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 第44章 天然仙草益養生,《本草》教你巧辯明星藥材之功效(2)

作者 ︰ 靜濤

鹿茸是關東三寶之一。主要有產于大興安嶺的馬鹿鹿茸和產于長白山的梅花鹿鹿茸,取自梅花鹿新生的沒有長成硬骨時的女敕角,因其營養豐富,藥效顯著,歷史上列為貢品。其中以梅花鹿茸品質最優。

鹿茸的藥用價值很高。中國最早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把它列為上品。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鹿茸可以「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慮損,耳聾目暗,眩暈慮痢

現代中醫學以鹿茸治療陽痿、遺精、肢冷、腰酸、膝軟,以及虛寒血崩、小兒發育不良等癥。鹿茸對慢性潰瘍不斂及陰性瘡腫內陷不起等癥,有補養精血、內托升舉的功效。堅持服用鹿茸,可延年益壽。

為此,我們從多個方面總結了鹿茸的作用︰

1.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鹿茸能增強副交感神經末梢的緊張性,促進恢復神經系統和改善神經、肌肉系統之功能,同時對交感神經亦有興奮作。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大劑量的鹿茸可降低血壓,使心髒收縮振幅變小,心率減慢,外周血管擴張。中等劑量能引起心髒收縮顯著增強,收縮幅度變大,心率加快,從而使心輸出量增加;鹿茸特別對已疲勞的心髒作用尤為顯著。

3.對性功能的影響

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漿睪酮濃度,又能使促黃體生成素(lh)濃度增加。因此,鹿茸對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礙,壯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縮癥的治療均有效;對治療女性更年期障礙效果良好。

4.鹿茸的強壯作用

鹿茸經制作提取的一種結晶體,就是鹿茸精,它是一種良好的全身強壯劑,能提高機體的工作能力,降低肌肉的疲勞度,對全身衰弱、久病後和疲勞者,該品均有一定的強壯作用。並對長期不能愈合的潰瘍和創口有很好的促進愈合作用。還可改善跌打損傷引起的頭痛、腰痛、關節痛、麻木等癥狀。鹿茸還能使血中的紅細胞、血色素和網狀紅細胞增多,促進紅細胞的再生,對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白細胞減少癥和慢性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當了解鹿茸的功效後,有些人可能就想到市場上去購買一點。但由于鹿茸價格比較貴,一不小就會買到假貨,如何識別真假鹿茸呢?對此,我們總結了識別鹿茸的方法。

1.真鹿茸體輕,質硬而脆,氣微腥,味咸。通常有一或兩個分枝,外皮紅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或棕黃色細茸毛,皮茸緊貼,不易剝離。鹿茸以粗壯、挺圓,頂端豐滿,毛細柔軟,色紅黃,皮色紅棕,有油潤光澤者為佳。鹿茸片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厘米左右,外皮紅棕色。鹿茸以體輕,斷面蜂窩狀,組織致密者為佳。

2.假鹿茸則是用動物毛皮包裹動物骨膠等仿造的。假鹿茸片也類似圓形,但厚薄不均,直徑1.5∼3.5厘米,外皮呈灰褐色,毛短。切斷面棕紫色,無蜂窩狀細孔,偶有圓點。外毛皮可剝離。另外,假鹿茸體重,質堅韌,不易切斷,氣淡,能溶于水,溶液呈混濁狀。

把鹿茸買來後,也會有人會問了,這樣的藥材怎麼吃呢?其實,鹿茸也可以與其它食物搭配出美味的佳肴來,下面就為你介紹幾種︰

鹿茸枸杞鮑魚湯

功效︰益精明目強身健體。

適用︰此炖品補血強身、益精明目。日常用此炖品佐膳,可補益身體,且補而不燥,可以防止視力早衰。如患血氣不足,肝腎虧損,頭暈眼花,精神疲乏,婦女月經不調,都可用此炖品作食療、男女適用。

