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 §§§5.讓孩子自由地表達想法

作者 ︰ 未知

語言是賜予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無彈窗小說網

(法國)莫里哀

經典事例

7歲的鄭然表現欲極強,每天在家總是不停地說這說那,不停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媽媽卻覺得他太吵了,她經常對鄭然說︰「你給我閉嘴!」但孩子終究是孩子,雖然媽媽這樣說,但鄭然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還是會說個不停。

這天,鄭然放學回家,又對媽媽說起了他在學校里的趣事,一邊敘述,還一邊發表自己的看法。媽媽工作了一天,本來就很累,這下覺得更煩了。她沖鄭然吼道︰「你要是再說我就把你的嘴用膠布封上!」

鄭然本來以為媽媽是在嚇唬他,他只安靜了一會兒,就又開始了自己的演說。但他沒想到的是,媽媽居然真的找來了膠布貼在了他的嘴上。

被嚇壞的鄭然,從那以後老實了許多。他再也不多說話了,就算自己心里有什麼事情,也不再對媽媽講。媽媽想要的「安靜」的孩子出現了,可是,那個善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卻再也找不見了。媽媽對鄭然的心思越來越無法琢磨,她也越來越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些什麼了。可是這又能怨誰呢?

智慧點撥

說話是每個人的權利,就算是孩子也不例外。鄭然愛說話,他表達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但鄭然的媽媽卻徹底抹殺了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孩子最後變成讓父母無法琢磨,這也是在所難免。

而很多時候,孩子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卻並不等同于他沒有想法。若是他不能自由暢快地說出來,那麼作為孩子來說,他恐怕會采取一些其他的行為舉動來代蘀。比如發脾氣,還比如會開始無理取鬧。而這些卻也都是孩子表達想法的方式,只不過在父母看來,這些非語言的方式,看起來就像是孩子在故意找茬。而相反的,若是孩子能自由表達,一些不良行為自然不會出現,而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從孩子的想法中發現問題,通過及時糾正與教育,還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由此可見,讓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正確而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的意願,還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表達的重要性,並且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從而讓他向父母敞開心扉。

參考建議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遇到的事情越來越多,他便也會產生自己的一些想法。父母對于成長期的孩子的想法,應該抱有傾听的態度與包容的心理。只有讓孩子自由表達出來,父母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成長願望與內心思想。

1.鼓勵孩子有話就要說。

許多孩子的想法不能為父母所知,追其原因就是孩子不願意說話。不少的孩子,心里的想法只是在自己心里憋著,從來都不向父母吐露。他往往認為,只有一些關乎于學習之類的所謂的「正式的話」,自己說了父母才會听,其他的話父母也許不想听到。

因此,父母首先要轉變觀念,要尊重並重視起孩子的話語,要讓孩子能夠有話就說,而且還要讓孩子覺得他的話說出來是有意義的。

2.幫助孩子學會清楚表達。

孩子的想法不能為父母所熟知的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當孩子對自己想要表述的內容都無法描述清晰的時候,父母自然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認為,既然自己的想法不能為父母所明白,那就不用再表達了。長此以往,將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用清晰的、有邏輯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至少要讓父母能听明白孩子究竟想要說什麼。

3.包容孩子的想法。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因為父母對這些想法的輕視與排斥。父母往往從成人角度考慮,認為孩子的想法不切合實際,或者認為孩子的想法完全就是天馬行空、毫無道理。而且,有不少父母也只將思想停留在「讓孩子好好學習」上,並不多考慮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想法。以上種種,都是導致孩子不願自由表達想法的原因。

由此可見,父母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包容孩子的所有想法,不管這些想法是好的、壞的、成熟的,還是幼稚的。在包容的同時,父母也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建議或意見,讓孩子明白哪些想法對自己有幫助,哪些想法是必須丟棄,甚至反省的。

4.教給孩子一些表達技巧。

用語言表達一件事物,也需要一些技巧。可以根據表達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用詞,以及語氣、表情或者輔助動

