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紀實 第八章 紅霞萬里—(十四)易儲風波(七)

作者 ︰ 閑雲漫關

(123456789)(123456789)張良又一次要冒泡了,在這里我覺得還是應該多說些關于他的事情,因為一直以來還沒有專門對他進行介紹,在此,我感覺應該抖開包袱了,不然的話很難理解他此時的行為。123456789123456789

張良一輩子不少鬧騰,刺殺秦始皇、佐策入關、智斗鴻門、下邑奇謀、虛撫韓信、勸都關中……每次建策都精彩絕倫,也讓劉邦收益頗豐,可見張仁兄的確不同凡響。

按理說,這種人應該是精力充沛,愛湊熱鬧,難耐寂寞的人。而張良卻恰恰相反,這個人平時很安靜,沉思的時間多,說話的時間少。並且這個人長的像個女人(畫像為證),身體素質還不是多好,史書記載「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以後,張仁兄就以多病為托詞,閉門不出,穿上道袍,當起了道士;甚至在家里架了個小鍋爐,搞起了冶金技術,專業術語叫「煉丹」。

也許大家會覺得很可惜,這麼聰明的頭腦不用來抓經濟、搞建設,偏偏要步秦始皇的後塵,搞什麼冶金技術,搗鼓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而這正是張良的高明之處。早在楚漢爭鋒接近尾聲之時,這位仁兄就開始籌劃自己的退路,從那時他就開始分步實施自己的保命計劃。的確,他是應該好好籌劃籌劃的。123456789

劉邦稱帝後,封張良為留侯,食邑不祥。123456789不過據史料記載,劉邦當初很慷慨地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而張良很謙虛,說︰「當初和皇上在留地相遇,就把留地封給我足矣,再大的我就不敢要了張良這一謙虛,劉邦就慨然應允,一點也沒覺得不好意思。

這個「留地」並不是什麼好地方,食邑也是最低,前邊提到過的侯爺們的食邑幾乎都遠在他的之上。同樣是漢初三杰,蕭何食邑排名第一,而張良卻身居榜尾,這讓後人費解。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漢初三杰之一竟然淪落到這等地步,也許你會為張良鳴不平。在過往許多重要決策中,張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什麼只得到這樣的待遇?而劉邦為何會有這種態度?

其實想想,就會發現這個問題不難解釋。劉邦實際上是一個本土觀念很強的人,蕭何是自己的老鄉,也是最早跟隨自己鬧革命的嫡系,自然封賞頗厚。而張良畢竟是個外來戶,雖說過往的日子里相處的比較密切,可和蕭何比起來還是有些疏遠,現在革命成功了,自然就會分出個三六九。

更為重要的是,蕭何這些年來只知埋頭干活,不搶風頭,這樣的人劉邦很放心。而張良則不然,因為他對事情的判斷比劉邦還準確!

從西進關中開始,劉邦想到的,張良也想到了;劉邦沒有想到的,他張良還是想到了。123456789123456789換你當老大,會允許這樣的一個人待在身邊嗎?並且張良想到的並不是什麼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變,用來搞陰謀政變很合適,誰知道他以後會不會用這些東西對付自己?

講到此,劉邦的態度大家就可以理解了。當然,上邊我們講到的東西,張良自己也想到了,他真是個實實在在的高人。與其等著讓劉邦給自己穿小鞋,還不如大方一點,不去染指那些身外之物,老老實實待在家更為安全。更為高明的是把「留地」這個倆人相識的見證地作為自己的封賞,時不時還能提醒一下倆人過去的感情,算是上了道雙保險。

張良實在太聰明了。

不過這似乎還不夠,做完這一切後,張良來了個成功的轉型,從積極進取謀臣直接轉身為與世無爭的道士,真可謂煞費苦心。

自從張良當上道士後,恪守「疏不間親」的辦事宗旨,在漢初劉邦剪除異姓王的斗爭中,極少謀劃,也極少參與,更別說去參加皇室的明爭暗斗。

這次廷議的通知下發給他後,他當時就知道劉邦是要干什麼,因此立刻上書,請了個「病假」,繼續躲在家里搞冶煉。宮廷內爭的如火如荼,而張良卻在家煙燻火燎。

然而,這一次坐不住了,因為呂雉想起了他。

自從廷議過後,呂雉慌了神,到此時她也無奈了。她心里很清楚,廷議中大臣們的諍諫根本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劉邦換太子的想法依然很強烈,也很頑固,這讓他不知所措。就在萬般無奈之時,在別人的提議下,呂雉想起了鑽在家里煉丹的張良。

隨即,呂雉打發哥哥呂澤跑去請張良出來說話。而張良正一門心思明哲保身,不願意露頭。

呂澤跑了一趟,無果而回;再跑一趟,仍然兩手空空。幾趟跑下來,腿都跑短了一大截,還是一無所獲。

最後逼的呂澤萬般無奈,干脆搬到張家里住了下來,不走了。張良吃飯他看著,張良如廁他跟著,張良煉丹他陪著……最終在呂澤的軟磨硬泡下,張良還是就範了。

「此事難以口舌相爭。天下有四人,皇上征召而不至,義不為漢臣。今公若能讓太子以誠相請而出山輔佐,必能一助接著,張良說出了這四個人的名字。

關于這四個人,史書送給他們一個稱號——「商山四皓」,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此時都80有余,眉皓發白。劉邦久聞四皓的大名,曾請他們出山為官,而被拒絕。

要說他們拒絕劉邦是合情合理的,都80多了,還出來干什麼啊?人到70就「古來稀」了,80多的老大爺還出來起早貪黑干活?圖個啥呀。

要說劉邦並不是要讓他們出來干活,他們所代表的是兩種身份︰一代表士子,也就是天下文化人的身份,80多歲的老博士為我所用,听起來就覺得有面子;二是代表「宗長」,古時候人的平均年齡都不長,而把這幾個老頭往人前一擺,大有神仙下凡的感覺,很有面子。因此劉邦三番五次相請,不過這幾個老頭很不給他面子,干脆隱居商山,不再露頭。

而這一次,呂雉準備干成這件事。

具體請的過程我不敢胡講,因為史料沒有記載。但結果寫的很清楚,呂澤用他那軟磨硬泡的功夫,硬是把這四個老頭請下了山。他成功了,看來呂澤搞這種事情還是很有一套的。

這四個人下山後,也沒什麼具體事,就是太子有什麼公共活動時,四個老頭陪著出去溜達溜達,剩下的時間就是吃飯閑聊,一天到晚啥也沒干。可事實證明,這幾個老頭還真是有用,因為他們為平息這場「易儲風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過在他們起到作用之前,又有大事發生了,具體說來就是有人造反。abcdefgabcdefg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兩漢紀實最新章節 | 兩漢紀實全文閱讀 | 兩漢紀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