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試誤說︰為什麼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桑代克(e.rndike)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很多關于動物學習的實驗,其中,讓餓貓逃出「問題箱」的實驗對于學習的實質與機制給予了合理的解釋。
桑代克將一只餓貓置于一個用木條釘成的箱子里,箱子里有一個能打開門的腳踏板,當門打開後,貓就能逃出箱子,並獲得獎賞物——一條魚。餓貓剛開始進入箱子中時,只是無目的地亂咬、亂撞,後來偶然踫上腳踏板,餓貓打開箱門,逃出箱子,並得到了食物。
第二次,桑代克再次把出逃的餓貓關在箱子中,如此重復多次,最後,貓一進入箱中就能打開箱門。
這個實驗表明,貓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對緩慢地、逐漸地和連續不斷地改進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貓的學習是經過多次的試誤,由刺激情境與正確反應之間形成的聯結所構成的。
桑代克據此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有機體形成「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他明確地指出「學習即聯結,心即是一個人的聯結系統同時,他還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根據他的這一理論,人們稱他的關于學習的論述為「試誤說」。
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基本學習方式是試誤學習,人類的學習方式可能要復雜一些,但本質是一致的。他從動物學習研究中,試圖揭示普遍適用于動物和人類學習的規律。根據實驗的結果,桑代克提出了眾多的學習律,其中桑代克認為試誤學習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三個︰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
1、練習律。
指學習要經過反復的練習。
2、準備律。
這個規律包括三個組成部分︰a.「當一個傳導單位準備好傳導時,傳導而不受任何干擾,就會引起滿意之感b.「當一傳導單位準備好傳導時,不得傳導就會引起煩惱之感c.「當一個傳導單位未準備傳導時,強行傳導就會引起煩惱之感此準備,不是指學習前的知識準備或成熟方面的準備,而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簡而言之,聯結的增強和削弱取決于學習者的心理調節和心理準備。
3、效果律。
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內引起滿意之感的動作,就會和那一情境發生聯系,其結果當這種情境再現時,這一動作就會比以前更易于重現。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內引起不適之感的動作,就會與那一情境發生分裂,其結果當這種情境再現,這一動作就會比以前更難于再現這也就是說當建立了聯結時,導致滿意後果(獎勵)的聯結會得到加強,而帶來煩惱效果(懲罰)的行為則會被削弱或淘汰。
中國有句古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常被失敗者作為自我鼓勵之語,從「桑代克試誤說」的觀點來看,這句古語並非淺顯的自我安慰之語,而是包含著深刻的心理學學問。
◆社會學習理論︰選擇朋友的標準決定了你自身的標準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這種理論側重探討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通過一個名為「**玩偶」的實驗研究了兒童的攻擊性暴力行為,**玩偶是與兒童體形接近的一種充氣玩具。在這個實驗中,班杜拉選用兒童作為實驗對象,因為通常兒童很少有社會條件反射。班杜拉試圖使兒童分別受到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然後將這些兒童置于沒有成人榜樣的新環境中,以觀察他們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實驗表明,那些目擊了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將試圖模仿或實施類似的攻擊性行為,即使榜樣並不在現場。
班杜拉主張,如果早在兒童時期就能診斷出攻擊行為,那麼就可以重新塑造這些兒童以免使他們淪為成年犯罪人。班杜拉認為,人後天習得行為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依靠個體的直接實踐活動,這是直接經驗學習;另一種是間接經驗學習,即通過觀察他人行為而學習,這是人類行為的最重要來源,建立在替代基礎上的間接學習模式是人類的主要學習形式。通過觀察學習,可以使人們避免去重復嘗試錯誤而帶來的危險,避免走前人走過的彎路。
傳統的學習理論,如桑代克的聯結理論、華生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等幾乎都局限于直接經驗的學習,不能解釋人類許多習得的行為,班杜拉另闢蹊徑地發現了間接學習即觀察學習的重要性。
關于「如何成為成功人物」的命題,其中的方法之一便是與那些優秀的人物為伍,根據社會學習理論所表述的觀點來看,確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選擇朋友的標準也決定了他自身的標準。如果一個人周圍的朋友都是游手好閑之輩,即使此人十分進取,也會不知不覺變得懶散起來;如果一個人善于結交積極上進的人,當然,此人也會被影響著去追求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物。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學習不是一勞永逸的事
