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裹夾著明顯的水汽,涼涼的、濕濕的。何六叔抬頭看了看天,厚重的烏雲正像從天邊奔襲而來的千軍萬馬,迅速地向整個天空蔓延,大有山雨欲來黑雲壓城之勢。
看來,通往東郊寄棺所的道路似乎不會太順溜。
民國時期,因為老昆明城內外大都實行土葬,因此就產生了寄棺所這種特殊的場所。
當時要操辦好一件喪事其實是樁相當不容易的差事。除去一些瑣碎流程不論,起碼得要保證兩件要件。
哪兩件呢?一是墓地,一是壽材。
通常家境殷實人家的老人一過五十知天命的年紀,便會親自去選木材定尺寸,在棺材鋪里請人給自己精心打造好一口棺材,上完了大漆之後就抬回家里,放在樓梯角、過道旁或者牆角邊,用草席或油布蓋嚴實了,這老人心就安了,家里放個棺材,只為討著個吉利,好給自己「增福添壽」。每當走過那草席油布遮蓋下的長條狀物體旁邊的時候,這老人便會心花怒放,以為終于有了「身後安居之所」。一般棺材做好了抬家放著此後,每一年還要給棺木上上一道大漆,如果放上幾十年,漆也就上了幾十道,原來就算只是一口薄棺,加了幾十層漆膜之後,也就成了厚厚實實的一副板扎棺木了。既光可照人,又可起到防腐防蛀的作用。
說到這薄棺厚棺的事兒上,木僮想起一個好玩的故事,說給大家听听。這故事是袁枚的《新齊諧》里記載的。是說台州有個姓張的大富人家,家里有個老僕人,這老僕人已年過六十,可是卻膝下無子,晚景甚是淒涼。膝下無子也就預示著無人給他養老送終了,所以呢,老僕人就琢磨著提前給自己個兒置辦一口棺材,不要等到閉眼那天自己無處容身。可是呢,老僕人因為財力有限,做不起上等材質的棺材,只能打了一口薄板棺材抬回下房里頭放著。可話說回來了,誰不想有口厚厚實實的好棺材呢?所以每天一抬頭看到那口薄棺,這老僕人心里頭就覺得嫌惡,就夢想著這口薄皮棺材搖身一變變成一口厚實好棺。這人有幾個能免俗的?凡事還不是利字當頭,貪字當先?可是,棺材自己能變嗎?當然不能。所以,老僕人就只能自己想法子讓它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