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續漢傳 三國時代的酒文化

作者 ︰ 笨熊熊鷦鷯

前言︰

酒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可以說是幾乎在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三國時期也不例外。三國時期作為我國的酒文化的發展時期,不論是技術,原料,還是種類等都有很大進步。除此之外,酒的作為一種三國時期最普遍的飲品,其作用與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想說說三國時期的酒文化。

個人認為,研究酒文化主要還是要研究三類問題︰

酒本身的相關問題,比如酒類,酒量,酒風等,這是在研究酒「是什麼」;酒引申出個人,人際,軍政,社會等的問題,比如酒的應用等,這是在研究酒的「怎麼辦」;酒或者其引申問題的原因,比如酒風形成的原因,這是在研究酒的「為什麼」。

故,自認為研究酒,就是在研究「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三國時期的酒,自然也不例外。這里僅取一些小點展開說明。

框架︰

一,三國時期酒類

二,三國時期人的酒量

三,三國時期的酒風

四,三國時期酒風形成的原因

五,三國時期酒的應用

一,關于酒類

首先說三國時期的酒類。

一般來說,酒的分類可以有如下幾種情況︰

按釀制方法分類︰可以分為發酵酒(三國時期的酒多為發酵酒),蒸餾酒(起于東漢,但在漢魏時期不是主流。王有鵬《我國蒸餾酒起源于東漢說》),配制酒等;按酒精含量分類︰40度以上的酒為高度酒,20∼40度之間的酒是中度酒,20度以下的為低度酒(三國時期的酒多為低度酒);按商品大類劃分︰可以分為白酒,黃酒,啤酒等。

而三國時期的酒是按原材料分類的。(《酒典集萃》)按原材料劃分的話,三國時期的酒大致可分為幾類︰

(一)水果酒

三國時期有水果酒,以葡萄酒比較典型。

據《藝文類聚》記載,葡萄酒在漢朝就有了︰

「大宛以蒲萄(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引《史記》);「西王母常下.帝設蒲萄酒」(引《漢武內傳》);「炖煌張氏家傳曰,扶風孟他,以蒲萄酒一升遺張讓,即稱涼州刺史。」(引《續漢書》);「西域蒲萄酒,傳雲可至十年。」。

而葡萄也是在漢朝引入中原的。

「張騫使西域還,得蒲萄。」(引《博物志》)。

王逸曰︰「張騫周流絕域,始得大蒜、葡萄、苜?。(《齊民要術》)

所以說三國時期是有葡萄酒的。

「魏文帝詔群臣曰︰且說蒲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食肙,酸而不脆,冷而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于麴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況親食之耶,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藝文類聚》)

從上文可以看到,和葡萄與葡萄酒有關的記載幾乎都和貴族有關,魏文帝更是對葡萄酒贊不絕口;而且東漢孟佗送張讓「蒲萄酒一斗」用來走後門,就可以另張讓「即拜佗為涼州刺史。」可見葡萄酒在當時是很珍貴,很受貴族重視的。

還有甘蔗酒。甘蔗酒在當時也稱為「金酒」。

《西京雜記》卷四引枚乘《柳賦》里提到︰「爵獻金漿之醪。」並解釋說︰「梁人做諸蔗酒,名金漿。」

以金來形容酒漿,可見甘蔗酒也是一種名貴的酒。

還有杏酒,它相對葡萄酒甘蔗酒來說感覺更「平民化」一點。此酒在漢代就有記載︰

「分遣大夫謁者教民煮木為酪,注如淳曰︰作杏酪之屬也。」(班固《漢書,食貨志》)

