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寶鑒 第三章 消失的龍王廟寶藏(第三更)

作者 ︰ 缺少按鍵

九十年代中期,原宿/豫市文化部門在著手對龍王廟行宮進行建國後第二次搶修的同時,也開始了對龍王廟原始文物流失去向的追尋工作,文博人員通過開座談會,拜訪知情者,下田頭、進農戶調查了解,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資料。

九七年夏,在調查過程中,一個姓蔣的民間鼓樂藝人提供了一個線索,他在附近某鎮的農具廠廠長家吹喇叭時,曾看過一座鐵鼎,鼎上的銘文表明這是皂河龍王廟的遺物。

該廠長自稱是五八年大煉鋼鐵時,澡河鎮賣給該農具廠的,文博人員非常興奮。須知當年龍王廟行宮的鐵鼎可算是宮中一絕,它以精鐵鑄就,兩米多高,狀如玲瓏寶塔,雕龍刻鳳,多層飛檐,燙金主頂,如果其能回歸,無論是從文物保護角度,還是從行宮歷史資料的研究角度,都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得到了有關部門同意後,文博人員決定正面接觸該農具廠廠長,幾次談話,那廠長卻一口咬定從未見過什麼千斤鐵鼎,並帶著文博人員在廠區巡視了一番,的確不存在此物。

文博人員並不氣餒,決定主動依靠當地的黨組織,對該廠長加強國家文物法規知識的教育,經反復宣傳,耐心說服,該廠長終于承認自己的確藏有龍王廟行宮的一件鐵器,這是自己買斷農具廠產權以後,從農具廠倉庫中搬回家的,但這件鐵器絕不是文博人員所說的千斤鐵鼎,只是一個狀如鐵盆的東西,因為不認識就馬虎地稱之為鼎,該廠長從家中搬出此物,這是一個直徑二尺左右的大型鐵磬,呈盆狀,四壁鑄有銘文,為光緒年間皂河龍王廟方丈緒控監鑄,文博人員試著敲擊一下,音質悠長舒緩,非常優美,可謂保存完好。所有的文博人員都十分高興,那廠長親自開了卡車,運著鐵磬,回到它闊別了四十年的龍王廟行宮。

八三年,省市有關部門對皂河龍王廟行宮進行了解放後首次大搶修。這個新聞在報端公布不久,當時的宿/豫縣文化部門就收到了一封來自明珠閘/北區的信,寫信人自稱解放前在龍王廟行宮里做和尚,解放後還俗,到明珠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寫信之時,已退休在家。

這名退休工人在信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宿/豫第二次解放的前夕,當時做小和尚的他奉命和其他幾位師兄弟,將廟內方丈珍藏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皇帝的御筆真跡、幾大包聖旨,和一些當時認為價值較高的字畫、賬本等物品全裝入箱中,埋入地下。信中指證,埋藏的地點是在後大殿內樓梯拐彎處的正下方,靠牆邊向里第九塊羅底磚下,中心深度五尺到六尺左右。

閱信後,縣宣傳部和文化部門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個無稽之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頭腦中「左」的東西仍佔據相當位置,另一方面,文物意識淡漠,認為此事即使是真的也不過是一些「封建糟粕」而已。

但當時有一位負責新聞科的同志卻留了心,他會同了當時負責文博工作的圖書館長,一同來到實地考察,令他們失望的是,後大殿早已面目全非了。原大殿是重樓結構,但二樓被解放初期糧食部門拆掉,已不存在樓梯,所以樓梯拐彎處就無從找起。另外,地面上早已打上了厚厚的水泥層,第九塊羅底磚就更無法確認,最重要的是︰當時殿內滿滿地貯存了幾百噸糧食,想見到地面都不可能,更別提挖五尺六尺了,所以,他們二人只好作罷。

九九年省市文保部門決定對龍王廟行宮進行第三次大規模修復,而重修後大殿也在修復計劃之內,恰巧,當年在宣傳部工作的那位同志已是宿/豫縣主要領導之一,同時負責此項工作,他回想起當年的那封信,便明確指示,在這次修復過程中,一定要多方配合,注意尋找當年可能匿存的文物。

兩千年夏,澡河龍王廟行宮後大殿重修工程動工,地基挖掘工作剛剛到一半的時候,工地上便傳來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施工人員在東牆根處挖出一塊殘破石碑。文博人員在清理現場後,沒發現其他物品,便指揮工人小心翼翼地將石碑抬出。

經初步研究,這是塊記載著龍王廟行宮當時廟產土地情況的紀事碑。這塊石碑的發現對于研究龍王廟行宮的源起、經濟供給。發展狀況,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然而,接下來的施工過程,卻給熱切期待的人們潑了盆冷水,在歷時兩個月、深挖了近三米的地基清理過程中,文博人員及施工人員過濾普查了所有取出的土層,除了發現大量的瓦礫、瓷片、木炭、石灰等文化層之外,可謂一無所獲,令人大失所望。

事後,建築技術人員和縣博物館同志就此事做了認真分析,他們認為︰即使沒有發現明珠來信中所說的「御書聖旨」之類的寶藏,也不能就認定當年的明珠來信是憑空捏造。

根據古建工程人員分析,盡管後大殿地基挖得很寬,涉及面很廣,但畢竟殿中央地面仍沒動土,說不定該寶藏正是埋在殿中央了。

因為不是正式挖掘文物,所以不便專門深挖,根據博物館人員的比較和分析,發現挖出的文化層中有大量的和此殿原地面建築相一致的磚瓦石灰等建材碎片,這說明在五七年左右,糧食部門拆掉大殿上層時,已經挖掘過殿內地下部分了。也許,那批寶藏在當時已遭厄運了。

九八年底,與澡河鎮僅一河之隔的王官/集鎮某村的一位田姓老人,在臨終前告訴他的兒子,他當年曾是龍王廟里的守門僧人。

在一九四八年六月,他奉命和其他幾位師兄弟,將廟里的銀元、銀器和一部分金器收拾好,裝入木箱中,埋在禪門前的大戲樓東側,老人去世後,他的兒子立即將這一消息報告了剛剛組建的宿/豫縣博物館。

館里的同志非常重視,在征得有關領導的同意後,按照田姓老人所講述的,找到了大戲樓的牆基遺址,在向東若干米,向北若干米的位置開始挖掘,挖了不長時間,就發現了松軟的土層,還有一部分可能是用來作標記的石灰粉,但接著往下挖,便空空如也。

富有經驗的古建築隊技術人員,經認真檢查後判斷︰這里已經被人盜挖過了,而且盜挖的時間起碼在四十年以上。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是當初參予埋藏的僧人,後來偷偷地盜走了這批寶藏。

結合一部分歷史事實,文博人員分析︰在一九四八年六月,龍王廟的僧人出于對我黨政策的不理解,曾窖藏金銀細軟和一些有價值的古玩字畫等物品。

在這樣一個擁有上千頃良田、幾十處房舍的皇家廟宇中,眾多的珍藏財物不可能由某一個人單獨行動,埋于某一處,而是一次多個小組分頭行動窖藏的,所以導致窖藏地點線索多樣,且不確切。(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兩儀寶鑒最新章節 | 兩儀寶鑒全文閱讀 | 兩儀寶鑒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