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關中、關東的豪杰。也可以說,唐初的政權基礎主要是關隴集團和山東豪族。在玄武門之變以後,王朝的政權基礎有了首次大的變化。歷來馬上得來天下的帝王,都要面對削功臣的困境,唐太宗李世民為了不受關隴貴族的左右,開始向全國各地招攬人才。唐太宗雖然大力提拔各地新人,但也十分注意保持關中的突出地位,在軍隊方面主要還是依靠關隴集團。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開始大力起用庶族人士,對舊有的關隴貴族則極力打擊。?
一、門閥制度?
要了解關隴貴族與庶族的爭斗,就不能不提及門閥制度。?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制度基本被確立下來。土族又稱世族、高門大族,其對立的稱呼就是庶族、寒門。所謂士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是士,即有文化,要精通儒家經典,許多士族都是以通一經而起家的。第二,必須世代為官。第三,必須官位顯赫,有權有勢。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不是基于官職的高下或財產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統。在漢代,已經日益明顯地形成許多世代官宦的豪門大族,他們的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獲得政治權力。經過漢末大亂,這些豪門大族成為具有很強**性的社會力量。他們有自己的莊園、私人武裝和大量的依附農民,使任何統治者都不敢忽視。一代雄豪的曹操,也未能在根本上擺月兌對豪族的依賴。後來,曹丕為了做皇帝,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度,承認士族(即豪門大族)有政治上的特權,以換取他們的支持。所謂「九品中正」,是一種選用官員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擔任大中正、中正,對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鑒定,分為九等,由朝廷依次錄用。但實際品第人物的標準主要是門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士族為了保證自己的政治特權,又通過婚姻相互聯結,他們與庶族之間是不通婚的。?
門閥制度加強了士族的地位和**性。政權有興替,朝代有更迭,而士族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地位卻很少受影響。他們雖然在客觀上給這個動亂的時代帶來某種穩定因素,但在士族與皇權、士族與庶族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產生矛盾。皇權的主要依靠是士族,但也常常采用各種方法來抑制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包括任用庶族人士。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艱難,但並非毫無機會,他們對士族控制政治權力的現象,常常提出強烈的抗爭。?
隋朝初年,由于士族的腐朽衰落,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逐步失去了作用。隋文帝于是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設科考試的辦法選官。科舉制度對門閥制度有一定的沖擊作用,含有一定的平等競爭意義。科舉制的形成,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一般讀書人可憑才學參政;選官的權力,也從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官員的文化水平也因此而提高。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制不再以家世選官,而是以考試成績選官,是選官制度的進步。但是,當時門閥世襲在隋代選官中仍佔據優勢。唐朝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完善,主要表現在︰科舉考試的科目增多了,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其中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唐朝宰相多為進上出身,有些高官不是進士出身,常為人看不起,但考取進士較難。武則天時,開設武舉。武則天還親自出題考試,成為殿試的開始。開元時,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隋唐創立的科舉制為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沿用。?
科舉制的實行,對唐朝的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庶族地主通過科舉考試參與政權後,形成了一個有勢力的政治集團,經常和北朝以來的士族相抗衡,形成了庶族地主與士族之間的斗爭。?
二、冠冕關中?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關隴集團中的大貴族,祖先是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十六國時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李淵的祖父李虎,曾助宇文泰建立政權,受封為八柱國之一,並賜姓大野氏,封唐國公。李淵之父也曾官至安州大總管、柱國大將軍。?
唐朝初年,唐太宗的大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關隴貴族的支持。關隴集團以北魏鮮卑貴族為首,代北武川系軍事貴族是其主體,也包括一些胡化的漢人和西域的胡人。他們握有兵權,多以軍功致位通顯,世代承襲封爵、勛階,與皇室、關中郡姓通過聯姻等方式相結合,成為西魏、周、隋三朝的政治核心力量,雖經改朝換代,仍然勢力不墜,正所謂「關中尚冠冕,代北尚貴戚」。他們的力量對唐朝的建立和唐前期國力的恢復與壯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一度也對皇權產生了威脅,讓唐太宗坐臥不安,這才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讓大量庶族出身的文人為官,分散士族的權力。?
三、平衡之勢?
唐太宗開創了唐王朝的鼎盛局面,為了能長久地維持統治政權,立誰為太子成為唐太宗的一塊心病。尤其在長子李承乾被廢黜之後,這個問題更加凸顯出來。太宗曾經屬意的人選包括魏王李泰和吳王李恪,但在權衡利弊之後,意識到情勢已是非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不可了。?
一天,李世民在兩儀殿屏去其他大臣,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績、褚遂良等人,又召來晉王李治,說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說完便倒在床上,抽出佩刀就要自殺。長孫無忌等人大驚,拉住後忙問唐太宗原因。唐太宗說︰「我欲立晉王長孫無忌當即回答道︰「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然後,唐太宗對晉王李治說︰「汝舅許汝矣,宜拜謝從來沒想過當太子的李治,無心插柳,取得了太子身份。?
