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教育我的孩子會理財 §§第二章 讓孩子過一點窮日子

作者 ︰ 張振鵬

§§§1、富了更應該「窮」孩子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建議,現代父母應培養孩子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處理物質**、了解物質匱乏與金錢極限。培養孩子的這幾大能力,要把握好一個前提再富也要「窮」孩子。正如一位富有的私營企業主說︰「千金難買幼時艱,孩子還是粗茶淡飯好,他的未來還得靠自己去奮斗

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創造的財富中,就會缺乏向上的動力和競爭的意識,就會恣意享用父母的金錢,而不會再去飽償寒窗之苦,生活之艱……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家境富裕的父母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而用心良苦,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了太多的優越生活,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父母都給他創造了足夠好的條件,然而,這種良苦的用心卻容易讓孩子養成一種惰性,不在學習上下功夫,在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反而在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自私、狹隘等不健康心態方面倒是很「出色」。

還有一些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的父母親,為了子女,他們可謂傾其所有,不惜一切代價,寧願自己吃苦受罪,也要給子女創造盡可能好的物質條件。要求只有一個只要學習好。然而,他們的付出,孩子們並不領情,當然父母的願望也會落空。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富人家的孩子比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物欲、金錢的誘惑,教育好子女讓家庭昌盛,並經久不衰比什麼都重要是的,父母應該嘗試一種教育觀念富了更應該「窮」孩子。

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腰纏萬貫的父親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禮物,並告訴他︰「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闖一闖

後來,取得巨大成功的戴維?布瑞納在回首往事時,他認為那枚硬幣是父親送給他的「最好的禮物」。

戴維?布瑞納的父親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知道,富裕容易讓孩子變得慵懶懈怠、貪圖享受、自高自大、萎靡不振。是的,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創造的財富中,就會缺乏向上的動力和競爭的意識,就會恣意享用父母的金錢,而不會再去飽償寒窗之苦,生活之艱……

還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悉尼一家婦產科醫院,一對夫妻來做胎前檢查,妻子進診室里面見醫生去了,丈夫便帶著兩歲的女兒在外面大廳等候。

一會兒,兩歲的女兒鬧著說要喝水,父親于是便在身邊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拿了一個免費紙杯,走進洗手間接了一杯自來水遞到了孩子手里(在澳洲,自來水經過淨化後可以飲用)那位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因為自動售貨機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

實際上,那位父親也不是買不起飲料,因為他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主管,有著幾十萬美元的年薪。

這是一個富了也要「窮」孩子的典型例子。遺憾的是,中國的很多父母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可以說,中國孩子的嬌生慣養早已是司空見慣,孩子一渴,雪碧、可樂、冰茶隨便來,只要是孩子喜歡。父母省吃儉用,錢幾乎全用在了孩子身上,而澳洲父母卻只讓口渴的女兒自己去喝自來水。孩子是祖國的花朵,這個花朵應該是經過風雨洗禮再見彩虹的花朵,而不是溫室里嬌女敕的小花。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光輝偉業的人大都出生于貧寒的家庭,有一個貧窮的童年。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真理自古貧家出才子。也就是說,那些成功的人多是窮孩子。這個現象曾引起了一些社會學家的關注,並以此為命題,專門進行研究。

那麼,為什麼成功的人多是窮孩子呢?有專家認為,在貧窮面前,窮人家的孩子心理要更加「早熟」一些,他們的**生活能力要高一些,控制消極情緒的自覺性也非常高,他們以自己非凡的忍耐性默默無言地抗爭著不公平的命運。

歷史已經證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理。可以說,惡劣的生活環境、匱乏的物質生活,貧瘠的精神領航在窮孩子與貧窮不屈不撓的斗爭中,轉變成了優勢,成了一筆難得的財富。

作為父母,應該懂得,無論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是富人家的孩子,都應該從小培養他的**人格,讓他學會吃苦,培養他認識到未來社會的風險並讓他學會回避。

父母不妨認真考慮一下這樣的問題︰我的職責難道就是讓孩子從小不經歷風雨,從小就在您的呵護下成長嗎?提前「富裕」起來的孩子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嗎?他會努力為自己的幸福人生奮斗嗎?