(二)糧食酒

有糯米酒,稷米酒,粟米酒。

明代人是這樣形容它們的︰「上尊者,糯米酒也;中尊者,稷米酒也;下尊者,粟米酒也。」(徐炬《酒譜》)。

三國時期按照部分糧食酒的原材料將其分為幾個等級,也能體現當時就酒的原材料對酒分類的特點。

三國時期的糧食酒還有黍米酒等。只是由于釀造技術的原因,三國時期的糧食酒大多是發酵酒,度數比較低,無法達到高濃度的水平。

/>再說說自己對糧食酒中醴與酒的一點理解︰

按釀制方法劃分,三國時期主要是發酵酒。而就以糧食為原料的發酵酒主要的原材料是三樣東西︰酒曲(酒母),糧食,水。

不同的糧食,配不同的酒曲,釀出不同的酒。先不說糧食,單說酒曲。

而三國時期的酒曲主要有兩種︰曲(古體字為︰麴,也讀曲的字音)和蘗。這兩種酒曲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商王武丁曾經提過曲和蘗︰「若作酒醴,爾惟曲蘗。」(《尚書?說命篇》)。而《齊民要術》中提到三國時期不同的發酵糧食酒的制法時,酒曲全部就是曲或蘗。(其實在當時蘗已經很少了,主要還是曲。)

用曲和蘗釀出的酒的命名是不一樣的。以曲釀出的酒為酒,以蘗釀出的酒為醴。即「古來,曲造酒,蘗作醴。」(宋應星《天工開物?酒母》)

所以說,醴酒應該是發酵糧食酒的一種。

(三)乳酒

乳酒應該是古代的第一代人工酒。乳酒多為少數民族所產的酒。

比較典型的應是挏馬酒。在漢代此類酒就十分受重視,甚至特地「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班固《漢書,禮樂志》)。當時朝廷甚至專門有人負責挏馬酒。可見當時它是很受重視的。

還有就是乳酪(此外酪類還有米酪和果酪),乳酪也是一種乳酒,在西漢就有記載,記述酪酒︰「以為醴酪」(《禮記,禮運》)。

(四)其他酒

除了以上的幾種酒外,還有其他酒。

有以花椒為原料的椒酒。對于漢魏時期的椒酒有這樣一段記載︰「(元旦)子婦曾孫,個上椒酒于家長」(《初學記》)。可見在當時就有在節日用椒酒為長輩拜賀的習俗,說明椒酒在三國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節日用酒。

還有用柏樹葉浸泡而成的柏酒。南朝梁人對于漢魏時期柏酒的記載︰「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荊楚歲時記》)。所以說,柏酒也是可以用于節日拜賀的。

除此之外,還有桂花酒。早在先秦就有桂花酒了。《楚辭》的「尊桂酒兮椒漿。」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三國時期人的酒量

古人的計量酒量應該是以質量和體積計數的。關于周郎還有「三爵」的說法。我認為古人的酒量不像傳說中的那麼恐怖。

(一),從度量衡角度看

古今度量衡是不同的。三國計量酒的量器就酒杯而言︰「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土……並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勝(升),中雅受六勝,季雅受五勝。」(曹丕《典論,酒誨》)

上文所說三國比較典型的酒爵的規格是七升,六升,五升。

根據《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度量衡的轉換公式︰

三國時期︰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

現代轉換︰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也就是說就酒杯而言規格大約是現在的1升到1.5升之間。不是像傳說中的那麼駭人听聞。

(二)從酒的濃度看

三國時酒大多是發酵酒,它的濃度不是非常高。

舀一種酒舉例,九醞酒是三國時一種比較典型的酒。它的釀法是︰「法用曲二十斤,流水五石,臘月二日漬曲,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漬……」(曹操《上九醞酒法奏》);而對于這種酒,米的用量是「九斛」(賈思勰《齊民要術》)。

根據度量衡的轉化公式︰

質量︰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現代轉換︰1石=26400克,1鈞=6600克,1斤=220克,1兩=13.8克,1銖=0.57克

體積︰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

現代轉換︰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應該可以看出來曲與水的比例1︰30,米與水的比例低于1︰1(對于釀酒來說,這不是一個高濃度的值)由此推斷酒的濃度不可能太高。

另︰根據此酒的制法,學者推斷三國時期的酒的濃度大概在三度到五度。類似于「軟飲料」,即使稍微多飲也不會醉人的。

三,三國時期的酒風

三國時期的酒風總結起來應該是︰「盛」。「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陶元潛《三國食貨志》)。

