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音樂大師 第一百九十七章 局(2)

作者 ︰ 未知

此外,除了血緣之親,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建立圈子。♀是否成為一個圈子的成員,在圈子中地位如何,往往不是取決于一個人的品德和能力,而是取決于這個人與核心人物的關系。因此,造成華國人的信任帶有濃重的人**彩。人們可以通過人情運作來改善人們之間的信任關系,即可以通過已有的關系網或請客送禮等方法來建立與「陌生人」之間的信任。

新華國之後,仿效前蘇聯,單位制盛行,至今仍有很大影響。依照不同的標準,大家分處不同的單位,生老病死,一應由單位負責。每個人也都變成了單位人,而每個單位既是一個**的圈子,同時又是整個行業系統中的一個小圈子,層層疊疊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結構。

圈子成員對圈子的依賴是很嚴重的,衣食住行、個人事業發展等皆維系于此。所以成員需要對領導上級小心謹慎,「虎須模不得」,生怕領導上級有絲毫厭惡之心。因為,在一個一切都活在領導眼皮底下的成員,自然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此時領導評判的標準也不容易僅僅限于工作業績等,甚至成員的習慣和與工作毫不相關的處事方式都有可能成為領導考核的標準。因此,在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視和全方位的考核體系下,下屬自然是謹小慎微,處處小心為妙。

此外,由于圈子成員之間關系縱橫交錯,密不可分。同時。因為不易退出圈子,因此也培養或者說是迫使成員間采取一種長遠的處事方式。因為你今天對某一成員惡言相向。說不定明天你就可能有把柄栽在對方手里,所以。為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大家都盡量維持一團和氣,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以免日後斷了自己的退路。一個人要和圈子外的人打交道,哪怕是光明正大,哪怕有正常的行政程序等,官事官辦,按照名面的規則,都不一定會很順暢。而如果先套交情,先進入對方的圈子,辦起事來自然要順利的多。因此辦事托人找關系之風盛行,至今不衰。因為,一旦進入圈子,自然就是自己人,辦事起來自然就有一種信任感,這種建立信任的速度可以很快。

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加上個人私欲的膨脹,這種建立信任的格局有些變化。進入一個圈子,單純靠友情親情有些靠不住了,于是送禮、行.賄等大肆粉墨登場,這種速成的「信任」風險自是不少。為了規避風險,許多**分子竭力控制自己的小圈子,或者說精心打造這個圈子,只在核心圈子里活動,只接受核心圈子成員所托所求。大家利益攸關,一條繩上的蚱蜢,這樣減少了風險,或者說走的是「藍籌股」的路線,數量少,但少而精,一個頂十個的用。

這種對圈外的漠視,使得大家很少去關注他人或外界利益,由此造成社會公德的缺失,社會規範也難以確立。比如隨地吐痰,「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由此,個人利益也最終得不到保障。梁漱溟先生有一次回憶道︰八歲時八國聯軍進北京,美國大兵進他家搜查,最後臨走時吵吵了一句︰大門口太髒了,要天天打掃!真讓人哭笑不得。

圈子文化之下,領導權威過重,一方面培養了華國人(尤其是底層老百姓)堅忍耐勞的精神氣質,另一方面,實際上也縱容了上層對下層的欺壓凌辱,導致權威得到不斷放大,專.制主義的進一步加強,「一言堂」現象嚴重。

與領導權威相伴相生的是,是成員個性和創造力的扼殺和消亡。在圈子中大家講求同等劃一,這樣方便管理,同時也似乎能形成統一的合力。因為習慣依賴圈子和他人,在精神上未斷女乃,每個個體喪失對群體的**性,造成個體的個性和意願的喪失,長此以往,造成了對個體需求和利益的壓制和成員對集體和領導存在習慣性的依賴。

圈子文化也造成制度的缺失。圈子社會就是人情社會,人情關系對法律進行滲透,甚至于凌駕于法律之上。林先生曾說︰「華國人是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的」。在情、理、法的關系中,先用情來講理,講不通,不得已時,再用法來講理。

圈子社會的信任是一種非理性的關系,帶有很濃的人**彩。這也造成了人們對非關系網中人們的信任的喪失,擴展到整個社會,就造成信任危機。另外,受傳統權謀文化影響,即使是「親」的圈子內人們之間由于利益的原因相互算計和彼此防範,這也造成了彼此信任的喪失。老百姓沒有安全感,皇帝老兒也沒有,皇帝老兒手下的官員更沒有,不管你有錢沒錢,有權無權,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在個人發展之潮流漸趨抬頭的今天,單純依靠一人之領導,容易發生災難。社會愈發展,領導權威愈消弱,而多采取理性科學的統治和管理辦法,這樣社會和國家才更易有序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改造這個圈子。具體來說,就是要綜合全世界優秀文化,在融合中創造新的先進文化。把小圈子提升成大圈子,把圈子文化改造成社區文化,營造一種共同的社會空間。

首先要提倡健全個性的培育。華國圈子文化中最缺的就是個性的健康發展。正因為沒有個性,所以盲目的權威盛行,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制約,從而導致自覺或不自覺地使圈子往危險的方向前進;正因為沒有個性的合理發展,才使得大家人雲亦雲,沒有創造性。所以,我們應借鑒西方個性充分發展的經驗,主張個人的適宜發展,這樣才能創造一種健康的華國文化,為社會發展服務。具體我們可以先從教育上著手,然後再在各種決策程序中得以鍛煉和加強,由此一步步努力,形成培育個性充分發展的健康氛圍。

其次,我們要樹立一種制度化保障。用制度,而不是靠權謀、「悟道」來進行管理,而要下決心掌握管理藝術和技能。在具體做法上,凡事對「事」不對「人」,在保留人治靈活性的同時,淡化其色彩,而逐步代之以流程和制度。

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團體」;從個人經驗來說,「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齡甚至居住地點都比較相近的人自動形成的團體,這些團體常常會以飯局的形式展現在別人面前。圈子是在成功意識的支配下形成的,只要個體不在圈子里使壞,圈子就不會把個體排斥在外。但是,並非所有的圈子都能走向成功,因此,「選擇圈子」比「進入圈子」更重要。圈子不能太大,太大了發言的機會就少。還有,一個圈子當中不能沒有掌握話語權力的人物,但這樣的人物也不能太多,否則一個圈子就會分化為多個圈子,導致個體在決定投奔哪個圈子時左右為難。

圈子自古就有,只不過在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華國社會處在一個特殊的封閉期,政治化狀態取代一切,所以圈子就給淹沒了。圈子在80年代後活躍起來,反映了非正式組織群體的多樣化。任何一種特征,比如職業、品味、特長、個性、收入甚至年齡、性別,都可以組成為不同的圈子,以保持自身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不斷地組成圈子,也不斷地選擇著圈子,營造適合自己的圈子,在圈子里尋找寄托。(未完待續……)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超級音樂大師最新章節 | 超級音樂大師全文閱讀 | 超級音樂大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