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前世約了你 苗疆義旗

作者 ︰ 黃成松

苗疆義旗

石門坎主要居住的是苗族。

苗族是中國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民族。歷史上曾經經歷過五次大遷徙。這是五次血淚斑斑的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大流浪,這是屬于整個民族的流浪。

苗族的第一次大遷徙,是苗族先民以其發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長江中游的南北兩岸︰南岸的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定居下來;北岸的到達江漢平原。在這里居住了很多年,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教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大遷徙的原因是遠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東遷徙,時間約在若干萬年以前(原始初民社會)。

第二次大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之前(遠古到黃帝)。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後,人多勢大,號稱「九黎」。九黎族與南方的炎帝族發生矛盾,打敗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達黃河北岸。在這里又經過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後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制造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強大,與來其黃河上游的黃帝族發生武裝沖突。起初黃帝九戰九敗,後來聯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于逐鹿之野,結果蚩尤戰敗被殺,身首異冢。從此九黎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斗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屢敗。

時間約4200—4100年之前,苗族開始了第三次大遷徙。蚩尤戰斗失敗很久以後,九黎族的各部屬,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這是由北向南的遷徙。

距離第三次大遷徙100多年後,苗族又開始了第四次大遷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漸漸強大起來。唐堯很懼怕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從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向東還逃到了東海,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個獨立的群體。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斗爭不止,直到夏禹時期才初步歸順,在三危山一帶居住下來。這次是分途遷徙,遷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遷徙;其中部分是向東遷徙;歡兜是基本未動,即從洞庭彭蠡之間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時間大約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時期)。

苗族的第五次大遷徙是一次大回歸,這次遷徙是分途回歸。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來力量最強的一支。他們整體逃遷中屢遭武裝掠奪,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戰敗,一次次逃遷,從三危山出來,渡過渾水河(黃河),朝著南風吹來的方向一步步遷移,過甘肅、青海,經產犛牛、駱駝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歡兜),都是近距離的遷移,即由崇山往東,曾達到今湖南一帶,又沿水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後來周王朝視為隱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蠻方」。到戰國時吳起發武力「南並蠻、越」,佔有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這支苗人被迫逃進武夷山區,剛發展強大一點,又遭到東漢王朝的一再進剿,又被迫「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逃遷,最後達到今湘西、黔東北、川東南和鄂西南一帶。這支苗人遷徙的方向是先向東、後向西。往東逃遷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沒有在東海岸邊長久定居,而是慢慢離開海邊,逐步往西歸遷。他們中間有的人(約在四千年前後)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許多與中國黔東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現象。從黔東苗族《跋山涉水》的遷徙歌中可以看出,這支苗人的遷徙是沒有械斗的和平轉移,他們從「就在海邊邊」的地方,由東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聯盟的住地,經過一段時間,為了「尋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遷移到五溪地區,再沿巫水進入南嶺北麓到今廣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達到今黔東南地區。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大體是由東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這次遷徙時間,大約在1200年以前(約從周到宋時期)。

除以上幾次大遷徙外,還有很多小遷徙,在宋代前後,絕大部分苗人都先後到現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統治者仍不斷「進剿」,湘西、黔東南等地的苗民四處遷逃,但都不離開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

歷史上苗族的遷徙,經歷了很多地方,歷盡了千辛萬苦,直到十九世紀(近百年)才定居下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才過上民族平等、安居樂業的生活。定居地主要集中在今天湘西、黔東南和川滇黔地帶。

自從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戰敗之後,苗族兒女們東奔西走,從此散落各方,到處遭到歷代統治者的追殺。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去歷史中索要答案,發現這可能跟苗族剛強硬朗的民族精神有關。苗族在歷史上受到不公平待遇,過著悲慘的生活,所以他們期待著改變自己的生活,其結果就是聚眾起義,揭竿而起。

