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全文字小說更新最快)每個時期的飲食習慣,都與各個時期的生活環境有莫大的關系。今日與眾友共同探討在三國時期的動亂年代,人們的飲食習慣。寫穿越文的童鞋們,來看看那個時候我們都吃些神馬吧~~!這樣在寫文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奇怪的食物啊……
(一)飲食習慣︰
1、餐制︰
所謂餐制,就是每天吃飯的數目。現在我們習慣「一日三餐」,但在先秦時代我們卻是一日兩餐的,以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生活習慣。早餐在7點左右,吃的多些,因為要應付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稱為「大食」;下午三四點再吃一頓,因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勞動,所以吃得少些,稱為「小食」。但在上層社會和士人當中卻實行三餐制,並逐漸流行開。三國之前一天吃三餐的都是富二代和官二代啊……三國時期的農業生產力已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還實行兩餐制外,都是一日三餐的了,但吃的時間和現代有所不同。第一餐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後;第二餐為晝食,在上下午交蘀之時;第三餐為飧食,在下午3——5時。
2、分食與合食︰
兩漢和三國時,由于還是采用食案,分食制(一人一案)也保留下來。這一點在古裝電視劇中還是能夠看到的,吃飯的時候,一人一個小桌子。反而在「五胡亂華」後,胡床、椅子、高桌、凳等座具相繼問世,合食制(為桌而食)在唐末宋初才流行開來。
3、節日飲食︰
元旦飲椒柏酒、屠蘇酒、吃五辛盤、膠牙餳;
元宵喝豆粥(宋代才有湯圓)、賞燈、吃小點心;
寒食節(一個月,曹操下令革除,改為三天)吃餳大麥粥(一種糕)、干粥(有點像現代的即食粥)、煮雞蛋、鹽醋拌生菜之類(北魏時才有餅類);
端午節吃角黍(粽子)、飲菖蒲酒、雄黃酒;
中秋是唐以後才過的,那時沒有;當然也沒有月餅這種東西。
重陽要佩茱萸、食蓬餌(米粉糕)、飲菊花酒。
4、佛教飲食︰
《三國志/吳書/窄融傳》記︰窄融「放縱擅殺」,大興佛教時「多設酒飯,布席于路」。可見當時佛教並未實行素食,也未禁酒。其實,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時,其戒律並沒有不許吃肉這一條。僧徒托缽化緣,沿門求食,遇肉吃肉,遇素吃素,並不挑剔,只不過吃的是「三淨肉」(即自己不殺、不叫他人殺和未親眼看見殺)。在南北朝時南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禁肉腥和酒,素食才在佛教徒中流行開來。
佛寺僧人一般早上在可以見到掌紋時吃早飯,一般為粥。午餐于正午之前,為飯。因為佛教有「過午不食」的戒律,所以不吃晚飯。但病號可以午後賈一餐,叫「藥食」。僧人一般都分食,一人一分,在齋堂吃。「藥食」則取回房中。但後來因為大家都吃了,也無所謂了。
5、道教飲食︰
教是中國的土長宗教,三國時剛興起。道教認為,人體里有三蟲,亦名三尸,常居人脾,是**的根源,毒害人體的邪魔。三尸是靠五谷的谷氣生存的,所以要「闢谷」。所謂「闢谷」,即是不食五谷,以菌類、蜂蜜、棗類等代蘀。還有的就是食丹藥,曹魏正始年間的何晏,為求長生而服「五石散」,又稱「寒食散」,以煉鐘乳石、陽起石、靈磁石、空青石、朱砂為之,皆為此也。其實五石散吃多了,副作用很明顯。
(二)飲食特點︰
1、三國前後的飲食總特點
我國飲食的基本特點,大致形成在秦漢時期。在東漢三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一是漢代初期,在道家黃老「無為」思想的指導下,帶有禁欲主義色彩;東漢未期,分裂割據局勢出現,逐漸擺月兌了儒家禮教與禁欲主義的束縛,開始重視口月復,講究菜肴的美味。
