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對武則天,但因力量懸殊很快就遭失敗。為了盡快恢復豫州的平靜,武則天讓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當時武則天為懲治李貞余黨,定罪六七百家,籍沒五千口。狄仁杰為此密奏武則天,認為這些人僅是受牽累,並不是本心要作亂。狄仁杰想方設法說服了武則天,寬赦了這些人,將他們流放到豐州。這些人深感狄仁杰的活命之恩,在路過寧州時,跪拜在狄公的德政碑前,「因相與哭碑下,囚齋三日乃去」。到了豐州後,這些人又為狄仁杰立下德政碑,感念狄仁杰的活命之恩。?
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輔。張光輔的軍隊在豫州,自恃有功,多勒索錢財,迫害無辜。狄仁杰十分憤怒,指責張光輔及其手下的所作所為︰「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且王師之至,民歸順以萬計,自縋而下,四面成蹊。奈何縱邀賞之人殺降以為功,冤痛徹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君頸,雖死不恨!」並多次制止官軍的不法行為。為此,張光輔懷恨在心,回到朝廷後上奏武則天,說狄仁杰高傲不遜。狄仁杰被調往夏州做刺史,後來又降為洛州司馬。?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她拋開傀儡皇帝李旦,自己登上了皇位。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她也是一位唯才是舉、任用賢能的政治家。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則天重新起用狄仁杰,任命他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就在狄仁杰當上宰相不久的一天,武則天問狄仁杰,你在豫州有善政,可也有人說你壞話,你是否想知道。狄仁杰回答說︰「陛下以為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譖者乃不願知武則天頓為贊賞,嘆曰︰「狄仁杰真有長者風度啊!」?
狄仁杰當宰相後,常在武則天左右,他看到武則天經常要處理一些小事。太學生告假回鄉也由武則天親自處理,這樣會分散她處理國家大政的精力。狄仁杰上疏說︰君王應該牢牢掌握赦兔和誅殺大權,其他的一些事應該由主管部門處理,自己不必親自過問。狄仁杰勸武則天獨攬大權,強化皇帝的**統治。武則天對狄仁杰的建議很滿意。?
由于狄仁杰嫉惡如仇,得罪了許多人,遭到了誣陷被罷了官。但是,器愛人才的武則天不久就重新起用了狄仁杰。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張光輔「入為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他第二次做了宰相。?
復相後,狄仁杰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是派兵鎮守疏勒四鎮。當時王孝杰率軍大破吐蕃軍,奪回了西域的龜茲、疏勒、于田、碎葉四郡,在龜茲設安西都護府,派軍駐防。這四鎮是唐朝的西疆要地。但狄仁杰認為,派兵西戍四鎮勞命傷財。于是,狄仁杰上疏武則天,反對用兵荒外,爭不毛之地,他說︰「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確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可以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之稱,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皇之事業也。若使越荒外以為限,竭資財以騁欲,非但不愛人力,亦所以失天心也。昔始皇窮兵黷武,以求廣地,男子不得耕于野,女子不得蠶于室,長城之下,死者如亂麻,于是天下潰叛他還說︰「漢武追高、文之宿憤,藉四帝之儲實,于是定朝鮮,討西域,平南越,擊匈奴,府庫空虛,盜賊蜂起,百姓嫁妻賣子,流離于道路者萬計狄仁杰建議,應該「息兵罷役,封丞相為富民侯,故能為天所佔也。昔人有言︰‘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聖歷元年(公元698年)八月,狄仁杰拜為納言,成了最高的監察長官,同時兼御史大夫。同年,北方東突厥進犯河北,攻隋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趙州(河北趙縣),殺死官兵無數。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杰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征討東突厥。武則天親自送軍隊出征。狄仁杰率十萬大軍猛追敵兵,東突厥迅速返回漠北,曾經受突厥驅使的百姓惶恐不安,生怕受到官兵殺害,紛紛逃匿。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妥善處理這一向題。狄仁杰上疏武則天,他在上疏中說︰「民猶水也,壅則為淵,疏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昔董卓之亂,神器播越,卓已誅禽,部曲無赦,故事窮變生,流毒京室。此由恩不溥洽,失在機先。今負罪之伍,潛竄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狂請求將這些百姓一律赦免,不與追究。狄仁杰提醒武則天︰邊遠有事,還不足慮,如內地不安就是大事了。狄仁杰主張努力淡化和消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力求國內的穩定。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建議,對被突厥驅使的百姓一律不問罪,許多逃匿的百姓紛紛回家。狄仁杰發放糧食,救濟窮困百姓,使百姓很快安定下來。狄仁杰還下令︰嚴禁官兵侵擾百姓,有違犯的,定斬不赦。在狄仁杰正確政策的感召下河北道很快安定下來,人民的生活也開始穩定了。?
