為民除害。現在正當麥子成熟的時候,我因不得已的原因現在起兵,為保護百姓,我命令官兵凡是經過麥田,有踐踏麥子的,一律斬首!我的軍法很嚴,眾百姓不用驚疑。」

百姓听了傳諭,無不歡呼稱頌,遙望塵土遮天的行軍道路跪拜。曹軍官兵嚴格遵守曹操的命令,經過麥田時,全部下馬行走,用手扶住麥子,相互傳遞通過,無人敢踐踏麥子。當曹操騎馬行進時,忽然田里一只斑鳩驚飛起來,曹操騎的馬受驚竄進了麥田,踩壞了一大片麥田,曹操當即叫來行軍主簿,議處自己踐踏麥田的罪。主簿說,「怎麼能議丞相的罪呢?」曹操說︰「我自己制訂法規,我又自己違犯了法規,怎麼能讓眾人心服呢?」當即抽出佩劍要自殺,眾人急忙勸止。謀士郭嘉說︰「古時《春秋》上有記載,‘法不加于尊’。丞相總領大軍,怎麼能自戕呢?」曹操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這一說法,那我就姑且免死吧!」隨即用劍割下自己的頭發,扔在地上說︰「割下頭發權且代蘀首級!」又派人把頭發傳給三軍將士看,並告之︰「丞相踐踏麥田,本來應該斬首,以便執行號令,現在割下頭發代蘀。」全軍將士全都十分敬畏,無人敢不遵守軍令。這個故事正好說明統帥「敢去不善」的作用。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