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听。傾听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不會或者不知道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連孩子想什麼都不知道,何談溝通?
(中國)周弘
經典事例
敏敏今年上小學2年級,每天上學放學都是媽媽接送。可是最近媽媽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歸,不僅沒時間陪她聊天,連接送她上學下學的任務也交給女乃女乃來負責。
一天早上起來,敏敏問媽媽︰「媽媽,今天你能送我嗎?」
媽媽說︰「媽媽要趕著去上班,女乃女乃送你,听話啊!」
敏敏听了,撅著嘴︰「不,我要媽媽送。」見媽媽不理她了,她就吵鬧起來︰「媽媽听我說,媽媽听我說……」
媽媽應和著「好」,但仍忙著自己的事情,這時,敏敏生氣地說︰「媽媽,你看著我,听我說。」
媽媽無奈,坐到敏敏的床邊,睜大眼楮望著她。
這時,敏敏撲上來,吻了媽媽一下,然後用祈求的眼神望著媽媽︰「媽媽,你去吧!但是晚上可以早一點回來嗎?」
媽媽听了,笑了笑︰「好」。
智慧點撥
父母有沒有留意過,自己的孩子也曾像敏敏那樣,重復無數遍「媽媽,听我說」,其實那是孩子在祈求父母傾听。曾幾何時,孩子也學會了觀察父母是否認真傾听,而自己的敷衍換來的是孩子的抗議,要求「媽媽,看著我」事實上,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傾听。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只顧忙工作,沒有留意孩子的這些行為。漸漸地,孩子的話會越來越少,親子間的溝通越來越少,隔閡也越來越深。當父母意識到應該和孩子談談心的時候,恐怕此刻孩子的心門就沒那麼容易打開了。同時,孩子也會面對來自朋友間的困擾、學業的擔憂,他同樣希望能將這些困惑、痛苦、迷茫表達出來,而父母理所當然應該成為他第一個宣泄的出口,讓他信賴和依靠。
所以,父母平時再忙,也要多抽出時間來听一听孩子的心聲,不要等到親子關系達到對立的境地,再後悔當初的疏忽。
參考建議
孩子在學校生活了一天,回到家里,希望快樂有人分享,困惑有人解答,煩惱有人傾听,憤怒向人宣泄。父母當然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對象,所以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認真地听孩子訴說,讓他知道父母關心他,以增強他的安全感。
1.站在孩子的角度,才會更了解他。
孩子的思想比較單純,也比較幼稚,有些在大人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對他來說很重要。所以,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多站在他的角度想問題,這樣才能打開他的心門,更深入了解他的心理。
2.善于傾听孩子的委屈。
孩子受了委屈,希望父母能夠傾听他的訴說,理解他的心情,所以,父母一定要細心,不能忽略孩子的消極情緒,要引導他表達委屈,並在化解委屈的過程中,讓他慢慢學會判斷和思考,逐漸培養他冷靜思考的健康心態。
此外,哭泣是最好的發泄方式,父母要允許孩子哭,必要時給他安慰。切忌斥責他「不許哭」,這樣反而讓他的哭鬧變本加厲,也更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3.傾听孩子的「胡說八道」。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所觀察和感受到的世界與大人不同,因此,他所說的話會很獨特、很新奇。也許在大人眼里看來是「胡說八道」,但其中卻包含了孩子的智慧和想象。所以,「胡說八道」是孩子創新的開始,父母要善于傾听他「胡說八道」,鼓勵孩子大膽打斷孩子的話;適當地重復或轉述他的話,讓他知道父母已經認同並理解他的感受;待孩子冷靜下來後,再給他提供忠告和建議……
§§§11.正確對待「叛逆」的孩子
對待孩子的叛逆,人們往往想著怎麼去改變,而實際上叛逆中往往有極其寶貴的品質,如**的眼光、真理的追求、獨特的創造、鮮明的個性等等,所以能夠把叛逆中的寶貴品質發現和尊重,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改掉孩子叛逆中的劣質。
(中國)孫雲曉
經典事例
邢超上初中3年級,喜歡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可是爸爸怕他耽誤學習,就禁止他「玩電腦」。同時,還要求他每天做一定量的作業和練習題。
邢超對爸爸的這種約束非常不滿,為了表達不滿,他故意不完成作業,上課時看課外書,成績一落千丈。爸爸對兒子的這種行為很生氣,訓斥他「不爭氣,自甘墮落」。可是,每當看到爸爸如此生氣,邢超卻一副得意的樣子,猶如打了勝仗一般。
後來,媽媽主動找兒子聊天,才知道孩子是在用成績下降的行為,反抗爸爸的**。後來,媽媽幫他分析利弊,給孩子講明道理。母子最終二人還達成協議︰平時不能玩電腦,周末可以玩兒兩個小時。
