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小人 第二十節梁晉爭鋒

作者 ︰ 蕭潘偉

後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蜀」王建乘梁晉相爭之時,取「岐」秦、鳳、階、成四州。劉岩求封「南越王」被拒,遂與梁絕。

梁楊師厚死,朝命分魏博為兩鎮,命開封尹劉鄩率軍監督,割相、澶、衛三州為昭德軍,分魏博軍半數赴相州。魏博軍因族姻關系,不肯分遷,遂迫天雄節度使賀德倫降晉。「晉王」李存勖東下,收楊師厚「銀槍都」數千人為親軍。梁劉鄩進迫魏縣,與李存勖夾漳河相持不下。劉鄩謀襲晉陽,阻于婬雨,為晉昭義節度使李嗣源所覺,回屯莘縣,繼續相持。

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劉鄩與「晉王」會戰于魏州,李存勖陷入亂軍,為李嗣源偏將石敬瑭率十余勇士所救,李存勖撫其背而壯之。石敬瑭由是聲威大振,名噪一時。劉鄩戰敗,月兌身南奔黎陽濟河,退保滑州。梁王檀發關西兵,出陰地關,襲晉陽,城中無備,河東監軍張承業據守,雲州節度使賀德倫部大多逃逸,張承業懼賀德倫為叛,誅殺賀德倫及其部眾。昭義李嗣源馳援,王檀退去。晉軍乘勝取衛、磁、洺、相、邢、滄、貝七州,劉鄩死保黎陽,擊退晉軍,梁在河北僅有黎陽。

是年,「蜀」王建再攻「岐」,圍鳳翔,旋因大雪而退。「蜀」改元天漢,改國號「大漢」。

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契丹」,建元神冊,是為契丹太祖。其建國之策,多出于韓延徽之手。

幽州安次人韓延徽與韓知古一文一武,並稱「契丹雙韓」。

韓延徽與韓知古在梁開平三年一前一後進入契丹。其時,韓延徽與馮道同為劉守光參軍,出使契丹時,韓延徽自持乃中原華府之人,拒不叩拜蠻主。耶律阿保機怒其不拜,使之牧馬于野。

當時,契丹速律後聞知此人素有謀略,頗知屬文,乃謂契丹主曰︰「其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圍!宜禮而用之。」耶律阿保機亦素聞其名,遂用之為謀主。

韓延徽感念契丹主的恩遇,兼之畢生所學,得以盡情施展,大慰平生。遂盡展所學,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里,以處漢人,使其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亦少。契丹能夠威服諸國,韓延徽功不可沒。

後來,韓延徽逃離契丹,往奔晉陽,投奔于梁開平二年嗣位的李克用之子「晉王」李存勗。「晉王」以蘇武、張騫視之,格外恩重,並將他安置在幕府,掌書記王緘嫉他之能,遂暗中欲與加害。韓延徽明察秋毫,遂向「晉王」辭行,請求東歸省母,實則再投契丹。

過真定時,住在鄉人王德明處,王德明問道︰「你這是要去哪里?」韓延徽淡然一笑︰「如今河北之地,盡為晉有,英雄輩出,難有用武之地,我準備再往朔北。」王德明大驚道︰「你叛而復往,已是信義盡失,此去朔北,恐怕是凶多吉少。」韓延徽搖頭道︰「契丹主自我去後,如失手目,寢食難安,我今歸去,他手目復全,又怎肯加害與我?」

韓延徽省母後回到契丹,契丹主聞其至,大喜過望,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韓延徽答道︰「思母,欲告歸,恐不听,故私歸也!」契丹主明知而不問,待之益厚。

「晉王」遣使至契丹,韓延徽寓書「晉王」,敘所以北去之意,曰︰「非不戀明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乃懼王緘之讒耳!因以老母為托。今延徽在北,契丹必不南牧,請英主明察。」

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晉將李存矩在新州命民出馬,又強征民為兵,裨將盧文進殺李存矩,逃往契丹。契丹在盧文進的引領下,圍攻幽州,眾號百萬。晉王與梁相持于河上,命李嗣源、李存審、閻寶救幽州,三將從易州北上,由山中潛行至幽州,大敗契丹。

