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356宣戰西夏

作者 ︰ 君朝西

u8小說三月十五,共濟女學在臨安北外城立校。♀

這是第一所共濟女學。

按照名可秀的設想,十年之內,要在南方各路都建起一所共濟女學。

衛希顏道︰「這個進度是否太保守了?」以她們握有的財富和實力,完全完全可以更快一些。

但名可秀並不急于求成,說︰「女子興學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比起男學有更多限制,須得穩健為宜,否則根基不牢,容易坍塌

名可秀說的根基包括幾方面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指「社會經濟基礎」——這是衛希顏理解後下的定義。

共濟女學是女子技學,而技學興起的根基是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只有商品經濟繁榮了,工場經濟發展了,女子技學才有出路。

這和朱雀書院的定位是不一樣的。

朱雀書院招收的是官富之女,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標都不同于共濟女學。這些官富之家的小娘子出嫁後都有自己的嫁妝產業,包括田莊、鋪頭、作坊,相當于農場、商鋪、工場,她們將是產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她們憂慮的是嫁妝產業的多少,而不是擔憂肄業後沒有「就業門路」。

但是,無論是擁有產業的官富之女,還是憑勞動技藝謀生的平民女子,她們都是處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中,商業經濟的繁榮和工場經濟的興起都必將對她們產生影響,只不過影響的層面和大小不同罷了。

名可秀曾道︰「治政者最應讀的書是《易》,……世間萬物及道理,沒有孤生者,總是互相影響而存,治世之道也是如此

衛希顏對此深表佩服——總之,她是無法從《易》中體悟到政治和經濟道理的。

就在共濟女學立校後的幾日,衛希顏接到了軍情司呈上來的一份情報,讓她有些閑散的心態變得振奮起來。

情報于西夏館司聞校尉︰夏州都統李合達起兵反叛。

這個李合達是何許人也?——此人原名蕭合達,是遼國人。

當年夏主李乾順為了鞏固和遼國的關系,兩次遣使向遼國請婚,天祚帝便將宗室女耶律南仙封為成安公主,嫁給乾順為後——率兵護送成安公主嫁到西夏的遼軍都統就是蕭合達。此人驍勇善戰,又口才了起,是能文能武的人才,乾順很看重他,封他為文思使。後來蕭合達屢立戰功,又升副都統,並被乾順賜國姓,于是蕭合達成了李合達。

之後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李合達率軍擊潰北宋名將劉法的兵馬,並追擊斬下劉法首級,因功升都統,鎮守夏州,成為西夏數一數二的猛將,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孰料風雲變色,女真人立國攻陷遼都,天祚帝潰逃漠北。夏主乾順見金國勢大,便轉而投了金國,奉其為宗主國。然李合達心懷故國,便上書乾順,奏請夏主以夏遼百年和好為重,出兵援助天祚帝,共御金國。

但乾順洞悉金遼形勢,天祚帝已無翻身實力,加之金國以天德州、雲內州、東勝州拉攏夏國,乾順豈肯出兵援助天祚帝?!

沒了夏軍攪和,逃到金夏邊境的天祚帝很快被金軍俘獲殺死,成安公主抑郁而亡,李合達心中悲憤不已。沒過多久,成安公主所出的太子也亡故了。李合達懷疑太子是被謀害而死,更加懷恨在心,但對夏主卻表現出更加忠誠。

後來耶律大石聯合阻卜部起兵復遼,李合達秘密派出心月復前往陰山聯絡。但那時復遼軍正與金軍打游擊戰,耶律大石的行蹤更是詭密,之後遁入陰山隱匿,李合達的心月復無法聯絡上耶律大石,又不敢隨意泄露身份,只得返回夏州稟報。……直到耶律大石率軍攻下臨潢府,李合達遣出的秘使才聯絡上了。

但此時耶律大石並不缺李合達那兩萬人馬,況且夏州遠在夏宋邊境,距離千里之遙,即使起兵歸遼,又能順利帶出多少人馬?倒不如暗地里積兵積糧,以圖後事。

于是,耶律大石派秘使同赴夏州,告訴李合達暗里籌謀,等待時機。

等到西夏與北廷簽訂了土地置換協議,耶律大石認為時機來了,秘密派出使臣到北廷鳳翔府,游說雷動結盟攻夏,共分夏國領土。雙方簽訂結盟協議,約定出兵日期。

到了夏國大德二年三月二十,即北廷建武十年、遼國興元三年,李合達起兵反夏,復蕭姓。起兵的聲討檄文說,夏主寵妃曹賢妃害死先皇後和先太子,乾順包庇凶手,並立其子為太子,此為夏室滅殺遼室血脈之陰謀——起兵宣誓為成安公主和先太子報仇,復歸遼國。

夏州駐有八千兵員,蕭合達殺了不服他的一千多人,起兵時統共有二萬兵馬——多出的一萬三千余人是蕭合達這些年暗地里招募的流民和匪盜,還有從遼國過來的五千契丹精兵,經由宋境潛入夏州,被蕭合達秘密安置在夏州。

