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前世約了你 大夢誰先覺

作者 ︰ 黃成松

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最吸引我的視線的有兩大東西,一個是歷史,一個是文化。歷史和文化總是與人有關的,因為它們都是人類創造的文明,當然是因人類而興,因名人而興。也許是因為有這種古典情結,我自小對歷史文化就很有興趣。小時候,小朋友們都喜歡去公園玩卡丁車,蕩秋千,我是很少去干這些勾當。我只偏向歷史文化名人故事,在**歲的時候,我就吵著家人,拜訪了安順的王若飛紀念館,六枝的安健祠堂,盤縣的張樹潘故居等貴州鄉賢故里。我崇拜英雄,對他們和他們的故事有著一種好奇和向往。既然到了襄陽,所以就得去古隆中看看了,那可是一代英豪諸葛亮的故居啊。

出樊城,過漢水,穿越襄陽古城,到得一山深林茂的地方,便是古隆中了。諸葛亮于16歲時跟隨叔父避難荊襄,一直到26歲時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其出山,前後在隆中居住了十余年。這十年間,這個來自山東瑯琊的少年,在隆中臥龍色深處的草廬,博覽群書,遍交鴻儒,遂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才。一代「臥龍」橫空出世,恰遇劉備這只衰鳳疲憊之時,正當用人之際,于是三顧茅廬,三國的歷史天空,從此龍鳳呈祥,風雲變幻,天下三分。

這是一個大氣的所在,晴朗的下午,空氣干潔清爽,視野開闊,實在是拜謁古跡的佳期。諸葛草廬還在,房子是沒有什麼看頭的,中國的旅游區,古建築都是千篇一律,唯一養眼的是,歷史卻是各有特色。諸葛草廬當然是以諸葛孔明隆中作對,論天下三分而著名。

《隆中對》不長,幾百字而已,卻把三國時局分析得透徹,君且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我曾經想過,倘若三顧茅廬的不是劉備,而是曹操,或者是孫權,曹孫兩家皆兵多將廣,國富民強,諸葛亮會作得出比這個更精彩的隆中對麼?答案是肯定的,他能夠,但也許立場要改觀了,不是天下三分,而是天下一統了。

三國的天空注定要給這顆新星騰出舞台。諸葛亮出山後,聯合東吳,參與策劃了赤壁大戰,火燒曹軍,首戰告捷,把垂死掙扎的劉皇叔拉出了爛泥潭。從此,聲名遠揚,開始了輝煌的一生。

少年時,矢雙親,流寓襄陽苦讀;青年時,交流士林,躬耕隴畝;受任時,內困外亂,國中驚擾;托孤時,一身國任,君主誠信;臨終時,巧安排,死而後已;新野時,燒博望,取信關張眾服;赤壁時,出使東吳,運籌帷幄;聯川時,東念北顧,天下知曉;南片時,七擒夷酋,孟獲悅服;北伐時,任指揮,鞠躬盡瘁。

這幅後人留下的對子,比較全面的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隆中號稱有十景,我一一看過來,都是跟諸葛亮有關的,比如躬耕田、抱膝石、小虹橋等,差不多每一處都有一個典故,這里實在是一部認識諸葛亮的大書。

在三顧堂的時候,我耳邊一直都在響著一句詩,即「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廬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是劉備第三次關顧隆中,諸葛亮睡午覺醒來後隨口吟詠的一句詩,意思是說我雖然睡覺,但我是清醒的,我就是要你們等我,考驗你的誠意。桀驁不馴的大才氣,于詩間可見一斑。如今我們的知識精英們,應當來學學這種志氣。劉備考試合格,于是就有了「三顧草廬,鼎足三分,年三義;君臣一德,兄弟一心,無雙後漢一人」的佳話。諸葛亮的大氣,劉備的大賢,後來的歷史上再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學得來了。

走出古隆中,我是滿載而歸的。我的心願不僅達成,而且還學到了不少東西,來得值得。我知道,進深山老林尋訪奇人異士治國平天下的歷史已經過去,但埋頭書海,讀經學史的時代卻是沒有過時,任何時代,任何人,你想做一番大事業,胸無點墨,那是行不通的。諸葛亮沒有滿月復經綸,是不能輔佐劉備成就一番霸主的。

年輕的時候,我們實在是得好好的發展自己,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可惜,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依然如火如荼的拋撒著光陰。世上為什麼總是有人嘆一事無成,那是他一直把自己蒙在了鼓里,沒有給自己定位明確,渾渾噩噩過了一世,還指望他成才麼。諸葛亮就很清醒,他每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就是他清楚的定位了自己,以後的逐鹿中原,笑傲天下可不是偶然而來的。

大夢誰先覺?先覺者肯定是那些清醒的人,唯有先覺者,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在古隆中,我找到了流浪的理論基礎,我堅定了我流浪江湖的信念,不再自囚于斗室之內,我要把自己投入到大千世界中去,我要遍覽祖國山河,吸取山川日月精華,濡染文化歷史風氣,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求充實心靈,活出燦爛的自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在前世約了你最新章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文閱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