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 第4章 補益氣血扶正固本,由內而外的健康動力(1)

作者 ︰ 靜濤

氣血是人體髒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又有賴于髒腑生理機能的正常。氣血精津,是人體內的重要物質成分,它們其實是相互聯系的。精可以轉化為氣、轉化為血,使氣血充盛,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旺盛。

養生就是養氣血,了解氣血才能更好養生

在《本草綱目》有「通十二經脈」之論,也就是說連接各髒腑而環繞人體的主要經絡為十二正經和任脈與督脈,它們是氣血流通全身的道路。經脈暢通、氣血暢通,人體平衡,也就是健康。

西醫說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而對于中醫來說,人體最需要的就是氣和血。可以說人體就是靠氣血在供養著,氣行血行,氣滯血淤。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就會健康長壽,否則人就容易得病。

「氣血」,中醫指人體內氣和血的統稱。中醫學認為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髒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無非是陰陽失衡所至,氣血循環不暢必然導致陰陽失衡,是百病產生的根源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髒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的病變。氣虛即髒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氣虛者癥狀為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血即流動于經脈中的紅色液體。血虛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指血少。血虛者癥狀為面色無華萎黃、皮膚干燥、毛發枯萎、指甲干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醫認為,氣可以推動血液運行,血可以運載氣,氣血相互滋生,氣虛則血少、血少則氣虛,故在中醫臨床上一般是氣血雙補(或稱為氣兩虛、氣血不足)。

「氣」字,在我們中國人的話語當中,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比如說我們說一個人生氣了,叫「怒氣沖天」;高興了叫「喜氣洋洋」;如果萎靡不振,叫「泄氣了」;如果精神抖擻,叫「神氣十足」,等等。「氣」字在《黃帝內經》當中,出現了3000多次,是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整個《黃帝內經》都在講這個「氣」。

氣是維持我們生命的活力的一種精微的物質。可是它和「精」這種精微的物質又不完全一樣。精是能看得見的,基本上呈液體,而氣是一種氣體的東西,是看不見的。氣既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質,又是人體各髒腑器官活動的能力。

氣的運行通道就是經絡。雖然「氣」是什麼、經絡是什麼,我們目前還說不清楚,但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我們可以通過修煉在身體上體會到、感覺到。

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津流濡潤、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是通過氣的作用來實現和維持的。總結一下,氣有五大作用。

第一,推動作用。氣可以推動經氣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激發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第二,溫煦作用。氣維持並調節著人體的正常體溫,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保證人體各髒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並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而不致凝滯、停聚。

第三,防御作用。氣具有抵御邪氣的作用。既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又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斗爭,把邪氣驅除出去。

第四,固攝作用。氣可以保持髒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並可統攝血液防止其溢于脈外,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以防遺精滑泄。

第五,氣化作用。氣化作用即通過氣的運動可使人體產生各種正常的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

實際上,氣化過程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人體各種各樣的氣人體身上到處都有「氣」,人一旦沒有氣,就「斷氣」了。

不管你是否會意識到它們,那些在你身體里運行的血液卻從未停止過奔流。血液能把從肺部獲得的氧氣和從小腸等消化器官吸收的各種營養成分運輸到大腦。當我們在思考或者閱讀時,大腦就在積極地活動著,消耗氧、糖等營養成分。

當然,通過血液得到氧和營養的不僅是大腦,全身所有的組織和細胞都要依靠血液才有活力。除此以外,血液還有各種各樣的功能,它能把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廢棄物運輸到腎髒,它能運送激素和擔任免疫功能的抗體,它還能傳遞熱量保持體溫……總之,血液承擔著維系生命的重要任務。

正因為血液有這麼多的功能,所以一旦流動受阻就會發生許多問題。常見的現象如肩膀酸痛、手腳冰涼等就是由血流不暢引起的。

如果某種原因使血液停止流動,情況就更加嚴重。例如發生凍傷時,如果不及時治療恢復血流,就會造成組織壞死。腦和心髒都是極為重要的髒器,其中的血管一旦出現毛病就會發生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結果可能會留下嚴重的殘疾,甚至造成死亡。

年輕在于流動,氣血淤滯不僅會加速人體衰老,而且容易使人臉上生斑。因此,想要保住年輕的容顏,就要注重活血化淤。那麼氣血為什麼會淤滯呢?