作。在不同的表達技巧下,听者對于表達者所敘述的事情,就會有不同的認知與感受。

孩子的表達往往不是直接而蒼白,就是繁瑣沒有頭緒。因此,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表達技巧,讓孩子能靈活運用語言及非語言手段,清楚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意思。

金玉良言

孩子盡管涉世未深,盡管還在學習,但他也與成人一樣,有屬于他自己的卻也不同于成人的想法。而孩子只有能夠自由地表達出這些想法,只有讓父母听到孩子的這些心聲,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想法給出合理的指導與幫助,孩子也才能健康成長。

§§§6.引導孩子說出心里話

坦率地說出心里話,不僅是一種道德上的責任,而且還是一種令人快慰的事。

(英國)王爾德

經典事例

一位母親晚飯後帶著6歲的女兒出去散步,忽然母親問女兒︰「如果現在我們口渴了,而我們又沒有水,但你的書包里有兩個隻果,你會怎麼做呢?」

女兒想了想,回答︰「我會一個隻果咬一口。」

母親听了有些吃驚,她以為這表現出了女兒的自私。但母親仔細看了看女兒,孩子卻是一臉的真誠。母親想,她需要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還是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話吧。

于是,母親耐住性子問女兒︰「為什麼呢?」

女兒說︰「我要把最甜的那個給媽媽吃呀!」

母親听到這兒,眼眶有些濕潤。她不禁慶幸,自己讓孩子說出了心里話。不然,若是只听見前半句,那她也許會徹底誤會了女兒,而且她的誤解恐怕也會傷了女兒的心。

智慧點撥

孩子的想法是不能由成人隨便推測的,就如故事里的女兒的想法。其實大部分的成人在听見這個女孩第一句話之後,恐怕都會有「孩子真自私」,或者「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之類的想法,但誰又能懂得孩子真正的意圖呢?就連她的母親最初也誤解了她。但是這位母親卻又是理智的,她選擇了傾听。也正是在母親的引導下,孩子才說出了那樣貼心的話。

其實孩子的心理都沒有那麼復雜,父母若是想要知道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就需要引導孩子自己說出心里話。若是父母只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告訴孩子要如何做、不要如何做,甚至限制孩子的行動,孩子就有可能不願意向父母說出他的內心所想。而孩子的表達需求若是無法得到滿足,那麼他就會變得越來越不願意開口。時間長了,孩子的性格甚至也會發生改變。

相反,能夠說出心里話的孩子,他的內心就不會有感情堆積,更不會因為無法抒發情感而產生心理問題。不可否認,可以自由表達內心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

因此,父母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來引導孩子,讓孩子能自己說出來他想要說的內容。

參考建議

孩子的想法總是讓人難以捉模,因此,父母只有通過引導,讓孩子說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講出他的心里話,父母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1.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

許多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心里話,就是因為孩子不相信父母。他害怕父母會對他的心里話有輕視,他更害怕父母會對他的內心想法感到不滿,對他的心里話提出批評。

因此,父母要盡量保持溫和的態度,即使是在听到孩子不盡如人意的話或者行為,父母也不要暴怒或者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信任與理解,孩子才願意將自己的心事與父母分享。

不論好事壞事,父母都應該用理智的態度去對待。畢竟,孩子還在成長,成長期不犯錯的孩子根本沒有,所以父母要有包容的心態。只有信任,才是打開孩子心鎖的鑰匙。

2.不要妄自猜測孩子的想法。

有時候,孩子剛說出來話語的前半段,父母就根據自己的判斷妄自推測,自以為是地認為一些事情就該是自己想的那樣子。父母這樣的自我猜測,會讓孩子的表達失去意義。而在這之後,父母有可能會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心里話。

所以,父母不要由自己的思想來判斷孩子的思想,畢竟每個人與每個人對與事物的認知與判斷都不盡相同。而且孩子的思想也會不盡成熟,父母也沒必要非要將孩子的想法揣測成什麼了不得的事情。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听完孩子的話,並且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來了解事情的真相。