原料︰鹿茸片20克,杞子40克,新鮮鮑魚1只,紅棗4枚。

做法︰大鮑魚1只去殼,去掉污穢,用水洗淨;切成片狀。鹿茸片和杞子用水漂洗。生姜和紅棗用水洗淨。生姜去皮切2片;紅棗去核。將全部材料放入炖盅內,加入涼開水,蓋上蓋,放入鍋內,隔水炖4小時,加入細鹽調味,就可以飲用。

鹿茸雞湯

功效︰強身健腦,對一般老人病神經衰弱和自律神經失調均有療效。

原料︰鹿茸1錢,雞肉1塊,油鹽酌量。

做法︰將女敕雞肉的翅膀肉洗淨用四杯水用慢火煮,水滾後去掉泡沫,煎至一半分量盛出清湯。鹿茸用一杯水煎至分量減半然後,倒入雞湯中再煮片刻,調味後飲用。

鹿茸水鴨湯

原料︰水鴨1只,鹿茸4——5片,姜3片,油鹽酌量。

功用︰凡老年人陽氣盡失,手腳冰冷,氣虛血弱,頭昏腳軟都適宜服用。

做法︰將水鴨剖開洗淨,去內髒。用適量的清水加姜片,水鴨與鹿茸同煮約3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地黃——養血安神治陰虛

地黃在古代就被醫學家所推崇,分生地與熟地。干燥後的地黃稱為生地,而加工蒸制後的稱為熟地。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輕身不老

地黃又名生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為鮮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並內部變黑,捏成團狀,為生地黃。如果把地黃加工蒸制後就是我們常說的熟地。

生地黃干燥塊根呈不規則的團塊或長圓形,中間膨大,長6至12厘米,直徑3至6厘米,有的細小長條狀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粘性,無臭,味微甜。以塊大,體重,斷面烏黑色者為佳。

地黃最早生長于咸陽一帶,後傳至各地。中國數省均有生產,但其最佳者為「懷地黃」。李時珍《本草綱目》︰「江浙壤地黃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機時力微;懷慶府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們都以「懷貨」為貴,產地因歷史上的懷慶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帶。

地黃產地很多,然而最優者今人唯以懷地黃為上。懷地黃的顯著特點是︰油性大,柔軟,皮細,內為黑褐色並有光澤,味微甜,尤其是斷面呈菊花心狀。懷地黃中又以溫縣產者尤佳。

地黃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利耳目、黑須發、通血脈」,確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了解地黃的知識後,也會有人會問了,這樣的藥材怎麼吃呢?其實,地黃也可以與其它食物搭配出美味的佳肴來,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品與蘿卜蔥白、韭白、薤白相克,最好不要搭配。

下面就為你介紹幾種地黃食單︰

生地黃粥

生地黃汁約50g(或用干地黃60g),粳米100g,生姜2片。用新鮮生地黃適量,洗淨後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黃汁約50g,或用干地黃60g,煎取濃汁。先用粳米加水煮粥,然後加入地黃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本方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適用于熱病後期,陰液耗傷、低熱不退、勞熱、骨蒸或高熱心煩、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生地黃粥屬清熱性藥粥,不宜長期食用。另外,服用生地粥時,忌與蔥白、韭白、薤白及蘿卜同食。

地黃棗仁粥

生地黃30g,酸棗仁30g,白米50g。先煮地黃、棗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時可加糖少許。此粥滋陰清熱,養心安神。凡因虛勞體弱而致骨蒸煩熱,羸瘦乏力,失眠多夢等癥,即可輔食此粥。

生地甘寒,滋陰清熱,棗仁甘酸養血安神,惟因其偏于滋補,故兼氣虛大便溏軟者不宜食。此方可作晚夜宵食之。

地黃酒

干地黃60g,白酒500g。先將地黃洗淨,泡入白酒內封固,浸至7天以上。該酒舒筋絡、養血脈,適用于陰血不足、筋脈失養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癥。