劉岩在廣州稱帝,國號「大越」。

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于唐乾寧四年投奔楊行密的原兗州朱瑾與徐溫子徐知訓沖突,朱瑾殺徐知訓,眾將群起,朱瑾自殺。徐知浩從潤州渡江至揚州,撫定軍府,徐溫自昇州歸來,見此,遂令徐知浩執吳政。「吳」取虔州,執譚全播。

契丹大興土木,令建孔廟、佛寺、道觀。

劉岩改國號「漢」,史稱「南漢」。

王建復國號為「蜀」後不久,為杜笑、杜從法兄弟刺殺而死,杜氏兄弟旋為龍門山太子城「唐門」唐道襲所殺,王建子王衍立。

是年,晉兵至鄆、濮而還。梁謝彥章攻楊劉,「晉王」親赴河上,謝彥章決河相阻,相持數月。「晉王」涉水進攻,大破梁軍。李存勖于魏州集結大軍,至楊劉,沿河而上,至麻家渡,與梁軍相持百余日。晉軍進至胡柳坡,與梁賀會戰。晉軍敗,盧龍節度使周德威戰死,昭義節度使李嗣源在愛將石敬瑭的掩護下,僥幸月兌逃。石敬瑭甲破馬薨,走投無路之時,偏將劉知遠攜勇士石敢挺身相救,得免于難。「晉王」大怒,會諸軍再戰,大破梁軍,兵至德勝渡,大梁震動。

後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晉築德勝南北二城,梁賀猛攻南城,戰敗而死。梁以王瓚為帥,據德勝上游之楊村,夾河築壘,造浮橋,晉軍亦在德勝造浮橋。兩軍對壘,一年之間,大小戰事百余回,王瓚終致不敵,退保楊村北城,晉拔濮陽,梁以戴思遠代王瓚。

吳王稱帝,建國「吳」,建元武義。「吳越」兩次攻「吳」,在無錫大敗,徐溫釋無錫之俘,自此,兩國休兵,江南黎民得以安養生息。

後梁貞明六年(公元920年),明教教主毋乙鴻飛在陳州起事,風卷殘雲一般迅疾攻佔了陳、穎、蔡三州,眾達數千人。梁末帝大驚,正值梁晉交兵之時,禍起蕭牆,如何是好?「魏王」張全義經營陳州三十余年,毅然請命討賊。張全義遂調開封尹劉鄩、澶州刺史王彥章,軍至陳州。劉鄩素有智計,自從王師範歸梁,葛從周舉薦與先帝朱溫後,深得先帝器重,有「一步百計」之稱。王彥章乃中原「鐵槍盟」弟子,掌中一桿鑌鐵長槍,所向無敵,江湖人稱「王鐵槍」。

潁州西湖南岸,毋乙鴻飛輕袍緩帶,負手而立,眼望碧波蕩漾的湖水,眉頭微鎖,在其身後十大長老、四大堂主、十二位護法,靜肅以待。毋乙鴻飛二十四歲時從第四代教主董章手中接掌明教至今,已有七年之久,難得教中群雄匯集、上下齊心,欲趁梁、晉生死相拼之時,一鼓作氣,打下一片天地,或許能給明教帶來重生的希望,起碼不再受到世人的歧視。

毋乙鴻飛正自沉思之時,湖中一葉扁舟,破水而至。舟中張全義腰身挺直、白須飄飄,身側一位如黑塔似的漢子,手握長槍,昂首而立,正是「鐵槍」王彥章。舟至岸邊,張全義抬腿飄然下舟,巍然而立。王彥章踏步上前,鐵槍「 」地一聲,入地三尺。隨後,舟蓬中陸續走出二十八人,皆是一身灰衣,臉上沉靜肅然。

毋乙鴻飛淡然一笑︰「素聞‘魏王’乃大梁第一高手,果然氣度不凡。中原‘王鐵槍’,梁帝第一戰將,昔日曾單挑河東第一戰將‘打虎將’李存孝而不敗,‘打虎李存孝,鐵槍王彥章。’果不虛傳。但是,你們都老矣!你們一位年屆七旬,一位也近六十歲了。現今天下,已不是你們稱雄的歲月了。」

張全義手捋白須,目光森然。王彥章提槍道︰「毋乙教主據說乃明教百年難遇之高手,听說‘中原大俠’李雲霄都敗于你手,可謂年少有為。不過,今日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毋乙鴻飛英武的臉上露出一絲冷笑︰「就憑二位前輩,還有‘關東虎狼軍’二十八護衛?如果,‘鐵劍’陸飛尚在,或許還有得一拼。」張全義心中一凜,陸飛!「關東虎狼軍」第一高手,他可已離開自己整整十年了。

