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春秋 第二十三章 伍員歸吳

作者 ︰ 看雲的季節

話說武員被帶刀侍衛領著進了王宮大殿,他步態沉穩,不慌不忙,鎮定自若地跟進了大殿。♀跪下施禮畢,站立一側。吳王眼見此人面相清奇、目光如炬,也甚是喜愛。便問了名姓,了解了一番家世,知是楚國貴族之後,更是敬重。以國事與伍員相對,也甚合己意。只見他談吐有序,胸藏奇謀,可稱為大才,吳王便有心重用。

吳王問道︰「先生從楚國而來,對楚國國事肯定十分了解。寡人听說楚王听信讒言,逼死了相國斗成然;滅了先生伍氏一門;借他人之手除了楚太子建。據先生看來,我吳國在此之際,可否有何作為?」

伍員听後默然垂淚,便將自己父親如何受到奸人算計,楚平王如何昏聵,听信讒言,把兄長也用計誑去,滅了伍家滿門,自己由于多了些心眼,才逃了出來,流落到此。講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伍員又道︰「現在楚王自毀長城,近小人遠賢臣,雖為千乘之國,但已是朽木不可雕,大廈將傾也。外臣以為大王建功立業,稱雄諸侯,必先破楚,先平定了南方,再引軍北望,霸業可成!」

吳王便有些憐憫之心,問道︰「先生受此大難,听說先生胸懷奇謀,有濟世之才。先生欲報家仇,為何獨往我偏狹之國?何不求助于晉,齊等大國呢?」

伍員在吳王面前,對天下大勢侃侃而談︰「晉國雖為霸主,但已是昨日黃花,雄風不再。現在晉國六卿專政,君弱臣強,國事廢弛,外強中干而已。且離楚較遠,中間有宋、鄭、蔡等楚國的屬國橫亙其間。所以晉國並非臣的首選之地。齊國與晉國同理,都已經國勢衰微。而吳國與楚國接壤,又擁有天然糧倉之地,且沒教化,民風彪悍,如日出東方,只要有心經略,必可雄霸一方。所以臣逃亡到此,以助大王展鵬程萬里之志。」

吳王沉吟片刻。問道︰「按先生之意,寡人應當如何去做呢?」

「外臣今日逃落于此,一是因為吳、楚是對老冤家,希望君王可以借師與我,臣將率師幫君王伐楚;二則楚王昏庸,臣奸軍廢,是伐楚的大好時機。望大王不要錯過!」

不想此時太宰賀熊出班,提醒吳王道︰「大王新收肱骨之臣,本當慶賀。可是武員剛剛歸吳,只听得他一面言辭。大王國事初定,就起征伐之事,勞民傷財;臣以為伐楚之事還得再做商議才好。」

吳王細細思索了一陣,權衡了一番,認為伍員說得在理,再加上自己繼位有些牽強,正好用兵伐楚可以彪炳自己的雄才大略,證明自己也不是碌碌之輩,為自己的政治上可以加點分,便同意了伍員的請求。封武員為大夫之職,以客禮待之,賜以屋宅莊園,可以參言國事,待整頓好兵馬,安排好糧草之後擇日出兵伐楚。

那日,武員住進吳王新賜的府邸,在晚上吃過晚飯,入了靜室。在祖宗牌位面前點了香燭,上了祭品,發誓道︰

不孝武員告慰祖宗︰至從受奸人殘害,蒙蔽王听,致使楚王滅了我武家滿門,唯我一人逃出,如喪家之犬、漏網之魚。今有幸得吳王青目,可使我有報仇雪恨之望。待有朝一日能握吳國權柄,定當揮師楚國,為我武氏一門報血海深仇!

武員祭過祖宗,來到書房,這些侍從都是新選而來,也不大熟悉,只有管家吳忠,照了幾面便熟識了些。于是喚來吳忠,把府內的護衛和內侍都做了一次會見,便有安心在此落腳之意。

這日閑著也無事,便騎了馬,掛了弓,一路揚鞭到了郊外,想尋個地方射獵。正尋覓間,發現一只小鹿在林中張望,便跨馬追去。正奮力追趕時,只見面前有一小河,那小鹿展眼已無蹤影。伍員便跳下馬來,把馬韁栓在樹上,信步游覽起來。低眼才看見河邊有一垂釣老者,戴著竹籬,悠閑地望著那根魚竿,似乎沒看見武員似的。

武員上前抱拳向老丈施禮道︰「請問老伯,此處水流甚急,不太好釣魚呢。」

老者站起身來,還了禮︰「老朽在此處非為釣魚,實為他人釣天下之才。敢問先生可是楚國逃亡的武員大夫嗎?」

武員很是驚詫,在此僻壤之地,竟有人能胸藏天下大勢,呼出自己的名姓,且清楚自己的身世。于是大驚道︰「請教先生,既然知道我武員來路,肯定今日必有教我之言,我一定洗耳恭听。」