從此,邢超不再有逆反情緒,成績很快又提高了。
智慧點撥
邢超的爸爸沒有跟孩子做很好的溝通就擅自主張讓孩子做額外的作業和練習,而孩子因為不滿,所以他不僅不按父母說的去做,還采取報復手段,故意不學習。顯然,爸爸的處理方式有些不妥,孩子如果能夠利用電腦查閱學習資料的話,爸爸應該高興;即使孩子是玩網絡游戲,上網聊天,爸爸也不能簡單地限制他。而媽媽的及時溝通,解開了孩子的心結。所以,父母一定要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
有些父母反映,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不僅听不進父母的話,說多了還嫌煩;稍有不如意,就亂發脾氣;放學回家,門一關,基本不聊學校里發生的事。其實,這些都是叛逆心理在孩子身上的具體表現。
事實上,叛逆是孩子青春期階段的主要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生理和心理都發生著巨大變化,表現為成人感、**感增強。他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對很多事情都不服,並且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特點,盲目地認為他叛逆,不懂事,甚至學壞了,孩子可能有一天真的就變壞了。所以,父母要認清這些現象,不要對孩子抱有成見,應正確對待他特殊時期的心理變化,多和他交流,這些心理都是可以削弱的。總之,父母只要秉承一條原則︰以理服人,叛逆期的孩子反而更容易教。
參考建議
孩子的叛逆心理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坦然接受,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與他傾心交談,找出產生叛逆的原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總能達成共識。
1.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出現逆反心理除了和其心理發育特點有關系外,也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聯系,管教**和無原則讓步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比如,父母喜歡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可能剛開始時孩子會順從,但是時間久了,不滿情緒越積越深,爆發之後,就會出現和父母頂嘴,做出與父母的意願背道而馳的行為來。所以,父母要少用命令,多用商量的口吻與孩子交談。
同時,父母的行為和知識要能讓孩子信服,自己要先做到後,再教孩子做到。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做到看電視不能超過1個小時,自己要先做到;讓孩子每天睡覺前要刷牙,自己也要做到,這樣他才更願意听從父母的建議。
此外,正所謂「慎于始」,教育孩子要趁早,對于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父母要早糾正,以免長大後再糾正,孩子會出現逆反情緒。
2.不和叛逆的孩子較勁。
心態平和是與孩子溝通的前提,尤其是孩子不服從管教,或者做出有悖常理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靜。因為孩子思想比較不成熟,產生叛逆心理時,很難控制好自己言語和行為。如果這個時侯父母高聲訓斥或嚴厲指責,只會讓孩子的逆反情緒更高漲,甚至走入極端。所以,父母要用冷靜的態度應對孩子的消極情緒,不和正在氣頭上的孩子較勁,等他冷靜下來後,再做進一步的溝通。
3.不壓制孩子的思想。
父母不要盲目放大孩子的叛逆行為,對于一些求異思維和鮮明的個性就盲目壓制,擔心讓步會讓他走上歧途。事實上,壓制只會讓孩子更堅持己見。事實上,隨著孩子的長高和成熟,一些行為是他成長過程中很平常的事。父母只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的這些行為,接受其變化,進行必要的愛心疏導就可以了。
4.批評孩子要有藝術性。
對于孩子的叛逆行為,父母要試著分析孩子的語言和行為,找出癥結所在,從而采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時,父母要表現出關心,不要夸大事實,應就事論事。批評要具體,明確指出哪些行為不對,給他正確的做法做參考,但切忌說傷害他人格的話。
此外,對于一些特殊問題,如早戀、迷戀網絡游戲等,父母應用冷靜、理智換取孩子明智的選擇。要對其進行有情、有理、有據的說服和勸導,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也可以引用一些具體的事例改變他不成熟的思維,但一定要尊重其感情和人格。
金玉良言
