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 第73章 立身要正(1)

作者 ︰ 雅瑟 編著

一、凜然正氣丞相——魏元忠?

宰相與常人一樣,也有見利忘義之人,也有貪生怕死之輩,這種人留在歷史上的是恥辱。相反,有的宰相則是名利之前不動搖,生死之交不變色,這種人留給後人的是景仰。在唐朝高宗和武則天時為朝官,唐中宗時為宰相的魏元忠就是一位為後人所稱譽的具有凜然正氣的良相。?

魏元忠出身于太學士,唐朝與吐蕃間發生戰爭時,他向唐高宗上書言用兵之事。唐高宗閱後很是贊賞,認為魏元忠是個人才,于是授魏元忠為秘書省正宗,入值中書省。?

魏元忠為官,最大的特點就是一身正氣,凜然無懼。魏元忠不畏權貴,對于危害國家和人民的舉動敢于進行毫不客氣、針鋒相對的斗爭;他不計個人得失,對于皇帝的過失也敢于當面批評。因此,那些奸臣權貴對魏元忠極為仇視,他也因此而在仕途上幾起幾落並險些送命。但是,魏元忠不管遭受到多少打擊,他的一身正氣未曾衰減,凜然之風未曾稍改。魏元忠一生如一的正氣凜然是中國官僚史上所少見的。?

唐高宗時,魏元忠剛為朝官不久,就曾對選他入朝的唐高宗提出當面的批評。一次,高宗在听完群臣對他的頌詞後隨口問了一句︰「我還有什麼不對嗎?」高宗問這話的目的是想听到否定的回答,以此來證明他的英明。然而,魏元忠明知高宗想听好話卻並不順著他,而是利用這個機會對高宗提出了批評。魏元忠說︰「陛下是有過失的。王義方是一世英雄豪杰,卻死于民間,大家認為陛下不能用賢人高宗回答說︰「我正準備用他時,他已經死了,所以沒有顧得上魏元忠又說︰「劉藏器的才能和品行說明他是位很有才華的人,今年他都70歲了卻還是位尚書郎這樣的小官,陛下為何惋惜沒有用王義方而不起用劉藏器呢?」這席話說得唐高宗的臉陣陣發紅。魏元忠這席話批評色彩很強,不僅指出了唐高宗不善用人才,而且頗有批評唐高宗言行不一的含義。任何人听了這種話都會不高興。何況是皇帝呢?然而,魏元忠就是這樣一個人,只要是他認為是不對的,他就會直接提出批評或與之斗爭,而不去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會顧及誰的臉面。?

魏元忠的大義凜然在武則天時期他被酷吏陷害的事情中表現得最為突出。那時魏元忠由于在朝中多次與酷吏的暴虐無道進行斗爭。因而,酷吏視魏元忠為眼中釘,必欲除之。酷吏周興采用慣用的手法給魏元忠羅織了幾大罪名將魏元忠判了死刑,後來由于武則天的干涉被減為流放。一年後,魏元忠又被武由天召回朝廷任御史中丞。回朝後的魏元忠沒有因為上次幾乎被酷吏置于死地而放棄對酷吏的斗爭。結果不久又遭另一酷吏來俊臣的誣陷而被判了死刑。在押赴刑場處死那天,在魏元忠之前已經先後處死了李唐宗室成員三十多人,尸相枕籍、血流成河。魏元忠毫無懼色,鎮定自如。刀手正要對魏元忠等行刑時,朝中派人付令免死。當時傳令者還未到,但免死聲已經先由朝中傳出,很快就傳到了刑場。那些在生死的關頭又活過來的人們一陣狂喜,抱在一起大聲歡呼、唯獨魏元忠仍一動不動。旁邊的人叫魏元忠起來回去。魏元忠卻說︰「不知免死是否是真的仍然坐著不動。「俄敕鳳閣舍人王隱客馳騎免死,傳聲及于市,諸囚歡叫,元忠獨堅坐,左右命起,元忠曰︰‘未知實否。’既而隱客至,宣詔已,乃徐謝,亦不改容似乎這一切對魏元忠來說都是無所謂的。魏元忠為什麼未象別人那樣高呼萬歲呢?因為,魏元忠在與酷吏及其它奸臣做斗爭時,早就知道隨時可能遭到這些人的陷害而犧牲生命,而他卻並未停止過這種斗爭。這說明魏元忠是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舍身以取義」,這是許多正直之士的崇高理念。為正義的事業而獻身,死得光榮,死得其所。反之,听憑那些亂臣賊子危害國家和人民,那是為具正義感的朝臣所不恥的行為。正由于此,魏元忠才能視生死如一,他才能做到對死亡不感到畏懼,對生還不感到慶幸。這種正氣凜然、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令後人敬仰。?

