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鐵血群英 漫說三國 九

作者 ︰ 北冥小漁

《三國演義》自諸葛亮死了以後,故事就變得非常簡單,大概是因為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念的明君賢相都化作塵土了,寫起來也就索然無味。其實這段歷史還是蠻精彩的。不過亂世才出英雄,魏蜀吳三國內部相對平穩以後,卻出現了一大批養尊處優的白痴或者惡棍,看了讓人起急,更讓人惡心。咱們就先從惡棍輪流當道的吳國開始說起吧。

孫權去世的時候,把兒子托付給了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和侍中孫峻。歷史將證明孫權老眼昏花,找來的全是一票禽獸。首先是孫弘,他和諸葛恪素來不睦,孫權尸體還沒有涼,就打算發動政變,干掉諸葛恪。可惜陰謀敗露,自己先掉了腦袋。

其次是諸葛恪,他仗著老子諸葛瑾的威名,又帶領丁奉等人打敗了魏軍,威信呈直線上升,這個得意啊,腦子一熱,想要北伐中原。世傳諸葛亮兩篇《出師表》,第二篇(《後出師表》),史學界對其真實性一直存疑,有一派認為就是諸葛恪為了給自己北伐編理由和造輿論,而故意偽造的。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他終于不顧眾人的反對,領兵包圍了合肥新城。

一連幾個月,城池都不能攻克,士卒疲勞,加上大熱天喝水不干淨,月復瀉和腳氣諸病齊犯,死亡無數。各營軍官來報說兵力不足,無法繼續進攻,諸葛恪認為他們是在故意搪塞,拔劍就要砍人,結果誰都不敢再把真實情況告訴他了。諸葛恪這種家伙,越是失敗,就越是脾氣大,還遷怒他人。將軍朱異說了幾句怪話,立刻就被解職;都尉蔡林苦勸他不听,干脆投降魏國去了。魏國從蔡林這里得到吳軍的真實情報,大喜過望,立刻派發救兵。諸葛恪被迫後撤。

本來這樣已經很丟臉了,諸葛恪還嫌自己名聲臭得不夠快。一路上傷兵哀號,他竟然和沒看見一樣,神情坦然自若。離開合肥,他先去長江上某小島住了一個月避暑,又計劃在潯陽置辦田產。朝廷屢次發詔,催著回師,他才緩緩而退。這樣的怡然自得,仿佛費。

回到建業,他還沒完沒了。先是責罵中書令孫嘿︰「你們怎麼敢草擬詔書,反復給我下退兵命令?!」又把各衙門的官員來個大換血,皇帝的禁衛部隊,也全都換上自己的親信。然後整備糧草,打算再度北伐。

這一來,大家可全都急了。第三個禽獸孫峻因此登場。孫峻和吳主孫亮合謀,打算趁請諸葛恪吃飯的機會,把他宰了拉倒。散騎常侍張約、朱恩了解到部分內情,悄悄透露給諸葛恪。諸葛恪才走到宴會廳門口得到的消息,掉頭就準備離開,正巧撞上太常滕胤。滕胤是不知道這個陰謀的,可是間接當了幫凶,他對諸葛恪說︰「你大老遠回來,沒有拜見皇帝。今天皇帝開宴會請你,你都走到這里了怎麼能退出呢?身體不舒服嗎?多堅持一會兒吧諸葛恪也沒主意,心說我怕誰啊,多堅持一會兒就多堅持一會兒吧。結果這一堅持,堅持掉了他的小命。

孫峻一不作二不休,把諸葛一門全都宰了。諸葛恪的弟弟、公安督諸葛融是個公子,還不如他哥哥呢,一听說朝廷派兵來捉他,彷徨無計,連逃跑都不敢。最終吳兵圍住公安,他服毒自盡了事。可嘆虎父生了兩個犬子!