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感情不和或經常吵架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罪魁禍首。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會受傷害,會對父母產生厭惡情緒,對家庭也會有失望感,所以他會用逃避和逆反讓自己解月兌。因此,父母應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
§§§12.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
當一個人只有很有限的時間供自己支配時,他自然會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麼忙、怎麼累、怎麼不舒服,我總要抽出一些時間和我的兒子一塊兒玩,一塊兒讀書。
(印度)甘地夫人
經典事例
已經很晚了,父親拖著疲憊身體回到了家。可是,5歲的兒子還沒有休息,正倚靠著門望著他。父親皺著眉頭說︰「你怎麼還不睡覺?」
「爸爸,請問您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兒子輕聲問道。
父親有些莫名其妙,但還是告訴兒子︰「賺20美元。」
「哦,」兒子低下了頭,接著又說,「爸爸,您可以借給我10美元嗎?」
父親有些生氣,沖著孩子喊道︰「你要錢是買玩具吧!趕緊睡覺去,你知道我每天工作多麼辛苦嗎?」
看到父親生氣了,兒子乖乖地回到自己的房間。一會兒,父親悄悄地走進兒子的房間說︰「我剛才對你太凶了,因為工作,今天情緒不太好,很抱歉沖你發火。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爸,謝謝你。」兒子接過錢,歡呼著又從枕頭下舀出一些皺巴巴的零錢,慢慢地數。父親有些納悶。數完後,兒子高興地說︰「爸爸,我現在有20美元了,我想向您買1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嗎?明天請您早一點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智慧點撥
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長期處于高度競爭狀態之下,工作自然會對身心造成重壓。許多父母都一頭扎進職場,忙著工作,忙著充電,忙著競爭,忙著賺錢,陪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也很少有父母願意在家陪伴孩子的成長。
有這樣一個呼吁父母抽時間多陪孩子的公益廣告︰一個小女孩在學校得了獎狀感到非常高興,她想等爸爸回家,一起分享她的喜悅。可是,爸爸左等不來,右等還是不來,她睡了一覺爸爸還沒有回來,最後,小女孩委屈地哭了起來……
調查表明,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而沒時間陪孩子是許多家庭的通病。有父母說︰這也是為了孩子啊!就是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更好啊!然而,當父母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口口聲聲說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孩子時,給孩子的只能是物質上的豐足。試想,當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愛,缺乏家庭教育而走上邪路時,此時有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
有人說,今天的孩子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是因為他們從不缺衣少穿,各種各樣的好吃的、好玩的樣樣都不少;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父母也沒有時間多陪陪他們。實際上,孩子的心靈是孤獨寂寞的。
教育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幼年乃至青少年時期,如果缺乏與父母交流這個重要的環節,他對現實世界的規範、價值觀就將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會造成他對現實的不適應,同時在個性成長上容易造成自我封閉和過分強調個性這兩個極端。
可見,對孩子來說,物質的豐足固然重要,但父母與孩子精神上的支撐與交流也異常關鍵。童年無法重新再來,父母能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的擁有,多陪陪孩子,在孩子的歡笑中父母會獲得無窮的樂趣。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更讓人感到快樂的事呢?