這次事件發生後不久,魏元忠又被酷吏侯思止陷害被流放嶺南。直至酷吏一個個被武則天收拾後,由于魏元忠得到朝中正直人士的一致贊揚,武則天又讓魏元忠回到朝中。在一次宴會上,武則天問魏元忠說︰「你以前多次下放或貶除,這是為什麼呢?」魏元忠回答說︰「我就猶如一頭鹿,那些羅織罪名陷害我的人猶如獵狗,獵狗要用鹿肉來換取主人的賞賜,那些攻擊我的人要想用誣陷我來邀賞,我又如何能躲得過呢?」?

不久,魏元忠「拜中書令,封齊國公。神龍二年,為尚書右僕射,知兵部尚書,當朝用事,群臣莫敢望武則天後期,她的面首張宗昌、張易之深受她的寵幸,權傾朝野,氣焰囂張,朝臣大都敢怒不敢言。因為「二張」自恃有武則天這個後台,對反對他們兄弟的人大肆打擊。魏元忠則不懼強權,不怕「二張」,公開地與他們進行斗爭。魏元忠毫不掩飾對「二張」的鄙視,公開地稱「二張」是「小人在君側」。魏元忠公開的說︰「臣承先帝之顧,且受陛下厚恩,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側,臣之罪也因此,張氏兄弟對魏元忠極為仇視。在「二張」的竭力挑唆下,武則天再次罷了魏元忠的官。?

唐中宗復位後,由于素聞魏元忠的正直品行,迅即任命魏元忠為衛尉卿、同中書門下三品為宰相,隨後又進侍中為宰相,後又升為中書令,封齊國公。這時的魏元忠,身為宰相,位居高職,但他的正氣並未衰退,仍然與強權進行著斗爭。當時,深得中宗寵愛的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想效法女乃女乃武則天當女皇,故多次向中宗提出要中宗封她為皇太女。在一次安樂公主和魏元忠都在場時,唐中宗就此事征求魏元忠的意見。魏元忠認為這樣做于國不利,故當即就表示反對,說︰「公主而為皇太女,駙馬都尉當何名?」安樂公主見魏元忠反對她當皇太女,非常憤怒,對魏元忠說︰「我婆婆武則天可以做女皇,我為什麼不可以做皇太女而不管安樂公主怎樣的氣勢洶洶,魏元忠毫不畏懼,決不妥協,堅決反對。安樂公主氣極敗壞,卻對正氣一身的魏元忠無可奈何。?

再後來,武則天佷子武三思與中宗的皇後韋後勾結,專擅朝政。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是中宗後宮的宮女所生,韋後與武三思要想廢掉李重俊。太子于是起兵攻入武三思府宅殺死了武三思。此事發生時,魏元忠的兒子在永安門剛好遇到太子率兵而至,于是參加了太子的起兵並戰死了。事發後,韋後追查太子黨。魏元忠此時不是設法月兌離與此事的干系,反而公然地贊揚兒子的行為。魏元忠說︰「既誅賊謝天下,雖死鼎鑊所甘心,惟皇太子沒,為恨耳?

魏元忠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具有凜然正氣的宰相賢臣,他始終如一,嫉惡如仇,不畏佞臣,不懼權奸。其凜然正氣如泰山,誰也動搖不了,誰也奈何無得。?

二、執法不阿的張釋之?

俗語說︰「官斷十條路作謀臣的人,在處理公事時也應該這樣。握著三寸之筆,心中思慮揣度著官事,其結果是所得和所失各佔一半。他能夠辨別得清楚的事,只不過是在于公與私的區別而已。心術正而無所偏私,即使出了差錯,也是無心之過,到最後還是會被百姓子民的輿論所寬容;心術不正,包藏禍心,按照道理辦事也會產生訴訟和糾紛,還要受到天地良心的譴責。所以,作為一個謀臣,要正直無私。?

