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紀實 第五章 楚漢爭鋒—(十三)韓信定趙

作者 ︰ 閑雲漫關

(123456789)(123456789)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韓信得到了劉邦的認可,最終登台拜將,成為漢軍唯一的大將軍。123456789123456789

干完這些事,劉邦在韓信的建議下準備再去收拾一個人——陳余。收拾了這個人,將立于楚軍上游,再去彭城轉一圈似乎不無可行。更為關鍵的是還有兩個人正在項羽月復地鬧騰,項羽還顧不上太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一個是黥布。事實上,韓信定趙是在黥布敗退之前發生的事情,筆者只是為了能全面展現韓信的功績,才在這里加以介紹。黥布現在還沒被打敗,仍賴在九江和項羽對壘。另一個是彭越。這個游擊高手仍在梁地四處鬧騰,牽制著項羽軍力,破壞著楚軍輜重。這兩個人的鬧騰,讓項羽很是頭疼。

項羽很頭疼,而劉邦卻很快樂。因為此時的劉邦正忙著滅敵、收降和掠地。下一個目標就是陳余。嚴格來說應該是兩個人,另外一個人名字叫趙歇,但這個人只是被稱呼為趙王,事實上只是個擺設。

要說陳余這個人很有意思。和張耳稱兄道弟那一陣,提的建議都還很能拿出台面,可自從和張耳翻了臉,腦子就開始不斷發熱,國運和私仇完全聯系到了一起,成了十足的愣頭青。只要是張耳的朋友,那就是我陳余的敵人。在這一辦事宗旨下,開始了他和劉邦的對話。但事實證明,他和劉邦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對話的結果最能證明這一問題。

劉邦在進攻彭城前期,派使者通知陳余,準備和趙國聯合攻楚。當使者站在趙歇和陳余的面前唾沫橫飛地說完後,只得到陳余一句冷冷的回答,「殺掉張耳,我就出兵

張耳現在是劉邦跟前的紅人,陳余的要求明顯超出了使者掌控範圍之外,最終使者無奈地離開了趙國,把陳余的話原封不動地轉告給了劉邦。

如果陳余一句話,劉邦就砍掉張耳的腦袋,則難以服眾,其他小弟們也會戰戰兢兢,因為整天殺人放火,哪個人外邊沒幾個仇人呀?這也不是劉邦的辦事風格,他要這麼搞,沒幾天漢軍大營也只剩下劉邦一個光桿了。

陳余的要求似乎是個不能完成的課題。但對這一課題,劉邦輕松應對,根本不算個事。123456789

當听完使者的復述,劉邦哈哈一笑,「這還不簡單?找個假的給他就是。123456789」

于是找了個容貌很像張耳的人,割下首級,送給了陳余。幾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級送來,已腐臭不堪,只能看個大概輪廓而已。陳余研究了半天,也沒辨出個真假,最終出兵助漢,進攻項羽。

等到劉邦彭城大敗四處奔逃之時,陳余又得到了一個消息——張耳沒死。這個消息差點把陳余氣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劉邦,與楚聯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韓信、張耳率軍東進,一陣很追猛打,全速推進,一舉滅掉代國,在閼與俘虜代國丞相夏說。兩人本想一舉滅趙,可不想滎陽吃緊,劉邦派人調回韓信精銳,開赴滎陽抵御楚軍,這讓趙歇和陳余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許你會問怎麼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個丞相啊?為能把故事講的盡量清楚,在這里做個簡單的補充。當初項羽封張耳為趙王,讓趙歇去當代王;後來陳余趕走張耳,迎接趙歇回來當趙王;再後來趙歇為了表示感謝,封陳余當代王;由于趙歇軟弱,陳余為保其不受項羽欺負,也為抓住趙地大權,因此久久留在趙歇身邊,一為保護,二為監視,但又舍不得代國,因此就讓夏說去做了丞相。雖然這段話有些繞口,可事實情況就是這麼復雜。也就是說韓信攻代時,代國最大的領導就是這位姓夏的仁兄。俘虜了他,也等于滅掉了代國。

公元前204年十月,滎陽戰局逐漸穩定,回過了神的劉邦,再一次想起了陳余,準備收拾他。

陳余這一年過的也不好受。雖然給項羽送了幾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淚,可項羽還是不信任他,時不時會來刺激刺激他。而西邊的韓信也時不時會過來湊湊熱鬧,這讓陳余月復背受敵,痛苦不堪。想收復代地,又沒那個精力。不得已,只好龜縮趙地,膽戰心驚地防守了一年。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先打破了這個僵局。滎陽戰局穩定後,韓信、張耳率幾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直指趙地。

趙歇、陳余听聞消息,立馬聚集大軍,號稱二十萬,在井陘關(今河北井陘東),佔據有利地形,擺開架勢準備與韓信決戰。123456789123456789

就在陳余忙活之時,一個厲害的角色說話了。這個人叫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這個人文武全才,深謀遠慮,其智力足可和張良、範增、陳平之流一決雌雄,並還著了一部兵書《廣武君略》,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只要上過幾天學的小朋友幾乎都听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李左車屬于趙歇嫡系,當初輔佐趙歇,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當然他也是陳余刻意打壓、排擠之流,空有個稱號,模不住兵權,只是有機會讓人很不待見地提提建議,發發牢**罷了。

看著陳余忙活,李左車也準備為趙國貢獻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陳余提了個建議,「漢軍千里饋糧,士卒饑疲,且井陘谷狹窄溝長,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則可萬無一失說完他的建議,還沒等陳余回過神,他又接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萬精兵,從小路斷其後,斷絕漢軍糧草,韓信、張耳必被將軍所擒如果陳余按李左車的辦法去搞,韓信也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可不幸的陳余對李左車這個人很不屑,對他說的這段話更為不屑。