參考建議
父母總是有各種理由說明自己有多忙,有多麼愛孩子,其實,愛孩子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多陪伴孩子。
1.平常就要多陪伴孩子
人的社會角色是多面性的,面對孩子時,你就是父母。不管你是做什麼工作的,都沒有理由不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你逃避這個責任,就是不稱職的父母。
有很多父母時刻處于矛盾中,一方面認為工作很重要,一方面還惦記孩子是否孤獨。其實,工作永遠也不會一次完成,但可以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卻一天天減少。不讓自己再這樣無頭緒地忙碌下去了,在平時,一定要把時間分出一些來給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
2.多和孩子出去玩
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曾呼吁︰「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談心。」除了平日多抽時間和孩子感受家庭生活的溫馨外,父母最好能多陪孩子一起到戶外去運動,可以去公園、野營、郊游、博物館或展覽館,也可以在假期帶孩子去祖國各地走走。
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可以讓他領略大自然風光,豐富他的知識和想象力,培養他熱愛自然的情感。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不僅會得到大自然的燻陶,與父母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3.陪伴孩子要用真心
陪伴孩子不僅僅要求父母的人與孩子在一起,而且要求父母的「心」和孩子在一起,千萬不要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父母好不容易在家,孩子會興奮地和父母說自己在學校的開心事,如果此時父母對孩子的話「嗯嗯啊啊」地應付,就會傷害孩子的心,造成親子隔閡。而父母卻以為自己是在「陪」孩子,其實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爸爸今天很累,等爸爸休息一下咱們再聊好嗎?」這樣反而會得到孩子的認同,也讓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也會更加尊重父母。
所以說,陪伴孩子是積極主動而非被動的行為。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只要父母陪陪他而已,父母還有什麼理由不用真心來陪伴孩子呢?
4.盡量不與孩子長時間分開
一項對千余名6歲以下孩子進行的調查發現,有近40%的孩子與老人和保姆生活,每天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不到兩小時。還有很多年輕父母,直接把孩子放在父母家,以為老人會把孩子照顧好。其實,隔代撫育有很多弊端。第一,孩子很嬌氣,極易成為「小公主」、「小皇帝」;第二,孩子與父母不親近,不利于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第三,忽視對孩子的教育。
父母與孩子長時間分離很不妥,盡量把孩子留在身邊。人生就是一個個選擇,就看我們更注重什麼。錢可以再掙,但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最佳期不在他身邊,很可能會留下遺憾。
金玉良言
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發展,是每位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可是,世界上沒有不耕耘就收獲的事,父母的關注陪伴與孩子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是孩子不可取代的精神「營養」,這是物質生活的富足所不能代蘀的。
§§第二章學會真正尊重孩子
§§§13.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
父母如果想與孩子順暢地溝通,就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的前提,就是要認識到孩子也是**的人,也有自己的尊嚴,而且他的尊嚴與成人的一樣,是不允許他人踐踏的。父母只有真正關心孩子的尊嚴感,才能使孩子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讓孩子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學會尊重他人。其實,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你說的事情能讓我內心滿足,我就會願意听你的,否則為什麼要听呢?孩子如果感覺到父母在尊重他,他就樂于听父母的話;相反,如果他感覺不到父母的尊重,他就會很反感,當然也不會把父母的話听進耳朵里去。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人。在家里,要從小就把孩子當作**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便能夠成為**的社會人,並具有「後生可畏」的勁頭。
(日本)池田大作
經典事例
7歲的女兒喜歡畫國畫。這天,女兒畫了一幅熊貓圖,她想要叫媽媽過來一起欣賞她的大作。但也許是她太開心了,離開桌子的時候她踫倒了涮筆的水瓶,水瓶中的污水一下子潑滿了整幅畫,女兒著急得哭了起來。
聞聲趕來的媽媽過來詢問情況,女兒哭著說︰「媽媽,我的熊貓被毀了,我踫灑了水。我畫了好久的,我很喜歡的……」
媽媽卻說︰「既然是自己的錯誤,就沒有理由抱怨,難過就更沒有必要了。既然你能畫出第一幅熊貓圖,你也一定能畫出第二幅來。而且,第二次畫得也許會比第一次更好。你不試一試嗎?」
女兒听到這里,擦干了眼淚,整理好桌子,重新鋪開紙畫了起來。不一會兒,女兒舉著完成的畫作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加了好多竹子進去,我覺得我畫得真的比第一次好了。」媽媽也欣慰地看著女兒和她的畫,她也很高興。畢竟,在7歲這個年齡,能畫得如此栩栩如生真的已經很不錯了。
智慧點撥