張釋之是西漢文帝時南陽堵陽縣(今河南方城東)人,官任廷尉,掌管朝廷司法。有一次,張釋之隨漢文帝出行,正當皇帝的車駕人馬走到中渭橋時,突然從橋下竄出一個人,把皇帝座車的御馬嚇得又叫又跳,漢文帝大怒,立即派侍從把那個人抓起來,交給廷尉張釋之去治罪。?

張釋之不敢懈怠,回去後立刻對那個人進行審訊。經過詳細的審問後了解到,這個人原來是長安的一個鄉下百姓,今天進城走到中渭橋時,正趕上皇帝車駕出行,下了清道戒嚴的命令,所以就急急忙忙躲到橋下。他在橋下等了好大一會兒,以為皇上的車駕人馬已經過完了,就從橋下走了出來。剛出來就看到皇帝的御車和儀仗隊伍正在橋上,嚇得慌慌張張地趕緊跑開,沒想到會驚嚇了御馬。?

張釋之查明案情後,認為這個人是偶然過失,只是違反了清道令,根據法律的規定,判處罰金後就把人放了,並將處理根據和結果稟報給漢文帝。?

漢文帝因為自己座車的御馬受了驚嚇,龍顏大怒,不太理智,原以為張釋之為了替自己出氣,一定會將驚馬的人從重治罪。沒想到張釋之不僅沒有順從皇帝的心意,反而只判了罰金就放人了。?

漢文帝火冒三丈地責問張釋之︰「這個人膽大包天,竟敢驚嚇了我的御馬。幸虧這匹馬脾氣柔順,要是一匹烈馬,豈不是要讓我受傷害嗎?你怎麼卻只是判他罰金就了事呢?」張釋之見皇帝不滿意自己對驚馬人的依法判決,而是想要超越法律,按他一時的情緒來加重判罪。所以,剛正不阿的張釋之不怕冒犯皇帝,嚴肅地說︰「國家的法律是皇帝和老百姓都應該共同遵守的。驚馬人的案子,依據現在的法律,只應當判處罰金,可是皇上卻想要超出法律加重處罰。若是按皇帝的意見辦,以後法律就無法取信于民了。再說,如果當時皇帝下令立即處死驚馬人,這案子也就算了。可現在陛下又把這個案子交給廷尉來審理,廷尉的職責就是要掌握量刑輕重,是主持天下公平的執法之人。一旦廷尉斷案稍有差錯疏忽,全國各地的執法官在量刑時就會忽輕忽重,甚至隨意變更。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會手足失措,無所適從了。這點還要請陛下三思?

漢文帝听了張釋之的這番話後,沉思良久,感到張釋之所說的話句句在理,都是從維護國家法律來考慮的忠言,就接受了張釋之的意見,並表示說︰「廷尉的處置是恰當的張釋之堅持依法量刑,避免了輕罪重判的錯誤。?

驚馬人的案件處理後不久,西漢朝廷又發生了一起重大案件。有人膽大妄為,偷竊了漢高祖廟中神座前的玉環。漢文帝對竊賊敢于盜祖廟大為惱怒。全國上下一致行動,很快盜賊就被抓到了。漢文帝下令把盜廟賊交給廷尉嚴加懲治。張釋之依據西漢法律中規定的偷竊宗廟的珍寶、服飾、器物的條款,判處盜賊斬首示眾的「棄市」刑罰。?

張釋之把這個判決上奏漢文帝後,漢文帝勃然大怒,責問張釋之︰「這個賊無法無天,為非作歹,竟敢盜竊皇家祖廟中的玉環器物。我所以把此案交給廷尉去處治,就是要你嚴加懲處,判以滅族重刑。可是你卻像辦平時其他案子一樣,只是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上報判處的意見。你這樣處置他,怎麼能夠維護先帝高祖的尊嚴呢?再說也違背了我尊奉祖先,恭敬、孝順的心意?