陳余听完,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道,「李將軍可曉兵法?」

這種侮辱智商的話差點沒把李左車氣背過去,但陳余沒考慮他的感受,也沒給他解釋和發怒的機會,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兵法雲︰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之兵雖號稱數萬,實則不過數千,能千里迢迢跑到趙地已然筋疲力盡。像他這樣的兵力我們都避而不擊,又用什麼方法戰勝他們呢?如果照你的說法做,讓各路諸侯恥笑,以後不將輕易來攻打我們?」

陳余的言論發表完了,也把他的軟肋展現了出來。他只是個讀死書、死讀書的迂腐書生,發個言、表個態還可以,領兵打仗那就超出了他的學術範圍之外。陳老兄對打仗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也就是說,打仗不需要出什麼計策,只要雙方站好,拉開陣勢,喊一聲「開打」,雙方pk就行,不然則不是「義兵」。就這麼一個人,真不知他如何在紛亂復雜的時局中生存了下來,還混了一個王的稱號,讓人匪夷所思。這一次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也把自己推向了無底的深淵。

陳余、李左車對話的內容和結果,很快被漢軍密探報告給了韓信。當得知陳余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興奮異常。于是率軍進入井陘狹道。陳余的自以為是減少了韓信的行軍阻力,使得他長驅直入,在離井陘口三十余里地時停了下來,進行休整。

半夜,韓信挑選二千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隱伏待擊。並交代副將,「天亮後,兩軍對陣,如果趙軍看見我軍潰退一定會傾巢而出來,那時你們快速沖進趙軍營地,拔掉趙軍旗幟,立起漢軍的紅旗同時吩咐副將,「今日打敗趙軍後會餐韓信的話,讓副將莫名其妙,以為大將軍拿他逗樂子。對方放出話來有二十萬人,縱然有些水分也該有十來萬,憑這兩千人就能打敗趙軍,簡直是個笑話。但人家畢竟是領導,也不好當面反駁,因此副將們只好假裝答應了一聲「遵命」,出去準備了。

副將出去後,韓信滿面凝重地看著留在身邊的將領們,眼光在每位將領的臉上慢慢移過。這一次他準備走一步險棋,這次戰法他已想了很久,無比奇妙,也無比凶險,不是大獲全勝,就是全軍覆沒。舉幾萬人之力硬拼佔據有利地形的二十萬大軍,別無他法。那就這樣吧,是生是死,一錘定音。這個戰法很有名,也很出彩,有個專業術語——背水一戰。當然,這種戰法的專利權應該屬于項羽,因為「背水一戰」簡直是「破釜沉舟」的翻版。最終,韓信亮聲下發了自己此戰最後一道命令,「各位將軍,隨我渡河

當夜,韓信率軍渡河。事實上這次渡河,韓信並沒有遇見什麼阻力。韓信怕自己渡河時陳余過來阻攔,因此特意安排在半夜,可他還是太不了解陳余的為人了,陳余的君子戰法根本不屑于使用他人所認為應該有的手段。什麼都想到了,可陳余的為人方式還是出乎了韓信的預料。

因為就在韓信剛開始下水,消息就傳到了對岸陳余的耳朵里,因此有人建議趁漢軍泡在水里的良機,用弓箭去招呼他們一頓。可陳余很是不屑,還很鄙視的把提建議的人臭罵了一頓,他覺得這種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最終,韓信輕松渡過綿河,很有創意地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看見,都嘲笑韓信,連陳余也樂的前仰後翻。

就在陳余高興的檔口,韓信樹起大將旗幟,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引誘趙軍出擊。陳余非常配合,見韓信擺出如此無能陣勢,很是輕視,隨即率軍攻擊。而韓信在和陳余硬拼一陣後,丟盔棄甲,假裝敗退,一路跑回河邊陣地。趙軍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

綿河東岸,陳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背水而戰的漢軍,個個如同殺紅了眼的野獸,迎著趙軍沖了過來,在空闊的場地上進行了一場殊死之戰。

就在陳余忙著應付眼前的韓信之時,埋伏側翼的二千漢軍舉著紅旗沖進了防守空虛的趙營,拔掉趙軍全部的旗幟,插起了兩千面紅旗。

前踫硬敵,後失老巢。趙軍瓦解了,隊伍大亂,士兵潰逃。最終結果是韓信大破趙軍,俘虜趙歇,斬殺陳余。

韓信定趙之戰,亦稱井陘之戰,是又一次軍事史上的奇跡,這次奇跡的創造者,也得以躋身軍神的行列。此戰,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

戰斗已近收尾,不過還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這個人就是李左車。

大破趙軍後,韓信傳令軍中不準殺死李左車,必須抓活的,重賞千金。他給李左車標上了這麼個價碼後,廣大漢軍同志們徹底激動了,別的活先不干,專找李左車,不要死的專要活的。在這一倡導下,東奔西逃的李左車沒能逃出韓信的手掌心,最終被捆成個粽子送到了韓大將軍的面前。

然而當李大粽子被送到韓信跟前時,奇跡發生了,韓信慌忙親自過來為其松綁,並禮讓上座,以師待之,讓身旁將領很是納悶,也讓李左車很是吃驚。在這里,這個敗軍之將,才真正找到了發揮他價值的機會。

abcdefgabcdefg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兩漢紀實最新章節 | 兩漢紀實全文閱讀 | 兩漢紀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