孫峻是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這一支遠房親戚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孫峻是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這一支遠房親戚本來就沒什麼號召力,加上他本人刻薄寡恩,雖然因為主謀宰了諸葛恪而執掌了政權,卻仍然威信不足。為了權力穩固,他一方面拉住太常滕胤,一方面大開殺戒,靠下刀子狠來讓大家都怕他。殺人不怕,你自己倒立身正一點啊。這小子可不,驕橫跋扈,甚至**宮幃,還和公主孫魯班(孫權步夫人生兩女,老大叫魯班,字大虎,老二叫魯育,字小虎——多麼詭異的名字!)私通。將軍孫儀等想要搞政變謀殺他,結果反而掉了腦袋。這一大案害死了許多人,包括魯班的妹妹魯育。

照孫峻這個樣子,又是第二個諸葛恪,可嘆他命太好,才三十八歲就病死了,把諸葛恪的命運轉嫁給了堂弟孫綝。孫綝時年二十八歲,比孫峻更加沒有威望,但是更加驕橫殘暴。驃騎將軍呂據听說這個小子掌握了國家大權,怒不可遏,聯絡滕胤,共討孫綝。孫綝還想象老哥一樣拉攏滕胤,一方面派文欽、劉纂、唐咨等領兵攻擊呂據,一方面封滕胤大司馬,讓他鎮守武昌,攻擊叛軍。滕胤不知道怎麼腦袋一昏,不但不接受孫綝的命令,反而宰了被派來勸他的左將軍華融和中書丞丁晏,公然勒兵對抗。當天晚上,有人勸滕胤攻擊皇宮蒼龍門,說各軍士兵一定會離開孫綝投奔大人您的——他孫綝算什麼東西!滕胤神色自若(又一個「從容」的傻瓜),拒不听從。他向手下士兵宣布︰「呂據將軍已經離京城很近啦,他一來咱們就總攻士兵們意氣風發。可是左等呂據不來,右等呂據不來(早就兵敗自殺了),等到天亮,等來了孫綝的大兵。于是滕胤戰死,家族被全部砍光。這是孫權的最後一個托孤重臣——除去孫峻,全都不得好死,而孫峻的下場,要落實在孫綝頭上。

孫綝除掉了所有政敵,大權獨攬,這個威風啊。正趕上吳主孫亮終于成人了,開始親問政事,孫綝就讓弟弟威遠將軍孫據負責蒼龍門的警戒,另外三個弟弟——武衛將軍孫恩、偏將軍孫干和長水校尉孫各自領兵,控制住了京城。孫亮小時候是很機靈的,就和諸葛恪小時候一樣,可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時氣憤,輕舉妄動,和公主孫魯班、太常全尚、將軍劉承密謀誅殺孫綝。事情敗露,黨羽全部被殺,吳國的第二任皇帝孫亮,竟然就遭到被廢的命運。

孫綝擁立瑯琊王孫休。孫休比起孫亮來稍微謹慎一點,他先屈與委蛇,然後和左將軍張布、老將丁奉等突然發動政變,擒住了孫綝。孫綝這下子威風掃地,只知道磕頭請求免死,一副熊樣。他哀告說︰「留我一條活路吧,我願意被流放到交州(今廣東,當時是蠻荒邊地)去孫休反問︰「你當初為什麼不流放呂據、滕胤,而要殺了他們呢?!」孫綝還存著一線希望︰「那麼,把我降格當奴隸也行啊孫休還是老一套︰「你當初為什麼不讓呂據、滕胤留下命當奴隸呢?!」

于是孫綝被殺,死時才二十八歲。孫休還讓人刨了孫峻的墳,並且恥于與此二人同宗,下詔稱他們為「故峻」、「故綝」,不讓他們再姓孫。孫休此舉,大快人心,可是接著,以濮陽興為丞相,和左將軍張布共執吳政——對于這次人事安排,史書上只寫了四個字︰「邦內失望」……

魏蜀吳三國的狀況截然不同。吳國是執政、皇帝來回換,死了一茬又一茬。蜀漢相對穩定,執政輪換,皇帝劉禪巋然不動,寵用宦官黃皓等,整天就知道在**嬉樂。魏國是司馬家族堅如磐石,皇帝廢了一個又一個,造反的人馬一撥又一撥,就是沒人能夠動搖他們的根本。

就在諸葛恪完蛋的第二年,司馬師殺中書令李豐和太常夏侯玄。這兩個人在當時名望很高,也多少有點實干能力,因為以前和曹爽走得太近,所以一直心存疑懼,得機會就密謀造司馬氏的反。司馬師可不是諸葛恪,听到一點風吹草動就先下手為強。因為這次事件牽涉到了皇室,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司馬師干脆廢了魏主曹芳,改立曹丕的另外一個孫子曹髦為帝。

