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集發現探花牌匾藏大山
212、、發現探花牌匾藏大山。
清朝道光年間,南京謝家才子謝增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探花,一舉成名。可是,皇上爾後賜予他的牌匾卻流落人間,不知所蹤。記者歷經幾十年考察尋找,2013年12月20日,記者終于在湖南省桂東縣橋頭鄉橫店村謝家船皮凹老屋找到。
這一消息,震動了謝家家族。
記者歷經幾十年才探訪獲悉,原來,這塊牌匾是謝家祖上保存下來,為免遭燒毀,才隨祖上隱居大山的。據說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抄家,差點把這塊代表謝家文化的牌匾抄走燒毀,是中國共黨游擊隊離休老干部謝承隆冒著被揪斗的危險,用**像把它蓋住,才得以保存,不然,此牌匾早已被當做封資修的東西,付之一炬了。
223、「探花」探秘有緣由。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于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明清兩代稱科舉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
宋以後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制。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于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如北宋前期宰相寇準就是探花。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于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沿途采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例如︰翁承贊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寧三年(896)崔諤榜進士第四人。(見孫映奎《唐才子傳校注》及﹝宋﹞王邁《 軒集》)仍然被選為「探花使」,沿襲著從進士中挑選年輕貌美的人為沿街探花郎的傳統。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詩中寫道︰「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當選探花郎的喜悅。
探花亦專指第三人。「探花」一詞的頻繁出現,為其最終成為科舉(主要是進士科)第三名的代稱奠定了基礎。北宋開寶六年(973),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制度,即于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進士,並確定名次。開寶八年(975),禮部試和殿試分別放榜,標志著三級考試制度正式確立。「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于北宋晚期。科舉制度在宋朝趨于完備。宋朝在「探花」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江西豐城黃氏家譜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黃彥正為進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榮登同榜進士。宋徽宗對其家人大加贊賞。曾賜詩一首︰「黃河曾見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千里朱旗迎五馬,一門黃榜佔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闕,皂蓋今朝擁玉京。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詞已開始專指第三人。「探花」雖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狀元」和「榜眼」之後,但「探花」與「狀元」、「榜眼」一起統稱為「三鼎甲」。