有的父母在面對故事中的場景的時候,可能會批評孩子,因為她不細心;或者也有父母會使勁安慰孩子,告訴她她已經成功了,是水瓶所在的位置有問題,不是她的錯。而這兩種做法,顯然都不如那位母親明智。這位母親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對于孩子的失誤,沒有挑剔也沒有抱怨,而是給孩子鼓勵與引導,她讓孩子既認清了錯誤,又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所謂人格,就是人能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而人格尊嚴,則是指一個人的自尊心以及應當受到他人最起碼尊重的權利。而父母若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便也是不尊重孩子的權利和義務。其實,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是在尊重自己。畢竟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能同時獲得別人的尊重。而尊重孩子人格的父母在獲得孩子的尊重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對孩子開展相關教育。
由此可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是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根本所在。父母對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建議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的教育的,但是這種教育需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基礎上。對孩子人格尊嚴的尊重,才能使孩子自尊,孩子有了自尊才會變得自強。這是父母不能忽視的一個連鎖效應。
1.父母要扔掉「成人主義」。
孩子頭腦中所理解的世界,是與成人不盡相同的。而父母要想尊重孩子的人格,首先就應該扔掉自己的「成人主義」。
所謂成人主義,就是指父母站在成人立場,用固有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並且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強加給孩子,不讓他自己去體驗;或者以自己的知識經驗來評價孩子的所學匱乏,不停地向孩子灌輸自以為是的內容,甚至毫不避諱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強迫孩子改正,讓他徹底喪失積累知識的機會,等等。父母一定要扔掉成人主義,要用平等的態度去尊重孩子,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才能為以後的教育鋪平道路。
2.對孩子不用處罰式教育。
父母的處罰式教育,是最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表現之一。對于孩子的失敗與錯誤,有些父母總是惡語相加,動用拳腳棍棒,甚至還會有人身或精神上的處罰。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家長在教育上的‘無知’不學無術和冷酷無情,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悲哀!」不通過觀察思考認識孩子的人格尊嚴,便等同于父母不學無術;而對待孩子的小錯誤就施以暴力,這樣的父母就是冷酷無情。父母處罰式教育所換來的,只能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與叛逆性格。
因此,父母必須要審視自身,改正不合理的態度,並且要丟掉這種處罰式的教育。父母應該首先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然後才能下結論,而且還要與孩子一起商量出有針對性的對策。這才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做法。
3.對孩子不溺愛。
暴力處罰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而與之相反的溺愛,也同樣不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因為被溺愛,有不少孩子喪失了**的人格,也喪失了責任感,這樣的孩子哪里還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又哪里還會有人格尊嚴的存在?
上小學2年級的肖蒙,放學回家後想吃橘子。于是他嚷著要媽媽幫他剝皮,但媽媽正忙著做飯,就讓肖蒙自己動手。肖蒙一見平時百依百順的媽媽今天不順著他了,于是開始大吵大鬧,還把橘子扔了一地。媽媽剛一說話,肖蒙就開始在地上打滾,怎麼勸也不行。媽媽在一旁無奈地嘆氣,她想,為什麼平時對孩子那麼疼愛,孩子卻一點都不體諒父母呢?
肖蒙母親的無奈,值得父母去反思。正是她平時對孩子的百依百順,才導致了孩子這種性格的形成。其實溺愛的本質,就是父母沒有將孩子當成一個**的個體去尊重,對孩子的過于疼愛與刻意縱容,讓他失去了對生活的理解,也失去了對其他一切事物的認知。
金玉良言
孩子是**于這個世界上的,他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為人的存在。孩子有人格尊嚴,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更好地為他的未來努力奮斗,他才能成為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的有用的人才。
§§§14.尊重孩子的朋友
把孩子當朋友,也要把孩子的朋友當朋友。
(中國)成佩華
經典事例
上小學4年級的楚湘與她的同桌張葉很要好,每天在學校兩人都形影不離。楚湘經常邀請張葉來家里一起做作業,或者一起玩耍。兩個孩子在一起相處得十分愉快。
但是,一段時間後,楚湘的媽媽突然告訴她,要她不要再和張葉來往了。楚湘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不讓我和張葉玩?」
媽媽說︰「她學習不好。你看?p>
?際鑰寄敲床睿?愫退?黃鶚奔涑グ耍??耙不嵬瞬降摹R?婢禿湍忝前嗌系募庾由?黃鶩妗!?p>
楚湘一听就不高興了,反駁道︰「張葉不就是那麼幾次考得不好嗎?再說了,除了學習,從其他方面來看,她都是個不錯的朋友啊!」
媽媽不再听楚湘的辯解,只是留下一句話︰「你要是還跟張葉在一起,我就去學校讓老師幫你調班級!」
楚湘委屈得掉眼淚,她該怎麼跟張葉解釋啊?