狄仁杰為相,善于舉賢任能,他先後薦舉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人,有的後來當了宰相。如姚崇「獨當重任」,是唐玄宗時的有名宰相。有一次,武則天要狄仁杰推薦人才。狄仁杰說︰「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資歷,則今之宰臣李嶠、蘇味道亦足為文吏矣狄仁杰又說︰「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盡節于國家矣于是,武則天便擢升張柬之為洛州司馬。數日後,武則天又問狄仁杰誰能當宰相。狄仁杰說︰先前推薦的張柬之還沒有用。武則天說︰已經用了。狄仁杰說︰我推薦張柬之可做宰相,不是做司馬。于是,武則天遷張柬之為秋官侍郎,後又任命為宰相——「柬之果能興復中宗,蓋仁杰之推薦也?
武則天當上女皇帝後,日思夜想由誰來繼承她的大業。唐中宗雖是她的親生兒子,又賜了武姓,但他畢竟是李唐王朝的後代。如果將她的佷子武承嗣或武三思冊立為太子,但又恐兩人不具備品德和才能,不可能成為賢明君主,更擔心李、武兩姓不能共處。武承嗣在武則天改唐為周後,也確有想當太子的念頭。武則天對此也猶豫不決。狄仁杰趁此機會,想說動武則天還政于中宗。狄仁杰說︰太宗皇帝槍林箭雨,九死一生,平定了天下,創立大唐基業,傳給後世子孫。先帝駕崩時,把兩位皇子托付給陛下。陛下現在打算把天下移交給別人,這恐怕有違天意。況且,姑媽與佷兒,親娘與兒子到底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佷,則未聞佷為天子而社付姑于廟也4提醒武則天如果立武三思繼位將來會得不到祭祀。狄仁杰還進一步對武則天說︰「依臣看,天意和百姓都沒有厭棄唐朝。匈奴犯邊,梁王武三思公開募勇士,一個多月還沒有招足一千。後來,廬陵王出面招募,不到十天,就有五萬人報名。由此可見,繼承皇位非廬陵王莫屬!」這些話深深觸動了武則天,于是「後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
復立中宗是武則天晚年的一項最明智的政治舉動。因為它保證了唐王朝的和平和穩定的承續,也保證了正在發展中的唐王朝社會經濟繼續保持發展的趨勢。如果當時不是這樣做的,而是立武氏繼位,那麼武則天之後的朝廷內外李姓和武姓及其追隨者們必然會進行一場殘酷而激烈的爭奪戰,定會血流成河,中國一定要陷于一場慘烈的政治災難之中。那樣,還會有繁榮的唐朝嗎?還會有後來的開元盛世嗎?狄仁杰在這個問題上所起的作用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沒有狄仁杰的合情合理的勸諫,武則天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人們是很難判斷的。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假定沒有狄公的勸諫,武則天做出了另外的決定,那中國的歷史就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良相對于政治的極端的重要性。?
狄仁杰,一位大眾心目中的神判官、清官,然而它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良相。?
四、勇擔責任、知過即改的高恭之?
處世謹慎,為官清廉,這是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原則。若出現了問題,首先要檢查自己,敢于承擔責任。做官之人本來就集權責為一身,為官者不能只行使權力而不願承擔責任。要敢于面對實際情況,勇于承擔自己失誤造成不良後果的責任。只有認清不足並在未來的事務中加倍學習,才會更好地把握未來,把握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認識自己的過錯並承擔責任是明智之舉。?
魏有高恭之,字道穆,世人不稱呼其名而稱呼其字。高恭之潛心攻讀經史,增長學識,在交友中非常慎重、挑剔,不是名流,不是俊才,便不與之往來。高恭之志向很高,常對別人說︰「人生一世,應發奮立行,貴在被當世所知,否則就該退居江湖,砥節礪行,自求發展高恭之這樣說,也這樣做,時時尋求機遇,努力使世人認識自己,做一番事業。適逢御史中尉元匡選拔御史,高恭之不失時機,毛遂自薦,以書信向元匡表明心跡,言辭懇切,行文優雅,元匡對道穆早有耳聞,見信後更加賞識,遂選用為御史。?
御史為歷代王朝中專司彈劾糾舉的監察官員,責任重大,為官不易。元匡識人,道穆亦不辜負元匡的知遇之恩,上任伊始,大刀闊斧,該糾則糾,當查就查,毫不手軟,也不管什麼權貴豪強,概不避讓。為此,高恭之深得元匡信賴,御史台中的事情,無論大小,常參與其間,為元匡出謀劃策。高恭之曾向元匡進言說︰「古人有言︰懲治一人,當使萬人震懾,擒賊先擒王,豺狼當道,不問狐狸。明公肩負國家重任,應竭盡全力讓天下人知法守法元匡對此深表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