由于蕭合達籌劃已久,加上有心算無心,起兵後立即掌控了夏州全境,並封鎖烽火台和驛站,不讓消息走漏,然後派出游騎實施突襲劫掠計劃——擄掠銀夏之地的堡寨。

銀夏七州的軍事防御主要面向橫山以南的宋人,沒想到自家後院突然起火,一時間失于防範,被夏州叛軍擄掠了不少寨子。而且不少貧民奴隸在叛軍「開倉放糧」的號召引.誘下,投奔歸附了叛軍。♀因此不到半月,蕭合達就拉起了四萬多人的隊伍,公開打起「歸遼義軍」的旗號。

而這時,反叛消息才傳到興慶府。由于蕭合達以前裝得太恭順,而且還故意暴露出貪財、搶掠民女這些把柄讓人拿捏,夏主完全沒想到他會起兵反叛,也因之雷霆震怒,連下三道銀牌召兵令,命令石州祥佑軍司和宥州嘉寧軍司出兵平叛。

石州在夏州以東,宥州在夏州西南,兩州軍司的都統接到興慶府發出的平叛王令後,各召集起一萬五千馬步軍,攻打夏州。但蕭合達料敵機先,提前在兩路平叛軍必經的半途上設伏突襲,大敗平叛軍,繳獲器甲上千,生擒俘虜數百,又有牛馬羊百頭,一時士氣大盛。

衛希顏接到軍報後,立即召開樞府軍事會議。

議事廳已經掛上了西夏輿圖。

衛希顏細看輿圖,在陝西以北、山西以西的黃河河套地區,由東至西,盤垣著銀、石、夏、龍、宥、洪、鹽七州,往西則有靈州與靜州,再往西則是涼州,也就是西夏的西涼府——這數州之地,宛若一條長蛇,盤踞于宋夏邊境,拱衛著西夏的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

這其中,分為兩大核心地域︰一為興靈,一為銀夏。

興靈即都城興慶府和靈州——西夏稱為西平府(今寧夏靈武西南)。

銀夏在興靈以東,由東至西有銀、石、夏、龍、宥、洪、鹽七州。

從重要性來講,興靈是西夏的政治經濟中心,銀夏則僅次于興靈——從軍情司西夏館分析的情報可知,銀夏諸州每年上納都城的財稅佔西夏年稅收入的一半,銀夏諸州提供的兵員也佔西夏兵力三成以上。

北廷要滅西夏,當滅興靈。但興靈與宋境隔著五百里瀚海,宋軍兵力難及——荒漠行軍對糧道是最嚴峻的考驗。而銀夏七州則位于宋夏東部邊境,其中銀、洪、龍三州就在橫山北面之下,從地理上看,距離北廷更近。所以,要攻西夏,必取銀夏——要取銀夏,必取橫山。

已經升任為兵房知事的呂祉分析道︰「橫山延袤千里,七州之地多馬宜稼,且有鹽鐵之利,人物勁悍善戰——夏人步兵中的精銳號稱步跋子,主要是橫山蕃人組成——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御。因此,夏人一旦失去橫山,就失去了重要的聚兵就糧之地

西夏據有橫山是從元昊之父李德明始。在這之前,西夏僅據有銀、夏、宥等州,因為沒有佔據橫山,與宋以平原為界,同宋對壘時,往往地處不利,而得橫山之後,憑險而據,居高臨下,便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

「由大宋觀之,朝廷不奪橫山,則兵取韋州,入沙漠之地,五百里乃至靈州,既無水草,又無人煙,未及覓敵,王師已困矣。夏人之來,雖也涉沙磧,乃在其境內,每予橫山聚兵就糧,侵入宋境,必有所獲,此夏人所以常獲利

對宋朝來說,失去橫山,西夏人居高臨下,使宋沿邊一些州縣諸如鄖、延、環、慶等均暴露在夏人眼皮底下,不得不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加強守御。同時,宋軍攻打西夏也因失去橫山而致攻取銀夏艱難,不得不取韋州以攻靈州,越五百里瀚海,進入水草、人煙俱無的荒漠之地,一旦糧草接濟不上,就只能不戰自退了。

所以,大宋要謀西夏,必奪橫山,取銀夏之地。

如今銀夏七州之中的夏州反叛,這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北廷會眼睜睜地袖手旁觀嗎?

眾人目光瞬間透亮。

呂祉看了衛希顏一眼,繼續道︰「以兵房分析,不出四月,北廷必然出兵橫山

座中交頭接耳起來,人人神色中都帶著幾分興奮。

衛希顏目光一過,兩邊俱靜。她點了點頭,肯定了呂祉的推斷,「雷動預謀已久,如今時機已至,自然不會坐而視之

座中人多數不知內情,聞知「預謀已久」都心中一驚︰難道蕭合達反叛是雷動竄掇的?更或者,是北廷與遼國的合謀?