唐太宗之所以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就是考慮到要平衡各集團之間的利益。長孫無忌既是開國元勛,又是皇室貴戚,出身于關隴貴族,在當時統治集團中是個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而崔仁師、岑文本等人都出身于庶族,官位僅次于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算是後起之輩。因此在立太子問題上的分歧,實際上反映了關隴貴族集團和關東庶族之間的矛盾斗爭。在一廢一立之間,很可能激化矛盾,打破朝廷中大臣各種勢力多年來保持的相對平衡。如果魏王李泰得立為太子,庶族官僚勢力必然增長,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自然要加以反擊,宗室諸王也將掀起爭奪皇位的斗爭。到那時,魏王李泰能否控制住局勢就很難說了。萬一發生新的政變,勢必兩敗俱傷,削弱唐王朝的統治實力。另一方面,唐太宗雖然提拔了大量庶族出身的官僚,但他並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擺月兌舊的門第觀念,關隴集團在唐朝政權中仍然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種關鍵時刻,唐太宗當然不能以犧牲關隴貴族為代價去助長庶族官僚的勢力。如果立中間性人物晉王李治為太子,既照顧了關隴集團的利益,也不致引起庶族官僚的強烈反對,這是唐太宗改立「仁弱」的晉王李治為太子的根本原因。?
公元649年,時年53歲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宮含風殿,將李治托孤于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太子李治即位為帝,是為唐高宗,加封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以李世績為尚書左僕射、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兩位重臣都非常懂得避嫌,長孫無忌堅辭知尚書事,李世績則堅辭尚書左僕射。此外,太子少師于志寧為侍中掌管門下省,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兼禮部尚書。?
唐高宗李治重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這些老臣也沒有讓他失望。他們遵守貞觀遺規,推行均田制,留意墾殖荒田,繼續發展科舉制度,百姓生活安定,人口迅速增加。然而,這種良好的君臣關系並沒有持續很久,就被一個女人的強勢介入打亂了。這個強勢的女人,就是武則天。?
四、武後奪權?
武則天的父親是一個庶族出身的武士,曾追隨唐高祖李淵起兵,是唐朝的新貴族。而母親楊氏出身世族,門第顯赫。?
公元637年,年僅14歲的武則天,成為了唐太宗的才人。由于武則天性格剛強,不善于施展女人的溫柔手段,所以一直沒有受到太宗的寵幸。一次,唐太宗在宮女們的陪同下檢視西域進貢的烈馬,有匹烈馬眾人不能馴服,武則天跟唐太宗說︰「請給臣妾三件東西,臣妾當可以馴服這匹烈馬。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臣妾先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還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這番話得到了唐太宗的贊賞,但唐太宗本人也是剛烈勇猛,喜歡的都是溫柔女子,武則天進宮12年,也沒生育過一男半女,因此地位並沒有得到提升。?
不過,武則天的才華並沒有被唐太宗忽視,唐太宗時常讓武則天在自己的書房伺候筆墨。在皇帝的書房里,皇上與大臣們經常私下接觸,討論國家大事。侍女的工作是整理皇上特意挑選出來的往來案犢,侍候筆墨、絹硯、茶飲、休息等,耳朵里听到的不再是後宮的竊竊私語、飛短流長,而是君臣之間對國家大事的決策。武則天因此也跟隨唐太宗學到了許多處理政事的能力,增加了豐富的政治閱歷。?
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為了鍛煉他的執政能力,讓他經常陪侍在自己身邊,學習理政。因此,李治跟唐太宗身邊的妃嬪有了較多的接觸。由于李治生性比較柔弱,因而性格剛烈的武則天吸引了他的注意。武則天知道自己在唐太宗身邊是不會再有出頭之日了,因此對李治也格外留心。?
按照唐朝慣例,皇帝駕崩後,沒有生育過的妃嬪們就要出家做尼姑;生育過的則要打入冷宮,為死去的皇帝守寡。因此,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到感業寺出家為尼。出家的生活單調乏味,但武則天在這里並沒有自暴自棄,渡過最初的難關後,她開始研習佛法,並堅信此時已經登上皇位的高宗李治會接她回宮。?
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到感業寺進香,借機與武則天相會。此時的武則天畢竟已成為尼姑,李治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借口將她接進宮,只好讓她繼續在感業寺里居住,等待機會。此時,李治的王皇後與蕭淑妃之間正進行著一場斗爭,武則天的轉機由此開始。?
王皇後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玄孫,其父母兩家都與唐室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唐高宗為晉王時,她被選為晉王之妃,高宗即位後就被立為皇後。但唐高宗李治並不喜歡王皇後,無奈這是父親做主的婚事,且長孫無忌等顧命大臣都極力推崇。蕭淑妃深得李治的寵愛,而且已經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這讓一直沒有生育的王皇後十分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