楊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毌丘儉等人實在受不了司馬氏的專權了,在壽春起兵反叛。可是這兩個人的本事,連三國初期的二流將領都比不上,司馬師大兵開到,立刻土崩瓦解。毌丘儉戰死,文欽和兒子文鴦去投降了東吳。司馬師改派諸葛誕鎮守壽春——這是他一生中最錯誤的人事安排。

當年,司馬師就病死了,享年四十六歲。司馬昭接替了老哥的所有權力。司馬氏這父子三人,一個比一個狠,老奸巨猾,百代不遇——也是曹家倒楣,栽到他們手里了。到了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也就是孫綝被殺的前一年,司馬昭召諸葛誕入朝,諸葛誕不但不听,反而和他的前任一樣,起兵造反,並且向吳稱臣。老哥留下的膿瘡,要兄弟來醫治了。(十四)謝幕的鐘聲

諸葛誕的叛亂,規模之大,是三國時代罕見的。諸葛誕字公休,原和夏侯玄、鄧等人交好,也是崇尚浮夸清談的老祖宗之一。司馬師平定文欽、毌丘儉叛亂後,任命他為征東大將軍,鎮在淮南。他因為看到老朋友們一個個被殺,心中越來越是恐懼,天幸放虎歸山,不在司馬氏直接掌控之下,此時不預作準備,更待何時?于是招募了數千名死士,又借口東吳入侵,向朝廷要求加派十萬兵馬守備壽春。

司馬昭不是傻子,當然看得出諸葛誕的用心。于是,他召諸葛誕還朝,升任司空——這是一個民政高官,擺明了要剝奪他的兵權。按司馬昭的意思︰你是老人啦,我不想殺你,乖乖回來,讓你安享富貴的晚年。諸葛誕哪里敢回去,干脆就此起兵,又攻滅魏的揚州刺史樂綝(名將樂進之子)。他挾裹了淮南、淮北各郡的屯田兵十多萬,還有揚州兵四五萬,積聚了足夠一年的糧草,準備固守,以待東吳之援。

東吳的孫綝得到這個消息,喜不自勝,立刻派大將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還有前此降吳的文欽,統軍三萬前來接應。司馬昭一看這個不好,光靠前此派去的鎮南將軍王基無法解決問題,于是挾持魏主和太後,和他一起東征。魏軍兵力達到空前的二十六萬,浩浩蕩蕩,開往淮南。

吳軍突破重圍,殺入壽春城中,魏軍在外重重圍困。諸葛誕屢次想要突圍,都被堵了回來。孫綝又派大將朱異帶兵往援,被魏將州泰擊退,孫綝斬殺朱異。就這樣一圍圍了半年,先不說定下長期包圍計策的司馬昭如何厲害,他手下王基、陳騫、石苞、州泰、胡奮等也都是當時不錯的將領,只會空談的諸葛誕如何是對手?糧食越吃越少,救援越來越是無望,連心月復蔣班、焦彝等都爬城出去投降了,他諸葛誕還有什麼戲唱啊!

文欽出主意,把所有北方人都趕出去,只留吳人堅守,這樣可以節省糧草,諸葛誕不同意。兩人本來就有矛盾,一怒之下,諸葛誕把文欽給宰了。文欽的兒子文鴦、文虎出城投降,司馬昭讓他們到城邊去喊話︰「看,文欽的兒子都沒有被殺,你們還怕什麼?出城投降吧!」城中人心惶惶,魏軍趁機攻城,城中竟然不敢抵抗。諸葛誕帶領親兵突圍,被胡奮所斬,他手下數百人被一個一個殺掉,沒有一人肯投降——所謂死士,就是指這些人了吧。

壽春城破,吳將唐咨、王祚等都主動投降,淮南亂遂平。司馬氏的政權遭遇最大一次挑戰,在安然度過以後,變得更加穩固了。

對抗司馬氏篡權的最後一輪抵抗,直接皇帝。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主曹髦才二十歲,小年青的性格沖動,比孫亮還沉不住氣。他沒有按照傳統,搞一個宴會刺殺計劃,而是直接糾集了身邊的親信警衛、佣人等幾百號,鬧鬧哄哄、拉拉雜雜,各執武器,出雲龍門號稱要討伐司馬昭。這種舉動,和小孩玩鬧打架有什麼區別?