地黃味苦甘,性寒,有養陰清熱,涼血止血功效。可治陰虛發熱、煩躁消渴、骨蒸勞熱、血熱性出血等癥。此方每次飲1小盅,以晚臨睡前飲之為佳。

地黃飴糖炖雞

原料︰母雞一只(約重1000∼1500克),生地黃40克,飴糖110克,蔥、姜、鹽適量。

做法︰

(1)母雞宰殺後,去淨毛,除內髒,洗淨。生地黃切薄片,蔥切段,姜切小塊拍松。

(2)將生地黃、蔥、姜、鹽放入雞的月復腔內,再將飴糖灌入,然後用線、針縫合切口。

(3)鍋洗清,把雞胸脯朝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轉用文火炖熬,慢慢炖至雞酥爛。

此菜具有補虛勞蠃瘦、養陰潤肺、清熱涼血作用,可防治潮熱盜汗、心煩消渴、體弱消瘦等癥.

茯苓——健脾補中安心神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類球形卵狀橢圓形致不規則形,長10至30厘米或更長,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皺褶的皮殼,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

說起茯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特產茯苓餅那香甜的味道,其次還會想起茯苓酸女乃、茯苓酒。茯苓作為一味常見的中藥,在老百姓的心中已經慢慢地變成好吃的保健食品了,但是茯苓究竟有什麼藥用,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其實,茯苓是一種名貴真菌,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的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益胃、利水祛濕,寧心安神,可治脾虛、泄瀉、咳嗽、糖尿病、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還可抗腫瘤,提高機體免疫力。此外,常服茯苓還能養顏抗衰老。由于其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歷來為人們所喜食。醫家利用茯苓的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雙重性,在設計藥物處方或制成中成藥時,很多都將茯苓選入配伍。如六味地黃丸、八仙長壽丸、十全大補膏、七寶美髯丹、參苓白術散、逍遙散等都配有茯苓。

茯苓全身都是寶,黑色外皮部為「茯苓皮」,皮層下的赤色部分是「赤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為「白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就是「茯神」。茯神的作用偏于寧心安神,但是其寧神作用,主要在于健脾補中。習慣上寧神多用茯神,實際上茯苓同樣具有寧神作用。而茯苓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腫,治療水腫有良好的效果。

針對不同的病癥,茯苓的用法如下︰

1.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兩(去皮)、沉香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飯後服,人參湯送下。

2.虛滑遺精。用白茯苓二兩、縮砂仁一兩,共研為末,加鹽二錢,將瘦羊肉切薄片蘸藥炙熟吃,酒送下。

3.濁遺帶下(男子元陽虛損,精氣不固,小便下濁,余瀝常流,夢寐我驚,頻頻遺泄。婦人白帶)。用白茯苓(去皮)四兩,挖空一處,填入豬苓四錢半,煮開多次人,取出曬干,去掉豬苓,研為末,化黃蠟調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以尿清為度,忌米醋。此方名「威喜丸」。

4.小便頻多。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藥(去皮),在白礬水中漬過,焙干,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5.小便淋瀝不禁。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黃汁搗成膏調為丸子,如梧子在。每嚼一丸,空心服,鹽酒送下。

6.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兩、木香(煨)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紫蘇木瓜湯送下。

7.妊娠水腫,小便不利,惡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

茯苓雖然是一種藥,但它也可以做出美味的佳肴來,用它做菜,味道不但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茯苓能做的菜如下︰

當歸茯苓炖雞湯

當歸50克,茯苓20克,烏雞一只,生姜一塊,水適量,文火共炖,至肉爛湯濃時,調味裝盤即可食用。具有益氣健脾,寧心安神的作用。

栗子茯苓粥

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將茯苓洗淨入鍋,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時,棄渣留湯,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功效︰健脾益腎,利濕止瀉,適宜于小便不利、慢性腎炎者。