一般說來,血要在氣的推動下才能把血中的營養送達全身各處。一旦氣虛,血就會缺乏動力,從而導致血停于某處,或者運行不通暢,就會形成氣血淤滯。

氣血淤滯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氣血欲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必須始終處于一種運行狀態。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到達相應的髒腑組織,發揮其濡潤、滋養、推動的作用,所以氣血以流通為和。一旦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因氣血不能供養人體而發生各種病癥,同時人也很容易衰老。

怎樣才能預防氣血淤滯呢?比較關鍵的一點是要避免容易出現的一種惡性循環。人體中的垃圾越多,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又會因為體內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體衰老的原因所在。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做到以下三點︰減少體內的垃圾;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增加體內的氣血。

氣血精津,是人體內的重要物質成分,它們其實是相互聯系的。精可以轉化為氣、轉化為血,使氣血充盛,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旺盛。津液與氣血的關系也很密切,津液停滯不化,就會導致氣機阻滯;津液虧乏,造成血燥生熱,或血液流通欠暢引起血淤;津液丟失過多,也可能形成氣隨津液外泄,出現冷汗淋灕、四肢厥冷等癥。

養生就是養氣血。西醫說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而對于中醫來說,人體最需要的就是氣和血。可以說人體就是靠氣血在供養著,氣行血行,氣滯血淤。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就會健康長壽,否則人就容易得病。

中醫所推崇的阿膠、紅棗、當歸,留傳千古的四物湯等都是補血的;而氣功、太極拳、六字訣等都是用來調氣的,只要氣血和順,人體自然不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說,養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氣血。

而養氣血又分兩個方面︰一是補,通過睡眠、藥物和食物等方法來補充足夠的氣血,氣血充足是人體健康的基礎。二是運,光把氣血補足了不夠,還得把它們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否則還是徒勞無功。

這就相當于我們開工廠,先要投資(買藥物和食物),然後生產出成品(經過脾胃消化成氣血),然後再運輸出去(氣血運行),前面都是輔助工作,最後才是產生效益(身體健康)的關鍵。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說「氣血流通為貴」也是這個意思。如何補足氣血呢?現在的人物質條件充裕,第一方面也不用格外強調。反倒是第二方面一直以來被人們忽視,似乎吃進去了東西,就等于補充了營養,身體就健康了一樣。

其實不是這樣的,自然界的風寒燥火,人的喜怒哀樂,都會對氣血的運行產生影響,會干擾本來正常運行的氣血,使之偏離正常的軌道,從而導致髒腑得不到該有的滋潤而出現病變,所以中醫說「怒傷肝,恐傷腎」。

氣血見證五髒的健康,養生貴在氣血和暢

養生保健貴在氣血和暢,《本草綱目》謂︰「少量飲酒則和血行氣,……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現代醫學研究,經常大量飲酒可使血液中脂肪增多,尤其對心髒不利。

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不離氣血。《素問?調經論篇》指出︰「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血是人體髒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又有賴于髒腑生理機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髒腑發病必然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影響到髒腑。氣血的病理變化總是通過髒腑生理機能的異常而反映出來。由于氣與血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在病理情況下,氣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氣,其中尤以氣病及血為多見。

中醫重視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氣停滯不行則氣滯,津液停滯不行則痰濕,血停滯不行則成血瘀。七竅之靈,四肢之用,以及發得血而能生等,血運正常對于機體生理功能的維持是很重要的。中醫學認為,氣和血一陰一陽,互相依存,互相滋生。氣血與五髒的關系非常密切。

1.「心主血脈」。血液能運行于脈道之中,循環周身,須依賴心氣的推動。

2.「肝藏血」。人活動時血運于經脈以營養滋潤周身,人靜時則血歸與肝髒儲藏待用。

3.「脾生血」。脾胃攝取水谷之精微為血的源泉,又統攝血液運行脈中防止妄行。

4.「肺布血」。一是肺主氣,助心行血,為血行之動力。二是肺朝百脈,施氣布津于脈。三是吐故納新,保持血液清新,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天氣通于肺」。

5.「腎藏精,精化血」。腎中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熙、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腎是形成血液的重要髒器之一,故有「生血根本在于腎」之說。而血之精華又可化為腎精,故常精血並提。由此可見,氣血之病可及五髒,五髒又可及其氣血。

