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鐵血群英 漫說三國 十

作者 ︰ 北冥小漁

從滅蜀,到亡吳,中間隔了整整十六年。其間中華三國聯盟之歷史與游戲司馬昭既已攻滅蜀漢,豐功偉業無人可比,遂進位晉王。本來可以趁著滅蜀之勢,向東進攻吳國的,可是趕上「二士爭功」(鐘會字士季,鄧艾字士載),蜀中混亂,需要花功夫整頓,于是派使節交好東吳,用以麻痹對方。

東吳方面,蜀漢既滅,三分天下魏有其二,偷襲巴東的計劃又不成功,景帝孫休恐懼憂慮,竟然病死了。左典軍萬彧素來和烏程侯孫皓交好,就去和執政的張布、濮陽興套交情,說好話︰「不如就立孫皓吧?」張布等答應了,迎來了孫皓,也迎來了他們的災星。孫皓才登基,就老實不客氣,把這兩個家伙給宰掉了。

第二年,司馬昭也死了,享年五十四歲,其子司馬炎繼任為相國、晉王。十二月,司馬炎就象當年曹丕逼漢獻帝一樣,逼魏主禪位,降為陳留王,他建立晉朝。同年,孫皓遷都武昌。

兩個新皇帝隔長江對峙,司馬炎三十歲,孫皓二十四歲。北帝之比其父,就如曹丕之比曹操一樣,雖然遠遠不如,也還四平八穩,頗有心計。南方的孫皓則不同,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且讓咱們來看看他繼位以後干了些什麼吧(雖然難免因為成王敗寇,有後世的誣蔑和夸大,但這已經是信史時代了,不可能空穴來風的)——

孫皓于元興元年八月即位,才一個月,就把太後(孫休的皇後)貶為景皇後,而尊自己親身母親為太後(他倒是蠻有孝心的),把孫休幾個兒子都封了王。史書上說︰「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張布和濮陽興非常後悔,口出怨言,都被孫皓給砍了——那是十一月份,他登基才三個月而已。

第二年,改元甘露,因為有謠言說「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孫皓就遷都武昌,還派人挖掘荊州和山脈相連的各大臣及名門的墳墓,免得所謂王氣上沖。不久,永安山賊施但劫持他的弟弟、永安侯孫謙造反,一直打到建業邊上。這次叛亂被剿滅後,孫皓派了好幾百人,吹吹打打進入建業,于城中斬殺施但的妻子兒女,宣布說︰「天子以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應和謠言。

不錯,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度迷信的人,明明德政不修,偏相信祥瑞的出現——皇帝越相信這套,各地偽造和虛報祥瑞就越層出不窮。甘露的改元,就是因為有人謊稱在蔣陵有甘露下降的緣故。當年七月,孫皓逼死孫休的景皇後朱氏(天曉得為了什麼),又流放孫休的四個兒子去吳縣小城,才出發就突然下詔書,把兩個年齡大的,就路上砍掉了。

八月,武昌挖出一口寶鼎,遂改元寶鼎。十二月,回都建業,命令所有大臣的女兒,都需要先經皇帝挑選,才準出嫁。寶鼎二年,建造昭明宮,二千石以上官員都被命令入山督工伐木,耗費人力和財力資源無數。三年,進攻晉的江夏、襄陽、合肥等地,全都失敗了。

寶鼎四年,改元建衡。前此蜀漢滅亡的時候,東吳的交趾地區(今越南北部)主動歸降了魏國,孫皓即位後就屢屢發兵南征。建衡二年,又派大將李勖前往,因為道路不通暢,李勖斬殺向導官馮斐後退了回來,孫皓竟然听信佞臣何定的讒言,把李勖全家給宰了。何定風光一時,竟然可以調動地方部隊五千人,陪自己去夏口打獵……建衡三年,終于收復了交趾。因為據說有大批鳳凰(大概是雉雞)聚集在皇家花園中,所以第二年改元鳳凰。鳳凰元年,西陵督步闡降晉,被大將陸抗剿滅。右丞相、當初擁立孫皓的功臣萬彧大概受到良心譴責,憂憤而死。何定終于失寵,被砍了頭——孫皓認為這家伙簡直和張布一樣壞,所以給他改名叫何布。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孫皓喜歡大開殺戒,連自己的親信也不放過。第二年,他的愛妾派人到市場上強買東西,被司市中郎將陳聲繩之以法。陳聲本是孫皓的寵臣,可是他的魅力終究比不過美女的枕邊風——孫皓命令用燒紅的鋸子鋸斷陳聲腦袋,然後把尸體扔到四望山下去。

