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前世約了你 石門坎奇葩

作者 ︰ 黃成松

石門坎奇葩

那個盛夏的八月,我們一行兄弟駕著牛車,唱著歌,像凱旋的戰士,一路高歌到了石頭家的門口。我從石頭家回來後,給雲梓說起這個事情。雲梓听了我們駕著牛車唱著《東方紅》的典故,笑彎了腰。她覺得那太新奇了。雲梓自小生活在城里,是從來沒有在哪里見到過這種事情的。

雲梓說,以前只听我女乃女乃講,我家老家石門坎有牛車隊,有馬幫,不過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沒想到現實中居然還有牛車存在啊。

我道,你的故鄉石門坎,其實跟石頭家的箐口一樣是很邊遠的地方,那里也在用牛車,而且石門坎的牛車,跟石門坎的名頭一樣,也是光耀海內外的啊。只是你父母被城市化了,你又從來沒有回家去看過,所以你就會覺得新奇。

石門坎是雲梓的故鄉,大約在她爺爺輩的時候,雲梓的家族就居住在這塊神聖的充滿傳奇的土地上。這個普通的西南小村,卻有著「海外天國」的雅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傳奇部落」,被國內外學者譽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曾經有一段時間,這個有著「中國石門坎」的專有稱號的小村落,引起了我的注視,在那歷史的風塵中,讓我的心為之牽動。

所以,這里要說說中國石門坎這塊地球上的東方文化奇葩了。中國石門坎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富文化傳奇色彩的一個村落,這個地方位于貴州黔西北威寧縣的西部苗疆,處于川滇黔三省的交界地帶,這是一方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的熱土。是在西學東漸影響下,在東西方文化、本土與世界文化交融而產生的一朵璀璨之花。

從上個世紀初到四十年代,這里產生了許多我國文化史上的奇觀︰

創造苗文,結束了苗族無母語文字的歷史;

興建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學;

興建中國第一所雙語教學學校,開中國近代男女同校的先河;

倡導民間體育運動,成為貴州足球的搖籃;

發育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西南最大的基礎教育網絡,管轄川黔地區100余所學校和機構;

成為中國境內首次發現和報告地氟病的地點;

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麻瘋病院,給飽受摧殘的麻瘋病患者以人道主義關懷;

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平民醫院。

上個世紀早期,外國郵件和匯款只須寫上「中國石門坎」,便可直接寄達這一切源于一個叫柏格理的英國傳教士。上世紀初,柏格理來到這里,以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融入中國文化、傳播西方文明,直至為搶救身患傷寒的學校師生染病死于石門坎。今天石門坎柏格墓地上立著嵌有世界上唯一用英、漢、苗三種文字雕刻的墓碑,也成為文明交融的一道獨特風景。

柏格理是大不列顛人,他早年畢業于一家教會學校。牧師給他們說︰你們要到世界各地去,傳授耶穌基督的福音。于是他帶著幾卷本福音書,帶著《聖經》踏上了東渡中國的道路。那年,柏格理22歲。經過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出大西洋,過地中海,下紅海,穿越茫茫印度洋,轉道阿拉伯海,停留西亞,再東進,過南亞,過孟加拉灣,來到危險重重的馬六甲海峽,到南海,沿海北上,終于到達上海,來到了古老的中國。

這個自小就喜歡中國文化的年輕人,一來到中國黃浦江上的上海灘,到處看到的都是長辮子,感覺很是新奇,于是也去買了根假發戴上,成為一個戴著辮子卻穿西裝的洋怪物,常常惹得過路人大笑不已。

柏格理來到中國後,首先進了上海英租界的一家外語學校學中文。畢業後,柏格理來到了西南重鎮昭通,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之後輾轉各地,最後落腳于貴州威寧石門坎,直到在這里病痛死去。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帶著他的一腔赤誠,在那里把文化和科學播撒,把智慧和知識演繹,幫助數十萬人擺月兌蒙昧,走出貧困,培養出了一代代民族精英,打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好多個第一。如︰培養出了世界史上的第一個苗族博士;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平民醫院;開辦了中國的第一個麻風病院;成為中國最早掀起鄉村運動建設的地區之一。