每一位父母都應該下定決心,讓孩子好好地「窮」一回,給他機會,為他搭建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讓他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茁壯成長,成為參天大樹!

財商培養建議︰

1.鼓勵孩子體驗生活的困境。

一般來說,富孩子由于從小生活條件就比較優越,經歷的生活困境就會比較少一些,這樣,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就會比較弱,所以,在以後遇到困境時,難免就會退縮。相對來說,窮孩子更能經受住艱辛困境的磨難,因為他們在小時候經歷了足夠多的困境,對困境有了很好的「免疫」。

所以,鼓勵孩子盡量多體驗一些生活的困境,他就會變得堅強有毅力,就會具備足夠的生活勇氣,即使未來面對再大的困境,他都能夠努力去克服。

2.培養孩子更加堅強的意志。

讓孩子在小時候經歷一點貧窮的生活並不會磨滅一個人的意志和斗志,相反,正是因為經受了貧困和苦難的洗禮,才激發了他更為堅強的意志和斗志,鍛煉出超人的毅力,從而促使他走向成功。

要想讓孩子成功,必須讓他具備堅強的意志。一旦他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奮斗,那麼成功一定會屬于他。

3.讓孩子有獲得成功的渴望。

那些成功的人為什麼能從年幼時的貧窮中一躍而出,成為一個富有的成功人士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一種獲得成功的渴望,而這種渴望比一般的孩子更為強烈。

他們渴望成功,所以就早早地練就了一副鋼筋鐵骨,並早早地了解了現實、人生和社會,激發了自身巨大的潛能,從而創造出了了不起的成就。

不可否認,艱苦的生活對于一個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用懵懂的雙眼看著世界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一個挫折,但他在漸漸地成長懂事後,不會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反而會感謝自己的人生經歷。因為艱苦對他無疑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的作用在得到正確認識後,就會轉化成一種渴望獲得成功的力量,從而激勵孩子最終走向成功。

§§§2、盡量還是別給孩子留錢財

古今中外的名家教子各有其術,而不留錢財給後代是大多數人的共同做法,因為他們知道,不給孩子留錢財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有利于他一生的發展。

今天,有很多父母,不是想方設法教育孩子發奮讀書,而是千方百計地為他積累錢財。要知道,留足了物質,貧乏了精神。其實,早在我國漢朝時,有識之士就已認識到︰給子女留錢財,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適足損其善」;要是子女「無德無能,則會增其惡」。總之,給子女留錢財,有弊而無利。

要想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不給他留錢財是一條不錯的途徑。古今中外的名家教子各有其術,而不留錢財給後代是大多數人的共同做法,因為他們知道,不給孩子留錢財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有利于他一生的發展。

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曾經深有體會地說,人想得最多的便是子孫的事情了,都想為子孫謀一些利益,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但是,真正能處理好這件事的卻非常少,因為給子孫攢下的金銀財寶,他們總是覺得不夠,企圖讓子孫後代總也花不完、用不盡,但結果是往往幾十年辛辛苦苦攢下的財產,時間不長就被子孫揮霍一空。這時,子孫不僅不感激前輩的苦心,反而譏笑他們太傻,不知道自己享受。在得不到錢財時,子孫就去偷,不能偷時就借債揮霍,等老人死後得到財產再去還債。有的不肖子孫為了早日得到財產,竟然盼望老人早點死,更有甚者,甚至去加害老人。對此,司馬光痛心地說,只知道為子孫積攢財產而不知道教育子孫的父母,最終害了子孫,也把自己害了。

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給子女留錢財,卻留下這樣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把全部財產捐給自己在國內辦的集美學校,先生對子女回國安家作了如下規定︰每人每月發給25元生活費。

革命先輩張聞天把組織歸還的凍結存款和補發的工資4萬余元讓妻子劉英全部交給了黨組織,他在病床上還再三囑咐︰千萬不要留給孩子。開國元帥羅榮桓臨終前囑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後,分給我的房子,你和孩子們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人民的好公僕孔繁森身後留給子女的只有87元錢。

