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華記的船隊才到達了崖州。他們在那里有茶場和橡膠場。而在香港他們建立了海港。那里這時還是個漁村,村民們都打魚為生,誰也想不到,後世有名的城市,這時只有十幾戶人家。
因為是海島,淡水少,所以那里並不合適種莊稼。同樣的,金門,南奧也是這樣。那些地方只能種些高梁,玉米,番薯,花生等耐旱性雜糧。
那里的糧食過去都是從瑯琦運過去。
惟有惠州陸豐螺河下游的基地,能種莊稼。由于,惠州人多數是莆田人的後裔,方言相似,可以與莆田人溝通。他們在那個地方買了三,四百畝荒地。又在靠海的附近,建造了一座媽祖廟,更獲得當地人的好感。
曾經跟著梅朵一起開發瑯琦稱自己為梅朵弟子的一幫人,學著梅朵的方法,治水利,搞輪耕制。秦煉和邊峰對這些人全力支持。即使走了些彎路,也對他們包涵。這樣,這些批人就有了一次自己實踐的機會。後來,梅朵抽時間去了那里,對他們又指導了一番,讓他們長進不少。如今,那處的糧食已經足夠供應華記南方的島上的基地了。
島上不能種糧食,但是可以建鹽田,曬鹽。秦煉在那里用水泥建了鹽田,將海水引進,又靠太陽將它曬干,而得到粗鹽。
華記的鹽是不賣的,只留作自家和企業員工使用。
秦煉七月初已經從莆田回到上海。
秦煉的設計,完成一部分,投產一部分。這樣能降低成本。所以,最早完成的是紗廠,因為長江水利資源豐富,用的是水利加風力。所謂紗廠,規模不能和後世的工廠相比,只是個十來台機器的小廠,但是,由于用了動力,每台機器可以紡紗十六根,這樣一來,一天的紡紗量就大了。
梅蘭妮他們在當地招工人,特地說明,男女不限。
果然有大膽的貧家女孩來問工,梅蘭妮優先招女工。講好一天做四個時辰。中午免費一頓午餐。逢五休息一日,節假日也不扣錢。工錢是一兩銀子起版,做好再加。
這等好條件,反讓女孩子們猶豫不決。不會是陷阱吧?
有一叫張金娣的女孩,家中弟妹多,生活負擔重,還是堅持來上工,成了梅蘭妮在上海招的第一個女工。
梅蘭妮發給她帽子,圍裙和袖套。
金娣照著梅蘭妮的樣子穿戴,來到車間,已經有兩個男工在那里工作,用機器搓棉條。梅蘭妮帶著金娣把那些搓好的棉條上了紡紗機,接了動力,機器旋轉起來。這種速度在後世最多也就是自行車速度,但這時代的人對這速度都有點害怕。金娣很快就適應了,到了下午雖然還有些障礙,但是基本上能自己操作了。
第一天工作後,金娣十分疲勞,因為神經過于緊張。回到家里就睡了。
村落的小姐妹得知,暗地里都慶幸,相互說道,「還好我們沒有去,你看金娣真是剝了層皮,格生活(工作)肯定是老吃力的。」
也有人說道,「介好的條件會是輕松生活嗎?」大有告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意思。
貧家的女孩,從小都要干重體力勞動,如擔水,劈柴,舂米等。紗廠的活和這些活比起來要算輕生活了。只是有個適應的階段。到了十五,金娣廠休。女孩子要清爽,把那工作帽等物帶回家里清洗。
同村的小姐妹有人過來問,「金娣,儂去做啥生活?」
「紡紗。」金娣如實回答。
紡紗在鄉里是比較輕的活。
小姐妹們不相信,「紡紗? (我們)見你是吃力來,覅(不要)騙 。」
于是金娣向她們解釋了風力紡紗機。但是說的口干舌燥,也沒有讓她們明白。
「啥?一個人要紡十六根紗?吹牛吧?」
「不是一個人,是一台機器,你只要看好這台機器就行了。」
「十六根紗的機器,覅吃力死了。」
金娣覺得講不清楚,「我們東家娘子能看四台機器。我現在只能看兩台機器。」
話題轉到了梅蘭妮身上,「听講,你們東家娘子的兒子是進士?」
「是格。」金娣肯定地。
「覅是騙人的伐?」有老練的人說,「附近人家家中出了舉人,有誰見他家娘子拋頭露面的?兒子成了進士,她不在家里好好享福,還出來開廠?」
听了這樣的話,誰都認為有道理,金娣肯定是進里一家騙子的作坊了.