鳳凰三年,吳郡上報,挖到一塊方方正正的銀子,長一尺,寬三分,上面還刻有年月日,于是次年改元天冊。天冊二年七月,吳郡(怎麼又是吳郡?!)上奏,臨平湖自漢末壅塞,現在已經挖通了。老人們曾說︰「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並且于湖邊挖到一個石頭盒子,里面有塊青白色小石頭,長四寸,寬兩寸,上面刻有皇帝字樣。于是改元天璽。當年八月,鄱陽郡上奏,在歷陽山發現石頭的天然紋路組成文字︰「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同時,吳興郡報告說陽羨山有長十多丈的空心大石頭,名為石室,是空前的祥瑞。于是封禪陽羨,計劃明年改元天紀——這是孫皓最後一次改年號。

史書上還記載,孫皓喜歡大宴群臣——但這絕非好意。他在宴會上安插黃門郎十人,命令他們不許喝酒,要密切注意與宴官員的動向,凡喝醉了胡說八道的,看皇帝時候神態不夠恭敬的,一律報告上來,治罪。他**佳麗無數,可是出點小錯就會被殺死,尸體順著排水溝流出宮門。他寵信佞臣岑昏,擅殺大臣,還喜歡剝人臉皮,或者挖人眼珠。

大家看到了吧,就是這樣一個家伙,不亡國更待何時。北方的晉國久有南下之心,只為了鮮卑大人(首領)樹機能騷擾邊境,而暫時放孫皓一馬。孫皓還以為對方怕自己哪,明明民心大失、士無斗志、良將死光,還竟然听信巫師的話,以為自己「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庚子歲,指的是公元280年,即東吳天紀四年——是年,晉軍攻入建業。

從滅蜀,到亡吳,中間隔了整整十六年。其間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從滅蜀,到亡吳,中間隔了整整十六年。其間,晉用名將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羊祜對東吳采取懷柔政策,他去世以後,防區附近江陵的吳兵,竟然都痛哭哀悼。後來江陵地區在伐吳戰役中不戰自降,全是羊祜的功勞。

羊祜是一代名將,對應羊祜,吳有陸抗。許多三國題材的游戲中,都把後期人物參數設得偏弱,其實如羊祜、陸抗這些人,對比三國前期的名將,都毫不遜色。晉泰始十年(公元274年),陸抗去世。羊祜認為時機已到,遂于兩年後上書晉武帝司馬炎,請南伐東吳。又過了兩年,羊祜去世,伐吳大任,落到了杜預肩上。

杜預是一代奇才,軍事、政治、文學,乃至科技,無不精通。他代羊祜都督荊州以後,直接參與策劃南征之役。前此的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益州刺史王濬已經停止在防區軍屯,而大規模建造舟艦,訓練水軍,準備順江直下,搗敵月復心了。于是,司馬炎布置了六路伐吳之策︰

第一路,鎮軍將軍、瑯琊王司馬出涂中,以牽制建業方面之敵軍。

第二路,安東將軍王渾出蕪湖,以監視建業方面之敵軍。

第三路,建威將軍王戎進取武昌。

第四路,平南將軍胡奮進取夏口。

第五路,鎮南大將軍杜預直下江陵。

第六路,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從四川沿江東下。

王濬的水軍,在建平以西受杜預節制,以東受王渾節制,並前兩路,會攻建業。六路總兵力二十多萬,另以賈充為大都督,楊濟副之,屯扎在項城,作為總的策應。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杜預自襄陽向江陵推進,王渾自壽春向橫江推進,一邊倒的戰斗正式打響了……(十七)三國終焉,英雄何處

名將王濬,率領他苦心操練的水軍,一路東下,取單陽、克西陵、荊門、夷道,勢如破竹。同時,在荊州的杜預,派牙將周旨率奇兵八百夜渡長江,偷襲樂鄉,並在巴山上多插旗幟,點起篝火,迷惑敵軍,以策應王濬。果然,吳都督孫歆被王濬打敗,退回樂鄉城中的時候,被周旨等化妝混入敗軍中,擒獲孫歆並搶了城池。