山藥茯苓肚

豬肚1只,茯苓100克,淮山藥100克,將豬肚洗淨,茯苓、淮山藥裝入豬肚內,淋上黃酒2匙,撒細鹽適量,扎緊口,入鍋內加水慢炖至肚子酥爛;將豬肚撈出剖開,倒出茯苓、山藥,冷卻後烘干,研末裝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取豬肚切片,適當調味後食用。功效︰補腎益胃,健脾滲濕,適宜于糖尿病患者。

荷葉茯苓粥

荷葉1張(干鮮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先將荷葉煎湯後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兩次食用。對感受暑熱所致的腦漲、胸悶、小便黃、濕熱瀉痢有較好的療效,對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神經衰弱都有療效。

此外,茯苓除了藥用價值和食療外,還能美容。茯苓一向被認為是美容上品,可以淨面、養顏,去除皮膚的黑斑和色素。《經驗後方》中記載,食用茯苓「至百日肌體潤澤,延年耐老,面若童顏」。《東坡雜記》亦記有服茯苓法,說食用茯苓有「顏如處子」的美容效果。《紅樓夢》第60回中還詳細介紹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女乃或滾開水將茯苓霜沖化、調勻,每天早晨起床後吃上一盅(淨含量約20克),其美容滋補的效力最好。《本草品匯精要》上記載,「白茯苓為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可見茯苓既能去黑、白面,又能牢牙、烏發,是女性美容養顏的佳品。

茯苓蜂蜜面膜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白蜂蜜30克。做法︰將蜂蜜與茯苓粉調成糊狀,晚上睡前敷臉,翌晨用清水洗去。

功效︰茯苓能化解黑斑瘢痕,與蜂蜜搭配使用,既能營養肌膚又能淡化色素。

杏仁茯苓敷

原料︰杏仁粉30g,茯苓粉10g,蓮子10g,面粉適量。做法︰將中藥材研為細末,再與面粉混合均勻,加入溫水調至稀稠適度,均勻敷于面部,20-30分鐘後用清水將臉冼淨。

功效︰光潔皮膚,延緩皮膚衰老。

銀玉面膜

原料︰白芷粉5克,白茯苓粉5克,銀耳粉5克。

做法︰將白芷粉和白茯苓粉、銀耳粉調成糊狀即成。晚睡時用此面膜敷臉,次日清晨洗去。連用1個月以上。

功效︰營養皮膚,淡化黑斑和疤痕。

杏仁——補肺潤腸止咳快

杏的營養價值很高,而杏仁的營養價值更豐富。杏仁含有豐富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有益于心髒健康,還含有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能預防疾病和早衰,在補肺潤腸止咳方面有奇效。

杏仁分為甜杏仁及苦杏仁兩種。我國南方產的杏仁屬于甜杏仁(又名南杏仁),味道微甜、細膩,多用于食用,具有潤肺、止咳、滑腸等功效,對干咳無痰、肺虛久咳等癥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北方產的杏仁則屬于苦杏仁(又名北杏仁),帶苦味,多作藥用。

杏仁是中醫最常用的止咳化痰藥,2000多年來歷用不衰,正如清代醫家黃宮繡所說︰「杏仁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凡肺經感受風寒,無不可以調治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方中用到它,大有「止咳必用」之勢。現代曾有人單用杏仁與冰糖制成杏仁糖漿,用于慢性氣管炎,對咳、痰、喘均有治療作用。古時《楊氏家藏方》中有張名方——杏仁煎,或稱「蜜餞雙仁」,是一保健藥膳名方︰炒甜杏仁與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先將兩仁研細放在一鍋中,加入蜂蜜,拌勻至沸即可,有補腎益肺、止咳作用,經常食用,可治肺腎兩虛型久咳氣喘之證。寓治于食,確有獨到之處。

到了明朝,《本草綱目》中列舉杏仁的三大功效︰潤肺,清積食,散滯。清積食是說杏仁可以幫助消化、緩解便秘癥狀;《現代實用中藥》記載︰「杏仁內服具有輕瀉作用,並有滋補之效對于年老體弱的慢性便秘者來說,服用杏仁效果更佳。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最新章節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全文閱讀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