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因為去年的股災和今年年初的石油危機,使得香港經濟陷入衰退。
無數人宣布破產,工廠停工,民眾失業,物價上漲,百業凋零。
香港的報館也因此缺少廣告收入,關張倒閉了一大批,到現在只有二十多家報館還在勉強支撐著營業。
其中《東方日報》、《星島日報》與《明報》銷量最高,都有超過十萬份的銷量。
當時因為石油加價,物價上揚的影響,報紙由每份2毛錢上漲到3毛錢。
許貫武要收購的這家報紙名叫《天天日報》,它由香港二天堂藥廠韋氏家族于60年代創辦,是香港第一份彩色印刷報紙,自然引人注目,日銷量突破十萬份,躋身香港最暢銷報紙行列。
但彩色印刷成本高昂,靠廣告收入根本難以為繼,再加上去年的股災與今年年初的石油危機,使得《天天日報》大幅虧損。
韋氏家族根本所在二天堂藥廠又陷入經濟困難,因此急于將《天天日報》月兌手套現。
許貫武得知此消息之後,立刻安排人與韋氏家族協商,終于以兩百萬的價格成功購入《天天日報》。
但此時的《天天日報》因為受到《東方日報》、《星島日報》、《明報》等報紙的夾擊,銷量早已今不如昔下挫到五萬的銷量。
以《天天日報》如此之少的銷量,許貫武根本無法與邵氏抗衡,這場輿論戰尚未打響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怎麼才能讓報紙的銷量激增呢?」許貫武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個絕世好橋段,那就是——
「免費?!沒搞錯吧?!如果免費發行,那豈不是賺不到錢?」《天天日報》的總編輯鄭世安瞪大了眼楮驚訝的道。
當時香港根本沒有免費報紙的概念,最早發行的免費報紙,也要到八十年代才會出現。
「報紙雖然免費,但廣告卻不免費,我們可以靠出售廣告版面賺錢。」許貫武笑著解釋道。
在前世,免費報紙幾乎成了主流,上面多數都刊登大量的房地產廣告與招聘信息,滿足了基層群眾的需要。
許貫武有一位大學同學就做這種免費報紙,據他說每一期的廣告收入都有四五十萬,而印刷成本才不過幾萬塊錢而已。
當然許貫武想要發行的《天天日報》也不會全部都是廣告和招聘信息,其中有一半版面是讀者喜聞樂見的娛樂新聞,另外一半版面則全部刊登招聘信息商業廣告等等。
許貫武將自己所知道關于免費報紙的版面設計與發行策略與鄭世安進行了探討。鄭世安身為職業媒體人,再听了許貫武的解說之後,也對這種新奇的免費報紙產生了興趣。
「許先生,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大量招聘人手,在全港九設立據點,用來收集招聘信息,派發我們的報紙。」鄭世安給出自己的建議道。
許貫武點點頭,這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前世那些免費報紙也是在城中繁華地段設立據點,用來登記招聘信息派送報紙。
「鄭主編,招聘人手的事情我就全權交給你了。」許貫武說道,「《天天日報》的發行網絡必須盡快建立起來,我要在一周之內向邵氏宣戰。」
「老板,邵氏是影業巨無霸,那些報紙雜質又都給他面子,這場仗不好打啊。」鄭世安擦了擦汗道。
「不好打不代表不能打,邵氏現在巔峰已過,現在不過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許貫武冷聲道。
「但我們缺少名家供稿,敵不過圍在邵氏身邊的那群文人啊。」鄭世安皺著眉頭道。
他雖然是資深媒體人,但也不敢與金庸、倪眶這些名家相提並論。
「沒人供稿就自己寫,我看第一版就寫邵氏是如何苛待員工的。」許貫武見鄭世安左右推蹚,不禁有些不悅的道。
「我會安排幾個從邵氏出來的人接受你們的采訪,我想讀者也很想看看邵爵士是如何吝嗇孤寒的。」許貫武點點頭道。
鄭世安見老板生氣了,也就不敢再推三阻四,連忙笑著答應了下來。
「這份報紙要成為我們許氏兄弟公司的發聲筒,反擊邵氏兄弟公司的前沿陣地,你千萬不要令我失望。」許貫武冷聲道。
「那是當然,我一定竭盡所能。」鄭世安大聲表態道。
「如果你能夠打贏這場輿論戰,我自然也不會虧待你。日後每期《天天日報》的收益中都有你的百分之五。」許貫武打了一棒子之後,又馬上給了一顆甜棗兒。
「真的?!那我一定努力!」鄭世安連忙興奮地說道。
《天天日報》最暢銷時,一期報紙可以賺上萬塊。5%的收益就有好幾百塊,一個月下來就是上萬塊,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大的一筆錢。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鄭世安被許貫武許諾的花紅所激勵,立刻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干勁兒,短短三天他就招聘了近百人的團隊。
這近百人的團隊被他拆開,分布在香港本島與九龍區各大繁華所在,專門負責登記招聘信息,招攬潛在的廣告客戶。
而發行派送工作,鄭世安則低薪聘請了好多兼職學生、老年人,讓他們在各大路口繁華鬧市區向行人發送。
《天天日報》休刊三天之後,第一期報紙就免費發行,開創了香港免費報紙的先河,而當天的派送量也十分的喜人,總共派出超過二十萬份報紙。
幾乎與《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兩家報紙合起來的銷量相當。
而《天天日報》以全新的版面示人,多圖少文,帥哥美女佔盡版面,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副刊部分則以大數量高密度的招聘信息滿足當前失業人群的需要。
因此首批刊登的十萬份《天天日報》,半天之內就派送完畢,令主編鄭世安驚喜交加又連忙下令加印十萬份。
首期《天天日報》一炮而紅,令香港出版業為之震驚。
報紙從誕生之日就已經收費,長期下來,人們腦中已經形成思維定勢。
但《天天日報》的橫空出世,卻給香港媒體人帶來新的思路。
不過《天天日報》盡管第一期就派出二十萬份,但因為第一期的廣告很多都是半買半送,所以許貫武並沒有賺到多少廣告費。
並且還因為鄭世安擴充的隊伍太過龐大,連人工幾乎都賺不回來。
不過許貫武卻對《天天日報》非常滿意,因為它狠狠抽了邵氏一記耳光,打響了輿論反擊戰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