杜預進攻江陵,守軍不戰而降,王濬又打敗並且砍掉了東吳水軍都督陸景,于是西部荊州和南方交、廣各地,全都望風歸順。至此,杜預的任務基本完成,他開始安撫新降地區,而讓王濬繼續東下,歸王渾統轄,合圍建業。戰役的第一階段至此勝利結束。

戰役的第二階段,首先由王濬、王戎、胡奮部合攻夏口、武昌,吳江夏太守劉郎率領部下投降開始。孫皓得到消息,派丞相張悌,帶領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和副軍師諸葛靚等,統帥三萬兵馬前來迎戰。走到牛渚,沈瑩反對繼續前進。他認為敵眾我寡,不如堅守待戰,如果取勝,失去的土地還有可能奪回來,現在渡江和敵人主力決戰,勝算實在微乎其微。可是張悌不同意,他說︰「現在士氣低迷,如果眼睜睜看敵人打到此處,部隊一定會潰散的,只有奮力向前,于中途攔擊敵人。大不了為國戰死,有什麼好怕的?!如果因為士卒潰散而被敵人俘虜,連個戰死的也沒有,那有多屈辱啊!」

嗚呼,連吳軍主將都泄了氣了,只想送死以表忠心,這仗還有什麼打贏的希望啊!

于是渡過長江,在楊荷包圍了王渾的部將張喬。張喬手下只有七千人,沒有辦法,只好閉寨請降。諸葛靚建議把他們全部殺光,說︰「這些家伙是因為救兵不到,所以詐降,不是真心的,留著他們很危險可是張悌認為殺降不詳,否決了他的建議(這個白痴丞相,完全不懂打仗嘛)。

吳軍繼續前進,終于和晉揚州刺史周浚部遭遇了。周浚兵力略少于敵人,暫時采取決戰防御態勢。沈瑩親自指揮精銳五千沖鋒,連沖三次都無法予敵以重創,只好後退。晉將薛勝、蔣班趁機左右掩殺,吳兵全線崩潰。這個時候,詐降的張喬出現了——你不是放過我嗎?可是我偏不能放過你,吳人一個也休想活著回去。張喬截斷了吳軍的退路,致使其在版橋覆滅。張悌終于求仁得仁,遂了自己的心願——戰死了。

東吳主力既然已被消滅,攻克建業,只是遲早的事情。但是這個時候,晉軍內部出了一點小問題。賈充是名義上的總指揮,但是遠在項城(今山東省地界),根本無法統合前線各將;杜預是一線總帥,但是已經完成自己的工作,把任務交卸給王渾了;而王渾憑威望、資歷都比不上王濬,自己也納悶︰「他王濬千里長驅,立功無數,突然跑過來說受我指揮,世上哪有這種道理?他會服從才奇怪哪!」司馬炎這樣布置,大概是怕鐘會造反的鬧劇重演,可是這就導致了前線將領各行其事,互不統屬,還互相爭功。

晉的揚州別駕何惲就因此勸王渾︰「敵軍主力已滅,不趁機直搗其老巢,更待何時?」王渾回答說︰「我的任務是在江北指揮,等王濬來了再合攻建業,怎麼好亂動?」何惲忿忿不平︰「好,功勞都是他王濬的,咱們明明逮著機會,動也不能動,這個太窩囊了吧!」

回頭再說王濬,他率領水陸大軍八萬東下。孫皓派游擊將軍張象統水軍萬人抵御,結果張象才看到晉軍旗幟,就投降了。消息傳來,建業城中亂成一團,孫皓一百多個親信攔住他磕頭,說︰「國家鬧到這種局面,都是岑昏不好,懇請陛下宰了岑昏,以謝天下!」孫皓沒有辦法,只好砍了岑昏。可是孫皓不是昏君,而是暴君,他如果不完蛋,岑昏遲早和何定、陳聲一個下場,這時候殺不殺的意義不大。何況,只要這個狂暴天子當政,就算死了岑昏,還會有張昏、李昏什麼更昏的家伙出現——根子不除,國家無望。