3.正確對待孩子的心里話。

當孩子的心里話講給父母以後,父母也要與孩子產生情感上的互動,對于孩子的開心喜悅的情緒,父母要一起分享,而對于孩子的悲傷、煩惱、憤怒等情緒,父母也要幫助孩子來排解。

這就要求父母正確對待孩子的心里話,既不能過于重視,讓孩子感覺父母像在審問,也不能過于輕視,就好比是听了段笑話。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甚至會讓孩子受到打擊,從而減少與父母暢談心中故事的次數。父母應該耐心傾听,並且也要適當地表達情感。

4.在孩子說出心里話後要幫忙解決問題。

孩子成長道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有些困難孩子總是不肯說出來。可是從實際來看,孩子又的確是需要父母伸出援手的。所以,父母在傾听孩子心里話的時候,要注意思考與辨別,在面對孩子的求助時,要及時給出幫助與指導。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抱有誠懇的態度,切記不可用指責或者輕視的態度來面對孩子的問題。只有貼心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跨越障礙,幫助他健康成長。

金玉良言

心里話是孩子內心最直接的表達,它可以反映孩子的喜怒哀樂,可以暴露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提供孩子成長的信息。父母要善于引導孩子,讓他能夠主動地說出自己的內心所想,父母只有通過與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幫助。

§§§7.要有主動傾听孩子的意識

溝通是傾訴加傾听,孩子傾訴,父母要學會傾听。

(中國)盧勤

經典事例

6歲的冉冉放學回家,高興地跑到媽媽身邊︰「媽媽,今天我們學校發生了一件特好玩兒的事兒。」

媽媽此時正在電腦前忙工作,為了不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說︰「嗯,說吧,什麼好玩兒的事?」說完,媽媽也沒抬頭,繼續忙手里的工作,冉冉饒有興致地說了起來。

說完,冉冉見媽媽沒什麼反應,于是大聲喊道︰「媽媽。」

這時,媽媽的視線從電腦屏幕前移到孩子身上,驚詫地看著她︰「啊?」

冉冉問︰「好玩嗎?媽媽。」

雖然不知女兒說了什麼,但媽媽依然笑著附和道︰「嗯,好玩。」

可是冉冉卻不相信媽媽的回答,又問︰「真的嗎?那我剛才說什麼了,你重復一遍。」

這時候,媽媽被女兒的質問弄得不知所措了。

智慧點撥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達的願望。如果父母忽視了傾听的重要性,無疑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同時,他也具備辨別父母是不是在認真傾听的能力,如果父母忽略了這一點,無疑會出現像冉冉的媽媽那樣尷尬的局面。

據一項研究顯示,父母多與孩子交談,會使他日後變得更聰明,這樣的孩子也比較健談,其智商和學習成績也會更高。另一方面,父母善于傾听,孩子才會願意把心里話說給父母,父母也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他對周圍發生的事物的反應,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糾正孩子一些幼稚或者模糊的觀念。

父母要記住,和孩子溝通是一種藝術,有效溝通的必要條件是一定的時間、平等的交流和足夠的耐心。當父母抱怨「孩子不願意與我溝通」、「孩子總是把事情悶在心里」時,父母應該仔細想一想,今天認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了嗎?

參考建議

每個孩子產生心理問題時,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而父母的忽視會加劇孩子內心的無助和絕望。所以,父母要有主動傾听孩子的意識,多傾听他的成長故事。

1.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如今,很多教育學家都呼吁,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應該更重于物質需要,那麼怎樣才算是關注其精神需求呢?其實,傾听孩子正是了解孩子心理的一個過程,是真正從精神和感情上關懷他。

曾有一對父母帶著上小學4年級的孩子看心理咨詢師,母親喋喋不休地數落著孩子的種種「劣行」︰上課說話、小動作多、不按時完成作業……孩子一言不發,坐在旁邊。

這時,心理咨詢師要求孩子畫一張「自畫像」。畫好後,畫中的人物卻沒有嘴,問其原因,孩子?p>

擔骸拔以詡依鎦恍枰??洌?恍枰?彀汀!甭杪杼?耍?崔限蔚廝擔骸拔沂牆逃?擼??潛喚逃?摺???p>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無所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其根本是良好的親子關系,如果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麼,這種和諧關系的建立從何談起?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此時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2.全神貫注地聆听孩子。

