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注解︰(爆竹)古時把火燒竹,有畢剝的聲音,叫做爆竹,相傳是可以驅鬼的。後代舀紙裹火藥,爆火發聲,也叫爆竹;凡遇喜慶和紀念日,燃放爆竹,算是點綴盛況。「元旦燎竹于庭」,語出《甕牌紀聞》。(桃符)門旁設二板,是舀桃木做的,上畫神茶、郁壘二神像,可以壓邪,叫做桃符。典出《荊楚歲時記》。一年一換,所以作為新年故事,後來就把春聯作為桃符了。
譯文︰元旦的爆竹聲一響,舊的一年又過去了,門牌上的桃符換新,到處看出一片新的景象。
履端為首祚,人日走靈辰;獻椒花頌,為祝遐齡,飲屠蘇酒,可除疫癘。
注解︰(履端)二字出《左傳》。履就是踏,端就是始,「春為四時之端,正月為一歲之端,初一為一月之端;」語出《晉書》。(首祚)祚,福祗也。首祚即是元旦。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有象征福瑞的開始,故雲「祚」。(人日)陰歷正月初七日叫做人日。典出《荊楚歲時記》。(靈辰)是人為萬物之靈,所以叫做靈辰。「人日是靈辰」句出《唐詩》。(椒花)晉劉臻妻陳氏,正月初一日,用椒花釀酒獻笀,典出《晉書》。(遐齡)就是長笀。(屠蘇)唐孫思邈有道術,每歲除夕,贈鄰里藥囊,浸井中二元旦日和酒飲之,叫做屠蘇酒,可除百種疾病。典出《歲疇記》。(疫癘)疫,瘟疫也。癘,疾疫也。癘病指氣不和的病癥。
譯文︰剛剛踏入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名首祚,正月初七是個好的時辰,稱之為人日;獻上椒花酒來祝頌長命百歲,飲用屠蘇酒,可以除去各種氣不和順的病癥。
新正曰首春,去年曰客歲。火樹銀花合,言燈節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謂金吾之放夜。
注解︰(新正)新的一年也。(火樹)元宵節把燈燭懸點街上叫做火樹。(銀花)火樹上的燈花,像銀光的燦爛,叫做銀花。(燈節)就是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星橋)是說橋上燈火如星。(鐵鎖)是說平時禁夜。(金吾)是掌管禁夜的官。「火街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又「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都是唐朝杜甫的詩句。(放夜)解除宵禁。
譯文︰新年的正月叫首春,已經過去的一年稱為客歲;掛滿枝的燈燭散發出燦爛的銀光,由此來表現元宵節的熱鬧輝煌,這時星橋鐵鎖開,金吾官開放夜晚的宵禁,百姓可以夜行。
二月朔為中和節,三月三為上巳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寒食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是夏至第三庚。
注解︰(中和節)唐德宗以寒食與上已同時,欲以二月別為今節,李泌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是日百宮進農書。典出《唐書》。(上巳)節名古時風俗三月初三日,采蘭水上,拔除不祥,典出《詩經注》。(春社)古節候之名。「立春後五戊為春社。」典出《月令廣義》。一交春社,燕子就來。(寒食)冬至節後一百零五日,即有疾風甚雨,這日不動煙火,叫做寒食。典出《荊楚歲時記》。(初伏)伏是金氣伏藏的意思,庚日屬金,夏天是火盛的時候,所以伏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典出《陰陽書》。
譯文︰二月初一日是中和節,三月初三日是上巳辰,冬至後第一百零六日是叫清明節,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叫春社;寒食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初伏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孟夏乃為麥秋,端午是為蒲節;六月六日節名天貺,五月五日,序屆天中。