現在,國內的商界精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一位億萬富翁曾在媒體上公開聲明︰「我要辦世界一流的企業,最後把企業交給國家和社會,決不留給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在做秀,而是發自肺腑某知名企業「當家人」與妻子商量後認為不能留給子女太多財富,否則會「壞了他們」,一家人分別在法律文書上簽了字,同意捐獻出這位「當家人」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還有一位富商媽媽與自己的5個孩子簽訂了《不繼承財產協議》。

約瑟夫?雅各布斯通過白手起家,成為了美國建築業的巨頭。1971年的一個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薩迪納的家中與三個女兒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內容是自己的巨額財產如何處理。「因為我非常愛你們,」約瑟夫?雅各布斯慈愛地對女兒們說,「所以我決定不留很多錢給你們然後,他給她們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諄諄教誨她們要自立,自己去創造財富。在得到女兒們的贊同後,他簽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個人資產以千億美元計,而他卻公開表示過︰「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所以,他把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額限制在零頭,他希望孩子像普通勞動者那樣生活。

其實,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縱然有錢財萬貫也不要讓孩子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要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錢也是會用完的;有價值的財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財富的過程或許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

鄧肯曾經這樣說︰「我每次听到別人談論,多賺些錢留給子孫,我總覺得他們這種做法,奪去了兒女種種冒險生活的樂趣。他們多遺留一塊錢,便使兒女多一分軟弱。最寶貴的遺產,是要兒女能自己開闢生活,能自己立足

據報道,今天,美國的百萬富翁在十年內增長了400%,對財富也出現了一股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捐人柯立爾估計,全美國的320萬名百萬富翁中,大約有60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的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的婚姻,並且養育快樂的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人會給子女留多少錢呢?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150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接受良好的教育。

富人增加也是全球性的趨勢之一。美林證券在《2005年世界財富報告》中指出︰2004年,擁有100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全球「高淨資產個人」比前一年增加了60萬人,達到830萬人。其中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富人增長率都達到兩位數。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而言,如何恰當地給孩子金錢,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父母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依賴父母生活,是不是成了寄生一族,成了缺乏思想,沒有人生目標,只知貪圖享受的一代?試想,這樣的孩子還會有什麼作為呢?父母的金錢,成了孩子享樂揮霍的資本。濫用金錢,也會讓孩子永遠沒有滿足感,無法體會到勞動的價值,金錢成了孩子的噩夢。其實,人的一生是難以預測的,如果孩子身處逆境,他又如何生活呢?

有人說︰「如果父母溺愛孩子,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是的,如果孩子坐擁巨額的家產,不用勞動就能滿足他各種貪婪的享受,那麼這無疑就把孩子推向了墮落的深淵。孩子因為體會不到掙錢的艱辛,他也就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貪欲,從而成為金錢的奴隸。如果有一天他沒有了錢,就有可能受人控制,走向衰敗。

財商培養建議︰

1.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領傳給孩子。

作為父母,一方面不要給孩子留錢財,另一方面也要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大的財富,是人世間最好最完美的財富。一旦孩子擁有了這一份珍貴財富,他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事業就有了著落,而且將來父母也可以放心地把龐大的財產托付給孩子,家族的榮耀和企業的輝煌也可以繼續下去。

人生在世,本領才是立身的根本。要讓孩子靠自己的本領打天下,這樣他才能贏得人生。否則,給孩子100萬元甚至是更多的錢,讓他「躺」在上面吃「現成飯」,只能培養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導致他缺乏毅力和恆心,缺乏奮斗精神,這些都是成才的大忌。

與其給孩子留錢財,不如教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因為高超的生存本領會讓孩子一生受用。所以,奉勸天下為人父母者,給孩子「留才不留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要有足夠的立足于社會的本領,並培養他「長大後回報社會的責任感」。

2.恰當地給孩子金錢。

今天的父母,請不要忘記了一個道理︰貧窮之于人生,才真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養料。所以,為了孩子,讓他對自己負責;也為了父母自己,為孩子負責,請父母恰當地給孩子金錢吧!