當孩子和父母討論一些重要的事情時,父母一定要放下手頭的工作,全神貫注地聆听。比如,眼神要注視孩子,根據孩子敘述的情節作一些回應。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在認真傾听,尊重他,也才更願意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事情和想法。

3.做出認真傾听的勢和表情。

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做出傾听的勢,與孩子平視,不可居高臨下,身體要微微前傾,表示關注。父母還要注意眼神的交流,表現出願意傾听的興趣來,如,「你說吧,我听著呢」、「真的嗎?後來呢」、「什麼事?說來听听」,諸如此類傾听孩子的話,讓孩子願意往下說。

傾听的同時,父母可以配合一些肢體語言,如,父母可以微笑地注視著孩子,側身摟著他的肩膀。當孩子說到**或意料之外的事時,父母要放下手中的活兒,注視著他,睜大眼楮,張開嘴巴,做出夸張的表情,這些肢體語言都能夠激起孩子表達的積極性。當然,這些表情可不是裝出來的,父母要努力走進孩子的心,仔細體會他的感受才行。

4.安排專門的時間傾听。

父母應該每天安排一段不長但有保證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交流,這樣可以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逐漸消除跟孩子的隔閡。父母每天少看一會兒電視,少抽一支煙,擠出一段時間來,讓這段時間完全屬于孩子。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父母的語言中要流露出傾听的願望,表現積極的興趣,給他營造一個輕松的環境,讓他知道父母是真心欣賞、關心他的,切忌帶著疲憊或者不情願的情緒。

金玉良言

「听話」和「順從」不是孩子身上優良的性格,父母要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見。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都應該給孩子表述意見的機會,也應該讓他表述完整。切忌當孩子的話講到一半或和孩子意見不一致時,就以勢壓人、打斷他。

§§§8.善于听出孩子的「潛台詞」

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培養人,應該俯來听听孩子的心靈之音,重視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情感傾向。

(中國)李鎮西

經典事例

一個七八的孩子放學回家,對爸爸說︰「爸爸,今天某某同學上課不認真听講,在桌子底下看漫畫書。」

爸爸回答︰「你管他呢?你好好上課就行了,不許和他學啊!」孩子憤憤地說︰「我知道,沒和他學。」

媽媽下班回來了,孩子又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哦,那你看了嗎?」

孩子回答︰「我沒看。」

媽媽肯定地點了點頭︰「你做得對,你覺得他的行為對嗎?」

孩子認真地回答︰「不對。」

媽媽又問︰「為什麼不對?」

孩子說︰「不應該在上課的時候看其他書,應該認真听講。而且上課看其他書對老師也不尊敬。」

這時,媽媽笑了笑︰「你說的對,我們應該尊重老師,上課時認真听講,不看其他的課外書。」

智慧點撥

其實,對于一些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他表達的意圖可能是在征求父母的建議,或是肯定自己的觀點。而像爸爸那樣,無疑沒給孩子這個機會。相反,媽媽卻用提問的方式,給孩子闡釋觀點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在思想上建立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上課不能看課外書」。所以,父母要善于分析,听出孩子的「話中話」。

父母千萬不要小瞧孩子的語言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出于自尊心或者其他方面的考慮,孩子有可能不願意直接說出內心深處的想法,他會改變一種表達方式,暗示父母。如果父母只是直白地理解其字面意思,誤解了他真實的想法,那麼,慢慢地就會在親子間形成一道溝通障礙,從而影響親子間關系。因此,父母要善于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參考建議

當孩

子的話不再直截了當,而是委婉含蓄時,父母要善于听懂孩子的「潛台詞」,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真實想法,使親子間的溝通更加順暢。