如果對方不是皇帝,司馬昭可能哈哈一笑,理都懶得理他。可惜曹髦終究還是皇帝,誰敢和皇帝當面放對?屯騎校尉司馬帶兵想攔,對方一吆喝,士兵就跑散了。曹髦最後踫到的殺他的劊子手,是司馬昭的第一親信、中護軍賈充。賈充是超級忠犬,只知有司馬公,不知有皇帝,竟然揮兵與其作戰。沒人擋還好,有正規軍上來了,這些警衛啊、佣人啊,呼啦一下全部逃光。留下皇帝孤家寡人的還那里揮劍哪,左沖右突,無人敢當——不是他武藝強,是他腦袋上那頂平天冠厲害。賈充手下有一對兄弟猛將,哥哥叫成倅,弟弟叫成濟,一起傻呆呆望著賈充︰「怎麼辦?」賈充這個氣啊︰「司馬公平日養著你們干嘛啊?到了緊急關頭,你們不上誰上?!」成濟是個愣頭青,一耿脖子︰「要死的要活的?」賈充也真夠狠︰「要死的!」

于是成濟沖將上去,當胸一槍,老實不客氣,把皇帝戳個透心涼。毫無政治斗爭經驗的少年天子曹髦,就此了帳。朝野震動,可是已經沒有人再敢對司馬氏說個「不」字了,只有尚書陳泰仗著是老臣,並且久鎮隴西,戰功赫赫,嚷嚷了一句︰「嚴懲凶手,殺掉賈充!」賈充是多好的一條狗啊,司馬昭怎麼舍得殺掉他?于是和陳泰討價還價︰「喂,不用這麼高吧?宰兩個低等級的家伙謝罪,你看如何?」沒想到陳泰一句話給頂了回來︰「只可能高,不可能低了!」意思說我沒要你司馬昭償命,已經夠給足你面子的了。司馬昭思前想後,還是舍不得賈充,就把成倅兄弟砍掉了為皇帝償命。然後,他又迎立十五歲的常道鄉公曹璜繼位為魏帝,不久,改名曹奐。天大的風波,到此煙消雲散。司馬昭的謀篡之意,大家至此也都看清楚了。所以有句諺語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司馬昭和他老子司馬懿一樣,都還不想自己動手,想當「周文王」。

交代完了吳、魏,再來看看西蜀。蜀漢自從費死掉以後,軍政系統就分割在不同人的手中。姜維當了大將軍,可是他的能力和願望,只有掌握軍事,學諸葛亮北伐中原,所以長年呆在漢中,不過問(也無能力過問)朝廷中的事情。

費還在的時候,姜維手中兵馬不多,就屢屢北進,結果都被堵了回來。對抗他的,是魏將郭淮——那是曹操在世時就領兵的老將,姜維小年輕,光經驗就不如他充足。

等到兵權在握,姜維迫不及待地再次北伐。費尸體還沒有涼呢,他就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包圍了魏的南安城。魏雍州刺史陳泰來救,姜維糧盡退兵。第二年再度出兵,魏狄道長李簡投降,姜維趁勝前進,包圍襄武,擊敗魏將徐質,但是本方大將張嶷也丟了性命,挫動銳氣,被迫撤退。

郭淮于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去世,陳泰代為征西將軍。演義中為了凸顯姜維,說郭淮是被他一箭射死的,那完全是虛構。其實姜郭斗兵,姜維往往束手縛腳,被克制得一愣一愣的。郭淮既死,姜維以為時機到了,再次北伐,在洮西遭遇魏的新任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是當時很有名的一位官僚,為人誠懇忠實,但是打仗完全是外行,被姜維殺得一敗涂地,差點全軍覆沒,退守狄道——魏與蜀交鋒,還從來沒敗得這麼慘過。

姜維團團包圍了狄道城。陳泰听說消息,急忙潛度高城嶺,出現在狄道南方。漢軍沒有料到敵人援兵來得這麼快,驚惶失措,才一交鋒就敗退了。陳泰解圍進入狄道,王經哭著告訴他︰「幸虧你速度快啊,城中糧草只夠十天吃的了……」