在我的家鄉貴州,歷史上就發生了好幾起苗民大起義。

大清王朝走到咸豐、同治年間,是一段烽煙不息之秋。從咸豐元年(1851)至同治三年(1864)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興起到隕落的14年間,乃至同治末年,華夏大地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如火如荼。在貴州這片大地上,在清朝咸同年間,先後出現的起義隊伍不下三十支,參加起義人數達150萬以上。起義隊伍遍及貴州各地各民族,其中,以苗軍和號軍為主的隊伍佔起義人數的四分之三以上。在黔西北地區,起義隊伍人數最多的要數陶新春領導的苗族為主體的各族農民起義軍、水城苗仙姑、祝萬春、何玉堂、何五斤為首領的各族起義軍,黔西王三巴為首的「緣人」起義軍,水城黃金印領導的苗民起義軍。其次還有遍及平遠、大定等地的「龍杠」軍、鎮雄的「大家鬧」、威寧回族聚眾反抗以及不斷轉戰于黔北、黔西北的永寧苗族岩大武起義軍(稱黃旗軍)、黃號軍、白號軍、青號軍,還有相鄰雲南鎮雄的李開甲、漆老新起義軍等。後來,由于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陸續撲滅了各地起義之火,但腐朽的大清王朝也由于撲滅這場烈火而氣盡力竭,一蹶不振,在此後不久的四十來年,被辛亥革命的炮火摧毀了。

同治五年(1866)八月十五日,雲南巡撫劉岳昭接到同治皇帝的一道諭旨說︰「……黔中群盜如毛。」同治皇帝在此諭中認為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地方官僚無能,他旨諭「著張亮基(時任貴州巡撫)隨時體察所屬賢否,遇有軍務地方,賊平之後,即慎選賢能牧令,將該處善後事宜妥籌辦理,以清地方。毋得專恃客兵,置分所應辦之事于不顧也。」同治六年(1867),當豬拱箐被官軍「犁庭掃穴」之後,時任太常寺卿的石贊請奏陳剿撫時說︰「竊貴州之賊,半為散練,半屬難民,皆由官吏逼迫,以致作在,苟延殘喘。加以兵餉奇絀,歷任疆臣無術料理,遂致蔓延……」這兩則資料無意中暴露了封建壓迫導致了官逼民反的事實。從「黔中群盜如毛」的驚呼中,可以看到當時反抗烈火之熾盛,同時又可看到在這場風雲變幻的農民戰爭中,多數是有明確宗旨的,即推翻黑暗統治,爭取平等自由。而在這場戰爭中,由于宗旨的一致性,在不少戰事中,各義軍都不分彼此,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在黔西北的戰事中,尤其體現了這一點。

這里說說威寧陶新春苗族大起義,水城苗仙姑起義和祝萬春起義。石門坎是威寧陶新春苗族起義的發源地之一。

咸豐元年(1851),廣西金田暴發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革命烈火席卷大江南北,也引發貴州各族人民心中抗暴政和腐朽朝廷的怒火,各族人民紛紛響應。陶新春的起義就是在這一形勢下暴發的,它是威寧各族人民爭取獨立、自由和民主的怒火郁積的傾吐,也是貴州咸同年間民族起義抗暴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份。

1860年(咸豐十年)五月苗族陶新春、陶三春兄弟經過長期的醞釀在威寧韭菜坪舉行了起義,參加起義的苗、布依、彝等民族1萬余人在陶新春等人的指揮下,打擊地主武裝,並于是年底攻佔了七星關,全殲七星關清軍守軍。貴州提督田興恕急調黔、滇清軍分兩路圍攻七星關義軍。經過1個多月的激戰,義軍被迫撤退。爾後義軍在豬拱箐建立根據地,一邊作戰一邊生產,組織發動群眾參加起義,使根據地的人口達到10余萬人。次年初,太平軍石達開部將曾廣依等由廣西入黔,陶新春領導的起義軍即與太平軍合作,多次圍攻畢節。

1863年(同治二年)陶新春迎接太平軍李福猷部進入豬拱箐休整。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陶新春正式打起了太平天國的旗幟,接受了石達開授予的「太平天國統兵元帥」的稱號和印信。此後陶新春起義軍分兩路︰一路由陶新春率領攻擊畢節、威寧、水城、平遠、大定等州縣;一路由陶三春率領與彝、回、漢起義武裝配合,先後攻佔彝良、威信、鎮雄、古藺、敘永等廳縣,控制了川、滇、黔跨三省邊境地區。