3.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

很多父母不想讓孩子受苦,于是往往就用金錢來解決問題,以為給孩子錢,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錢面前也會逐漸失去能力,失去品格,這樣的「愛」不能說是偉大的!真正的愛應該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3、不要亂用金錢獎勵孩子

單純用金錢獎勵孩子可以算是經濟「誘惑」,對這種方式,教育專家們並不贊同。

目前,我國大中專院校都設立獎學金,這樣作一方面是鼓勵學生挖掘自己的學習潛力、發展自己的鑽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對英才的發掘。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講,這些,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不宜過早實施。

不過,今天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考試分數與金錢獎勵掛鉤,比如,孩子考100分就獎他100元,考95分就獎他50元等。

單純用金錢獎勵孩子可以算是經濟「誘惑」,對這種方式,教育專家們並不贊同。因為這是一種簡單的短時能見效的方法,具有比較大的負面作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

對于金錢獎勵,一位非常明智的母親深有感觸地說了這樣一段話︰

實行這種金錢獎勵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暗示,使孩子對做好一件事的本身意義不明確,會認為「錢」才是他做事的終端目的。這樣容易讓孩子變得功利性,容易使孩子有這樣的感覺︰有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很多事情,錢就是做事的動力。所以,孩子一旦孩子有了錢,難免會產生膨脹心理。

孩子的分辨能力很有限,所以說,用金錢獎勵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一方面,會使孩子逐漸形成金錢至上的觀念,似乎沒有錢就什麼事情也不想做;另一方面,孩子有錢容易滋生享樂主義情緒。孩子還正處于學知識長身體的時候,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的不應該是過多的金錢,而是精神上的關愛和支持。

實際上,這位母親的話道出了金錢獎勵對孩子的危害。每一位想教育好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應該認真權衡用金錢獎勵孩子的利弊所在。

香港著名理財專家林一鳴博士認為,對孩子的獎勵可以分為積極獎勵和消極獎勵兩種︰所謂積極的獎勵,就是指給予孩子某種精神或物質獎勵,例如,一聲贊美或一支雪糕,讓他們覺得歡喜,而繼續做出相同的事情;而消極的獎勵則是指免除孩子一些不喜歡的任務,例如,今天做好功課,明天就不用掃地等。

在林一鳴博士看來,積極與消極的獎勵方法各有優缺點,父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過在使用獎勵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一個量的控制,否則孩子可會養成一個習慣,有獎勵時才去做,當沒有獎勵時,他也就不再去做了。例如,孩子每次考高分時,父母都會給他金錢獎勵,他可能會為了錢才學習,有一天不再給他錢時,他就不再努力了。

財商培養建議︰

1.不要把金錢獎勵與孩子的學業掛鉤。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學業與金錢獎勵聯系在一起的話,就會破壞零用錢的原意,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觀念,讓孩子以為金錢只是一種獎罰的工具︰努力讀書,目的只為金錢獎勵;如果沒有金錢獎勵,讀書就會毫無意義。

讓孩子明白,不能只為金錢而讀書。否則,孩子就很容易「走火入魔」,他就會認為凡事都以金錢為最終的目的,做任何事情都只為金錢。要告訴孩子︰讀書的主要目的是尋求知識,將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不要用錢來誘惑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用金錢來代替對孩子的鼓勵與關懷,特別是忙于工作的父母,更會用錢來指使孩子做事,或作為好的學習成績的獎勵。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這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變得功利,沒有什麼親情、感情可言,甚至會讓孩子變得貪得無厭沒有金錢獎勵時就什麼事情都不去做,或不主動、不情願去做。

3.不要對孩子采用罰錢的教育方法。

除了不能把金錢獎勵與孩子的學業聯系在一起外,父母更不能對孩子進行金錢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地把飯菜灑在了地上,罰款1元;在學校表現不好,下個月的零用錢就減少20元等。這樣會讓孩子認為,一個人做錯事後,只要有錢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孩子一旦建立了這種錯誤的觀念,要想改變就十分困難了。