姜維夠背的,郭淮以後有陳泰,陳泰以後還有一個最厲害的鄧艾。他們未必比姜維強太多,但已經足夠讓他回回鎩羽而歸了。洮西大戰的第二年,姜維再出祁山,听說鄧艾已經有了防備,改向進攻南安,又被攔住了。他再次改變方向,東向上邽,終于遭遇鄧艾主力,雙方在段谷大戰,漢軍大敗。鄧艾斬將十數,殺死漢兵千余。

諸葛誕造反的時候,姜維出駱谷策應,又被鄧艾打了回來。這些年他幾乎年年北伐,比諸葛亮還要頻繁,但結果比諸葛亮還要糟糕。駱谷之戰後,他終于暫時安分了一段時間,到景耀五年(公元262年),才再次進攻魏的洮陽,並且再次被鄧艾打敗了。這時候漢國的政治環境已經變得非常糟糕,宦官黃皓當權,執政的董厥和諸葛瞻都無法匡正得失。姜維因為以前曾經勸後主殺掉黃皓,所以現在不敢回去成都,退往沓中屯田,尋機再起。

諸葛誕的叛亂,規模之大,是三國時代罕見的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姜維這一退,退得非常奇怪。漢中是四川的門戶,要防備曹魏南下,最好的防御區域應該是西起沔水,中經箕谷、褒中,東到子午谷口的這一線。研究一下以前的戰例︰張衛在陽平關(箕谷以西)抗拒曹操;諸葛亮于城固赤阪(褒中以東)嚴陣以待曹真;王平于興勢(赤阪以北)悍戰曹爽。都是在這一區域。而姜維呢?如果為了避禍,只要離開成都就行了,去漢中還是去沓中,沒什麼區別。如果為了屯田(也許沓中荒地比較多吧),大可不必大將軍親自到那麼偏的地方去指揮種地……

也許這和姜維改變了漢中防御策略有關。他認為魏延的「重門」戰略,只能攔住敵人,卻不能獲得更大利益,因此撤出漢中諸圍,只以重兵防衛漢城和樂城。他的意思,等敵人殺入漢中,就從漢、樂兩城出擊,堵住出口,讓他來得逃不得。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故意遠去沓中,作出漢中防務空虛的假象,以引誘敵人南下吧。

同樣的策略,興勢戰前,也有人向王平提出來過,結果被王平否決了。究竟哪一種方略更為正確呢?魏延、王平在天之靈都走運得很,因為對錯很快就要見分曉了(十五)二士爭功

司馬昭搞定了國內的事情,野心膨脹,開始計劃南下滅蜀。他的手下都反對,只有心月復參謀鐘會贊同。鐘會是名臣鐘繇的小兒子,和蜀漢的馬謖一樣,都是天才參謀(言下之意,直接一線指揮則頗為缺乏經驗)。于是司馬昭以鐘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策劃滅蜀之役。

這是魏景元四年,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青、徐、兗、豫、荊、揚諸州建造戰船,又命東吳降將唐咨造大海船,做出準備南征東吳的假象。但實際上,他使鄧艾統三萬軍進攻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統三萬軍直插武街、橋頭,隔斷姜維的東退之路,鐘會率領主力十多萬,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進攻。再以廷尉衛瓘為諸路監軍。

牙門將許儀在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結果跟在後面的鐘會還是因為一座木橋年久失修而差點墜馬。于是命斬許儀。鐘會沒有統領大兵團作戰的功績,大概怕被部下看不起,所以殺人立威——許儀是許的兒子,連他都給宰了,諸軍莫不驚恐,不敢再輕看鐘會了。

漢中駐軍遵從姜維的方略,紛紛後退,只以監軍王含、護軍蔣斌各五千人守備漢、樂二城。鐘會派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以萬人包圍兩城,自己繼續長驅直入。後主劉禪急派大將廖化、張翼等帶領主力北援,才走到劍閣,就听說漢中已經沒了——漢中天險,不到一個月就盡數丟失——只好據險而守。