時至今日,廢除科舉制度已有100多年,科舉考試早已煙消雲散。惟獨作為科舉終端產品的「狀元」、「榜眼」、「探花」的稱呼卻歷久而不衰。近些年來成了頻繁使用的詞匯,在體育、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成為第一、第二、第三的代稱。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214、橫店村長
橫店村長謝興凡、謝靈運第888帶子孫,探花現在的保存者謝穩波將探花牌匾摘下來給記者看。記者終于看到了尋找已久的探花牌匾實物。村長介紹,謝家隱居大山,已經有6代,上下100多年。祖上是從江西湯-湖南宜章-廣東梅州過來的。
225、「兩字探花」謝增軼事︰
真州舊有八景,泮池新柳為其一。泮池乃學宮前一灣水池,池呈月牙形。岸上柳枝裊裊,池中荷葉田田,雀鳴鶯簧,應和著書聲,確是讀書佳境。在清代,學宮前曾連續豎起三座牌坊,以彰顯當地科舉三鼎甲的業績。之前已分別介紹過狀元陳倓,榜眼江德量,今日再言探花謝增。
謝增(1813∼?),字普齋,號夢漁。江蘇儀征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陸增祥榜進士第三人。談及謝增成為探花郎,有一則故事。
殿試之日,道光皇帝駕崩尚不足百日,咸豐皇帝剛繼位。按禮儀,參加殿試的貢士們必須身著素服入場,于策中照例抬寫處,遇「皇上」、「陛下」等詞須加「當今」二字。然而通場士子只有謝增于卷中如此,其他士子多未留意。閱卷大臣認為謝增文辭得體,獨得機竅,擬置狀元。但見謝增書法甚劣,不免猶豫。清代科考不惟注重品行與才學,且兼及儀表、書法、策論。殿試一甲者選取,執行標準尤其嚴格,不容隨意,若按其字,謝增列入二甲進士亦覺勉強。新繼咸豐帝征求大臣之見,有大臣進言︰殿試是重策論,而不只論書法,以列一甲三名為宜。因此,謝增即成是科探花,後人送一綽號為「兩字探花」。
謝增官至御史,為人端正,清風兩袖,廉潔一生。此說並非虛言,有例可證。
在京城,謝增與梅蘭芳祖父梅巧玲屬同鄉,兩人交誼深厚,往來頗密切。謝增舊學淵博,兼通音律,故梅巧玲常與謝研究字音、唱腔。梅巧玲知謝增經濟拮據,故常送錢助謝渡難關;而謝增每次收到借款,不論多少,皆書借據,歷數載共欠梅巧玲銀子三千兩。謝夢漁活至七十多歲,病故于北京,在揚州會館設奠,梅巧玲親來吊祭。梅巧玲見謝夢漁之子時,拿出一沓借據給謝夢漁的兒子看。謝增之子見此,惶恐道︰「這事知曉,惟目前無力償還,以後定當如數奉上梅巧玲搖頭道︰「我與令尊是多年至交,今知己遠去,心內傷痛,來此並非索錢,特了結此事言罷,將所有借據放置靈前燃燒蠟燭之上,全部焚為灰燼。隨後又問謝之子︰「喪葬費用可夠否?」知其困窘,梅巧玲從靴統里取出三百兩銀票交給謝夢漁之子,作為奠敬。當時在場目睹此景的親友皆熱淚盈眶,此事迅速傳遍京城。
探花謝增軼事不少,前人俞樾《右台仙館筆記》、梁溪坐觀老人《清代野記》等均有記載。俞樾曾于《右台仙館筆記》中雲︰
余同年謝夢漁給諫增亦為冥官,謝性率易,每以冥中事語人,無所忌,不聞其以漏言獲罪也。光緒初,盛京將軍崇公卒。崇名崇實,字璞山,亦庚戌同年也。未卒前一月,謝語人曰︰「璞山其不久乎,吾昨已于冥中見其魂矣人不以為信,逾月而遺表聞,乃信謝言之有因也。
因謝增常作可解不可解語,仿佛是先知先覺,別人覺其似有神經病。故謝增除「兩字探花」這一名稱外,另有一個綽號叫「神經探花」。
咸豐二年,順天府鄉試,謝增沒有去參加考差拔選,(考差是清代對各省鄉試正副主考官的選拔考試。清制,鄉試考官屆期從京官中差遣,稱為「試差」,而對其之選拔考試,即稱「考試試差」,簡稱「考差」。)有人勸他應考,他稱自己一生無考差運。到了秋天,同鄉京官在會館宴士聚會,剛入座,空中的一只烏鴉飛叫一聲而去。謝增忽而神經兮兮地驚呼︰「今科我鄉只中一人,可惜,可惜!」在座的人皆覺其說夢話。然而發榜後,果真儀征只中方鼎銳一人,謝增之言又得到驗證。