艾賓浩斯是德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1885年,他發表了一份關于記憶的實驗報告︰人類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復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復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長時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很長的時間。也就是說,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發生的,而是最初遺忘速度很快,隨之逐漸減慢。艾賓浩斯由此得出結論「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並根據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又被稱為「艾賓浩斯記憶保持曲線」,曲線的縱坐標代表了記憶的保持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後逐漸緩慢,到了相當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就是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後慢」。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同時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此外,遺忘的進程不僅受時間因素的制約,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約。艾賓浩斯在關于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一般而言,人們最先遺忘的是那些沒有重要意義的、不感興趣、不需要的材料。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啟示我們,學習不是一勞永逸的事,當你通過學習掌握一項技能後,仍然需要不斷地進行重復,否則,你的遺忘速度會快于你的學習速度。
◆培根記憶術︰過目不忘的秘密
在有些電視節目中,曾有人做過所謂奇特的記憶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塊黑板,然後隨意讓觀眾說出一些詞語、數字、節目名稱、公式、外語單詞等等,並按序寫在黑板上。表演者快速地看一眼黑板上的內容,隨後背對黑板,十分神奇的是,表演者能根據觀眾的要求準確地講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內容,甚至還能把全部內容倒背出來。
為什麼這些表演者具備過目不忘的本領呢?原來這與培根記憶術有關。所謂的培根記憶術,就是聯想記憶法,就是個體在記憶的時候,自創一套記憶編碼,比如,1——帽子,2——眼鏡,3——圍巾,4——衣服,5——腰帶,6——褲子……並熟練地記下來,然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連接。比如現在要求你記住這樣幾個詞︰(1)大象,(2)打氣,(3)洗澡,(4)電風扇,(5)自行車,(6)水……這樣你就可以把大象與固定編碼的第一號帽子聯系起來,聯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頂帽子。要記住第六個詞「水」時,把它與褲子產生聯想——水把褲子弄濕了。通過這樣的編碼聯想,有意識地把聯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記住第四個詞——電風扇與衣服發生聯想時,如果表象是電風扇吹開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電風扇穿了一件羽絨服,就非常奇特,這就更便于記住這一對象。
培哥記憶術的固定編碼有很多種,如按照自己身體各部分的上下編號,按進門後能看到的東西編碼,按自己的親朋好友的姓名編號等等。
培根記憶術可以避免記憶的枯燥單調。如果想高效地應用培根記憶術,關鍵的環節是善于聯想,聯想越奇特醒目越有助于記憶。
◆蔡加尼克效應︰開夜車的弊端
20世紀2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b.蔡加尼克做了這樣一項研究——
她分派給被試15—22種不同的任務。有些任務屬于手工操作的性質,有些任務則明顯要求智能的運用。這些任務繁簡不一,例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完成拼板、演算數學題、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等。完成每次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大體相等,一般為幾分鐘。
在實驗中,蔡加尼克只讓被試完成一半任務,例如當被試進行一些智力任務時,允許他們堅持完成,直到發現答案為止;當被試進行另一半任務時,主試則中途打斷,讓被試停止操作,而做其他的事情。這里,允許做完和不允許做完的任務的出現順序是隨機排列的。
當實驗結束後,在出乎被試意料的情況下,立刻讓他們回憶做了22件什麼任務,結果發現,約有50%的任務能被回憶起來;未完成的任務平均右被回想起68%,已完成的任務只能被回想起43%——前者是後者的1.6倍。
根據實驗結果,蔡加尼克提出了「蔡加尼克效應」,描述了對未完成工作的記憶優于對已完成工作的記憶現象。蔡加尼克認為,這種效應是由于完成任務的需要而引起的緊張狀態所造成的。當一項任務沒有完成就受阻止時,緊張狀態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最多持續24小時,有時只持續十幾分鐘,這時被試的思想仍然比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任務,從而被回憶起來的可能性就大些。
後來的一些心理學家也曾重復過這類實驗,大部分都證實了「蔡加尼克效應」的存在,並對效應的存在給予了如下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