這時候姜維在沓中和鄧艾對戰,屢受挫折。听說漢中出事,他趕緊月兌離接觸,東進救援。走到橋頭一看——不好,諸葛緒已經在這里了。于是他改走孔函谷,做出兜截諸葛緒後路的態勢。白痴諸葛緒一害怕,引軍後退,就把橋頭給讓出來了。姜維立刻通過橋頭,直下劍閣,和廖化等會合。這恐怕是姜維軍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條計策了,聲東擊西,攻其必救,調動敵軍,打開通路,真是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蜀道難行,又多天險關卡,漢軍阻住劍閣,鐘會無法繼續前進。所謂「兵貴勝,不貴久」,再對峙下去沒有絲毫好處,鐘會一籌莫展,準備退兵了。司馬昭苦心籌劃的伐蜀戰役,眼看就要失敗。鄧艾是一代將才,知道這次動用兵力太多,才得了一個漢中就回去,根本得不償失。戰爭對國家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未得大利就退兵,魏的國力、司馬昭的影響力,都會因此大打折扣。他反復苦思之下,提出了「偷襲陰平」之計。

鐘會認為此計過于冒險,不肯同意,于是鄧艾乃直接上書司馬昭,得到批準後,簡選精銳,前往陰平。本來他想和諸葛緒共同進兵的,可是諸葛緒認為自己堵截姜維的任務既然已經成為泡影,就應該直趨白水關,和鐘會合兵于劍閣之下,因此拒不接受命令。鄧艾沒辦法,只好孤軍深入。

從陰平南下,一路上山道險峻,鄧艾開山前進七百多里,糧草將盡,才到達江油。駐扎江油的漢軍,以為魏人從天而降,大為恐慌,全無戰意,守將馬邈出降。消息傳到成都,劉禪大驚,急命諸葛瞻北上防守涪城。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臨終的時候,向朝廷要求了幾塊薄田,讓兒子回家種地去,別出來做官。可是諸葛瞻不听,仗著老子的威風,在漢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的實際本領,比老子可差得太多了。當下到了涪城,尚書郎黃崇建議迅速進軍,把鄧艾攔在山地,尋機殲滅,可是諸葛瞻猶猶豫豫,行動遲緩(這點倒頗有乃父之風)。等到前軍被鄧艾擊破,他退守綿竹。鄧艾進軍綿竹城下,諸葛瞻仗著人多,出城與戰。鄧艾初戰不勝,鼓舞士兵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再度發起總攻,陣斬諸葛瞻、黃崇等。

劉禪嚇慌了。他一輩子在諸葛亮及其門生的庇護下做太平皇帝,現在那些先賢都死了,連諸葛亮的兒子都攔不住魏軍,還能去依靠誰?鄧艾的大軍才到雒城,劉禪就主動請降。據說當時成都城中還有數萬兵馬,夠一年食用的糧草,劉禪竟然守都沒守就出降了,真是廢物到了極點!

姜維等听說諸葛瞻戰敗的消息,放棄劍閣,退走到郪。這時候,劉禪的詔書也到了,要求各軍就地向魏人投降。姜維等拔刀斫石,憤恨不已,可是也沒有辦法。老窩已經被人端了,還有什麼搞頭啊。于是姜維向鐘會投降。當初伐蜀計劃才定下來,司馬昭的另一名親信、西曹屬邵悌就秘密對自己主子說︰「鐘會這個家伙素有野心,給他這麼多兵馬很危險啊,不如換人司馬昭笑了︰「因為只有鐘會贊成伐蜀,所以派他去,別人連信心都沒有,怎麼可能打勝呢?你放心好了,鐘會若有反意,他依靠誰?北方的將士都想著回家,沒有人會跟從他,而若蜀滅,蜀的舊將卒因為亡國而膽喪,也不會有什麼作為。他想造反,只是自取滅亡

現在既然蜀漢已經完蛋,鐘會在降將姜維的一力攛掇下,果然生了異心。他是伐蜀的主帥,可是偷渡陰平,最先進入成都的卻是鄧艾,想到回去以後鄧艾的功勞會在自己之上,心里非常不爽。正好鄧艾以「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為理由,進入成都後就自己拿主意,先斬後奏,不上報干了很多該干的事情。鐘會以此為借口,惡人先告狀,上書說鄧艾要造反。司馬昭立刻統兵向西進發。邵悌問他︰「鐘會的兵多鄧艾好多倍,干嘛不叫他就地擒拿鄧艾?主公你何必親自出動呢?」司馬昭笑了︰「你忘了自己先前對我說的話嗎?我這是防備鐘會,而非鄧艾。不過用人不疑,連賈充問我是否懷疑鐘會,我都沒把真實心思透露給他,你可千萬不要說出去啊

