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 第71章 為官當先為人(1)

作者 ︰ 雅瑟 編著

一、陶侃立身做好官?

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五月,陶侃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諸軍事、荊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市)刺史,荊州一帶的百姓們高興得奔走相告,因為他們早就听說陶侃是個出類拔萃的人物,有「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的美譽。?

陶侃的確不同于一般醉生夢死的官僚。陶侃出生貧苦,憑著才干和軍功,由一個小官吏一步步升為地方長官。在陶侃任廣州刺史時,曾平定王機等人的叛亂,因此被封為柴桑侯。平叛之後,日常無事,陶侃每天清晨要把書齋里的一百塊磚搬到室外去,到了晚上,又把這一百塊磚搬回書齋。別人看了很奇怪,問陶侃干麼這麼搬來搬去,白費力氣。陶侃回答說︰「我立志收復中原,就要準備艱苦奮斗,如果成天生活很安逸,身體也得不到鍛煉,以後怎麼能擔起這個重任呢?」所以,陶侃用窮乏自身的方法來砥礪意志。?

陶侃從廣州調到荊州後,辦事更加勤奮。陶侃常常說︰「大禹是聖人,尚且愛惜每一寸光陰;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應該愛惜每一分光陰才對!如果只知道安逸享樂,醉酒嬉戲,活著無益于當世,死了無聞于後代。這不是自己拋棄自己嗎?」?

陶侃對有些官吏崇尚清談、不務正業的惡習,深惡痛絕。倘若誰因飲酒賭博,誤了公事,陶侃便命人把他們的酒具、賭具全扔到江里去,甚至抽他們一頓鞭子。?

陶侃不僅珍惜時間,而且珍惜物品。有一次,陶侃外出,在田間遇到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禾。陶侃覺得很奇怪,便問他︰「你拿它有什麼用啊?」?

那個人笑嘻嘻地回答說︰「沒什麼用。我是走路經過時,順手把它拔下來的?

陶侃一听這話,立即發火了︰「好啊。你自己不種田,還要鬧著玩,糟蹋人家辛辛苦苦種的莊稼!」馬上命人把他抓起來,狠狠地抽了一頓鞭子。?

這件事傳開後,大家都注意愛護莊稼。于是收成好了起來,荊州地區逐漸人人都能有吃有穿了。?

陶侃還重視廢物利用,不浪費任何東西。當時因為造船,剩下了許多鋸末和竹頭。干活的人認為這些東西沒用,準備把它們打掃干淨。陶侃說︰「掃掉了多可惜啊!趕快把它們收拾好,存起來。以後還能用收拾的人覺得奇怪,不知道這些木屑、竹頭還能派什麼用場。?

有一次,陶侃會集親友,可是雪後初晴,道路泥濘,在上面走,一不小心就會摔一跤。陶侃讓人把以前存放起來的鋸末拿出來,灑在地上,很快吸干了水份,使路好走起來。?

後來,桓溫帶兵去討伐西蜀,又要造船,但是釘子不夠。陶侃便讓人把竹頭拿出來,做成竹釘,用到造船上去了。?

由于陶侃處處愛惜時間、人力、物力,他所管轄的地區,節約勤儉蔚然成風。這對于陶侃為國家建樹功業都有積極的作用。?

做官與做人,本有先後之分。若不會做人,又怎麼做得好官?即使勉強做官,也必將遺害百姓,辱及切身及父母。所以,做官應先立身做人,只有做得好人,方可做得好官。?

二、張廷玉代子謙讓?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三月,數百名舉子參加殿試之後,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結束了。士子們在焦急地等待著結果。此時,誰不望金榜題名,誰不望名列前茅呢?然而,就在張榜之前。卻發生了一件歷次考試中罕見的事,它不是人們擔心的權貴營私舞弊、弄虛作假,而是一位身居高官的人代子謙讓,把其子本來列在一甲的名次降到了二甲。隨著考試結果的公布,以及雍正帝為此事所擬諭旨的頒發,大學士張廷玉代子謙讓之事很快在世間廣為流傳。?

張廷玉(公元1672年—公元1755年),宇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之子,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中進士後步入仕途,雍正初晉大學士,後兼任軍機大臣。張廷玉雖身居高官,卻從不為子女們謀求私利。張廷玉秉承其父張英的教誨,要求子女們以「知足為誡」,其代子謙讓一事即為突出的例子。?

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在經過鄉試、會試之後,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參加了殿試。諸大臣閱卷後,將密封的試卷進呈雍正帝親覽定奪。雍正帝在閱至第五本時,立即被那端正的字體所吸引,再看策內論「公忠體國」一條,有「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數語,更使他精神為之一振。雍正帝認為此論言辭懇切,「頗得古大臣之風」,遂將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後來拆開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學士張廷玉之子張若靄。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說︰「大臣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異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宜力。大學士張英立朝數十年,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張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勞翊贊,時時以堯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張若靄稟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鐘,故能若此並指出,此事「非獨家瑞,亦國之慶也」。為了讓張廷玉盡快得到這個喜訊,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張廷玉。?

自從科舉制度興起之後,金榜題名便成了讀書應試者的奮斗目標。按照常理,得到兒子考中一甲的喜訊,作為父親沒有不為之高興的。然而,張廷玉卻不然,張廷玉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還年輕,一舉成名並非好事,應該讓兒子繼續努力奮進。于是,他沒有將喜訊通知家人,而是做了另一種安排。?