在我看來,「盛」可以分為兩點來理解︰酒風剽悍和嗜酒如命。

對酒風剽悍的理解是喝酒比較凶。不僅如此,感覺三國勸酒之風也頗盛,喝酒手段也比較激烈。

劉表宴請賓客時︰「……設大針於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劖刺之,驗其醉醒,是酷於趙敬侯以筒酒灌人也。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松當盛暑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雲以避一時之暑。二方化之,故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湖有避暑之欲。」(《典論,酒誨》)

孫權一直給人很儒雅的感覺,但在喝酒方面卻是很剽悍的︰「權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重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張昭傳》),喝酒要喝到從高台上掉下去……這樣的勸酒方式實在是很凶。

「權既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虞翻傳》)。虞翻因為裝醉竟然惹得孫權想要殺了他,這樣的喝法很激烈。

孫皓在喝酒勸酒方面都很激烈︰「眼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韋曜傳》)

曹操飲酒之剽悍也是不容忽視的︰「太祖征荊州,至宛,張繡迎降。太祖甚悅,延繡及其將帥,置酒高會。太祖行酒,韋持大斧立後,刃徑尺,太祖所至之前,韋輒舉斧目之。竟酒,繡及其將帥莫敢仰視。」(《典韋傳》)

嗜酒如命主要指的是喜好喝酒。

孔融好酒很典型,甚至不惜為酒和曹操產生矛盾︰

「黃巾將至,融大飲醇酒,躬自上馬,御之淶水之上。」

「太祖制酒禁,而融書啁之曰︰「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崔琰傳》)

徐邈好酒,可以在曹操實行禁酒令時「違規操作」私下飲酒︰

「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異苑》)

王蕃丁沖都好酒,甚至為此丟了性命︰

「甘露二年,丁忠使晉還,皓大會重臣,蕃沈醉頓伏,貉疑而不悅,轝蕃出外。頃之請還,酒亦不解,蕃性有威嚴,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斬之。」(《王蕃傳》)。丁儀字正禮,沛郡人也。父沖,宿與太祖親善,時隨乘輿。見國家未定,乃與太祖書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時矣。」是時張楊適還河內,太祖得其書,乃引軍迎天子東詣許,以沖為司隸校尉。後數來過諸將飲,酒美不能止,醉爛腸死。(《郝浴罰?br>山濤,劉伶,周顗都好酒︰

山濤字巨源,飲酒量至八斗。武帝欲試之,使人私默以記之,至量而醉。(《晉書》)。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曰︰「死便埋我。」其遺形如此。

(《晉書》)。

周顗字伯仁,飲酒至量一石。及過江,雖日醉,每恨無對。(《晉書》)

由上文可以說,三國時期的酒風是十分剽悍的。

四,三國時期酒風形成的原因

(一)經濟原因

首先,還是覺得三國經濟的發展是三國酒風形成的基礎。三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應該主要是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的發展自認為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農業工具的發展。

比如像是在三國時期劉備平定益州後「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三國志,呂乂傳》)開始重視鐵器。再或者是翻車的改進,「患無水而灌之,乃做翻車……其巧百倍于常」。還有比如說雙長轅犁的出現,加工谷物的「八磨」的出現。農具的發展可以說在當時情況下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第二是農業政策的變化。

最典型的還是曹操的屯田制。雖然三國時期也因自然災害和軍事原因禁過酒,但曹操的屯田制還是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的。曹操的屯田制,使三國北方由「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董卓傳》)變為「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任峻傳》)。使當時的農業由凋敝開始逐漸轉向復興也是農業發展的極大貢獻。

第三是農產品種類的變化。

像以前提過的那樣,三國時期的農作物種類增加了很多,這一點《齊民要術》就有記載。「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谷各二十種,為六十;蔬、果之實,助谷各二十,凡為百種。故《詩》曰︰‘播厥百谷’也。」(楊泉《物理論》)雖然糧食「百種」的確有虛構,而且很夸張,但農作物種類增加還是事實。