忽然,遠處一騎飛馬而至,將到近前,滾鞍下馬,一身血污。明教中人齊聲驚呼︰「怎麼回事?」那人強忍一口急欲狂噴的鮮血,從牙縫中擠出一句︰「我們中計了!」毋乙鴻飛如雷轟頂,霎時明白了張全義為什麼會約自己來此一決高下,原來如此!張全義終于露出了一絲笑意,劉鄩之計,果然神妙。原來,劉鄩深知毋乙鴻飛傲視天下,因此請張全義約其以江湖之道對決,自己則率精兵一舉攻破盤踞陳州的已群龍無首的明教教眾,果然一蹴而就。

待毋乙鴻飛等人回過神來,身後已是塵土飛揚,漫天遍野的梁軍,如山洪般涌至。張全義等人已是退回到舟中,漸駛漸遠,湖中不知何時,已是密布戰船,強弓硬弩對準了明教眾人。江湖傳言,潁州西湖一戰,明教八十余位首領,無一身還,湖水盡赤,三月不退。

是年,再反晉歸梁的河中節度使朱友謙襲取同州,再次附于晉。梁末帝命劉鄩為河東道招討使與華州節度使尹皓攻同州,晉李嗣昭往援,戰于城下,敗走河南,橋塌,軍卒溺死者甚眾,劉鄩退保華州羅文寨,避敵不出。尹皓、段凝素忌劉鄩,進讒梁末帝,謂其故意留守、欲圖不軌,梁末帝遂令張全義殺之。張全義不忍殺害,與其言明,劉鄩以愧對先帝重恩為由,泰然飲鴆而死。張全義「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暗自傷懷。

「蜀」王衍北巡,遣將攻「岐」,以軍糧不繼而還,王衍乘龍船,沿嘉陵江而下,所過州縣供辦艱辛,民間愁苦。

吳宣王楊隆演死,徐溫立楊行密第四子楊溥為主,改元順義。

契丹制契丹大字,渀漢字增減筆畫而得,始有通國文字。

後梁貞明七年(公元921年),鎮州兵變,亂軍殺王,以張文禮為帥。李存勖遣成德將符習伐張文禮,攻拔趙州,張文禮驚懼而死,其子張處瑾據鎮州抗晉軍,晉大將史建瑭中箭而死。梁戴思遠乘晉攻鎮州之機,襲德勝北城,中伏大敗。義武節度使王處直恐鎮州亡而定州孤,招契丹為援。其養子王都與將士聞知,囚禁王處直,李存勖遂以王都為義武節度使。「晉王」自德勝赴鎮州,攻城不克。契丹南下破涿州,圍定州,「晉王」自鎮州往救。

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晉王」破契丹前鋒,耶律阿保機從定州退保望都。晉軍進擊破之,追至易州,契丹北歸。梁戴思遠乘「晉王」北去,襲魏州,以有備而退,轉攻德勝北城。「晉王」自幽州急行軍至魏州,戴思遠乃退回楊村。晉遣閻寶攻鎮州,為鎮州兵襲敗,晉以李嗣昭代閻寶,李嗣昭赴鎮即中箭死,又以李存進代之。梁段凝等襲取衛州,梁軍重佔澶州以西、相州以南各地,晉軍損失十有三四,梁軍復振。鎮州兵乘李存進無備,襲殺之。「晉王」遣李存審代之,李存審得內應,克鎮州,殺張處瑾,鎮州攻圍幾一年,

晉損失史建瑭、李嗣昭、李存進三員悍將。晉元老河東監軍使張承業死,唐末朱溫殺宦官,各鎮多遵命殺監軍,河東拒不執行,張承業由是誓死忠于李克用父子。晉李繼韜以潞州附梁。晉王以李存審為盧龍節度使,李存審扶病前往赴鎮。

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晉王」李存勖即帝位,國號「唐」,史稱「後唐」,改元同光,李存勖即為後唐莊宗。以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是為鄴都。晉陽太原為西京。鎮州為北都。旋復鎮州,改太原為北都。以先唐遺臣豆盧革、盧程為相,郭崇韜、宦官張居翰為樞密使,馮道為翰林學士。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江湖小人最新章節 | 江湖小人全文閱讀 | 江湖小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