在滄桑古老的《威寧縣志》中,有一篇有關柏格理的小傳︰

「先生本英籍,按歐文姓氏,與蔭穆寵臘而得譯音相近。少稟家箴,恭承天命,甫弱冠即渡海東來,更漢文為柏格里,字明星,能操各種文言,服習起居,隨處與人從同,登場講演,善于獻身說法,听者每覺興致勃勃,咸無不深省,足令惰者起而懦者興,惡者膽寒而悲者慰。至其熱心毅力,不避艱險;金沙江外,舉凡障雨蠻煙,荒冷之區,靡弗足跡殆遍。土人愛而親曰︰赫甲家。都邑鄉里之間,婦孺皆知其名;先生和氣迎人,既孩提亦愛戴,嘗酣臥抱中而情深不忍去諸懷抱者,至若老成。人受燻陶,莫不曰先生能以福音生人,不啻保羅再現于今,心悅誠服,有如知己。前清丁未,曾傳教于冷米寨,迭遭圍困,瀕于危絕,當道本欲依法懲凶,而先生反數為之緩頰,且泣曰︰敵真理之徒,實不知基督福音,使果知之,方服從之不暇,何排拆之有。先生誠能動物,士大夫爭相識之。其待教士,憂樂與共,懇摯之清,甚于家人父子。自闢石門,博精劃,苗人呼之曰「堪德」(克壘勤)。先生為之創文字,譯經籍,建堂設校,一片荒地,竟至崇牖櫛比,別有天地,先生之心力瘁矣。客秋一痛長眠,就山窀穸。今石部集封碑,問之于予,因舉所知而筆之。銘曰︰「唯我先生,闢開石門,傳宣聖道。覺牖斯民;若時雨降,勃然苗興,天人喜愛,萬世流馨」。

這篇小傳大約是柏格里的弟子們在恩師謝世後為師父所作的祭文,簡要概述了這個有著「西方十大傳教士」之稱的柏格里的一生。

在柏格里去世近一個世紀以後,柏格里和他的石門坎,他的傳道生涯才漸漸的為人們所知,這個寂寞了很多年的聖賢,又重新被人們提及。

我還記得當初雲梓說起她的老家是石門坎的時候,我就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我激動的問︰

「真的嗎,你家就是石門坎的啊,快告訴我,那里還有沒有教堂,還有沒有游泳池,足球場的?有沒有當年柏格理在那里辦學校時留下的遺跡的。」

雲梓沒想到我會對她的家鄉如此感興趣,而且竟然問了些她听了模頭不知的事情,于是她有些不解的問︰

「你知道石門坎?你去過石門坎?什麼教堂,游泳池,足球場啊,哪個時代的事情,沒有听說過啊。」

「石門坎啊,誰不知道啊,那里被譽為‘海外天國’和‘貴州足球的搖籃’,你不知道麼。」

雲梓搖頭,道︰

「不知道呢,我的家鄉雖然是在那里,可是我家已經搬出了幾十年了。想不到這地方居然這樣牛。你說的這些在哪兒看到的啊。」

「在地方志或者報端,我第一次知道你們石門坎,是因為足球。我以前喜歡踢足球,經常看一些有關足球的體育新聞,在一篇介紹貴州足球的文章里,看到石門坎居然是貴州最早的足球運動發源地,所以特別感興趣。」

「哦,石門坎是這樣的啊,我小時候只是听我媽說那里很窮,好多人都還穿不上衣服,有的人家連房子都修不起呢。」

「唉,今非昔比啊。石門坎的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初,那時候,從那里走出了好多民族精英,其中就有蔣介石特別器重的朱煥章。朱煥章是華西大學的高才生,在華西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他代表全體畢業生發言,來觀禮的蔣介石認為朱煥章代表畢業生的發言「語言通俗,道理深奧」,希望他留在重慶綏靖公署工作。結果他居然拒絕了,一心回家去種田。石門坎牛人太多了。」

「啊,還有些呢,你再給我講講。」雲梓睜大眼楮。

「呵呵,多啦。上世紀20-40年代,石門坎邁入博士時代,出現了吳性純,楊漢先等苗族精英。傳教士和成長起來的苗族精英在石門坎進行了一系列的鄉村建設行動,興學校,設醫院,搞體育盛會,與東部平原陶行知、梁漱溟,晏陽初等鄉村建設知識分子在定縣主持的鄉村運動遙相呼應,一東一西,掀起了中國鄉村運動的熱潮,成為中國鄉村運動史上不可抹殺的一筆,永載史冊。」

1985年,剛剛上任貴州省委書記不久的**,一去貴州就像當地干部打听石門坎的情況,還向當地人講訴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1904年,一個名叫柏格理的英國人來到了貴州畢節地區威寧縣的一個名叫石門坎的小村,那是一個非常貧窮、荒涼的地方。他帶來投資,就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學校,修起了足球場,還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用英文字母仿拼當地的老苗文,自編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樣的教材,免費招收貧困的學生。後來,一場瘟疫,當地的百姓都逃走了,他卻留下來呵護他可愛的中國學生。最後,瘟疫奪走了他的生命。柏格理去了,在中國一個荒涼的小村里,留下了他的一個墳墓,留下了他培育出來的一代中華精英……柏格理用實踐告訴人們︰進步的科學文化和艱苦創業,可以在貧困的落後地區,實現教育的超常規發展。」

在那馬駝牛拉的動蕩歲月,柏格理硬是在茅塞未開的石門坎開創了一片天地,用騾馬,用牛車,馱來西方文明,拉來現代化鄉鎮,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當我說起這些的時候,雲梓是一直是那種很好奇的眼神,半信半疑的。她萬萬沒有想到,她的家鄉會如此牛氣沖天。扒開歷史的層層雲霧,來到這烏蒙山系中的小村落,誰會想象得到,這里,在一個半甲子以前,人文薈萃,精英群集,創造了令世界震驚的人類文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在前世約了你最新章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文閱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