第四是南方農業的發展。

個人認為,三國的戰爭導致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是促成此類情況的重要原因。北方戰亂,致使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南遷的**。「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三國志衛覬傳》)應該就是十分真實的寫照。人口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農業工具與農業技術,極大的促進了南方農業的發展。

農具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政策的應用利用調控使農業發展,農業產品種類的增加本身就是代表農業發展,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又帶動了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整個三國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應該是有極大提高的,就是農業經濟的發展。雖不能說是空前鼎盛,但和漢末相比,已經是極大改觀和進步了。酒風的形成要有酒,而就酒的繁榮存在要以經濟發展較穩定做前提。而農業經濟也恰恰是酒風發展的大前提。

(二)政治原因

除了經濟原因以外,政治原因也是很重要的。較典型的應該分兩類。以曹操為代表的統治者貴族,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清流。自認為這兩種人好酒的政治原因又會有所不同。

首先說說曹操。曹操應是十分好酒的。不然就不會寫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傳于世了。而就魯迅先生《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看法,曹操的施政特色之一就是「尚通月兌」。「通月兌」即隨意之意。「尚通月兌」是針對當時很多有才的人自命清高的風氣的。

這類的人入世為官的代表是孔融,從上文他和曹操的矛盾就可將這種風氣體現的很明顯。

文化和政治是相關連,相互影響的。政治風氣可以通過文化反應出來(比如文學等),而文化的風氣也可以影響政治的風氣。要改善這種政治風氣,曹操除了執政本身強調通月兌以外,還在文化領域做過努力。比如文風,像是曹操的文章,魯迅先生的評價就是「沒有顧忌,想寫便寫出來。」

文風如果是思想上的通月兌,酒風莫不如理解為行為上的通月兌。思想通月兌,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可以理解為「廢除固執,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思想」;那行為上的通月兌,就應該是剽悍隨意的行為了。而不論思想,還是行為,都和曹操「尚通月兌」以接受不同思想,廣納意見的政治理念分不開的。

魯迅先生認為,曹操的政治「通月兌」。那麼我們推而廣之,它對文化領域的文風甚至于酒文化,應該都會有影響的。

那麼曹操的通月兌,應該也可以理解為出于政治目的的「通月兌」。整合風氣,包括整治文化,政治風氣。剽悍的酒風作為一種文化風氣或許可以理解為在文化禮儀方面的整頓,受政治風氣影響,又以反過來影響政治風氣,使之更「通月兌」的手段之一。

另一種人就應該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清流。竹林七賢的酒量是很大的,酒風也很凶悍,這一點以前提過,不贅述。

竹林七賢基本都是不喜出仕的。就連司馬脀求和阮籍結親,阮籍都可以醉酒推月兌。

個人認為,他們嗜酒,酒風凶猛和政治是離不開的。竹林七賢生活的時代是三國亂世,而後司馬家族更是引起了不滿。竹林七賢就是其中不滿的代表人物。劉伶著名的《酒德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對權貴的蔑視和縱情自然的理想。換一句話說,一個有知識的文人,不去出仕做官,而是要縱情山水,不能不說當時的社會是有問題的。

竹林七賢的嗜酒,在我看來,應該是受到了黑暗政治的影響,同時也在表達和自己理想不同的社會現狀和政治制度的不滿。他們的嗜酒或許更應該說是一種有些消極的避世,為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的放蕩。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更像是對權貴的「敷衍」,對政治的敷衍。

(三)思想文化原因

還有要說的就是,三國酒風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和當時的思想文化也是分不開的。

三國時期是我國社會的大動蕩時期。一方面,群雄割據,戰亂不已;另一方面,受社會動蕩的影響,各民族或本民族間的斗爭、融合,宗教文化的思想踫撞、融匯,莊玄、佛教等思想的發展,對儒學的沖擊,都或多或少以側面的形式對酒風產生了影響。