智慧點撥
想必有不少父母都會遇到楚湘這樣的情況,而且他們的處理辦法應該也與楚湘的母親相類似。因為他們擔憂,孩子都具有很強的模渀性,而且愛玩又是他的天性,一旦他和學習不好的朋友交往,就會影響到他的學習態度,也影響到他的進步與健康成長。但是,盡管父母的擔憂听來很有道理,可這種想法卻是片面而偏激的,帶有功利的味道。
父母要知道,孩子們在一起,除了學習還有許多活動,他們也許是因為興趣愛好相同,也許是因為脾氣秉性類似。父母不應該將孩子的一切都圍繞在學習上,也不應該自認為孩子和朋友除了玩耍就不會做別的有意義的事情。孩子們之間也有互相幫助的時候。所以,孩子交朋友應該是廣泛的。而且只要是正常的朋友,他們之間的交往與溝通,都能夠讓孩子有所收獲。
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朋友,並且還要鼓勵孩子多建立一些合理的友誼關系。俗語說︰「朋友多了路好走。」由此可見,交朋友對于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建議
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時代的友誼都是十分珍貴的。而父母若是因為不尊重孩子的朋友而造成孩子朋友的缺失,這將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對于他的未來成長也極為不利。因此,父母應該丟掉舊俗的觀念,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並尊重孩子的朋友。
1.賞識孩子朋友的優點。
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每一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閃光點。孩子有優點,但孩子也有缺點,而有時候孩子的朋友具有的優點,正好是孩子所做不到的。通過朋友間的相互幫助,孩子有可能會改掉缺點。
因此,父母應該善于發現孩子朋友的優點,並且還要賞識他的優點。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欣賞自己的朋友的,而且父母的賞識,也能激起孩子想要努力彌補自身缺點的心理,從而更加努力改善。
當然,要父母賞識孩子朋友的優點,也不是說要舀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做比較,更不是借別人的優點來諷刺孩子的缺點。父母也要注意把握好賞識的度。
2.對孩子的朋友要真誠相待。
孩子的朋友都是性格迥異的人,有符合父母心中好朋友要求的孩子,也勢必會有父母認為是「壞孩子」的朋友。而有許多父母有這樣的一種做法,當孩子將所謂的「壞朋友」介紹給父母的時候,父母表面上對孩子朋友十分客氣,而一旦朋友不在孩子身邊,父母就會反復告誡孩子要遠離這樣的人,或者干脆就蠻橫地單方面阻止孩子與朋友交往。
父母的如此做法,都是不真誠的表現。父母這種兩面派樣的做法,不但會影響孩子與朋友間的感情,影響孩子的情緒,更重要的是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3.鼓勵孩子多交往。
父母鼓勵孩子多交往,也是對孩子朋友的尊重。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伯恩特曾經說過︰「一個孩子只有經常和朋友們在一起,才能增進友誼……友誼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麼就努力培養他的多種興趣。這樣,在參加共同活動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間的友誼。」
由此可見,讓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可以促進孩子興趣的培養,也可以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對于孩子的新朋友,父母也一樣要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
4.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友誼關系。
對于孩子的朋友,父母既不能「草木皆兵」,將自認為的對孩子沒有好處的交際關系全部切斷;同時也不能不予理睬,任孩子因為好奇而陷入不恰當的交際圈。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友誼關系。
著名教育家謝覺哉曾經在《交朋友的道理》一文中提出︰「要交‘益友’,不交‘損友’。」因此,父母要在尊重孩子自身意願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的交友原則,讓孩子多與品性純良的人做朋友。而且父母也要告誡孩子,對待朋友要真誠熱情、彬彬有禮,同時也要學會寬容,不計較個人得失。
金玉良言
賞識尊重孩子,同時也賞識尊重孩子的朋友,這樣的父母才會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也感覺到被信任。而且,父母通過尊重孩子的朋友,也能促進孩子之間的友誼和交往,從而促使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