注解︰(孟夏)是夏季中的第一個月,就是陰歷四月。(麥秋)二字出《禮記》。百谷的成熟,都在秋天,只有麥是陰歷四月間熟的,算是麥的秋天,所以陰歷四月,叫做麥秋。(端午)《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騖角黍」。注︰「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亦作端五。《歲時雜記》︰「京師市厘人以五月初一日為端一,初二日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又名端陽重五。(蒲節)端午日用菖蒲泛酒,所以叫做蒲節。(天貺)貺晉況,是賜字的意思。宋祥符四年,六月初六日,天書再降,詔以是日為天貺節。典出《會要》。(天中)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典出《提要錄》。
譯文︰陰歷的四月叫孟夏,也因為大麥在此時成熟。所以又叫麥秋,端午日用菖蒲泛酒,所以又稱為蒲節;六月初六日于宋祥符年間因有天書再降,故名之為天貺節,五月五日,時序剛好是天中,所以名為天中節。
競渡端陽,吊屈原之溺水,登高重九,效桓景之避災。
注解︰(屈原溺水)屈原戰國時楚人,名平,別號靈均。諫君被逐,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死了,楚人哀他的忠,每年這日便具角黍投河中,祭他的忠魂,歷代就沿為競渡的遺俗。典出《歲時記》。(重九)就是九月初九日的重陽節。(桓景避災)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有難,可舀布縫絳囊盛茱萸,拴在背上,登高飲茱萸酒就可避禍,桓景听他的話,全家的人,都登高飲酒,平安無事,等到回家,看見家中的雞犬都死完了,所以後代就有重九登高的風俗。典出《經齊諧記》。
譯文︰端陽節的時候,以劃龍舟比賽來吊祭屈原投水于汨羅江,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飲酒,是效法桓景登高佩茱萸,喝茱萸酒以避瘟疫的事件。
二社燕雞豚,群飲治聾之酒;七夕會牛女,家穿乞巧之。
注解︰(二社)社,指社日,謂祭社神之日也,《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社,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二社日指春社與秋社,春社,「立春後五戊為春社」「在並州,因春社會賓客」。秋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燕)同燕。(治聾)俗傳社日酒,可治耳聾。典出賈氏談錄。(乞巧)「唐宮中每遇七夕,宮女各執九孔線,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謂巧」,語出《天寶遺事》,以後民間就沿用此說。(c)針也。
譯文︰春秋二社日,家家以雞豚宴會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聾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相會,家中女子都對著月亮穿乞巧的針。
月朗中秋,唐帝神游于月府;風高九日,孟生落帽于龍山。
注解︰(朗),明也。(中秋)陰歷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中間所以叫做中秋。(唐帝)就是唐明皇。(神游月府)「羅公遠有道術,中秋夜侍明皇游于月中,見一宮殿,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典出《異聞錄》。(九日)就是九月初九日。(孟生)晉孟嘉,江夏人,字萬年,幼小的時候,就有名望,做桓溫的參軍。(落帽龍山)孟嘉九月九日游龍山忽被風吹落帽,嘉不覺,桓溫叫左右不要說,就命孫盛作了嘲笑他的一篇文章,嘉立刻做了一篇答文,很是優美,四座嘆賞。典出《晉書》。
譯文︰中秋夜的月亮特別的明朗,是日唐明皇曾經夢游于月宮;重陽節日,高處風大,孟嘉帽子被風吹落于龍山而不知。
漢人蠟祭曰臘,故稱十二月為臘;秦皇御諱曰政,故讀春正月為正。
注解︰(漢人)就是漢朝人。(蠟祭)蠟音乍。歲終合祭諸神叫做蠟祭。(臘)是言歲終田獵的意思。(秦皇)就是秦始皇,姓贏名政。(御諱)就是皇帝的名字,(正)音征。
譯文︰漢朝的蠟祭叫臘,所以十二月就稱為臘月;秦始皇的名字是政,為了避諱所以稱春正月為正(征字音也)。
東方曰大皞,乘震而司春,故春曰青帝;南方曰炎帝,居離而司夏,故夏曰赤帝;西方曰少皞,當兌而司秋,故秋曰白帝;北方曰顓頊,乘坎而司冬,故冬曰黑帝;中央屬土,黃帝乘權。
注解︰(大)大即太。就是伏羲氏。(炎帝)就是神農氏。(少)就是金天氏。(顓頊)顓音專,頊音許。就是高陽氏。(黃帝)即軒轅氏。(震)(離)(兌)(坎)都是卦名。四時,四方、五色、八卦,都是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配的。