就像李澤厚先生《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里說到的那樣,儒家從個體關系來確定人的價值,而莊玄則是從擺月兌人際關系中實現個體價值。三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和禮儀規範幾近崩潰,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人命如草。關于這時的思想,《美的歷程》里曾經給出這樣的評價︰「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了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宣傳的那套倫理道德,是虛假或值得懷疑的,他們並不可信或並無價值……短促的人生中總是充滿了那麼多生死離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

這樣動亂的社會,使當時的人們對傳統儒學的權威產生懷疑,轉而關注個人本身的追求。一方面,對傳統禮教的矛盾心理,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想要擺月兌束縛的,有些「張狂」的思想;另一方面,轉而對莊玄理論的研究,使他們把人格的追求看成是最高標準。阮籍的《大人先生傳》無疑是此類的代表,把當時相當一部分文士的思想體現得淋灕盡致。而這樣的心理,無疑體現了莊玄的哲學本質。

而這樣的心理,思想,體現在生活中則是以各種方法以尋求的精神上的超月兌。酒風,則也會是很重要的體現。一方面,他們想方設法求得長生,成仙;另一方面,他們則是想盡辦法擺月兌世俗困擾。而酒,無疑會是個人情感的最好寄托,把個人情感寓于酒中,又以求醉的形式以擺月兌俗世的困擾,以逃避社會的黑暗。這種行為,結合「張狂」的思想,直接體現在酒風上就應該是「狂飲」和「嗜酒」了。

(四)其他原因

除此之外,易中天先生在《閑話中國人》中認為,相對于嚴格的禮儀來說,酒是或多或少可以緩和人際間等級界限的東西。正如他所言︰「要的就是這種平等和融洽,親密和熱鬧」。可見,雖然飲酒還是要遵循酒禮,但相對于其他禮儀活動,還是融洽很多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隨意平等,在漢末這種動亂的社會之下,也會被賦予更激烈的內涵。

此外,酒風的形成還受像是個人情感,禮儀道德等的影響。

五,三國時期酒的應用

酒作為一種文化,是和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分不開的。談談三國時期的酒的作用。

(一)三國時期酒與經濟。

酒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與經濟是相互聯系的。

經濟的繁榮會帶來酒文化的繁榮,而酒文化的繁榮或多或少是經濟發展的反應。相反,經濟衰退時酒也會受到限制。

第一,酒的發展是伴隨經濟發展產生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酒業也隨之發展。

就像偶然間釀出的獸乳酒是在生產力級低的游牧社會出現的第一代人工酒;而谷物酒是在農耕社會,產生的第二代人工酒;第三代人工酒則是以釀酒技術發展後的蒸餾酒為代表。

而經濟作物的增加,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酒類增加。漢代的麥子酒,甘蔗酒,葡萄酒就是代表。此外,魏晉時期的糧食作物︰麥,粟,稻,粱,菽的種類增加(《齊民要術》),相應的,魏晉時期的酒的種類也有很大增加,有稻酒(比如酒釀),有粱酒(比如粱米酒),還有粟酒等。

第二,酒,尤其是糧食酒,主要原料是糧食,而釀酒又是十分耗糧的,尤其是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所以歷朝歷代都有禁酒的政策來減少浪費糧食。

「及卓誅死,李傕、郭汜自相攻伐,于長安城中以為戰地。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于時袁紹軍人皆資椹棗,袁術戰士取給蠃蒲。魏武于是乃募良民屯田許下,又于州郡列置田官,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晉書食貨志》)三國時期就是如此,就算屯田有了糧食的基礎保證,仍然實行禁酒令,可見釀酒對農作物的消耗是相當大。

禁酒的方式有大致三種︰官方壟斷釀酒;禁止一切釀酒;禁止酗酒或非時飲酒。《尚書,周書,酒誥》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篇禁止酗酒的戒酒令。

