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道︰「以往諸般事情,許是上蒼有感,令我今生遭到報應。報應現前,定是消除往世及今生所造罪業。不然,魔門何能劫後余生,本教何以有這多妻室。真是報應不爽,因果不空。」
幻天心潮起伏,思緒連篇。好半晌兒,開口道︰「曾幾何時,魔門隱忍蟄伏,令本教心神不寧。先祖所留大業,竟不得在本教手中發揚光大,每每思及此事,便如熾火焚心。應該說,本教以及魔門能有今日,雖乃天定之數,又何嘗不是人為所致。」
二女默默不語,幻天靜慮一陣兒,剛要開口,便听李瀟瀟道︰「適才少爺提到魔門以往,後又言及魔門今日。奴家以為,這與人為不無關系。近幾年來,每當閑暇之時,奴家時常想起過往言行。思之,念之,真是羞愧難當。以奴家看來,少爺能有今日,恐怕與奴家當年行為有莫大干系。想當初,奴家鬼迷心竅,其言其行,違背天倫,喪盡天良,真是令人不齒,百死莫贖。為此,奴家雖日日懺悔,也難消愧疚之萬一,唉……」
靜定師太听罷,亦是感慨萬千,憂悶道︰「瀟瀟所言,亦是奴家之意,我們時常念叨此事,並在佛前懺悔,以期消弭往日罪惡。」
幻天听罷,內心稍安。輕舒一口氣,道︰「本教當初留下你二人性命,亦是一念之差。其實,當時本教被仇恨所蒙蔽,其憤恨程度難以言表。也正因此,在極度憤恨下,毅然投身湖中,以求速死。卻不想在萬念俱灰,一心求死情形下,心神竟然異常平靜,否極泰來,徹底放下一切塵俗,進而靈台空明,清淨現前,豁然恢復幾分自性,頓悟魔功真諦。同時,也虧得靈光閃現,在極度憤怒、將欲殺盡天下之際,猛然想起突破魔功極限時情景,方才忍痛收手。而今思前想後,本教能有今日,實乃爾等所賜,應該萬分感謝才是。」
靜定師太忙道︰「少爺這等說法,當真折殺我與瀟兒。當年我與瀟瀟受些折磨亦是報應,少爺非但不殺,反而傳授清虛寶錄功法,此等大度心性,真令奴家無地自容。」
幻天笑道︰「往事已矣,不必為此愁苦。佛家常言,煩惱即菩提。你二人對本教及魔門,乃是無上機緣,此中道理,雖非一時可解,但真相確實如此。」
靜定師太听罷,面色一整,肅然道︰「奴家自小出家為尼,十八歲斬斷青絲、正式剃度,受持三寶,具足比丘尼戒。初時,也曾相伴青燈,誦讀不少經書,類似煩惱即菩提這等佛言佛語,亦是常常掛在嘴邊。只因根性不利,福德不足,暗昧愚痴,直到如今,也未解得其中三昧。今日少爺提起,奴家便斗膽相問,既然是煩惱,又如何稱為菩提?」
幻天笑道︰「煩惱即菩提,即說緣起性空,諸法一如,亦即諸相無相,諸法實相,此乃佛法大根大本。菩提為性與體,煩惱為相與用,有性必有相,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體用一如,法法皆如,乃是一體。不二之法,乃是佛法,便是此意。當今凡塵,芸芸眾生,幾乎每個人都有煩惱,甚至憤恨、憤怒,其現象無量無邊。若能悟出真相,煩惱即刻止息。無有掛礙,一心清淨,便是回歸性體,本有智慧德能自然現前。這便是煩惱即菩提簡略釋義。」
靜定師太听罷,非但不明,反而更加疑惑,道︰「何謂性相一如,體用一如?」
幻天道︰「真正說起此事,即可一言以蔽之,又可說上幾月、幾年,甚至終生也難以說盡,其中奧妙就在自悟。性與體空寂不動,但能現萬相,為能生;相與用無量無邊,為性體所生。性體與相用,一個為能生,一個為所生。所生之相與用,乃是因緣和合而生,即是和合而生,則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總之,離相則無性,離性則無相。體與用亦然。性即是相,相即是性,體即是用,用即是體,能所不二,性相不二,體用不二。煩惱、菩提也即不二,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靜定師太仍未解悟,迷惑道︰「少爺越說越玄奧,奴家仍是一知半解。」
幻天輕笑,道︰「此事確實難解,非上根利智者能悟。在此五濁惡世,每時每刻,世人皆被妄想、分別、執著所遮蔽,煩惱無量,苦海無邊,人生充滿消極、磨難、坎坷。迷而不悟,見而不解,內心雜染,貪嗔痴三毒俱全,以致爭斗不斷,血腥漫天。倘若明了煩惱即菩提,推而廣之,天下萬物萬事皆可為師,去迷開悟只在一念之間。只看如何發心,如何轉念,如何保持正見、正思,更為緊要處,乃是精進力行不懈,方可證得佛果,離苦得樂。湘兒可曾明了?」
靜定師太依舊不解︰「雖有啟發,仍不能全解。」
幻天道︰「感到煩惱時,是誰在煩惱?」
靜定師太遲疑道︰「奴家。」
幻天笑笑︰「無憂無惱時,自感清淨快樂,又是哪個?」
「還是奴家。」
「煩惱消盡,便是平靜快樂,是否都是你自己呢?」
「當然。」
「那麼,當你識得煩惱的原因,轉而快樂,又是哪個在起作用?」
「奴家自己。」
「呵呵,是你這豐腴飽滿的身子麼?」
靜定師太猶豫片刻,道︰「好像……哦,不是奴家的身|體,而是這里。」說著,指了指心口,又指了指額頭。
幻天道︰「說起這種道理,其背後所蘊含的道理還有很多,一時難以說清。簡單說,整個大千世界,肉眼所見一切,都是我們心識在起作用。唯心所現,為識所變。對于諸般煩惱而言,俱是心識所起之作用。菩提與煩惱並非兩件事物,而是心與識、性與相、體與用,相合而成。這亦是方便說法,絕非究竟真諦。動念是苦、是悲,轉念則是菩提。一念不覺一念迷,破迷方能開悟。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凡與聖、迷與悟,只在一念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