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局的被打破,是在二十天以後,袁紹一方援軍的到來。♀
這支被袁紹和麾下眾將都寄以厚望的援軍,便是由聲名卓著的冀州州師主將——義。
義因為在袁紹入主冀州的過程中,立下關鍵性的功勞,由此被袁紹提拔為中郎將。不過,就算是升了官,他所面臨的任務倒一直沒有多少變化,依然被新州牧袁紹留在冀州西部,防備並州張狂下屬的黃巾余孽的可能入侵。
但是,面對公孫瓚的強勢進攻,深感吃力的袁紹,在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最終還是調動了義這支空置在西部的精兵參戰。至于來自于並州的威脅,袁紹暫時也顧不上那麼多了。他只能寄希望于義調動以後,張狂的反應沒有那麼快,即使出兵,也不至于太凶猛。
義出身涼州土豪,其部下都是與羌人們血戰過的精兵,沙場經驗十足,對抗輕裝騎兵很有一套。他自思與袁紹的關系並不太親密,當然想要用眼前這個難得的機會,向新上司展現實力和忠心。在率部來到武垣之後,義只是略作休整,便主動向袁紹求戰,自稱要一舉正面擊破公孫瓚!
吃過公孫瓚騎兵的苦頭以後,袁紹對義是否能夠真的擊敗威震天下的「白馬義從」,可是十分懷疑。不過,看在義信心十足,求戰心切的份上,袁紹還是同意了義的出戰。當然,他也不忘根據謀主田豐的建議,在義的陣地後方預備上張郃的「大戟士」作為預備隊。如果義作戰不利,憑借列好陣型的「大戟士」的守御,戰局也不會因此而徹底崩壞。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便是後世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百先登破白馬」事件。史料記載。此戰「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白馬義從’甲首千余級。」1
在戰斗中,由于輕敵和中計,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損失巨大,讓他心痛不已。好在公孫瓚軍一方騎兵頗多,義固然大勝了「白馬義從」一場,卻也沒能乘勝擴大戰果。
打不過,騎兵也能夠逃得掉。這就是騎兵一方的巨大優勢。
但是,有了這場大捷。袁紹軍的士氣大振,重新恢復了與公孫瓚軍野戰的信心。從此以後,袁紹軍一掃之前的頹勢,開始在義的率領下主動進攻。而公孫瓚大軍則斗志下降,又沒有堅固的城池作為防御支撐點。在與義又打了兩場之後,公孫瓚看到部下頗有死傷,不願與袁紹硬拼,不得不主動率軍撤退。
此戰過後。義在袁紹軍中的威望猛然暴增。各營的軍士們紛紛在原本傳頌的「河北四庭柱」之上,又增加了「冀州二棟梁」之名。有資格被眾人公認為「冀州二棟梁」的。除了擊破公孫瓚的最大功臣義,便是目前袁紹帳下第一大將,獨領一軍在外,抵御南皮的田楷軍攻擊的淳于瓊。
于是,義憑借「武垣大戰」中擊破「白馬義從」的功績,一躍成為袁紹帳下僅次于重將淳于瓊的冀州軍二號人物。就連有「萬人敵」稱號的顏良、文丑二將。都不得不屈居義之下。
袁紹挫敗公孫瓚進攻的消息傳開以後,很快讓冀州各郡的官吏安下心來。許多原本在公孫瓚的兵鋒下左右搖擺的郡縣大吏,此時紛紛公開打出服從袁紹的旗號,向袁紹送兵送錢送糧。而公孫瓚此戰的失利,不但將之前大破黃巾二十萬的威風丟掉了不少。也讓他的軍糧補給出現了一定的困難。
眾所周知,並州、幽州、涼州向來都以苦寒著稱。即使在劉虞擔任幽州牧以來,幽州得到不錯的治理,可以做到錢糧平衡,無需外援,卻也無法支撐公孫瓚的大軍長時間出征。♀而且劉虞與公孫瓚的關系頗為僵硬,劉虞能夠不克扣公孫瓚軍的日常用度,便是寬宏大量了,甭提支援公孫瓚主動進攻同為大漢臣子的袁紹了。
一直以來,支持公孫瓚大軍征戰所需錢糧供應的,便是公孫瓚在黃巾軍中得到的繳獲,以及冀州那些看好公孫瓚軍威的地方官吏。而黃巾軍的繳獲可不能用上一輩子,大頭還得靠冀州的地方官吏來提供。
所以,公孫瓚軍的這次失利,不但是一個軍事上的失敗,也誘發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敗。許多原本主動向公孫瓚軍輸送糧草的郡縣,此時見勢不好,紛紛斷絕了對公孫瓚的錢糧支援。如果公孫瓚不能盡快扭轉局勢,恐怕不用多久,便要灰溜溜的撤回幽州,老老實實的去挨劉虞的訓斥了。