三國時期這類問題也很典型。

曹操就實行過禁酒令。《孔融傳》就曾經提到過︰「年饑興兵,操表制酒禁」

蜀國也實行過禁酒︰「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簡雍傳》

只要是有饑荒,戰爭等出現,基本上朝廷都會禁酒的。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節約糧食,滿足民用或軍用的需要。(當然,避免官員酗酒和群飲,避免飲酒削弱軍隊戰斗力,或是用禁酒的方式穩定政局也是有必要的。)

吳國則是以官方售酒的方式︰「久之呂壹秦博?p>

?惺椋?湫V罟俑?爸菘ソ氖椋?嫉紉虼私к魍?#?煸熳魅遏???!庇炙鑣┐?緇試?曜 ??澩?膠味 叭昴先耍?鞠等 ?掛玻?蟪霾估簦?ㄘ?百悅模?員硐鵲劬扇耍?蠡鼓謔蹋?┬暈?г露嘉荊?渲??惺隆!保 豆擻捍?罰┤俏庾?艟啤9俜澆?頻穆蚵羧? 希?彩牆?頻姆椒ㄖ?弧U庵址椒 鬧饕?康幕故牆讜劑甘常?部梢運潮懵 暇頻南?郟?黽庸?也普?杖搿?p>

所以說酒與經濟相互影響,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酒作為文化的一種,是經濟的反應;另一方面,酒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它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也可能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三國時期酒與政治

第一,對政局的影響

酒除了會對經濟有影響之外,也會對政局產生影響。尤其是在社會不穩定時,這種問題更容易發生。像是饑荒或戰爭年代,糧食的短缺往往會造成政局動蕩,而釀酒又會造成大量的糧食消耗,所以統治者通常也會采取禁酒的辦法。像是上文的魏蜀禁酒,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定政局的需要。還有就是為了防止聚眾謀反的事情發生。漢代就曾經下過「禁群飲」的政令,目的就是防止有人借群飲之名謀反,這和統治者的隱憂相關。

第二,在統治階級內部的作用

向心作用,即政治拉攏。這種拉攏可以以宴飲,禮品等方式進行。就像是以前提到過的孫氏,曹操的宴飲也可以理解為政治拉攏。

離心作用,即政治斗爭與政治陰謀。統治者也往往用酒作為政治斗爭的載體。鴻門宴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劉備與曹操的煮酒論英雄,也是很典型的政治斗爭︰「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先主傳》)酒宴的一席話可以使劉備如此失態,酒桌上的政治試探效果可見一斑。還有就是直接以酒做武器達到政治陰謀,比如直接用鴆酒毒殺對手。「初平之元,董卓殺主鴆後,蕩覆王室。」(《文帝紀》)這里的董卓用的手段就屬于鴆殺。

(三)三國時期酒與軍事

一般來說,在有戰爭時一般應該是禁酒的。因為飲酒會削弱軍隊的戰斗力甚至貽誤軍機。「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陳思王傳》︰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魏氏春秋》)曹植就是被灌醉導致無法領兵救援,這是貽誤軍機的例證。

而飲酒又的確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酒在軍事上有激勵士氣,犒賞將領的作用。比如荊軻踐別時太子丹為其敬酒送行,雖說荊軻不比軍隊,但以酒激勵勇氣的本質是一樣的。又比如曹操的敬酒︰「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徐晃傳》)這里的曹操就是在用酒犒賞徐晃。

此外,有時軍事結盟也會用到酒。

(四)三國時期酒與禮儀

禮儀可分為社會禮儀和個人禮儀,這兩點都與酒有關。

酒與社會禮儀︰宗教祭祀的禮儀,軍政制度的禮儀,人際交往的禮儀,節日飲酒的禮儀都屬于社會禮儀。

最初,酒是在原始宗教中作為祭祀祭品出現的。《禮記》就有古老的酒祭的記載︰「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庶人終畝,反,乃執爵于太寢,命曰勞酒。」像漢魏也有酒應用在祭祀的例子「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九醞春酒)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西京雜記》)像軍事結盟,政治活動也是可以體現酒禮的。禮儀應該是受周禮的影響一種形成的禮儀規範,體現在包括軍政活動和人際交往在內的所有社交活動中,當然,酒禮就是很重要的一點。比如鴻門宴飲時特地對每個人的座次作了描述,這應該就是酒禮的體現。至于節日飲酒,就像以前說過的那樣,在節日(包括慶祝豐收等的節日)會用柏酒,椒酒等酒慶祝。