張廷玉要求面見雍正帝。獲準進殿後,張廷玉懇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為朝廷大臣。兒子又登一甲三名,實有不妥。沒容張廷玉多講,雍正帝即說︰「朕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張廷玉听罷,再三懇辭,他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為鼎甲。臣蒙恩現居政府,而臣子張若靄登一甲三名,佔寒士之先,于心實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為榮幸按照清代的科舉制度,殿試後按三甲取士,一甲只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同進士出身。凡選中一、二、三甲者,可統稱為進士,但是一、二、三甲的待遇是不同的。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為翰林院的修撰或編修,這是將來高升的重要台階;而二、三甲則需選庶吉士,數年後方能授官。也有二、三甲立即授官者,但只是做州縣等官。張廷玉是深知這一、二甲的這一差別的,但是為了給兒子留個上進的機會,他還是提出了改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為張廷玉只是一般的謙讓,便對他說︰「伊家忠盡積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遜讓?」張廷玉見雍正帝沒有接受自己的意見,于是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懇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長,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備沐恩榮,臣願讓與天下寒士,求皇上憐臣愚衷。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為將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張廷玉「陳奏之時,情詞懇至」,雍正帝「不得不勉從其請」,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不久,在張榜的同時,雍正帝為此事特頒諭旨,表彰張廷玉代子謙讓的美德,並讓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張若靄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而且不負父親的厚望,在學業上不斷進取,後來在南書房、軍機處任職時,盡職盡責,頗有其父遺風。?

張廷玉代子謙讓的事。一直為後人所稱道。人們只是盛贊其謙讓之美德,而忽略了他的良苦用心。其實,張廷玉和千千萬萬個做父親的人一樣,也是望子成龍。所不同的是,張廷玉知道一個人的上進,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張廷玉積極為兒子爭取的.只是給兒子留下不斷上進的機會。這種教子方法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在過分優越的環境中,後代總是容易嬌生慣養,導致自立能力很差。因此,為官者切不可以權勢滋長子女的貪婪,而應讓他們學會做人道理。?

三、容人之量︰呂蒙正肚里能撐船?

大權在握者,應只求正直為人,公正處事,不計較背後言論;若認真追究,也是勝之不武、敗之無能。?

北宋的呂蒙正在少年時代,就隨失寵的母親一起,被狠心的父親逐出家門,開始了清寒艱辛的生活。有一年年關將近,呂蒙正窮得拿不出食物祭祀灶神,只得奉上清水一碗、七絕詩一首。其詩曰︰一炷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蒙正文章不值錢。從詩里可以看出呂蒙正對自己的遭遇的憤恨,也顯示出他的才智與幽默。?

呂蒙正從此日夜發憤讀書。皇天不負有心人,呂蒙正在科舉殿試中獨佔魁首,成為令人羨慕的狀元郎,從此他步入了仕途。呂蒙正的寬厚恤民、持正不阿的為政作風,深得宋太宗的賞識,因此在他踏入仕途12年後,便被宋太宗提拔為參知政事,這是一個與宰相同議朝政的副宰相之職。呂蒙正仕途一帆風順,升遷迅速,令同僚刮目相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

呂蒙正擔任新職後的第一天,去宰相議事辦公的政事堂上班,他在同僚的簇擁和陪同下,進入大門,穿越庭院,經過通道,向政事堂走去。呂蒙正所經之處,官員競相從兩邊的廳往里走。?

這時,只听一個官員在一間房里嘀咕道︰「這個小子也配當參知政事嗎?」這話雖然聲音不大,卻清楚地傳到陪同呂蒙正的一行人的耳朵中。呂蒙正好像什麼也沒听見,目不斜視,眉也不皺一下,繼續往前走。一個同行的官員卻氣憤之極,認為這是藐視宰相的無禮行為,他馬上停下來,剛表示要派人去追究這件事,就被呂蒙正一把拉住,一道進了政事堂。?

辦完公務退朝時,這位官員還為此事耿耿于懷,很後悔當時沒有堅持查找說話的人,他對呂蒙正說︰「您今天剛來政事堂上班,就有人跟您過不去,而您卻如此平靜,像沒听見一樣。身居宰輔之位,沒有威嚴哪行!今天如不查處這個人,今後便會不斷有人來捉弄您。現在追查還來得及!」?

呂蒙正十分平靜地說︰「說這話的人或許是一時說漏了嘴,這與他固然無益,但對我也無所損。一旦要追查,就會弄得滿朝風雨,別人會笑咱們小題大做;真查了出來,知道了這人的姓名,就會一輩子也忘不了。何苦要為這點小事記恨他一輩子呢?」?

官員們都欽佩呂蒙正氣量大,說他真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實際上,這也是呂蒙正聰明過人、深得為官之道的體現。身居宰輔高位的人,與下級官員相計較,勝了,別人會說是以勢壓人;輸了,別人不是說你無能,就是說你本來就理虧。總之,無論怎樣,都得不償失。「大人不計小人過」,才是聰明人的高明見解啊!?

呂蒙正曾三次登堂為相,前後執掌朝政長達十多年時間,被人稱為一代名相。應該說,呂蒙正在仕途上,從自己的這種高明的見解中得益不少。?

四、傅昭廉潔謹慎留英名?

當官的要訣,概括起來只有3個字︰清、慎、勤。了解這三點,就可以保住官職,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得到下屬的擁戴。?

縱觀歷史,大凡名垂青史的官員都是盡心盡責為民請命的清官,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的好官。俗話說︰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為官到底該如何?要自身清正廉潔、謹慎處事、勤政愛民。對官員的評價最有力的衡量標準是老百姓,百姓的眼楮是雪亮的,為官者只有做到了清、慎、勤,那百姓的評價應是公正的,好官會被銘記的。?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最新章節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全文閱讀 | 正說官場秘事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