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志1︰雙龍記 第26章 陰陽五行論(1)

作者 ︰ 青斗

在楊開對藥物基本熟悉和記熟了幾百首藥方後,林芳開始了著重對楊開在醫理上的教習。且在母子問答之間,彼此感悟。

楊開問道︰"娘,這陰陽之義何解?"

林芳讀遍諸子百家,且用功尤深,又得了闡釋醫道精義的《大醫要術》,更是別有體會,于是說道︰"明陰陽之義,先明道。道者,理也。世界之起始,是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出而萬物成。道也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兩儀和二,便是由道而化生的陰陽,萬事萬物都具有的兩面屬性。道生萬物,陰**之。世間所謂的修道得道,以及你現在習悟的醫道,無不在是求得那個最本始的道理。這個道字,在不同的學說中又有不同的叫法。釋家稱佛。佛是追求智慧的意思,也是求得道的本義,明了事物的本源。佛家講空生萬物,萬物皆空。空是什麼?就是那個無極,就是道。佛家不講陰陽,直指本義,奔那個空去了。道者,亦佛亦上帝!萬物一理,便是如此了。萬物從哪里來?就是這個道化生來的。你外公外婆信奉佛法,卻始終參悟不了這個空是什麼意思,所以也得不了那個道去。那些道行淺的出家人也莫不如此。"

楊開點頭道︰"道理道理,原就是事物最本始的那個道理!"

林芳應道"不錯,就是這個道理。道明白了,再說陰陽。《內經素問》已是說得明白。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道生化萬物之際,由陰陽開始,是造化之源,變化之端,神明始生。所以萬事萬物便都具有了兩面性。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有日月,地有男女,物有兩端。陰靜陽躁,陰殺陽藏。陽化氣,陰成形。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擴展無窮。陰陽之道,相互制約,相互消長,相互轉化,在乎平衡,是謂"陰平陽秘"。又互根互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陽損及陰,陰損及陽。古之聖賢定以陰陽之義,概括了天地萬物最本始的道理和變化的法則,縱使後世之人有了對自然萬物新的理解和用了新的詞語來表明,也自沒有陰陽這二字說得明白。五行之義亦然!"

楊開道︰"陰陽之義既然涵蓋了自然萬物本始的道理和變化的法則,後世之人何以又再換了其它的詞語來表明,豈不麻煩?"

林芳笑道︰"陰陽之義太大了,後世之人不能全理解的,總要具體的劃分去。便自遠離了陰陽本義。原始的東西,對後世之人來說,可能就是落後的。逐本求末了!藥王孫思邈的《大醫要術》講的就是陰陽五行之道中醫道的奧妙-天人之道!"

楊開有所悟道︰"看來最原始的,才是最有道理的。也是最為人們忽略的,可惜了後世那些聰明人!所以《素問》里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林芳道︰"是啊!明陰陽之道,可掌生死之大事!諸般醫書你讀得也差不多了,就說說醫理中的陰陽罷。"

楊開道︰"醫者醫人,人與自然中的陰陽之道皆是一理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且如以陰陽為總綱的八綱辨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辨得陰陽,醫理雖是變化萬千,也是思之過半了。陰盛則陽病,陰盛則寒,寒者熱之。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熱者寒之。陰陽偏衰者,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陰陽互助而已。治法上當瀉其有余,補其不足。藥性中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寒、熱、溫、涼這"四氣"中,寒涼屬陰,溫熱屬陽。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升降浮沉中,升浮為陽,沉降為陰。如此以藥物相應治之,自可陰陽調合。"

"說得還不錯!"林芳點了一下頭,接著說道︰"再說說五行罷。《左傳》中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尚書》中說得更是明白"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所資生,是為人用"。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為了更加準確地認識和了解萬事萬物之性,在陰陽的基礎上,對自然萬物又劃分了五行的屬性。除了金木水火土具體物質的本身外,最重要的是指它更廣泛的五行之性。木性曲直,但凡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作用或事物,皆歸屬于木。火性炎上。但凡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皆歸屬于火。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但凡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皆歸屬于土。金曰從革,但凡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皆歸屬于金。水性潤下,但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皆歸屬于水。且記,這不是簡單的歸類,而是古代的聖賢們對我們這個世界中的萬事萬物之性的最為廣泛和精確的總結。"

"以方位論,日出東方為木,南方炎熱為火,日落于西方為金,北方寒冷為水,土載萬物居其中。自然的變化便是五行的生克制化,順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逆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類經圖翼》雲︰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也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闢如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如火克金,"我克"者為金;由于水克火,所以"克我"者為水。這是五行中正常的克制。異常的克制便是乘侮了。如木過于強盛,克土太過,稱"木乘土"。因其過于強盛,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

林芳隨後道︰"開兒,你且再說說五行與人體的關系罷。"

楊開道︰"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之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性炎熱,其性炎上。心陽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土性敦厚,生化萬物,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肺具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合金性,故以肺屬金。腎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腎屬水。"

林芳道︰"不僅如此,還要明白五行對應的六腑、五官、形體、情志、五聲、變動。再對應以自然界中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觸類旁通,將萬物中的陰陽五行收在心中,合以醫道,真的是可達大醫之道了。這是醫道的基礎,不可不知。"