窮人有時不管東家是否是騙子,她們關心著另外的事情。
有兩個家里貧困的女孩暗地里問金娣,「東家打人伐?」
「不打也不罵。」
「飯給吃飽伐?」
「小菜是一份,飯隨意添。有辰光(時間)食堂師傅照顧,還會給你添菜。」
「工錢是多少?是向她所說的一兩起版伐?」
「這我倒是不清楚,還沒有發過工錢,不過听其他人說,他家是每月初一發錢,都不錯的。」
其中一個叫稻寶的,下了決心,「金娣姐,那里還要人伐?」
「要,東家還在招人。」
‘「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可好?」
「好啊。」有人做道伴當然是件好事。
這樣,紗廠里又多了一個女工。
紗廠漸漸投入了生產。因為暫時沒有合適的管理人員,梅蘭妮自己管著,就沒有時間干別的事情。白天在工廠管理,晚上要在燈下算帳。日子很忙碌。于立清的兒子過滿月,她也沒有時間回蘇州,一切都托席羽絹辦理。
到了八月初一,金娣她們第一次拿到了工資,第二日就有幾個女孩子跟著來做工。
梅蘭妮也都收下。八月,他們的織布車間開始投產了。織的布有三尺寬。在蘇州很好銷售,一放入市場就特受歡迎。因為這個年代的面料都是一尺寬,如果要做床六尺長,五尺寬的棉被就要用去四十二尺布。這時代的一匹布是二十二尺長。就是要兩匹布才能做一床被夾里。一匹白布的價是三百文左右。華記的寬機布一匹是三丈長,每匹價錢是六百文。雖然他家的價錢是別人中機布的兩倍,會算的人都知道,如果用中機布做被里,一條被里的價錢是六百文,如果用華記的寬機布做被里,一條被里的價錢是三百文。
為了防止有些商人把華記寬機布剪短了再轉手。華記特地在兩端印上了海馬頭像,因為這種海馬是很稀見的動物,給仿造增加了困難。但是,沒有想到,眾人對這種動物也不認得,因它象龍頭,又因為,華記的機織布細密,就把這種寬機布叫做龍頭細布。龍頭細布立刻就供不應求了。
華記的工廠里很快就招滿了工人。
這時的人都是早起,所以,工廠卯正二刻(6:00)開工,到了巳初一刻(9:00)時,輪流休息十分鐘。到了午正(12:00)吃午飯,半小時後,繼續工作,做到未末申初(15:00)結束。如果要留下來加班的,另算工錢,到申末酉初(17:00)結束。
做工的人大都是年輕人,所以,都選擇加班。
北方的羊毛已經運到上海。大同的康掌櫃也在那處建立了貿易棧,收蒙古來的羊毛,和皮子。皮子用了楚源提供的鞣劑,鞣出的皮子比傳統的硝鞣出來的柔軟。把那個鞣皮師傅稀罕的不行,就想知道那鞣劑的成份。康掌櫃哪里說的出來,這種鞣劑都是由天津那里運過來的。鞣好的皮子也運到了蘇州來賣。
蘇州人原本是不穿皮毛衣的,由于滿人的進入,把穿皮毛的風俗帶來了,所以,蘇州時髦人,到了冬天也穿皮毛。
清朝穿皮毛的等級限定很嚴格.紫貂這樣的高級皮毛只有皇家可以穿用。好的皮毛也是先供應了貴族。
民間的皮毛真的只是皮毛的皮毛了。華記的皮毛因為鞣的好,差點的皮毛,經過他家鞣後,比那些好皮毛還要柔軟。價錢也不太貴,所以華記皮毛也成了搶手貨。
梅蘭妮的毛紡廠也相繼開工了,毛紡和棉紡不同的地方就是紡紗前要梳理。中國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有羊毛織品了。但是因為羊毛都是粗防,使得羊毛織品很粗糙,一直不為人所喜愛。
所以,毛紡最先開始的是梳理。經過反復梳理後,把羊毛拉直,清洗烘干,定型,再制成毛條。
毛條經過粗紡,再細紡,成了紗。染了色後,上機織成紡織品,這就是呢子了。
華記的呢子比其他的毛紡要細潔。手感好。放入蘇州市場也很受歡迎,做一件呢衣服要比皮毛衣服要便宜。在江南這樣的地方,棉衣外加一見呢子衣服,足夠擋風。所以這種面料很受中產人家的歡迎。後來華記把這種面料放到了日本市場,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應。
到了九月初,金娣村里的人更是吃驚了。因為她們帶回家里一石米。
江南雖說是魚米之鄉,富甲天下。可是清廷的重賦讓這里的人總要有幾天青黃不接。在新米沒有收下之前,有幾天要吃糠菜。如今,見那打工的妹子能往家里搬這許多糧食,是讓人眼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