五髒病機五髒的陰陽、氣血,是全身陰陽、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髒的陰陽和氣血之間的關系是︰氣屬于陽,血屬于陰,氣和陽,均有溫煦和推動髒腑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陽與氣合稱為「陽氣」;血和陰,均有濡養和寧靜髒腑組織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陰與血合稱為「陰血」。

髒腑病機是疾病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髒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發生失調的內在機理。任何疾病的發生,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勢必導致生理功能紊亂而髒腑陰陽氣血失調。因此,髒腑失調的病機,在病機理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證論治的主要理論依據。

氣血失調的病機,同邪正盛衰,陰陽失調一樣,不僅是髒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疾病病機的基礎。

氣和血的關系極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而致氣血同病。氣對于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則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溢而出血。氣滯則血必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另一方面,血對于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作用,在血液虛虧和血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郁滯;血月兌,則氣無所依而月兌逸。氣血關系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月兌、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等幾方面。

如今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的心、腦、腎、血管病,常常和高凝血癥、高血糖、高血脂癥有很大關系。現代生物流變學告訴我們,人體血液的流動,血管和心髒的彈性,都與血液的流變性密切相關。高血脂癥病人的血液可以狀如乳脂,血流緩慢;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腦血管病,以及肺氣腫、肺心病等,其血黏稠度都比較高,循環阻力大,血流速度緩慢,導致微循環流量下降,所以這些病臨床上多表現有淤血癥候。

但是,從陰陽、氣血和各髒生理活動的關系來說,則陽和氣、陰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來說,髒腑的陰陽,代表著各髒生理活動的功能狀態,是興奮還是抑制,是上升或下降,還是發散或閉藏。髒腑的氣血,是各髒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不僅具有推動和溫煦各髒腑生理活動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重要的固攝作用。養生保健貴在氣血和暢,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遇事不怒︰中醫學明確指出︰「怒傷肝」,「多怒則百脈不定」。「氣逆不順,足以傷身」。《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大怒則行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其意是說,大怒可造成腦卒中而死亡。現代醫學認為,憤怒時機體處于一種應激狀態,使血壓升高,血糖分解加速,腎上腺素反射性地加速分泌,引起心動過速、氣促和焦慮不安。易怒可致高血壓、潰瘍病、風疹、心悸、失眠、腦血管意外、心源性猝死和各種精神病。凡是易怒者,要注意思想修養,不讓憤怒折磨自己,要善于自我控制,使憤怒情緒得以緩解。因此,若欲養生延年,切忌戒怒。

2、節飲食︰《養生論》說︰「飲食不節以生百病歷代醫家均認為飲食宜少不宜多,食少則脾胃易化,中氣轉運,氣血周流;食過多則脾胃損傷,氣血阻滯,對人體有害無益。所以「節食」對于保護腸胃很重要。

3、謹防墮墜損傷︰《靈樞?賊風》說︰「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血氣凝結……」,老人腿腳不夠靈活,稍有不慎,容易發生閃挫撲跌,再加上骨質松脆,墮墜撞傷後易致脈絡破損,出血致淤,故老年人活動時更應小心謹慎,防止墮落撞傷。

4、莫大量飲酒︰《本草綱目》謂︰「少量飲酒則和血行氣,……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現代醫學研究,經常大量飲酒可使血液中脂肪增多,尤其對心髒不利。

5、避寒暑︰《靈樞?癰疽》說︰「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寒邪內犯,損傷陽氣,血失氣溫,凝而留止,經絡不通,血流無路,橫溢脈外而出血。上了年紀的人,代謝低,循環差,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很敏感,應注意防寒避暑,及時增減衣服,以利氣血正常流通。

氣血「兩虛不容小窺,《本草》教你如何調補氣血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證。《本草綱目》中記載︰黨參、當歸、黃精、黃酒、熟地等藥材對補養氣血有突出功效。

虛癥在臨床上十分常見,老年多虛癥,久病多氣虛,其他如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不節、饑飽不調等,皆能導致虛癥。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

氣虛主要指肺脾氣虛,臨床表現為氣虛、氣短聲低、倦怠無力、面色晃白,頭暈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常用的方劑有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中益氣湯(黃 、黨參、白術、灸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這些方劑都是以補肺健脾的中藥為主而組成的。

血虛包括心血虛與肝血虛,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指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當歸補血湯(黃 、當歸)、歸脾湯(白術、茯苓、黃 、龍眼肉、酸棗仁、黨參、木香、灸甘草、當歸、遠志)等。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最新章節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全文閱讀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