1.賞識孩子說帶「潛台詞」的話。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潛意識中,每個孩子都會不斷尋找一種讓自己從屬于家庭的行為。孩子會嘗試很多種不同的行為表達,目的是要找出一種讓自己覺得有價值的途徑,以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和尊嚴。

可見,「潛台詞」是孩子在尋找一種有效的表達途徑之一。所以,當孩子婉轉表達時,父母不能盲目打擊︰「有話就說,有屁就放,少拐彎抹角。」應該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的這種行為。

2.提起足夠的教育敏感度。

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善于察覺孩子的真實想法。一方面注意他的眼神和肢體語言,提起敏感度來;另一方面要細細品味他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微小的感情線索,如語氣等一些「信號」,挖掘其表達的潛在的意思。此外,父母與孩子間的默契也非常重要,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細心體察,慢慢地會發現洞察孩子的潛在心理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3.解析孩子的話外之音。

孩子說話拐彎抹角,其實有時是在試探父母的想法。比如,孩子說︰「媽媽,張山他們四點去打籃球。」其實,他有可能是在試探父母的意思「我四點可以去打籃球嗎」。這個時候,父母要表明觀點,給他一個明確的信息可以去,或者不能去,並說明理由。當然,正確的解析還是要建立在認真傾听和冷靜思考的基礎上,所以,全神貫注地傾听是關鍵。

4.善于提出問題,探明孩子的動機。

當孩子話中有話,父母不能理解時,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孩子表述清楚。如,問孩子「哦,是嗎?你覺得他做的對嗎」、「你是怎麼看的呢」等等。當然,孩子說得不完整時,父母可以做一些補充;說得有偏差的時候,父母可以適當地糾正。

父母也可以把孩子的觀點轉述一遍,提問「是這個意思嗎」。父母不要怕說錯,誤會他的想法,因為這也是交流的一個過程,即使說錯了,父母也要鼓勵孩子糾正。總之,父母要善于提問,善于引導,弄清楚孩子真正所想、所要。

5.不嘲笑孩子的幼稚。

曾有一個小女孩對媽媽說︰「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理解我說的話。請不要笑,這不是讓你笑的,否則我不會原諒你。」不知道父母都听出這個孩子的弦外之音了嗎?這句話在提示父母,不能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的事情,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真切地感受並接受他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傾訴,父母也才能有的放矢。

金玉良言

听出孩子的「潛台詞」,並不是一項技巧的訓練,再多的方法也只是起輔助作用,根本是父母要平時多抽出時間陪一陪他,和他多交流,了解其喜好和性格,從而真正了解他的心理,慢慢地也就能听出他的「話中話」了。

§§§9.傾听時要耐心、不打斷

思考、大膽提問、大膽表達。

當然,這里的「胡說八道」不是讓孩子掩蓋事實、撒謊,而是鼓勵他大膽想象,無拘無束。

4.保持沉默,傾听孩子發脾氣。

美國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帕蒂?惠芙樂認為,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泄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以幫助自身更好地宣泄,從而獲得最終的健康。因此,當孩子有不滿的情緒時,父母要表示理解,讓他發泄心中的不滿,做有效的疏導。

孩子在發脾氣時,父母最好是保持沉默,只需在旁邊靜靜地傾听就可以了。因為此刻的他最不愛听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是別人的看法,因為憐憫只會讓他覺得更委屈,發問也只會讓他為自己辯護。同時,父母要注意一條原則,傾听的目的是讓他表達不滿的情緒,而不是企圖糾正他。

5.多抽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

很多父母以工作太忙,或者孩子學習緊張為借口,不願意多陪孩子聊天。事實上,聊天是一種輕松、隨意的溝通方式,這種方式體現一種平等的地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體貼。所以,父母要多主動找孩子聊天,比如,晚飯後或者睡覺前,听孩子說一說學校里發生的事情,聊一聊共同關注的話題等,用這種融洽的形式排解他積累一天的壓力。