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責令雲南巡撫岑毓英率川、滇、黔三省7萬余清軍,圍攻義軍據點豬拱箐。義軍頑強抵抗,殺傷大量官軍,相持了半年之久,豬拱箐最後被清軍攻破,陶新春、陶三春被俘,慘遭殺害。余部仍在安順、興義打擊清軍,直到1871年(同治十年)才完全被清軍鎮壓,起義最後失敗。陶新春領導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參加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這次起義中太平天國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陶新春不愧是苗族人民的優秀代表,他和他的戰友們的英雄業績,將永遠受到人們的敬仰。

差不多與威寧苗族大起義同時,我的家鄉水城也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又苗族女俠苗仙姑領導的苗族大起義。這是苗族歷史上必須大書特書的一筆光輝歷史。

苗仙姑本姓羅,出生在水城楊柳鎮月照鄉(今鐘山區月照鄉)的發拉嘎村。她家境十分貧寒,十二歲時父母雙亡,以幫人為生,苦難磨了礪了她,所以她有很強的組織和號召能力,她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尊重。16歲時忽然說有神撲身,自稱「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轉世,奉觀士音菩薩之命,下凡普渡眾生。

此時正值貴州苗民起義風起雲涌,水城時豐里大苗寨(今水城縣大苗寨)就有苗民熊老大被百姓稱之為「萬年主」,以祭山為名聚眾起義。于是苦難中的苗族同胞亦擁苗仙姑設壇建教。並宣揚︰「凡入教者,可躲過魔劫,消災免禍,入教虔誠者,功成之日,可升天成仙。」苗族同胞世受苦難,渴求解放,獲取自由,紛紛入教,教徒日眾。《水城縣志稿》記載︰「咸豐十年(1860),時豐里大苗寨苗民熊老大,自稱萬年主,于三月三日祭山,畫符水,煽惑苗彝;常平里交趾屯苗(即苗仙姑)亦月抱雄雞(公雞)赴仙人洞,飲仙水。水城通判徐行,知其行為系謀不軌,即以‘堅壁清野’之法,遍示城鄉……十月初,苗果峰起作亂。」《大定縣志》也記載︰「先是水城屬,有苗女曰仙姑者,設壇洞中,書符請神以漁利,令入教者出資為敬神費,經功成日,報以萬金。苗民惑之,從者日眾,各寨相傳,聚洞中練術,風聲四播,響應于定、威各屬……」。苗民的聚會,引起官府的重視和不安。水城廳通判遍出告示嚴禁,而差役惡霸則借勢進行敲詐勒索,無所不為。「凡屬苗民概目為在教」,可任意抓捕關押,擾得苗民雞犬不安,人心惶惶。鐘山馬壩苗族老人說︰「當時苗民沒有土地、沒有家園,很多苗民遷往廣西桂林和越南避難。

然而,在統治階級殘酷的迫害和鎮壓下,苗民走投無路,早已郁積胸中的怒火終于暴發,于是「遂相約為亂,始僅數千,盤據水城之白議(今水城白膩),數月之間,遠近爭附,眾至數萬」(《大定縣志》)。《水城廳采訪冊》又載︰「不旬日,聚眾至五六十萬,距城四十里戒嚴守‘陴’。」