謝增甚至能依據人之性格、氣質判斷其未來。
據《清代野記》中記載︰謝增某日拜訪一位皇族宗室,還未坐定,門人報青麟到,宗室令傳入。謝增暗想青麟是侍郎又為老翰林,怎可傳喚呢,或許是另一「青麟」。可等那人進來,細觀竟真是侍郎青麟,謝增慌忙欲離席回避。主人說︰「他在我這兒無坐的位置,你不必謙遜回過頭對青麟聲色俱厲、大加斥責。謝增出來對人說︰「我看這青老先生,將不得善終有人說︰「青麟即將外任封官謝增說︰「放外任更不得好結果,還不如在此大家皆不以為然。不久,青麟得到湖北巡撫之職,因廣東土匪攻城失守而被處死。而這應驗了謝增所言。
謝增居京城為官三十年,很少宴請客人,在去世前一月,忽然遍請同年同鄉至好者,大宴賓客于松筠巷,地點是楊忠愍公(楊忠愍,即楊繼盛)祠堂。被請者心中頗疑惑,到達之時,見十多桌佳肴已經擺放好。大家不約而同問道︰「先生何事大擺宴席?」謝增答道︰「我將與諸君永別,不得不痛飲一回以當離筵也眾人笑言︰「君何以知之?」謝增指著忠愍神說︰「此我故人,昨夜入夢相告,故知我辭世不遠大家半信半疑,盡情痛飲而散。其後未滿一月,謝增果真離別人間,此真令人驚嘆。
安貧樂道是謝增一生為人處世的哲學,這位鄉賢的學問與品行至今仍令人景仰。
探花牌匾發現地在橋頭大地。
那是我國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有著眾多的優秀客家傳統文化。發源于上猶、全國獨有的大型民間燈彩」九獅拜象」就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優秀客家文化遺產。「九獅拜象」是在當地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燈彩,原多為」姓氏龍燈」,以顯耀一個家族的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和文化修養。後來逐漸淡化了姓氏色彩,融入了祈福、驅邪、歌功頌德、展示威武強盛、喜慶娛樂等豐富內涵,體現了客家人對和諧、文明、進步的追求和向往。
這個時候,「謝靈運時代」的農莊里的姑娘們,開始「九獅拜象」。她們一個個因喝了鬼峽露酒而臉子紅樸樸,**強烈,情意綿綿成群結隊而舞,她們赤腳在月光的沙灘上,踏著口中唱出的旋律,和著漲潮的江水聲翩翩起舞,穿著薄如蟬翼的紗裙的姑娘苗條豐滿畢現。他們也因喝了那種鬼酒,渾身灼熱,青春涌動,情不自禁地和她們赤膀而舞。
眾人們狂笑著,和謝靈運、謝眺、董永、七仙女他們,攬住姑娘們,快快地旋轉著,倒退、前進、跳躍兼而有之。手舞之足踏之。直到夜幕降臨,年長的農人呼喚他們的女兒歸家時,他們才依依不舍的與她分手。有膽大者便暗暗相約,午夜時分,木樓里再見功夫。
姑娘走後,但見圓月鳥兒鳧在林梢。
他們燒一堆篝火,索性團聚在火旁,對月吟詩作對。靈運提議說︰「為了不負如此好月,他們每人講一個關于詩人的故事,如何?講不出則罰酒三杯
眾人自然十分贊同,悅兒也不著急。只有小情人七妹妹著了急,一時說不出,羞得臉通紅,如桃花。她只好對靈運說︰「老師,你是我最敬佩的老師,由你代罰吧
靈運一笑說︰「可以。只是怕有人要吃醋了
說畢他斜睨了董永一眼。
他裝著沒听見。
斯夜,就在鬼峽口沙灘上,他們燒起的那堆篝火旁,說起詩人的故事來,主講人,則是靈運。由他們先講,則當之無愧。
圓月推出林間,笑笑地望著他們,又嘆息著,躲進「謝靈運時代」的林中去了。
226、探秘牛郎和靈運的歸宿
入夜,江南他們圍坐在火場旁,開始討論謝靈運的歸宿之事。
老郭就說︰「下面就請江南快筆和教授先談
白發疏朗、額頭發亮、相貌出眾,氣宇非凡的歷史學家坐在桌對面,謙虛地推讓著。
白教授笑道︰「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你來開頭吧!」
江南呷了口茶,就不客氣地開頭了︰