而個人禮儀則有比如像降生,滿月,成人,婚姻,喪葬禮儀等多種禮儀。這些禮儀在飲酒的應用不僅體現在漢民族,也體現在少數民族中。比如苗族的滿月酒宴,彝族的迎親酒宴等。像是在《禮記》中,也有新婚夫婦「合巹」的說法(巹就是用來飲酒的葫蘆瓢)。而酒與個人禮儀的關系在三國時期也很典型。比如像喪葬禮,「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月復痛怪。」(曹操《祀橋太尉文》)曹操用酒拜祭死去的喬玄,也是酒在喪葬禮儀的體現。

(五)三國時期酒與個人情感

個人認為,酒之于個人情感主要有兩點作用︰言志與寓情。言志就應該是以酒為詠頌對象表達自己的志向,寓情應該是以飲酒的方式表達個人情感。當然,這兩點應該通常同時出現。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就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方式引出了情感與志向。抒寫求賢若渴的心情,最後傾訴自己的雄心壯志,這樣的「酒」也生動地展示了一代梟雄慷慨激烈的情懷。

還有就像曹操的「酒馬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氣出唱三首》);曹丕的「酒酣樂作」(《戒盈賦》);曹植的「御酒停未飲,貴戚跪東廂。侍人承顏色,奉進金玉觴。此酒亦真酒,福祿當聖皇。」(《大魏篇》)都可以表達宴酣之樂或是對他人祝福的美好感情。

而像竹林七賢的飲酒最主要的則是在以喜愛山水田園飲酒取樂的寧靜生活的基礎上表達對司馬氏殘暴統治的不滿。當然,也會用酒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像是王戎的《經黃公壚有感》就提過「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的飲酒往事,又寫了自他們過世以後的哀傷之情,酒壚也有「邈若山河」的感覺了。

此外,酒還有最基本的保健和娛樂等作用。段成式《酉陽雜蛆》提到流觴曲水:古代風俗,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曹魏以後定為三月初三),在水邊聚集宴飲,以拔除不祥。後來演進為在環曲的水渠旁宴集。宴集時置酒杯漂浮于水上,酒杯流經之處,飲者逐一取飲,稱為流筋曲水。四川宜賓至今還保存有石岩上焀的這種小水渠。

個人認為,一次酒的文化活動並不只有一個作用。就酒宴而言,尤其是封建社會統治者的酒宴,往往會帶有一定的目的,或聯合或試探,或拉攏或鏟除。這就注定了酒的政治或軍事作用,或是軍事政治作用兼有。而酒宴本身進行的過程中,又是遵守酒禮的,就像虞翻裝醉之所以會引得孫權大怒,除了違逆了當時的習慣外,「欺主」僭越了君臣之禮應該也是很大原因。至于宴飲的飲酒,除了本身保健娛樂等作用外,在宴飲中直接抒發個人情感也是可以的,像是曹操的《短歌行》就是在宴飲是創作的。

總結︰

總結起來,酒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文化現象,而文化又是人類所特有的產物。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而經濟和政治又同時作用于文化,相對的文化現象又可以反作用于經濟與政治。其形成與發展與經濟發展,政治等領域發展是分不開的,而它的存在,則或多或少影響了經濟政治等領域。

而透過三國的酒文化,我們也可以看到三國整個時代的特點。我認為了解三國酒文化的意義在于,這不僅是一種針對酒的了解,也是通過酒,了解其文化形式,透析這種文化形成的根本的原因及其對三國歷史的推動作用的了解。它可以幫助了解三國時期整體的歷史。因為只有這樣一個特別的時代,才會產生這樣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劉和續漢傳最新章節 | 劉和續漢傳全文閱讀 | 劉和續漢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