4.找到合適的獎勵方式。

孩子需要獎勵,但不僅限于金錢獎勵。實際上,對孩子的獎勵可以很多方面,比如,父母一個友善的微笑、適當的贊美、甚至是一個愛的擁抱等,這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好的禮物。這種獎勵是非常有效的,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有益。

§§§4、要盡量少給孩子零花錢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一定要有計劃,盡量少給,甚至不給他零花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絕。

今天孩子擁有不少零花錢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有些父母出于安全考慮,讓孩子帶一筆不小的防止「意外」的零花錢,以應付各種意外和特殊情況。很多孩子的零花錢數額都比較大。

在某小學,一位男生與剛來的年輕班主任打賭,說自己身上的零花錢比老師的還多。班主任不信,結果那位男生竟然一下子從兜里拿出800元。

一項調查顯示,70%以上的少年兒童平時有花零花錢的習慣,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零花錢的數額也越來越大,擁有零花錢的孩子年齡呈現不斷下降趨勢。

有關專家分析,學前兒童沒有必要帶錢上學。因為孩子上學帶錢反而讓他們在上課的時候分神。況且,錢放在他們身上,也很不衛生,孩子容易感染細菌。對父母而言,千萬不要誤以為多給孩子零花錢,就是愛孩子,這樣是非常危險的。對小學生而言,也不應該多帶零花錢,每天幾元就行了。

關于零花錢,中國富裕家庭的孩子自然不用說,口袋里有大把的鈔票。然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有很多零花錢。因為中國父母的觀念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于是,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可能平時連稍好一點的菜都不舍得吃,卻給孩子大把的零花錢,讓孩子在外面大吃大喝。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下崗又離了婚,靠做鐘點工供養上初中的兒子。家境非常困難,但她從來對兒子閉口不談。每當兒子要求買流行的「耐克」運動鞋時,要求買價格不菲的參考書和英語磁帶時,要求和同學一起參加「暑期英語村夏令營」時,這位下崗母親都咬牙答應下來,她寧可自己晚上不休息全天超負荷工作。

這位母親還經常給孩子零花錢,為的也是不讓孩子在同學面前丟面子。為了滿足兒子的要求,這位母親做出了很大犧牲。但是,這樣就有利于兒子的成長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一定要有計劃,盡量少給,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絕。

其實,作為父母,應該盡量少給孩子零花錢,甚至不給他零花錢。這一點,已經有人為今天的父母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沃爾頓,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沃爾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沃爾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現任沃爾瑪掌門人羅布森?沃爾頓說︰「這些兒時的鍛煉,讓我喜歡自力更生的感覺!」

一般情況下,只要孩子的零花錢沒有了,中國父母就會及時給他。殊不知,以這樣的方式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就學不會量入為出,也不會懂得合理安排支出。從長遠來看,也培養不了孩子的理財能力和習慣。

對于給孩子的零花錢的方式,美國父母是定額一次性支付。美國父母的做法是讓孩子逐漸知道合理支出。他們也會讓孩子自己購物,給孩子機會學習理財,讓孩子認識到錢的價值,並讓他懂得貨比三家。從短期看,這樣做能讓孩子懂得節制,學會合理花錢,但從長遠來看,的確是培養了讓孩子終身受益的財商。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經商獲得極大成功之後,把他的父母教育自己正確認識金錢的辦法也用于教育他的子女。

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完整的虛擬的市場經濟,讓妻子做「總經理」,而讓孩子們做家務。每一項家務所能獲得的報酬被公布出來,只要孩子們主動去做這些家務,他就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母親則根據每個孩子做家務的情況,給他們零花錢。

洛克菲勒經常告訴孩子們要學會過有節制的生活。他在廚房里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名字,杯子里面裝的則是孩子們一星期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麼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就只能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星期父母再次發放了。

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制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如果越早接觸錢,他就會越早具備理財的觀念,長大後也就越會賺錢,前提是父母要把孩子的財商教育做好。洛克菲勒用生活事例讓孩子知道了錢來之不易,花錢要有節制。