水城通判恩彬十分驚恐,急令土目安耀祖帶團練進剿。咸豐十年(1860)十二月,安耀祖率團練五百余人向常平里進發,在二塘與起義苗民遭遇。時逢大霧迷蒙,丈外不見人影,起義苗民設計在要道埋伏,待其軍至,突然四出,練軍被全殲于峽谷中。安耀祖狼狽逃命,僅以身免。二塘阻擊戰勝利後,苗族起義軍士氣高漲,郎岱眾多彝民加入起義軍隊伍,聲勢浩大,所向披靡,很快佔領了今濫壩、南開、大河、玉舍、米籮、蟠龍等地,將水城廳團團圍住。咸豐十一年(1861)初,正式成立起義軍組織,以仙姑為堂主,以寺觀為營房。大本營設在米籮,並分兵據守各要隘成犄角之勢,互相接應。按《水城縣志稿》與《采訪冊》所載,當時駐守的要隘是「米籮、阿戛、平寨、鐸宜(今阿戛鄉屬)、阿大河(今保華鄉屬)、小河邊、花地紅岩、媽隴胯(今木果鄉屬)、以姑(今月照鄉)、雙龍井,離城十五里」。起義軍軍紀嚴格。口號是︰「打擊貪官污吏,打富濟貧,不擾群眾,不住民舍」。由于紀律嚴明,作戰勇敢,關心百姓,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隊伍不斷壯大,起義節節獲勝。水城通判恩彬妄圖把起義軍消滅于「襁褓」中,督練會剿,均遭慘敗,土目豪霸驚恐萬狀。五月,苗民起義軍再次攻城。先據雙龍,因輕敵麻痹,數日按兵未動。恩彬贏得時間,匯集團練偷襲,先奪要隘,致使義軍嚴重受挫,退回米籮休整。

水城義軍的崛起,省督均為之震動。大定府認為恩彬剿辦無力,另派魯祖康擔任通判職務。同治元年(1862年)初,魯派守備劉雲山率團練進攻米籮銅廠坡義軍,義軍奮起抵抗,一陣刀劈斧砍,殺得官軍丟盔棄甲。在逃回城的途中,劉雲山因虐待團練兵勇,被練目殺于水城西門外。通判魯祖康十分惱怒。同年五月,他親督團練,會集地方土目進攻阿大河起義軍,在扒瓦河畔大戰,義軍傷亡很大,形勢危急之際,大堂長竹萬春、何玉堂抱酒數壇與將士痛飲,義軍趁興發起反攻,沖入敵陣。殺得練軍措手不及,混戰中團首陸紹洪被當場打死,魯祖康只得收集殘兵倉皇逃回城中。

阿大河之戰,義軍名聲大振,地方練軍及土目豪霸聞風喪膽。是年八月義軍佔領比德。十月起義大軍圍城,至二十七日,直到威寧道鄧爾巽帶兵來增援才撤走。通判魯祖康妄圖阻止起義軍行動,令土目安耀祖率團練于扒瓦堵擊。義軍深知安耀祖有勇無謀的個性,乘勝追擊,直搗其大營。這時赫章豬拱箐起義軍又分出一支出干河增援,進擊四周團營,清軍頓時大亂,把總梁國楨、武生黃見龍死于亂軍之中,沈西序倉惶率眾逃走。同治三年(1864年)初,升任大定知府的劉正朝趁起義軍兵力分散,無暇顧及後方據點之機,令水城土目沙見雲聯合威寧土目安域臣奪取水城義軍據點米籮、阿戛、以姑、阿大河等地;又令游擊代世榮率三千軍攻佔小河邊。雖然義軍奮力抵抗,打死了游擊代世榮,但終因力量分散不支,只好退向大兔場集中。從同治三年春正月起至七月十四日,堅持了七個多月的反圍剿斗爭,終因力量懸殊起義軍傷亡慘重。直到畢大錫遣軍出以那,攻陷義軍碗廠據點,使義軍月復背受敵,加之又彈盡糧絕,饑餓疲憊不堪,不得已才決定突圍轉移,苗仙姑在突圍前絕食而英勇就義。

這次苗仙姑領導的水城苗民起義,自咸豐十年(1859)起至同治十年(1871),前後達12年之久,影響遍及黔之各地,對當時的封建統治,予以沉重的打擊,動搖了腐朽清王朝在水城的統治基礎。苗仙姑起義,為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反抗殘暴而載入史冊,苗仙姑是苗族人民的驕傲,更是各族人民的驕傲。

作為苗族的後代,我有義務把歷史上的這些不為人所知的民族運動和民族英雄介紹給世界認識。看了我寫下的這些東西,你能夠記住歷史上有那麼一回事叫苗民大起義,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有些時候,一知半解,總比一無所知好。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在前世約了你最新章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文閱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