好在公孫瓚畢竟是一位大漢的名將。單論在戰場上的指揮和決斷,他可比袁紹這個大族世家子要強得多。打仗這種事情,本來就是有勝有敗的。公孫瓚也不是沒打過敗仗。只要隨後將戰局扳回來,公孫瓚並不是就此沒有了勝利的機會。
既然袁紹軍數目眾多,公孫瓚便不去與之硬拼。除了義之外,公孫瓚軍並不害怕其他袁紹部將。而公孫瓚軍在騎兵上的優勢,使得公孫瓚的機動力絕非袁紹可以比擬。
于是,公孫瓚抓住機會,機動到位于袁紹軍側後方的巨鹿郡下曲陽附近,一舉擊破袁紹的一支偏師,斬首六千,並陣斬袁軍大將崔嵩。
崔嵩字巨業,為冀州名士,清河東武城人。他在袁紹入主冀州以後,糾合了不少冀州豪強支援袁紹。此人的陣亡,讓袁紹的勢力受到一定的打擊。不過,得知崔嵩陣亡的消息以後,為了替兄長報仇,崔嵩之弟崔琰主動投入袁紹麾下,任職騎都尉。
要說起崔琰在冀州的名望,其實尚在崔嵩之上。他曾經在當年「黃巾之亂」時,組織過義軍征討叛逆,據說還與另一位名士田豐聯手,使用純正的儒家正氣。破除了賊首張角的「落雷」妖術。
不過,崔琰此人淡泊名利,于平定黃巾以後,放棄了封賞,前往青州,拜在大儒鄭玄門下求學。去年青州黃巾大作。鄭玄只得遣散學生,到不其山躲避兵難。崔琰這才離開青州,返回家鄉清河隱居。
所以,此次崔嵩戰死之事,由于崔琰為了報仇,憤而出仕袁紹,演化到了最後,袁紹一方其實吃虧並不大。如此一來,雙方各有勝負。戰局就此僵住了。
就在袁紹與公孫瓚在冀州展開相持之時,中原的兗州卻發生了巨變,將天下人的視線從冀州重新牽回到兗州的土地。
引發天下人矚目的大事,便是︰
身為天下有數強力諸侯的兗州刺史劉岱,突然兵敗戰死!
劉岱之死,看起來是直接死于黃巾軍之手,其實間接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兗州各郡縣大吏對劉岱所懷有的不滿。
卻說青州、徐州、兗州三州的黃巾軍匯合以後。在張饒、于毒、樓異等人的聯合統帥下,很快便向兗州重鎮任城國發動圍攻。
任城國的國相鄭遂。當然要向周圍的郡縣,特別是兗州刺史劉岱求救啦。不過,劉岱與鄭遂的關系向來不合。鄭遂是當年橋瑁爭奪兗州刺史的重要支持者,劉岱記恨此事,故意在救援時拖拖拉拉。以至于鄭遂守衛任城長達一月有余,依然沒能等到救兵到來。終于為黃巾大軍的人海所淹沒。
任城國既然被攻破,黃巾軍便可以繼續攻略周邊的領地。他們的下一個目標,便是任城國北方的東平國。
士人們都不是瞎子,任城國的失陷,讓劉岱受到了州中士人的一致批評。他在兗州的聲望也隨之大跌。如今東平國又危在旦夕,劉岱如果還想要留下些好點兒的聲望,就不能再拖延不救。于是,他率領兗州州師主力,匯合了泰山太守應劭、濟北相鮑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曹操等州郡大吏的部隊,準備合力討伐黃巾軍。
張邈、鮑信等郡國大吏,由于與橋瑁交好,素來與劉岱不和。外加又有劉岱不久前故意拖延,害死了任城國相鄭遂的例子在前,張邈、鮑信等人自然不會與劉岱齊心合力。
偏偏此時劉岱為了自己的聲望,想要展示一下自己部曲的戰斗能力,居然親自赴前陣指揮。這位出身大漢宗親的孝廉,在軍事上的造詣顯然沒有在經學上的造詣深厚。結果劉岱這次親自上陣,一不小心,便被張邈等人坑了一把,從而陷入黃巾軍大軍的圍攻當中,在救援遲遲不至的情況下,不幸落了個全軍覆沒,戰敗身亡。
所謂一報還一報,在劉岱身上,還真像是那麼一回事。
兗州刺史劉岱的戰死,讓兗州的戰場局勢,猛然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黃巾軍人數雖然極多,不過個體戰斗力並不算強。張饒、于毒、樓異等人可不是張狂這樣的穿越者,他們對練兵的重視程度不高,也沒有練兵的條件,倒是極為擅長裹脅民眾加入。就算如此,在洶涌的人海面前,官兵一不小心就要吃上一個小虧。
按照兗州已有的兵力來說,擊敗黃巾軍其實並不算多麼困難。偏偏各位州郡大吏互不信賴,總在一塊兒勾心斗角,讓官兵的戰力優勢沒能得到發揮,才讓黃巾軍撿了一個便宜,圍毆斬殺了刺史劉岱而已。
但是,劉岱的戰死,卻為兗州大吏們統一軍事指揮權,創造了一個不錯的機會。(未完待續……)
ps︰ps︰1此處史料,來自于《三國志》對于界橋之戰的介紹。在本文中,設定因為張狂的作為,界橋之戰地點發生了變動,但武垣之戰的發生,算是歷史慣性的一種延續。
故事寫到這里,將漸漸月兌離歷史記載的大綱。這等憑空推演,實在是有些傷腦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