財商培養建議︰

1.把給孩子的零花錢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有關教育專家指出,即使家庭的經濟條件很好,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也一定要注意節制,不能隨意多給,更不能有求必應,應該把零花錢的數額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

到底應該給多少,則應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預算一下,比如,零花錢主要用在了午餐、交通、購買學習用品等幾項,具體計算每一項大約多少錢。當然,給孩子的錢應該比預計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多10%,這樣能讓孩子有一定的靈活性。

2.給孩子的零花錢數額要固定。

父母應該知道,每個月或每個星期給孩子的零花錢的數額一定要固定,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這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固定的收入來源,從而更好地訓練他正確使用這些錢。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和責任心的增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可以逐步增加。但是建議每年只改變一次。

3.給孩子零花錢時要注意機會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為自己得到零花錢感到自豪。不過,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注意對他進行機會教育,必須告訴他應該怎樣用這些零花錢,要幫助他做出適當的安排,讓零花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否則,隨便給孩子幾張紙幣,而不對他加以任何教導的話,效果一定會適得其反。

§§§5、還是讓孩子遠離盲目攀比吧

父母應該下大氣力教育孩子,讓孩子樹立合理、正確和健康的消費觀念,讓他遠離盲目攀比的行為。

盲目攀比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

不可否認,今天的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但社會上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誘惑,父母如果忽視對子女的品德教育而以金錢和物質補償的話,再加上鋪天蓋地的名牌廣告,就會很容易讓孩子盲目追求攀比,以滿足虛榮感,彰顯他「高人一等」的身份和地位。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精神困擾,甚至讓孩子為滿足無休止的物質欲,不惜鋌而走險,給人生留下不光彩的一頁。

所以,父母應該下大氣力教育孩子,讓孩子樹立合理、正確和健康的消費觀念,讓他遠離盲目攀比的行為。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效避免因為一時的沖動而喪失他對財富自由支配的權利。

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農場。父親凱斯?默多克在澳大利亞擁有《論壇報》集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報業人士;母親伊麗莎白?格林曾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她很有主見,性格果敢,對兒子默多克的教導有方。

父親凱斯很喜歡他唯一的兒子默多克,甚至有點溺愛。為了糾正默多克在父親的寵愛下養成的任性和嬌氣,母親伊麗莎白專門為默多克在花園里蓋了一間小木屋,只有在寒冷的冬天,默多克才可以和父母以及姐妹們一起在大房子里睡覺。

從春天到秋天,太陽下山,全家吃完晚飯、讀書看報以後,母親就要求小默多克去花園的小木屋里睡覺。父親于心不忍,幾次三番地想打退堂鼓讓小默多克搬回大屋睡覺,卻被母親阻止了。

一天,默多克和父親一起到城里,父親看見了一個玩具小陀螺︰「這個小陀螺很不錯,這是從日本進口的,你想要嗎?」

「我不要,它看起來沒什麼好玩的,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默多克毫無興趣地拒絕了父親。

可剛回家不久,默多克在和同伴們玩耍的時候,發現他們都在玩這種從日本傳過來的玩具。他們用繩子抽打直徑3厘米左右的鐵陀螺使之旋轉,在規定的地盤上與伙伴對戰。

「嗨!默多克,你有陀螺嗎?你能讓它旋轉多久?」默多克听了沮喪極了,一個人跑回了家。

父親和母親正在忙碌著,看見默多克垂頭喪氣地走了進來。

「怎麼了,孩子?」父親問。

「爸爸,我又突然想要那個陀螺了默多克小心地說。

父親笑著說︰「那我們就去把它買回來。怎麼樣?」默多克很高興,剛要謝謝父親,卻听母親說︰「可我听說你一點兒都不喜歡它,為什麼又突然喜歡了呢?」

默多克囁嚅地小聲說︰「我是不喜歡。可是,可是現在大家都有了,我如果沒有的話他們會嘲笑我的

母親明白了,原來是攀比的心理讓默多克想買那個他本來不喜歡的陀螺。如果馬上拒絕的話,默多克肯定會非常難過;如果同意給他買的話,雖然那個玩具並不值錢,可是這樣就會助長默多克錯誤的消費習慣和虛榮心。看來有必要跟小默多克認真交談一番了。