林芳接著說道︰"陰陽五行是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最直接、最本始的方法。而古代的聖賢們為了世人能對這個世界認識得更加明白,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又具體的發明出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收盡了自然萬物的運化規律,直觀的表達出來。易家高手,卜卦之驗,是如鬼神之佔。然則,易者意也,幾人能解!雖然大道是相通的,也是天機難測,又有幾人之智能參悟得明白。《大醫習業》有雲︰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這些學問,都是探求天道的途徑,天道一解,醫道自通。"

楊開听到這里,說道︰"娘,若是直接明白了那個大道,也自一通百通了罷。"

林芳聞之一怔之下,笑道︰"開兒說得是呢!"想起昔日那個道士玄真子,倘若真帶了楊開去日後修真得了道,諸般術法,又習之何來。林芳不免生出了些許遺憾。

林芳講解了一番,最後問道︰"娘說的這些,你可是听得明白?"

楊開坐在那里,已是有些倦意,打了個哈欠道︰"明白,只是讓娘再理順一遍罷了。"

林芳聞之一笑道︰"明白就好!不為良相,但為良醫。即做良醫,必做大醫。大醫之極者,是為天醫!天上地下,將無病不治了!"

楊開困得雙眼已是睜不開了,嘟囔了一句道︰"娘,那個天醫孩兒可能做不來,就做成個神醫罷!"說完,再也堅持不住,倒頭睡去。

林芳見了,尤是心疼,搖頭苦笑一聲,為楊開蓋好了被子,這才掩門離去。

林芳回到臥室,楊文早已睡了。此時被林芳上床的動靜擾醒,一把摟過來,不願道︰"過了三更才回來,你這個師傅教得倒是辛苦,可忘了還有我這個丈夫嗎?"

林芳道︰"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一個小賬房也就做到天了,我可指望著開兒日後為我爭臉面呢!沒有個真正的師父領著學,自家不用盡了功夫哪里能成事的。況且書本上的東西自家都學不來,日後何以討教師父去。真正的師父,是教弟子書本之外的東西。"

楊文被妻子搶白了一回,不情願地"哼"了一聲,松開了手臂,倒于一邊睡去。

林芳輕微嘆息了一聲,依偎在楊文身邊,感覺對楊文實是有些愧疚。自夫婦二人成婚後懷上孩子以來,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楊開身上。並且自己也失去了部分本應該屬于夫婦之間的快樂時光。但是這一切並未令林芳感到後悔,自己在為楊家培養一個日後的醫中聖手,那才是最自豪的事情。七年的時間過去了,為了一個孩子還不可測的將來,終日教子習醫辨藥,一般人或早已松懈,激情不再。而對林芳來說,則是興趣愈大,因為她對自己,也是對楊開充滿了信心。

這日,楊開讀了一會醫書後,放下手中的書卷,站起身來慨嘆一聲道︰"遍視天下,皆是可憐之人!"

正在旁邊整理書籍的林芳聞之,抬頭訝道︰"我兒何出此言?"

楊開道︰"我看世人無論貴賤貧富,皆難逃生老病死,尤以病患之苦為甚,便是天大的富貴也換不得一條命去。說起來實是可憐!"

林芳笑道︰"我兒卻是有了大慈惻隱之心呢,行醫濟世之功德,先由此志開始。"

"娘!"楊開道︰"兒已經讀了這麼多的醫書了,何時才能為人診治病去?"

林芳道︰"生死是人之大事,多在醫家掌控之中,未精醫道,何敢言于診治病人。你父親對我說過,你爺爺生前是朝廷中太醫院中的太醫,曾有言︰若為醫者,必讀十年之書,臨三年之診,諳熟醫理,方可為人治病。你這才讀了幾年醫書,並且也剛剛初習診法。那般望、聞、問、切之術,不是從書里就能直接學來的。你現在尚小,且將諸般醫書讀透了再說罷。"

楊開道︰"娘,書里記載的那些名醫,多是師從良醫之後,才有所作為。孩兒如何能拜上一位良醫去?"

林芳道︰"我和你父已商量過了,待過幾年,諸般醫書讀得差不多了,再將診法多少領悟了些,必為你找一個師父的。否則書上的東西自家還未能弄明白,即便尋了個師父去,也只能教授你些無根的本事,日後成不得大家。以一方一術混得個清閑自在,不是娘的期望。莒縣一地暫無名醫,只有那家安順堂算是有點模樣,每日里能有幾個病人。且又不能將你送到外地去。所以,到時候你先去安順堂拜那郎中王成順為師。實際接觸些病人,將先前所學有個試武之地。幾年之後,再行為你另尋一位當世的名醫大家,以你的基礎,當不用十年八年長遠的去學了,有個三五年,只要那師父肯教你,他的畢生本事,你一定會習來的。這就是娘在懷你時準備和幼時就開始教習醫藥的好處。"

《大醫要術》載︰棄術論道,凡人不解;棄道論術,聖手難成!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醫林志1︰雙龍記最新章節 | 醫林志1︰雙龍記全文閱讀 | 醫林志1︰雙龍記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