很快,這個揣測得到了證實。

四月十五,遼國向西夏宣戰,起五萬精銳,攻打西夏佔據的北京路。

宣戰理由是,夏主乾順謀害成安公主及故太子仁愛,背叛宗主國,遼主興師討伐。

同日,北廷向西夏宣戰。

宣戰檄文道,西夏佔據的土地向來是漢唐屬地,而黨項人據土為國,屢次興兵侵犯中原,至大宋宣和元年,夏國臣服于宋,而後又興兵侵地,實為叛亂無常、不服王化的賊虜;且阻住西域以外諸國朝貢之路,阻撓西方使者入朝覲見,而今王師興兵,討伐賊虜,收回中原屬地,並懲賊虜侵掠之罪……

總之,宣戰理由光明正大,佔據了道義。事實上是,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中原王朝絕不允許關西之地有一個時刻覬覦自己的鄰居,必須徹底打垮打趴。

北廷預謀已久,出兵神速,河東路二萬禁軍以晉寧軍都指揮使徐徽寧為帥,突襲橫山要隘彌陀洞。

彌陀洞隸屬銀州,因其西面山崖鑿有大洞,內供彌陀佛像,故而名之。它是橫山最東面的要隘,因此西夏神勇軍司駐扎在此,有常戍兵員一萬,另有隨時可召集為兵的預丁三萬——

西夏的兵制與遼金相近,都是舉族為兵,地方上除了少數常備兵員外,其余多數都是平時不月兌離耕種、戰時奉召為兵的丁壯,地方共設十二監軍司,分別駐扎在重要的戰略之地,如銀夏之地有三個監軍司,各有常戍兵員一萬至二萬不等,而隨時可召令為兵的馬步丁壯各有三萬到五萬,合起來兵力甚雄。

但神勇軍的預丁還沒來得及召集,堡壘就被宋軍攻克。突襲的宋軍似乎對彌陀洞的防御堡壘十分熟悉,二十名身手矯捷的敢戰營尖兵攀山崖而下,從關隘側後方襲擊沿崖壁縋繩而下,進入堡寨內,奪下一段堡牆,配合攻打山隘的主力,拿下彌陀洞。

宋軍取下這道隘口,便等于控制了橫越橫山的山道,主力越山而下,截住前來支援的神勇軍。山道上,騎兵不宜作戰,兩邊都是勇悍的步兵,宋軍步兵對上橫上步跋子,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橫山軍敗退,神勇軍都統率七千殘兵退守銀州,並發召兵銀牌,命各部落集兵結戶,準備撤退。

宋軍拿下神勇軍駐地,就等于控制了橫山東部通路,留一千人駐守彌陀洞關隘,山下堡壘再駐二千,其余一萬六千人兵分兩路,一路攻打銀州城,一路攻打銀州西面的石州。

銀州(陝西米脂縣)位于橫山北面,其州城沿著無定河南岸的山崖,塹山而建,扼險沖而守,在彌陀洞駐地西南五十里。

宋軍從南北兩面夾攻銀州城——北面是從彌陀洞下來的兵馬,南面則是兵出綏德,從橫山半山腰的米脂城攻下山去。

米脂城最初叫畢家寨,太宗時期宋軍在橫山北面的山阜半腰平坦處興建,四周構築土寨,並設置寨門、鹿砦,背倚小山,前呈陡壁,是宋軍攻打銀州城的橋頭堡,後來更名叫米脂寨,其後又改稱米脂城。宋夏軍隊幾度爭佔,幾易其主,宣和末年時西夏趁金人南侵搶戰米脂城,雷動建朝打退金軍後,騰出手來收拾西北邊境,宋軍又奪回了米脂城,佔據了攻打銀州的地利。

如今宋軍南北夾攻銀州,神勇軍都統見勢不妙,在宋軍形成合圍之前,撤走了全部兵馬和銀州城的丁壯,同時搬走全部糧草和軍器,並在所有的井里投了毒,只留下一些老弱殘兵和婦孺守城。

宋軍拿下銀州,相當于得了一座空城。但有了銀州據地,兵馬糧草便可從橫山南面源源不斷地輸入,支撐銀夏之戰。

當興慶府接到北廷的宣戰檄文時,宋軍已會合蕭合達的歸遼義軍攻下石州。石州祥佑軍司都統戰亡,余部五千人逃往宥州。宋軍留兵駐守石州,蕭合達則率軍退回夏州,整軍待命。

西夏突然間面臨著內部叛亂和兩個大國的宣戰,興慶府朝廷鬧哄成一團。盡管西夏在乾順主政期間疆域數次擴大,其興盛蓋過夏國歷代,但從兵力國力上來講,仍然是小國——遼國雖然不復昔日強國雄風,但經過滅金戰爭淬煉下來的俱是精銳,與遼國勢力最雄時的騎兵精銳可與相比;而北廷宋室雖然只及前宋朝疆土的一半,但其兵馬比遼國更強,而國力也非西夏可比。更為糟糕的是,夏主乾順已經是老弱之軀,其雄心銳氣當然比不得雷氏父子。也怪不得興慶府面臨這種大變之際,朝廷上下有些驚惶失措了。

u8小說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凰涅天下最新章節 | 凰涅天下全文閱讀 | 凰涅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