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戰不同陸戰,只能在江面上進行,戰線寬度固定。于是,水戰的輸贏,不僅要看雙方戰船和水軍素質,還要看誰的續戰能力更強。
經過昨天試探,可見火攻並不湊效。而且火攻所需的巨量硝石火油等物,也不是尋常能搜集到的。
眾將之中,只有徐盛最熟悉水戰,李勛便把頭一戰交給他指揮。
徐盛布陣,數百巨型斗艦在前,千余樓船在中,無數艨艟小船穿插,中規中矩,頗有名將風範。
反觀吳軍,也是斗艦在前,樓船在後,不過艨艟快船卻兩邊。而且其樓船邊上,都豎有數十立桿,立桿之上,吳旗飄飄,聲勢不凡。
李嚴譏笑道︰「這東吳將士都太好面子,逆水逆風,還要遍插旗幟,豈不拖累船速?」
秦軍寨中,李勛高坐樓船頂層甲板,遠遠觀戰。這艘樓船,是專門為李勛打造的御用旗艦,船身足有四層,高十丈,可容千人。
戰鼓聲止,徐盛令旗一揮,百艘巨型斗艦乘風破浪,齊頭並進,艄公全力撐船,槳干相磨的吱呀聲讓人牙酸。對面吳軍也出動斗艦,迎頭沖上。
斗艦如同公羊雙角,與敵爭斗時必先沖撞相抵。秦軍佔據地利,斗艦遠比吳軍斗艦快,只要第一波撞上,船頭撞角插入敵船,碎的肯定是吳軍斗艦。李勛等人不由自主站起,緊盯江面。
眼看就要接觸,吳軍寨中忽然傳出一陣海螺聲,吳軍船陣應聲而動,以斗艦為首,分成道道長龍。秦軍斗艦沖勢太快,不及變向,紛紛沖入長龍間隙之中。船上水兵根本來不及相互攻擊,斗艦便擦身而過,蓋嚴江面的斗艦,竟無一相撞。
黃權驚異道︰「吳軍果然訓練有素,這麼短時間內竟然能避過我軍斗艦。不過放任我斗艦沖入樓船陣中,豈不是吞金入月復?」李勛等人也不明所以,靜待結果。
斗艦是專門用來沖撞的,船身堅固,船頭裝有包鐵撞角,可以說是戰船中的怪獸,古代的水上坦克。而樓船如其名,一般有二到三層,每層都可以駐守弓弩手,作用如同陸戰用的井欄,以遠程火力壓制敵人。
眾所周知,樓船唯一的克星,便是斗艦。
卻听又兩聲海螺聲響起,吳軍長龍合並,又恢復先前模樣。後方樓船陣中,旗幟舞動,「 」聲不絕于耳,沖進去的秦軍斗艦瞬間消失。
李勛等人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船陣中央,臨敵指揮的徐盛雖然也不明所以,卻臨危不亂,又一揮令旗,樓船之間的艨艟如飛魚沖出,串串相連。
艨艟雖然也適合沖撞作戰,卻不及斗艦巨大堅固,與其相撞,無異于以卵擊石。吳軍前排斗艦巋然不動,如同鐵壁,穩步迎接艨艟沖擊。
秦軍艨艟撞上斗艦,立即木屑紛飛,四分五裂。來不及跳船的水兵,被斗艦撞角撞向兩邊,落入斗艦之間。斗艦兩兩緊鄰,水兵慘叫著落入其中,便消失不見,江面上卻咕咕冒出無數鮮血,霎時染紅整個船陣。
李勛眼角抽動,目現冷光,再這麼下去,後方的艨艟、樓船,豈不是要全部交代在這里?這徐盛也是水戰老將,怎麼這麼不明智?
卻見前方艨艟失利,後方艨艟立即調頭,船上拋射出一波火箭。吳軍斗艦上一陣慌亂,立即抽人手滅火。
經過昨日火攻,吳軍船上都備齊水缸,秦軍此時用火攻,打了斗艦個措手不及,卻沒造成什麼傷害。
火勢漸消,斗艦卻忽然大亂,相互踫撞起來。
原來秦軍艨艟間暗藏鐵索,在水下相連。趁與斗艦相撞,秦軍水兵偷偷將鐵索鎖在斗艦撞角之上。吳軍斗艦兩兩相連,又成「鐵索連船」。但吳軍進退整齊,連船對其毫無影響。這時徐盛再來一波火箭,引起騷亂,眾斗艦立即分出先後來。
但斗艦船頭相連,一船拖後,臨船航向就變,如此連鎖,整個斗艦陣營絞成一團。進不能進,退不能退,一堆斗艦順水勢飄向後軍樓船陣中。
秦軍樓船上爆起一陣歡呼,緊緊跟上這個龐然大物,準備撿吳軍便宜。
李勛等人喜出望外,原來徐盛還有後招!
吳軍樓船又一陣慌亂,紛紛射出弩箭。黑壓壓箭雨落下,斗艦上吳兵死傷無數。但數百斗艦連在一起,就算再多的箭支,又豈能能撼動其分毫?
這時吳軍陣中令旗揮動,慌亂的吳兵竟又安穩下來,樓船齊齊左轉九十度,側身迎對斗艦群。
只見樓船兩邊的立桿一分為二,一桿固定不動,一桿落下。「 」聲中,接近的斗艦如同朽木,被立桿砸成碎片。
一桿奏效,又以桿底為中心升起,復又落下,好像怪獸巨齒,將斗艦群一塊塊撕咬下來。
「這是什麼兵器,竟有如此威力!」李勛視之心驚,驚呼之聲月兌口而出。
李嚴目瞪口呆,這東吳藏的真深,自己駐守烏林數年,竟從未見其用過這個。
戰場上,徐盛見機不對,忙令弓弩手射箭。吳軍士卒忙于操縱「立桿」,瞬間被秦軍箭雨壓制,「立桿」舞動漸緩。
沒了「吞噬者」,斗艦群與前排樓船撞在一起,前排樓船頓時成了斗艦群前沿。
秦軍尚未來得及歡呼,後排樓船接力趕上,又是「立桿」起落,將被擒獲樓船連船帶人砸成破爛。
秦軍隔斗艦群竭力壓制,吳軍壯士斷腕,自碎失陷樓船,如是再三,斗艦群竟生生被消磨的只剩一層。
若是吳、秦樓船之間沒了障礙,秦軍必定吃虧。于是徐盛又射出一波箭雨,鳴金收兵。
樓船龐大,調頭艱難,等秦軍止住追勢,吳軍已經毀盡斗艦,加速追來。
形勢逆轉,雙方同是逆流,船速相當,但吳軍還有艨艟!兩旁的艨艟快船殺入兩軍樓船之中,追擊秦軍。稍有遲鈍的秦軍樓船,便被狼群似的艨艟裹住,又被趕上的「立桿」樓船砸毀。
李勛見勢不妙,忙令李嚴出兵救援。吳軍又吞掉數艘落後的樓船,調轉船頭,揚長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