老者問道︰「大夫逃出楚國,今來我偏狹之國,投了吳王,肯定能得到大王的重用,不知大夫近日上朝,可有什麼封賞?」

武員望了望老者,鶴發童顏,步履輕便。遲疑了半晌方才說道︰「吳王憐我一門忠烈,被害于奸人之手,今已封我為大夫,我王許諾他日時機成熟時可助我報仇。」

老者搖搖頭,緩聲說道︰「吳王即位未穩,表面相安其實內憂外患,大夫自思可曾為我王做了什麼大事或是為我們國家立了什麼大功嗎?」

武員說暫時還沒有,正等待著時機,報效吳王知遇之恩。

老者又言︰「既然大夫沒為我們國家立毫末之功,那吳王為什麼會為了大夫舉全國之力去冒險征伐楚國,而把自己的國家置于危險的境地呢?再說吳弱楚強。在我看來,吳王必不會重用大夫,也不會為大夫報仇。現有一人,很賞識大夫之才,有心結交,不知大夫意下如何?」

「敢問青目者為何人?我武員有何德能,能有賢者欣賞的?」

「吳公子姬光,現為吳國上卿,也是吳王的堂兄,正在廣收賓客。以大夫之才,公子一定可以幫助大夫成就一番事業!」

武員呵呵一笑︰「據我觀察,公子姬光一直懷有不臣之志,常懷怨恨之心,我不會投奔他的。先生不可再言!」

「大夫也知道,公子姬光的父親諸樊為吳王時,過世後遺命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二弟餘祭。餘祭駕薨後再順次傳給夷昧,就是現在吳王僚的父親。傳弟不傳子,準備這樣傳下去,一直想傳到三弟季札的手上,因為季札最賢。不想季札不想為王,逃走躲了起來,結果夷昧死後,他兒子王僚繼承了他父親的王位,本來這王位按規矩是要傳到公子姬光的手上的,不想王僚給霸佔了去,你說公子會怎麼想?吳王僚為了安撫公子,所以讓公子姬光做了上卿。」

「我也听說過此事,但是吳王已經即位,何苦又生事端,把百姓帶入火坑之中呢?

「王僚性格殘暴凶狠,不宜為吳國之主,立國應為賢者居之。「

「我今日也不會投奔公子,當然也不會泄露你們的計謀,好自為之吧。」武員打斷了老者的話,說聲告辭,便騎馬絕塵去了。

武員去後不久,從樹林里走出了一位長袍之人,正是被離。他上前對老者說道︰「莊先生,武員既然不會投奔公子,煩先生回去轉告公子,讓他從中設計,不得讓吳王重用他,更不可讓他領兵伐楚,以償復仇之志。如果武員不能完成報仇大志,倒有可能轉而來投奔公子的,總之我們要把他逼到公子這邊來。如果他跟著王僚,我們讓他什麼也做不成,方可作為我用。」二人又密謀了一陣,才分頭散去。

那日早朝,眾臣列定朝班,議了些國事。上卿姬光站出位次,向吳王奏道︰「臣听說君王準備派軍隊攻伐楚國嗎?」

吳王點點頭︰「王兄有什麼高見?伍員身負大仇,楚國又君昏臣佞,是出兵的大好時機。」

姬光搖搖頭奏道︰「那只是伍員的一番片面之詞而已。臣讀遍史書,也沒听說過一個國家為了一個逃亡之客而動用軍隊的。軍隊是國家的大器,非兒戲也,不可盲動。君王細想︰如出師伐楚,勝利了還好,但也要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還要耗費多少國力?我們又能得到什麼呢?再說一旦失利,那後果也很嚴重,不但損失軍力,耗費糧草,消耗國力,更有可能撼動國之根本,我看不可!」

吳王听完,驚得離席而起,贊賞道︰「多虧王兄提醒,醍醐灌頂。寡人沒去深思,差點釀成大錯。」遂罷了伐楚之議。

伍員見一番努力瞬間變成泡影,便有些憤憤不平。于是出班想辯解一番,奈何吳王主意已定,不再听他多言。伍員無法,就提出辭職的意見。

姬光又向吳王奏明,順便給伍員穿個小鞋︰「伍員心量狹小,一听君王不為他出兵報仇,便耍起小性兒,連大夫的官職也要辭去,此等事非為賢臣所為也!」

吳王也有些動怒,也不好把這家伙驅逐出境,畢竟別人干里來投,也不能太過不是?于是就同意伍員的辭職請求,在離都城不遠的陽山賞了他一百畝田地,讓他自去耕作,可以度日。伍員承了王命,只得回到賞賜的田畝之處,安心做起農民。其實也不錯啦,應該算是個員外的意思,把田地出租給鄉民,收些租子什麼的。平日也還清閑,時不時到四處逛逛,結交一些當地的俠義之士。l3l4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吳楚春秋最新章節 | 吳楚春秋全文閱讀 | 吳楚春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