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張狂 第63節梟雄大事成五

作者 ︰ 艾葉客

董卓乃是袁氏的故吏,卻能如此輕輕松松的反壓袁氏,那他在雒陽的勢力,還有誰敢于阻攔?

這樣一來,以後朝廷的主宰權,不就落入董卓這個西涼蠻子的手中了嗎?

與袁氏打交道,大家都有經驗,知道如何應付。袁氏一方也與大家同根同源,都是世家大族,有共同語言,不會鬧得太翻。可是對于董卓那個西涼蠻子,就沒有幾個人敢于當面頂撞了。

君不見,昨日袁紹頂了董卓一句,董卓就當場要打要殺的。今日袁紹之所以出京避難,怕是董卓指不定如何在暗中威脅了袁氏一族呢!

此人身為太傅的故吏,卻連恩主袁隗的面子都不賣,眾人在心中大罵董卓不忠不義、寡廉鮮恥之外,自然隱隱的對他害怕起來。

所以,在下一個朝會大日子時,當董卓真的提出廢立天子的提議,滿朝文物百官,除了尚書令盧植,居然沒有一個敢于當面對此表示異議。

而董卓也當即對他的權柄做了展示。在太傅袁隗的沉默下,董卓當堂代天子下詔,免去盧植的尚書令一職。對于董卓的行為,殿上群臣雖然多有不滿者,卻再沒有敢于出頭頂撞的。

既然群臣意見「一致」,可憐的天子劉辯,只當了四個多月的名義天子,還沒有真正把持過大漢帝國的權柄,就在紛雜煩亂的宮廷政變中,被逼退位。

少帝劉辯一退位,何太後隨之就自動喪失了後宮之主的身份。董卓很快以「太後踧迫永樂宮,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的借口,將何太後遷往永安宮安置。

可憐何太後自從被盧植「救下」以後,就被太傅袁隗的親信人時刻盯住。形同軟禁。如今她的兒子既然被廢黜,則何太後的死活,就變得不那麼重要。到達永安宮沒幾天,太傅袁隗就派人送上鴆酒,以董卓的名義加以毒殺。

听起來覺得奇怪嗎?

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董卓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太尉袁隗的指使。就在董卓率軍到達雒陽後的那次宴請中。袁隗為了蘀袁紹善後,與董卓做了一次絕對令他人意想不到的交易。

在面對面的交談中,袁隗表示,會暗中幫助董卓入朝為三公,與袁隗共同執掌朝廷的權柄。但是,條件是︰

——董卓必須出面,擔任起廢立當今天子的責任!

一個不為眾人所知的事實是,大將軍何進,為淳于瓊所殺。而所有人都知道。淳于瓊是佷兒袁紹的死黨。雖然宦官們在接下來的雒陽動亂中被誅殺一空,但這件事情,依然有著見證人活在世上。

如果這位見證人是個普通的朝廷大臣,那也罷了。以袁氏對大漢朝廷的掌控,沒有誰能夠在朝廷已有公論的事情上,將這件事情的舊賬翻出來。可偏偏問題棘手就棘手在,這個見證人不是別人,正是大漢的太後。理論上的後宮之主——靈思皇後何太後。

何進是何皇後的親兄長,雙方的利益一致。關系緊密。何太後若是開口揭發事情的真相,但凡對袁氏有所不滿的朝中大臣,都有可能相信。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對汝南袁氏一族來說,說不定就是滅頂之災!

而且,當何太後被袁隗以盧植的名義。從宦官們手中「救」下來的時候,天子劉辯是與她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只怕何太後在落入袁隗之手以前,就將淳于瓊刺殺大將軍的事情,告知了天子劉辯。

袁紹與大將軍是親密盟友。他對大將軍的布置刺殺。別人完全可以用「喪心病狂」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如果袁紹是刺殺大將軍幕後指使的消息透露出去,不光袁紹會面臨巨大的聲討浪潮,就連整個汝南袁氏一族,都會在朝野間落下巨大的罵名。

試問,就連親密盟友和名義上司都可以毫不猶豫的殺害,天下間還有哪個世家大族,敢與袁氏一族保持親密的同盟關系?

在大漢,名望就是實力,名望就是官位,名望就代表著一族的榮華富貴。所以,為了拯救整個袁氏一族的名望,袁隗可以做任何事情。

要是指證袁紹的是個普通人,袁隗自然不會在意。作為大漢最強大世家,袁隗有的是方法對付敵人。但是,偏偏殘留下來可能指證袁紹惡行的,卻是大漢帝國身份地位最高的兩個人。

面對天子和太後的地位,袁隗雖然有能力在短時間以內,控制天子劉辯和何太後的言行,卻無法長時間保持這種有效控制。

而失去了大將軍支持的何太後與天子,不用說,由于喪失了對大漢權柄的把持,必然對袁氏一族充滿了憎恨。一旦有機會,兩人必然會想盡辦法來重新奪回權柄。即使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得到,天子劉辯真正執掌大權之時,便是袁氏一族開始頹敗之日!

所以,袁隗果斷決定,必殺天子和太後!