譯文︰東方的帝,叫太,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屬木,木旺于春,色青,故叫青帝;南方的帝,叫炎帝,居離位而司夏令,離屬火,火旺于夏,色赤,故叫赤帝;西方的帝叫少,當兌位而司秋令,兌屬金,金旺于秋,色白,故叫白帝,北方的帝叫顓頊,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屬水,水旺于冬,色黑,故叫黑帝;四方的中央屬土,土旺四時,色黃,所以是黃帝當權。
夏至一陰生,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日晷初長。
注解︰(夏至)節氣名,小滿後三十日是夏至節,每年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夏至,這一天北半球晝最長,日最短。(冬至)節氣名,小寒後三十日是冬至節,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為冬至,是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一陰生)(一陽生)夏至以前是純陽當令,到了夏至,陰氣初動,是陰生了;冬至以前,是純陰當令,到了冬至,陽氣初動,是一陽生了。(日晷)晷音鬼。就是日的影子。
譯文︰夏至日後陰氣始生動,這時白晝將漸之縮短;冬至日後陽氣始出動,這時白晝將漸之增長。
冬至而葭灰飛,立秋而梧葉落。月光都盡曰晦,月光復蘇曰朔,半圓半缺曰弦,月與日對曰望。
注解︰(葭灰)古時舀葭葦燒灰,置竹筒內,待冬至陽氣初動時,此灰能自飛起。典出《後漢律歷志》。(梧葉)「梧楓一落葉,而天下知秋」。語出《淮南子》。(立秋)節氣名,每年立秋在八月八日或九日。(晦)是暗字的意思。(朔)是初字的意思。(弦)是像弓弦,初七初八叫上弦,二三叫下弦。(望)太陽和月亮到每月十五日,遙遙相對,彼此都能望得見,所以稱望。
譯文︰冬至一到,陽氣初動,葭葦的灰燼就會自然飛起,一交立秋,梧桐葉就會紛紛掉落。沒有月光的夜晚叫「晦」,月光由無復生的夜晚叫「朔」,半圓半缺的月亮稱為「弦」,月亮和太陽相對時就叫「望」。
初一為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哉生魄。
注解︰(死魄)月的有光處叫明,無光處叫魄。(旁死魄)月亮過朔日後,漸有微光,所以初二叫旁死魄。(哉生明)(哉生魄)哉字作始字講,語出《書經》。
譯文︰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樣,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是有點微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來,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開始殘缺,所以叫做哉生魄。
翌日詰朝,皆言明日;吉時谷旦,悉是良辰。
注解︰(翌日)本作翼日,就是明日,見《書經》。(詰朝)左傳︰「詰朝將見」注︰「詰朝,平旦」。《小爾雅》︰詰朝,旦明也。(谷旦)就是吉日,見《詩經》。
譯文︰翌日、詰朝,都是明天的別稱;吉時,谷旦,都是大好的時日。
片晌即雲片時,日曛乃雲日暮,疇昔曩者,俱前日之稱;昧爽黎明,皆將曙之謂。
注解︰(片晌)晌,本作縣,亦作餉。估計時間之辭,猶片時,或泛稱一時。(日曛)曛,古作燻。日入余光。日曛,黃昏時也。(疇昔)疇,曩也,昔也。(曩者)曩,昔也。二字見《左傳》。(昧爽)昧是暗,爽是明,是暗中將明,二字見《書經》。(黎明)黎,是黑;黎明,是黑中將亮。(曙)就是天曉。
譯文︰片晌就說片刻的時候,日曛是說將要天晚的樣子;疇者曩者,都是指過去的日子,昧爽黎明,都是指天將破曉的意思。
月分三,學足三餘;以術愚人,朝三暮四;為學求益,日就月將。
注解︰(三)同浣。古制,朝臣十日一給假,每月三次,說是休沐之期,後人以一算作十天;初一至初十叫上,十一至二十叫中,二十一至三十叫下。(三余)「為學當以三余;三余者,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語見《三國志》。(以術愚人)是說用詭詐的方法,欺蒙人家。(朝三暮四)狙公養狙計食,用茅栗飼狙,對眾駔說,我朝喂汝四,暮喂汝三,眾狙怒,又說,朝喂汝三,暮喂汝四,眾狙喜。狙是猿屬。典出《莊子》。(日就月將)就是「成」,將是「進」。是說日有所成,月有所進;語出《詩經》。