這時候,有個白痴陶濬突然出現在驚惶失措的孫皓面前,吹牛說剛從武昌回來,有本事破敵。孫皓象看到救命稻草一樣,一把揪住,向他求計。陶濬輕松地回答︰「四川的船從來就小,陛下只要給我兩萬兵馬,我坐大船去,就可以把他們打敗這完全是想當然,王濬在四川造船、訓練水軍那麼多年,哪可能用小船來進攻長江下游?陶濬是白痴,孫皓撥給他的兩萬兵將可不是白痴,出征的當晚就逃散一空——至于那個白痴的下場,可惜史無所載。可惜!王濬的大樓船越來越近,王渾終于坐不住了,和司馬一起向建業進軍。東吳方面,光祿勛薛瑩、中書令胡沖看到了敵軍諸路間的矛盾,向孫皓獻計,讓他同時寫降書給王濬、王渾及司馬,以使這矛盾尖銳化,或許可以混水模魚。這確是一條妙計,孫皓照辦了,可他沒有料到,王濬的進軍速度有這麼快,已經到了距離建業才五十里的三山。王渾收到降表,馬上寫信給王濬,要求他前來商議合攻建業的事宜。可是王濬卻命令各船高揚風帆︰「啊呀,不好,風太順了,不方便停泊!」沒理主將的茬兒,直接殺入建業城中。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一時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東吳終于滅亡了,三國時代也終于結束了。

當初蜀漢滅亡的時候,劉禪被接到洛陽,封為安樂公;現在孫皓投降,也被接到洛陽,封為歸命侯。這兩個亡國皇帝,各有一段軼聞流傳後世,從中頗可以體現其性格。

據說,某次司馬昭召開宴會,劉禪和臣子郤正等也都參加了。宴會上表演了四川風格的舞蹈,劉禪看得很高興。司馬昭就問他︰「你想念蜀地嗎?」劉禪高高興興地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宴會到一半,趁著昔日主子上廁所的時候,郤正跟出來勸告︰「您怎麼能這樣回答呢?司馬公如果再問類似問題,您一定要回答說︰‘蜀地是我的故鄉,父母的墳墓都在那里,我無時無刻不想著回去。’這樣,也許他會放咱們回家哪

郤正是政治白痴,劉禪要真的這麼回答司馬昭的問話,腦袋非搬家不可!可是也奇怪,等劉禪回到座位上,司馬昭竟然把問過的問題又問了一遍,而劉禪果然照郤正的教導講了以上的話,腦袋卻並沒有搬家。為什麼呢?原來劉禪是沾了口水當眼淚說的話,假到不能再假,司馬昭看出來了,反問︰「這話莫非是郤正教你的?」劉禪大為驚訝︰「是啊是啊,您怎麼猜到的?」

司馬昭悄悄對身邊的賈充說︰「這種笨蛋,就算諸葛亮還活著,都無法輔佐好他,何況姜維?」可是平心而論,劉禪未必是笨蛋,他這種半似真半似戲的表現,恰好讓司馬昭放松了對他的警惕,不再起殺心,這才得以安享晚年。如果餿肥凳瞧潯疽獾幕埃??揉s正可不知道聰明了多少倍哪!

終究,他只是懶得上朝,喜歡玩女人,外加耳根子有點軟而已,不能做合格的皇帝的,未必就一定是白痴笨蛋。

孫皓的軼聞要短得多。他到洛陽以後,司馬炎問他︰「听說你喜歡剝人臉皮,是為了什麼?」那個暴君老實不客氣地回答︰「因為現在人臉皮都太厚這才是真正的暴君,明明殘忍刻毒,無所不為,還要給自己找理由,讓自己也希望讓天下人都認為自己做得對。就象羅馬暴君尼祿臨死前還慨嘆「一個多麼偉大的藝術家就要死了啊」一樣。

三國終焉,英雄何在?想當初劉備和孫堅父子是何等的英勇,誰能想到他們的子孫如此廢物!至于大英雄曹操的子孫,就更不知道何處去了也。其實司馬氏也一樣,司馬懿父子三人,陰狠狡黠,不算英雄,也算是一代奸雄,可是傳到司馬炎這里就大打折扣,到了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更是歷史上少有的弱智皇帝(真正腦殼不好使,不是夸大形容)。才統一中原,司馬炎就沉迷于酒色,大權旁落到後黨楊駿手中,亂世的結束是短暫的,「五胡亂華」的東晉十六國時代,即將展開。

延續了整整六十年(從漢末開始算則近百年)的三國時代,大幕緩緩落下,這在政治上、經濟上,甚至軍事上都算中國歷史洪流中著名轉型期的時代,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或者可笑可憫的故事。今日我們重來憑吊,「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鐵血群英最新章節 | 三國之鐵血群英全文閱讀 | 三國之鐵血群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