但是,弒君之罪,何其沉重?

自古以來,歷經商周兩千余年,弒君之人,又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的?

以聲望起家的袁氏,絕對不能擔負起這樣可怕的罪名!

偏偏在盡誅宦官一役後,由于袁紹、袁術兩兄弟手中所掌握的兵權,此時在大漢朝野佔據了最高權柄的,就是袁氏一族。如果在這個時候,天子劉辯與何太後突然死去,袁氏絕對月兌不了干系。

搞不好的話,袁氏的政敵們,就會以「趙盾弒君」1之類的說法為例,指證袁氏弒君。這對汝南袁氏歷經百年時光,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崇高聲望,可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因此,天子劉辯與何太後必須死,但他們必須死于他人之手,而且表面上不能夠與袁氏有任何直接關系。

太傅袁隗不愧是人中豪杰,為了擺月兌謀害天子與太後的罪名,他居然舍得主動放棄目前已經到手的最高權柄。只有把握大漢至高權柄的人不是袁氏。天子與太後的死,才不會被人們算到汝南袁氏的頭上。

如果是別人,要做出這種決定,只怕是不太可能。大權在握的滋味,何等美妙?人人都只盼獨掌天下大權,還從來沒有听說過有誰。甘心將天下至高的權柄拱手讓出的。

但是,偏偏太傅袁隗就有這個魄力。

袁隗從小就鑽研家傳的《孟氏易》,同時博覽群書,可謂學問深厚。他歷經漢桓帝、漢靈帝兩朝,見識過無數次朝堂的權利爭奪,深知「盈則溢,滿遭損」的道理。

把握住一時的至高權柄,對袁隗來說並不算什麼好事,反而有可能讓整個袁氏引來滅門殺身之禍。對他來說。袁氏一族在未來百年的持續發展,才是最需要關心的事情。

以今日袁氏一族的人脈網絡來說,只要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聲望,袁氏一族在大漢的地位就很難動搖。這個天下畢竟還是劉家的,對天子的操縱,只能保證一時,不可能保證一世。挾鏟除宦官的巨大聲望,從天下至高的權柄上退下來。足以避免來自多方面的聯合打擊。

君不見,袁氏一登頂。那些原本與袁氏站在同一陣營的世家大族,例如弘農楊氏之流,立刻就結盟站到了袁氏一族的反對立場上嗎?這無關親疏遠近,只是世家大族對朝廷運轉的一種正常反應。

根據世家們從數百年的大漢朝堂斗爭史中得到的經驗,只有一個聲音的朝廷,是極度危險的朝廷。上一次整個朝廷只有一個聲音的時候。就是「王莽篡漢」之時。那時的大漢,後來出現了什麼事情,就連三歲小兒都听說過。

為了再次出現類似「王莽篡漢」這樣的禍患,為了整個家族的安定,為了大漢社稷的延續。世家們對自己該怎麼做,心里有著明確的打算。

可是,只要袁氏向後退讓一步,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袁氏本身便是天下世家的領袖之一。若袁氏能夠在實力最強大的時刻,主動的放棄至高權柄,這足以說明,袁氏並無獨霸朝廷的意圖。一個知道自我克制的強力盟友,無疑是朝廷中最好的同盟對象。袁氏的聲望,經歷此事以後,自然可以進一步得到攀升。

如此一來,原來與袁氏開始疏遠的世家大族們,就會再次向袁氏靠攏,團結在袁氏的周圍。而新掌權柄的那一方,不管是誰,若是想要保證執政的順利,就必須與袁氏為代表的世家官僚集團合作。再加上袁氏表明自身並無太大野心,新任執政者的最佳合作對象,絕不會是別的世家,而只能是袁氏一族。

于是,袁氏依然是當朝第一的世家,依然能夠對朝政保持足夠的影響力。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局面,足以讓袁氏一族繼續順利的傳承百年。

所以,讓出朝廷最高權柄,在外人眼里似乎極為荒謬,在太傅袁隗心里,卻是理所當然的。只要袁氏一天不具備足以順利篡奪劉氏帝位的程度,袁氏就一天都不打算呆在權柄的最高處。

只是,想要將大漢至高權柄順利的交接出去,也是一件大麻煩。並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得到這種權柄的。而且,伴隨著權柄的出讓,袁氏也必須能從這種退讓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譬如說︰

——殺害天子和太後,滅個口什麼的……(未完待續……)

ps︰ps︰1趙盾弒君,指春秋時期的名臣趙盾,因為受到國君晉靈公的刺殺威脅,不得不逃亡國外。但是在他逃出國境以前,趙氏的族人趙穿殺死晉靈公,將趙盾迎接回國執政。由于這些變故,晉國太史董狐記載道︰「趙盾弒君。」趙盾雖然進行辯解,卻無法說清,只得默認了朝野的這種說法。這件事,又被稱為「董狐直筆」。

又ps︰手殘黨果然不適合玩加更這種活。好在今晚應該可以完成。各位書友,明天早上應該就能夠看到。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黃巾張狂最新章節 | 黃巾張狂全文閱讀 | 黃巾張狂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