金玉良言

不管是傾听孩子表達消極的情緒還是積極的感受,父母都要遵循幾條原則︰認真傾听,不傾听,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只有能專心地傾听孩子講話的人,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人。

(中國)盧勤

經典事例

李雷今年上小學3年級,性格活潑,回家總喜歡和爸爸媽媽說一些學校里趣聞趣事兒。可是,爸爸對他要求很嚴格,希望他把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不在其他的事情上分散注意力,影響其學習。

因此,每次李雷高興地和爸爸說學校里的事時,沒等說完,爸爸就會打斷他︰「整天就知道說這些沒用的,你要把這些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多好,快回去寫作業去。」

飯桌上,爸爸媽媽商量一些事情時,他也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爸爸又會對他說︰「這些大人的事都不用你操心,你就把你學習弄好了就行了。」……

久而久之,李雷變得沉默寡言,放學後,總喜歡一個人悶在房間里,不再和爸爸媽媽交談了。

智慧點撥

李雷的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普遍,許多父母有一種觀點︰孩子的天職就是學習,不希望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父母常常忽略了傾听孩子這一重要環節。尤其是對于一個已經有自我意識、渴望表達的孩子來說,「听話」只是壓抑他心中的情緒。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完整表達的機會。

有的孩子反映︰「每當我和爸爸意見不一致時,他就以勢壓人,不讓我說話,有的批評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其實,父母應該耐心地听孩子把話表述完整,如果沒等孩子說完,就主觀臆斷地下結論,不僅會影響他的表達能力,而且,他心里還會不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逆反情緒。

如今,父母在教孩子傾听時,會告訴他尊重別人,不能插話或者打斷他,應該待別人表述完整後再做評價。那麼,父母自己是不是也要認真反省︰當孩子在訴說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做到最起碼的尊重,不插嘴、不打斷,听他表述完整呢?

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先從耐心傾听孩子開始。

參考建議

傾听孩子說話,最重要的是尊重。而尊重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在孩子表述的過程中不打斷他。所以,父母要保持耐心,允許他表達完整,尊重他說話的權利。

1.耐心地听孩子把話說完。

每位父母都應該練就一個本事,那就是能夠耐心地傾听孩子的滔滔不絕而不厭其煩,這樣孩子才會暢所欲言。這個過程需要父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能話听到一半就盲目下結論,主觀評價孩子的談話,或給出自己的建議,而是要耐心地听他表述完,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2.用「哦」、「嗯」認同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表達消極的情緒時,父母的認同會消除他的困擾,減輕他的傷痛,進而他才勇氣面對困惑,解決問題。所以,父母先要認同他的感受,如,拉著他的手,溫婉地說︰「嗯,媽媽理解你的感受。」這樣一句話,就能讓孩子馬上從消極情緒中冷靜下來,進而思考該怎麼做,怎麼補救。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就盲目地否定他的感受,說「別傷心了,不過是一只小兔子,明天媽媽再給你買一只」,這樣的話只會更讓他傷心。

3.必要時,重復或轉述孩子的話。

在傾听孩子訴說的時候,父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重復孩子的話,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認真傾听,另一方面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給出比較圓滿的建議。

父母可以把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孩子的表情、情緒、心態、動作、信念等進行總結,再轉述出來,最簡單的句式是「我看到……听到……你覺得……因為……我感受到……(情緒)」,比如,「我看見你很著急,听到你說‘你很生氣’,因為同學不和你玩,我感受到你有點孤獨,是這樣嗎?」這樣能讓孩子知道父母很理解他,也更容易和他產生共鳴。

4.不將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在听孩子表達時,有些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一廂情願地把自己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包括對某件事的觀點、人生方向等等。其實,有些事情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和做法,父母只要向孩子闡明自己的期望,讓他自己分析、選擇就可以了,要允許他保留自己的想法。

金玉良言

傾听是給孩子極大的關注和尊重,父母的態度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不是被動無奈的。同時,父母的身份也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者,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在思想上把孩子當成朋友,要經常蹲來,耐心地听孩子表述完整。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最新章節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全文閱讀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