二是在三個政權並列的局面中,中原地區與長江流域的交流開始頻繁,烹飪技藝開始出現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三是三國時間較短,僅四五十年,前接東漢,後連兩晉、南北朝,有利于發掘這一時期的菜點精華與名菜形成精品。
2、主食的品種
先秦時期主食五谷,是以黍、菽、粟為主;在西漢三國時期,粟升為首位,其品種有十二種之多,其次是麥與稻,再次是梁、黍、稷。主食的品種包括飯、粥、餅三大類。當時的特別品種是雕胡飯、雕胡羹。關于雕胡飯的制作方法,《齊民要術》有記載。麥餅也有多種︰胡餅、煎餅、燒餅、乳餅、髓餅、饅頭(相傳春秋戰國已經有了)等。米糕︰四米糕、膏環(類似麻花)等,多油炸食品。先秦時,豆作為主食;秦漢時期開始從主食逐漸成為副食地位。秦漢魏晉時期的豆粥,成為敬老與病人的食品。如西晉宰相張華喜食豆粥,並作《豆羹賦》頌揚豆粥。豆腐,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為漢代淮南王劉安所發明,三國時期已推廣,民間傳說三國名將關羽開過豆腐店,故有「關公豆腐」的傳說。
3、關于蔬菜的品種
ヾ漢魏時期吃食的蔬菜,至少有30-40種之多。主要是葵、芥、蘇、蓼、陴豆、苜?、蕪菁、茭白、大蔥、小蔥、胡蔥、大蒜、葫蘆、薤、芸苔(油菜)、蔓菁、芋艿、韭菜、茄子、蘿卜、胡芹、蓴菜、藕、菱角、芡實、薇菜(空心菜)、菘(白菜)等。此外有菌類,當時稱「地雞」,加豬、雞肉,以炖法為多。
ゝ主要品種是葵(又名冬莧菜),它是百菜之首。
蔓菁︰又名蕪菁、大頭菜、諸葛菜等。
芋頭︰又名毛芋、芋艿,即當蔬菜,又當主食。以煨、烤、蒸為多,以芋與豬、羊肉制成羹,是當時名菜。
茄子︰原產印度,漢代傳入我國,東漢魏晉得到推廣,當時為時鮮菜。
蓴菜︰制羹,為當時名菜。
茭白︰為當時名菜。
ゞ瓜類︰冬瓜、胡瓜、菜瓜、越瓜、甜瓜等。
4、肉禽類品種
ヾ豬肉類︰如烤乳豬、蒸豬頭肉、豬蹄羹等。
ゝ羊肉類︰如跳丸灸(分豬、羊合丸)、灸羊肉(先漬後烤)、羊蹄羹(羊蹄雜羊肉)等。
ゞ狗肉︰肥狗之和(狗肉與石耳制羹,名石耳狗肉羹)、狗曜(狗肉薄片鹵汁)。
々鵝肉類︰烤灸鵝、炖鵝、五味臘鵝等。
ぁ鴨肉類︰鴨羹(鴨雜羊肉為主)、灸肥鴨、炖鴨、鴨煎(即炒鴨肉)、腩灸鴨等。
あ雞肉類︰雞子餅(即煎荷包蛋)、烏骨雞、露雞(即鹵雞)、甘雞(乳汁燒雞)等。
ぃ野味類︰鹿頭、兔曜(羹),黿羹(甲龜羹)、麻雀肉羹、駝蹄羹等;此外,有蛇、鴿、雉、鶉等。
5、魚類品種
當時魚類品種更多,包括淡水魚與海水魚等。主要品種有︰鯉、魴、白魚、鱸魚、 魚、丙穴魚、子魚、鰻鱺、刀魚、鱘魚、蚶、牡蠣、蚌螯、鱔魚、鱉、蚌、蛙、比目、石斑魚、海月、烏賊魚等。著名的品種包括渤海的鮑魚、吳地鱸魚、蜀地丙穴魚、洛陽鯉魚、武昌魴魚等。至于鯽魚,歷史十分悠久,秦朝時候就已經有了。
6、調味品種
主要調味品有︰鹽、醬(榆子醬、豆醬、芥子醬、麥子醬、魚醬、蝦醬等)、花椒、桔皮、酢(醋)、蔥、姜、蒜、桂皮、飴、蜜、油、甘蔗餳曹子桓要激動了…、石蜜(水糖)、醬清(醬油)、枸醬(即蕩醬)等。著名品種包括蜀地枸醬、交州的甘蔗餳、嶺南的石蜜等。
7、烹制方法
常見的烹調方法有灸、羹、燴、脯、柞、煎、炒、蒸、煮等。
8、其他
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是張仲景先生發明的。大漢朝也有餛飩。
漢中面皮源于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隻果,傳說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三國時期應該也有隻果。不過那個時候不叫隻果,名字十分拗口。
不該出現的瓜果蔬菜︰土豆,玉米(1492年才被哥倫布發現,明朝流行種植),地瓜,辣椒(這個也是明朝才有),萵苣(這個要到晉末南北朝時期了,5世紀左右),番茄(更晚,作為食物是到清朝時期,早年只作為觀賞植物),苦瓜,絲瓜,南瓜,芒果(唐朝才有),檸檬,香蕉,山竹,榴蓮,西瓜,菠蘿,草莓,楊桃等。
不該出現的食物︰皮蛋,月餅,包子,糖葫蘆,葡萄酒,油條,花生等?p>
?p>
另外要注意~~~三國時期是沒有焰火的哦!!焰火是唐宋時期才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