譯文︰一月光陰,分為三;學求富足,全靠三余;詐術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飼狙的朝三暮四;為學要求進益,須如《詩經》上說的日就月將。
焚膏繼晷,日夜辛勤;俾畫作夜,晨昏顛倒。
注解︰(焚膏繼晷)膏是油,晷是日影。句出《韓文》。(俾晝作夜)俾是使;句出《詩經》。(昏)黃昏也。
譯文︰點起燈火來延續白日的時光,以便繼續白日的工作,這是說日夜不停的辛勤工作;把白天當夜晚來睡覺,就是說人顛倒日夜,作息不依常軌。
自愧無成,曰虛延歲月,與人隅語,曰少敘寒喧。
注解︰(寒喧)喧,溫也。凡是親戚朋友,初見面的時候,總不過是談些天氣冷暖這叫做寒喧。
譯文︰自己慚愧一事無成,說是空長了年歲;同人家偶然談談,是說略敘些寒暄。
到處人情冷暖,從來世態炎涼;衰周無寒歲,暴秦無燠年。
注解︰(人情冷暖)人情勢利,改變無常,如天時的忽冷忽暖。(世態炎涼)世俗情態,都是羨富嫌貧,趨權附勢,你興盛的時候,和你很熱,你衰落的時候,對你便涼,叫做炎涼。(衰周)周朝自平王東遷以後,政治不修,日漸衰弱,所以稱他是衰周。(暴秦)奏始皇的對待人民,非常暴虐,所以叫做暴秦。(燠)暖也。
譯文︰到處人情,都同天氣的忽冷忽熱,從來世態,總像時令的忽炎忽涼;衰周時候的政治太寬,所以天時感應,常沒有過寒的年歲,暴秦時侯刑罰太急,所以天時感應,也沒有過暖的年歲。
泰階平曰太平,時序和曰王燭;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
注解︰(泰階)星名,就是三台,「泰階者,天之三級也,上階為天子,中階為諸侯公卿大夫,下階為士蔗人,三階皆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只,威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為太平;」語出《黃帝泰階大符經》。(玉燭)說是做君的德美像玉,明照像燭,自然能使四時調和,「四時和謂之玉燭調」,語出《爾雅》。(饑饉)「谷不熟曰饉,菜不熟曰饑」。語出《論語注》。(大有)卦名。年歲豐收叫大有年。典出《春秋》。
譯文︰象征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三級都平等的泰階星平之世就叫太平;四時的節序相調和,是因為君德如玉、明照如燭所以叫做王燭;年歲不好、谷物欠收叫饑饉之年,年歲豐收叫大有之年。
唐世凶年,醉人為瑞;梁時儉歲,野莩堪憐。
注解︰(唐世)是指德宗時說。(醉人為瑞)唐德宗時,年歲大荒,民間乏食,竟至沒有釀酒的人,偶在市上見一醉人,人都聚觀,以為祥瑞。典出《唐書》。(粱時)是粱惠王時。(儉歲)就是荒年。(野莩)莩音票,同殍。二字出《孟子》。就是餓死的人。
譯文︰唐德宗時,年歲大荒,民間少見醉酒之事,故見有喝醉的人就以為祥瑞之兆;粱惠王時也是年歲大荒,餓死在野外的人遍野,實在值得同情。
豐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物用之騰貴。
注解︰(玉)(谷)世稱晉朝的庚亮是豐年的玉,王翼是荒年的谷,典出《世說》。(薪如桂)(食如玉)「楚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語出《戰國策》。
譯文︰好像豐年的玉,好像荒年的谷,比方士人的品行,很是珍貴;柴價貴如桂花,食價貴如白玉,極言物價的騰漲,不肯低落。
春祈秋報,農父之常規;夜寐夙興,士人之勤事。
注解︰(春祈秋報)祈報,都是祭名。春季播種時,祭祀神明,祈禱雨水調勻,五谷豐熟;秋收後,百谷豐稔,祭祀神明,所以報功。典出《周禮疏》。(夜寐書興)語出《詩經》。說是到夜就睡,一早起來,書就是早。
譯文︰春天播種時,祭記神明祈求雨水調勻的祭典叫祈,秋天收成時,向神明報告豐收的祭典叫報,這些都是農夫一定的規矩,夜深才睡,一早就起床,這是表示士子勤于做事。
韶華不再,學者惟當惜陰;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注解︰(韶華)就是春天的光陰。(惜陰)晉陶侃說,「大禹聖人,乃惜寸陰,我輩當惜分陰」。語出《晉書》。(日月其除)語出《詩經》,是說日月舍我而去,不能再來的意思。(待旦)周公坐以待旦。語出《孟子》。
譯文︰春天的時光過了就不再來,求學的我們應該好好思量要珍惜光陰;歲月光陰漸漸過去了,有志向學的人應該戒懼謹慎,多利用時間,如坐著讀書到天明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