母親走過去對默多克說︰「孩子,你喜歡它嗎?」

小默多克搖了搖頭︰「不喜歡

「那你需要它嗎?」

小默多克又搖了搖頭。

「那如果要買,我們為什麼不買你喜歡的或是你需要的東西呢?我想這樣更有意義,不是嗎?」

小默多克仔細地想了想媽媽的話後,點點頭︰「我不要那個陀螺了。因為我既不喜歡,也不需要

從此以後,默多克在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或者真的需要,這種良好的消費習慣一直伴隨他長大。

一項調查表明,39.6%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有很多用了不久就不再用的東西」,可見,很多孩子在購買東西時,可能會因為受他人的影響,從眾消費,或者是因為被商品的外觀所吸引,然後憑著一時的沖動而購買,買回來後卻發現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于是就讓它們閑置在一旁。

實際上,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盲目攀比。還有一些孩子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去購買自己實際沒有能力支付的東西,比如買名牌、買高檔商品。

北京電視台青少年頻道和「知心姐姐」合作,共同推出了一個《知心家庭誰在說》欄目,有一期的節目說的是「攀比帶來的煩惱」。主持人引導青少年學生和父母羅列了各種盲目攀比現象,一起指出攀比帶來的害處之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不要讓孩子盲目攀比。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勸止不能允許和不可容忍的願望,這樣就能預防大的禍害不加遏制地企圖滿足個人**對人的腐蝕和敗壞如果孩子由于不合理的攀比產生不合理的需要,並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滿足這種需要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個由初中生組成的盜竊團伙被抓後,團伙的「老大」這樣表述作案動機︰「看了人家一餐飯吃幾百元,玩兒幾千元的相機,多帶勁!我沒那麼多錢,就帶幾個同學去偷了一語道出了個中緣由都是盲目攀比惹的禍。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糾正盲目攀比的心理。

財商培養建議︰

1.讓孩子懂得賺錢的辛苦。

一般來說,孩子之間盲目攀比,大都是因為不懂得父母賺錢的辛苦。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看到有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也產生了攀比的心理。這位母親沒有直接教育兒子如何節約,而是在暑假里,和兒子商量好,讓他到親戚家的副食品批發部打工,每天早上8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一天工資10元。剛開始,兒子感到很新鮮,可是時間一長,他就開始厭倦這種單調枯燥的生活。

一個月下來,除去每天2元錢的車費,他只剩下240元,還不夠買一套運動服。這位母親讓兒子一次把這些錢都花了,可是兒子緊緊地攥著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240元錢,說什麼也舍不得花了,她的兒子終于體會到了這錢來得不容易。此時再給兒子講些道理,他自然就會明白為何不能盲目攀比了。

2.讓孩子學習正確的消費觀念。

實際上,讓孩子學習正確的消費觀念,並不是指父母簡單地控制孩子的零用錢,也不是一切都由父母代勞就可以達到的。正確的做法是必須讓孩子學會在消費的過程中體會正確的消費方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喜歡什麼,從而體會到消費的真正意義。

3.父母要以身作則。

如果不想讓孩子有盲目攀比的心理,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從自身做起,不盲目與別人攀比。同時,還應該注意對孩子進行節儉教育。

§§§6、讓孩子早日具備自立精神

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就是讓孩子學會依靠自己,掙自己的錢,吃自己的飯,從而有效培養他的財商。

所謂自立,就是不依賴別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質。自立是一種自我生存的意識,也是現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質。在當今時代,每一個人必須具備自立精神,這是社會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一旦具備了自立精神,就比較容易適應社會,就能更好地發展自己。

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寫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可以說,這首小詩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自立做了最精闢的解釋。用陶行知自己的話說︰「寫這首詩,志在勉勵青年打破依賴性,不再做那貪圖享福之少爺小姐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財商教育我的孩子會理財最新章節 | 財商教育我的孩子會理財全文閱讀 | 財商教育我的孩子會理財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