司馬昭真是一代奸雄,時勢、人心,全都牢牢掌握在他手中,鐘會怎麼跟他斗?可是鐘會偏不明戲,一方面請監軍衛瓘往成都收捕鄧艾,一方面又和姜維秘商,準備割據蜀中︰「我也要試著當劉備呀呸,你可比他劉備差遠了去了。

姜維這是一條非常狠毒的計策,他偷偷給劉禪寫信,說我此計如果成功,或許可以一舉除掉鄧艾和鐘會,恢復我大漢社稷。鐘會連自己身邊人的陰謀都看不透,怎麼能看透遠方司馬昭那極度深沉的心機?

衛瓘知道鐘會想要借刀殺人,自己明明兵少,去捉鄧艾,一個不慎就被對方砍掉了,正好坐實鄧艾的反心。于是他屯在成都城外,先寫信給各軍將領,宣布捉拿鄧艾的命令,聲明如敢從逆,一律夷滅三族。諸將都怕了,紛紛前來投效,于是大半夜的把鄧艾從床上揪起來,押上了囚車。

當初伐蜀計劃才定下來,司馬昭的另一名親信中華三國聯盟之歷史與游戲鐘會進入成都,正式開始他的反叛計劃。他的計劃是︰先發動政變,奪取四川,然後派姜維統兵五萬,出斜谷為前驅,他自己帶大軍隨後。第一站攻克長安,然後騎兵從陸路,步兵從水陸,自渭水順流而下,大概五天時間,步兵可以到達孟津,和騎兵在洛陽城下會師。「如此,天下定矣

天下定矣……說得可多簡單啊!現實要真的這麼簡單,天下早就一統了,根本輪不到他鐘會。要想完成這個空想計劃,首先就是要先控制四川,控制四川,首先就要先控制成都。姜維給他出了一條毒計,讓他以悼唁剛死掉的魏太後為借口,召集南北諸將齊會朝堂,當堂宣讀偽造的太後遺命,討伐司馬氏,有不從者,亂棒打死。其實按姜維的意思,他想打死的豈止是不從者,還包括所有魏將,甚至還包括鐘會本人。這條計策夠大膽的,但是也夠冒險。果然消息泄露,魏將合力殺死了鐘會和姜維。

成都城亂成了一鍋粥,魏軍互相火並,蜀漢的原大臣、將領也被亂兵殺掉好大一批。鄧艾的部屬趁機去追趕囚車,想要搶回鄧艾。衛瓘听到消息,大驚︰當初是我捉拿的鄧艾啊,他要是活著回來,我不是很危險嗎?于是派快馬搶先追上,砍下了鄧艾的首級。

在《三國志》中,鄧艾和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以及鐘會並列一傳,被歸為叛逆,真是冤枉。他或者有擅權的舉動,但是根本沒有叛逆的行為。可憐一代名將,就這樣隕滅了。

司馬昭派兒子司馬炎等率兵南下,很快平定了蜀地的混亂局面,並送劉禪到洛陽。蜀漢徹底滅亡了。三國時代,臨近終結。(十六)江東的夕陽殘照

所謂「三國時代」的終結,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呢?是263年鄧艾入成都,滅蜀漢?還是265年司馬炎篡魏,西晉建立?或者要延續到280年擒孫皓,滅東吳?一個時代終結的大幕羞羞答答,欲降還升,原因,也全在司馬氏身上。

蜀漢疆域上最後兩名歸降的地方官吏,是巴東太守羅憲,和建寧太守霍弋。羅憲歸降還沒幾天,魏人還沒來接收他的防區,突然發現大批東吳部隊向巴東方向移動。原來,魏軍入蜀的時候,作為盟友的東吳不但不來救援,反而想要混水模魚,延江直上,偷襲巴東。

羅憲這個氣啊︰「這些吳狗,比魏人還可惡!」關起城門,堅守不退。吳軍圍城數月都沒能攻下。終于,等來了魏國的援軍,吳軍被迫撤退。這次偷襲,既失了信義,丟了臉面,還寸土未得,真是有夠弱智的。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鐵血群英最新章節 | 三國之鐵血群英全文閱讀 | 三國之鐵血群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