張釋之看到漢文帝大發脾氣,于是也月兌帽叩頭謝罪,口里卻依然據理力爭地辯駁說︰「根據法律規定將竊賊判處‘棄市’就是最重的了。到底是判斬首棄市罪還是判滅族罪,應該按照罪行情節的輕重來定。現在要是對盜竊了宗廟中的玉環器物的賊就判以滅族罪的話,那麼有朝一日,再有個膽大妄為的亡命之徒,若公然去挖掘祖廟,到那時陛下又將用什麼刑罰來加以懲治呢?」?

開明的漢文帝听後沉思不語,下朝後與太後商量,並接受了張釋之的正確意見。?

由于張釋之執法嚴明。依法辦事並敢于堅持正確主張,不以個人好惡來論罪,對皇上也不阿諛曲從,所以在他任廷尉期間避免了許多冤案,得到了當時百姓的稱頌。歷史上有記載說︰「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當然,張釋之不阿諛權貴,依法辦事,必然會招來許多封建貴族的忌恨。漢文帝死後,漢景帝即位,張釋之知道有人會借機報復,故裝病準備辭官。這時,有一個道家老者叫王生的人來到張釋之辦公的衙門,當著眾多的公卿大人,對張釋之說︰「你替我把襪子月兌下來過了一會兒,又對張釋之說︰「你給我把襪子穿上張釋之當著眾人,跪下來為王生老人穿好了襪子。過後,許多人責備王生老人為什麼要在衙門當著眾人這樣侮辱廷尉張釋之?太過分了!?

王生意味深長地說︰「我又老又貧賤,自己這一生都沒有對廷尉張釋之做過什麼好事,也不知怎麼樣來報答他。張廷尉是如今全國有名的德高望重的大臣,所以我故意耍弄他,讓他為我月兌襪穿襪,是想借此提高他的聲望?

張釋之沒有責怪王生的無禮,反而恭恭敬敬的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使當時在場的公卿大臣更加敬重張釋之的為人。王生老人為了提高張釋之在君臣中的聲望,甘願冒犯戲弄大臣之罪的危險。這說明張釋之受到了當時廣大臣民的敬慕。?

三、正直卓識之相——狄仁杰?

狄仁杰是武則天時代的名相,他自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至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正月,第一次出任宰相,後又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閏十月至久祝元年(公元700年)九月,第二次出任宰相。狄仁杰輔佐武則天矯正時弊,安全民生,舉賢任能,嚴肅法紀,安撫邊遠,匡復唐室,真可謂功蓋一時,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狄仁杰很受時人尊重,人們稱「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狄仁杰上調升任掌握刑獄的大理丞。狄仁杰處理案件,公正果斷,效率極高,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處理了一萬七千人的案子,公平合法,沒有一人上訴伸冤。?

秉公執法是狄仁杰辦案的特點。有一年,左咸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樹,狄仁杰判兩人免官,上奏高宗。高宗非要定兩人死罪不可。狄仁杰認為罪不當死,他對高宗說到︰「皇上,自古以來頂撞皇帝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我並不以為然。今天依照大唐法律,權善才、範懷義兩人並沒有犯死罪,陛下卻下旨將二人處死。法令如此反復無常,以後還怎麼治理國家呢?」——「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

這件事使唐高宗看到,狄仁杰是個有膽有識的人,不久便擢升他為侍御史,監察郡縣。在侍御史任上,狄仁杰不顧個人安危,不畏顯貴權勢,單槍匹馬地向那些恃寵用事、違法亂紀的官員展開斗爭。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皇帝的恩寵,在朝廷目無王法、橫行無忌,朝中大臣沒有一個人敢踫他。狄仁杰利用手中的監察權力,向高宗上奏彈劾王本立的罪行,但高宗卻下旨赦免了他。狄仁杰再次上奏,對高宗說︰「國家雖乏英才,但也不缺乏像王本立這樣的人,陛下為什麼要寬大他而違反國家的法律呢?」高宗見狄仁杰說得有理,只得依了狄仁杰,定了王本立的罪。滿朝文武十分佩服狄仁杰的膽量和勇氣,對他肅然起敬。?

武則天是一個善于重用人才的女皇,狄仁杰具有的杰出的政治才干在武則天時期得到了發揮。?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最新章節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全文閱讀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