「大家知道,《謝安世家》中曾經寫過,烏衣諸子中,與謝靈運最談得來的是謝混、謝瞻。族叔謝混,早在晉安帝義熙八年(公元412年),以「以逆罪」被殺。27歲的謝靈運,連族叔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上。猝不及防,他悲痛得幾天吃不下,睡不安。14年後,謝晦兄弟子佷六人,以同樣的罪,腰斬市,棄尸街衢。謝晦佐命之功不論,只有弒逆惡行。謝混喪命亞朝,實是死在劉裕的刀下。劉宋王朝,欠謝氏家族的太多
教授接著說︰「謝靈運4歲時寄養地錢塘道館,杜明師對他要求很嚴,不僅要他強身健骨,而且要他接受當時最良好的文化教育。篤志好學的謝靈運,博覽群書,為一生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5歲回到建康烏衣巷,從閉塞的道館到繁華的都邑,尤其是朱雀橋邊,謝家和王家,菁華薈萃,族叔謝混文義賞會,頓使謝靈運眼界大開。他縱橫俊發,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與文章之美的族兄謝瞻、文采風華江左第一的族叔謝混相並論。在終生難忘的歡愉歲月里,謝靈運承襲了祖父謝玄康樂公的封爵,食邑2000戶,接著,又按照著慣例授員外散騎侍郎,晉世名家身有國封者,起家多拜員外散騎侍郎
江南︰這部書中還介紹了侍郎、散騎侍郎,皆屬于「清貴」之官,由此遷轉,往往可以致公卿,故而都由世空大族的成員擔任。對于這樣的好機會,謝靈運拒絕了,辭官不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謝靈運為瑯邪王大司馬行參軍,從此開始步入仕途。這一年,他21歲。轉年,謝靈運在族叔謝混的影響下,就任撫軍將軍劉毅的記室參軍。他在劉毅幕府中,前後七年。劉裕進兵江陵,劉毅兵敗自殺。
鳴河︰劉裕立即起用了謝靈運,使他為大慰參軍。從江陵回到京都後,又改任謝靈運為秘書丞。不久,便被免職。春去秋來,罷官三年,沒有任何可以啟用的跡象。謝靈運和謝混的關系極為密切,且又追隨劉毅達七年之久,這就決定了謝靈運不可能受到當政者的真正信任。更何況在他的心目中,劉裕出身北府兵,北府兵是祖父謝玄親身組建的,要自己向家門下的老兵揖禮跪拜,循規蹈矩,這是很難為情的,也是違背心性的。
他們的話題又轉到了當年謝靈運歸宿的事——
江南說︰「歷史總會有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靈運攻入北京,晉王朝在起義軍的吶喊聲中宣告破滅。不久,他就被兵打敗。他只好率兵南下,三百多年來,謝靈運究竟死于地?是戰死沙場?還是壽終正寢?這一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懸案,眾說紛紜。典型的說法有三種。下面請北方大學著名的歷史教授白天前輩來說一說
白教授很謙遜地說︰「我也是近年才轉向研究謝靈運歸宿的問題的。顯然曾經風光、輝煌一時的謝靈運最後回歸了大自然。大自然保護了他的生命。他們歸宿,學術界有三說。請看記者最近的報道他模出一張大報,一字一句地讀起來︰
一說︰「死于齊雲大霧山」。
傳說謝靈運退出京都,轉大霧山境內,說他是在「單騎突圍」中被人暗害的。據史料考證,謝靈運出京時有追隨者相隨,決不會「單騎突圍」,更非凡人所能挨近。當時載文再說大霧山︰「原來九百打死的是另一人……」《族譜》亦有記載。事實證明,大霧山死者絕非謝公。
二說︰「為僧去了」。
據《縣志》載,米縣寺碑有「靈運」字,有「謝公墓」。《謝家演義》中又敘︰他日日禮佛念經,種花竹,頹成了一個老衲,把從前的英雄氣慨一消磨淨盡,到七十歲才坐化而死到山時年38歲,正當年富力強,血氣方剛。一位心懷壯志、勇謀雙全的大詩人,會突然拋棄紅塵遁入佛門,過著每日晨鐘生活嗎?顯然是絕對不會的。
據史料證明,他的南方之行,是長遠的政治目的的。在大霧山「金蟬月兌殼」之後,他和夫人從洞庭湖東岸南下,從江西進入湖南,欲伺機出山。見《實錄》236頁)。故靈運為僧之說既不符合謝靈運的一貫性格,亦不符合當時的歷史。
……
白教授讀畢,沉吟良久,略帶沉重滄桑味的語調說︰「我們此行,尋找謝靈運歸宿之謎,當務之急是找到那位農民考古學家。沒有他的引路,我們就像一群瞎子,只能在黑暗中模索
江南立即表示贊同︰「教授所言極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