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利比亞地區的聯合軍事行動被取消了,但是克里斯皮首相卻依然熱切的盼望著來自德國政府的低息貸款,因為遙遠的東方傳來一個好消息。
在1880年代,意大利政府致力于在紅海沿岸和索馬里南部地區的拓殖,他們先後佔領了紅海沿岸的重要港口阿薩布和馬薩瓦,並在朱巴河河口建立據點。
不過,1887年時,意大利在紅海沿岸的殖民行動第一次遭受挫折,意軍在進攻提格雷中部地區時被阿比西尼亞國王約翰尼斯四世擊敗。
約翰尼斯四世原本只是提格雷地區的一個小王公,但是他機敏果敢而且性格堅強,在1860年代大英帝國遠征「瘋子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時,他主動幫助英**隊,以此換取了英軍統帥小內皮爾的好感。
英軍獲勝返回時,把大部分用不著的火繩槍都留給了他。憑借著武器的優勢,約翰尼斯四世在以後幾年逐漸征服了整個阿比西尼亞地區,並且在和埃及總督的戰斗中屢屢獲勝,穩固了基督教在當地的統治性地位。
不過打敗意大利人後,他的好運也就到頭了。
兩年後的1889年,約翰尼斯率部和伊斯蘭蘇菲主義者馬赫迪派武裝交戰,在梅特馬戰役中被擊斃。雖然戰爭失敗了,但是他的這次行動拯救了大約300多名歐洲人的生命。
1889年,作為約翰尼斯四世連襟的孟尼利克按照之前達成的協議加冕阿比西尼亞國王,不過此時國內反對勢力眾多,他的統治很不穩固。就在這時,意大利人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而他為了迅速平定南部的反對勢力,也有意借助外力來增強軍隊裝備。因此,他登基僅40天後,就同意大利政府簽訂了《烏西阿利條約》。
條約的阿姆哈拉文本第17款載明,阿皇在與其他歐洲國家交往時,可以通過意大利政府給予協助。可是在意大利文本上卻把「可以」一詞換成「必須」的字樣。正是按照這種「曲解」,《烏西阿利條約》墨跡未干,意大利就公開宣布埃塞俄比亞為它的「永久保護國」。孟尼利克對意大利的殖民野心缺乏思想準備,在這種**果的強盜行徑面前甚為驚訝。
他立即寫信給意大利國王,信中說︰「由于兩國的友好關系,所以我在簽約時說過,請意大利君主受理我國在歐洲的事務。但是,我從未簽訂條約來限制自己必須這樣做。」
1890年2月,他又致書歐洲各國,表示「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的阿姆哈拉文名稱)不需要任何國家的幫助,她只祈求于上帝。」孟尼利克維護主權的正當立場,受到意大利當局蠻橫的指責和恫嚇。
1891年4月,孟尼利克再次寫了「致歐洲各國君主書」,表達了維護民族獨立的決心。信中寫道:「如果遠方的強國前來瓜分非洲,我是不會袖手旁觀的。」
此時,英國為了防止法國人的擴張有意縱容和掩護意大利的行動。英國外交官雖然搞不明白《烏西阿利條約》是否具有真實的法律效力,不過在對外的聲明中依然把阿比西尼亞當做意大利的保護國來對待。
又由于三國同盟的緣故,德國和奧國自然是支持意大利在非洲擴張的。所以,孟尼利克的抗議猶如石沉大海一個浪花都沒有泛起。
不過抗議歸抗議,但是為了全力平定南部反叛勢力,孟尼利克也沒有急著和意大利熱播撕破臉皮。雙方甚至依然在進行著軍火方面的買賣。
1892年,約翰尼斯四世的私生子塞西爾被反對孟尼利克的提格雷王公們推舉為國王,當消息傳到羅馬,克里斯皮知道徹底分裂並征服阿比西尼亞的時候到了。
歷史上,這一時期的意大利政府還是自由派焦利蒂內閣當政,政府嚴格限制軍事撥款,以至于提格雷總督巴拉蒂里將軍眼睜睜放棄了絕好的出兵機會。
直到1895年克里斯皮上台後意軍才再次開始大規模政府行動,不過那時侯,孟尼利克已經平定了南方的反叛,得以集中全部力量對付意大利遠征軍。
巴拉蒂里將軍出身加里波第的「紅杉軍」,作戰和指揮經驗豐富,富有韜略,是那個時代意大利很有才能的將領。他長期擔任意大利駐東非總督,對于將要面對的敵人也比較了解。歷史上,意軍在阿杜瓦的戰敗是由于運氣壞到了極點,即便如此,意軍也是在傷亡達到40%的情況下才最後投降。這和英軍在阿富汗和祖魯蘭的失敗並無太大不同,而且孟尼利克的六千多近衛軍在裝備和訓練方面並不落後意軍,炮灰輔兵在人數上則是後者總兵力四倍。
克里斯皮首相舀定主意後,迅速把想法通過德國外交部呈送到威廉面前,並且表示一旦收到德意志銀行的貸款,意方就會迅速把阿薩布交割給指定的德國公司經營。對此,威廉自然不會反對。
阿薩布位于曼德海峽北端,距離對岸只有30多公里,是一處適合建立要塞的天然良港。意大利人早在1882年就在阿薩布建立了據點,只不過由于後來獲得了經濟月復地更廣闊的馬薩瓦後便放棄了對該港口的擴建,所以對于意大利人來說,以一座對自己不太重要的港口換取德國的貸款和好感是十分劃算的。
1892年6月1日,德意志帝國國旗在阿薩布港口升起。與此同時,德國外交部向英國發出一紙聲明,稱德國在阿薩布的存在只是出于航運目的,不會在當地建立威脅海峽安全的大型軍事要塞。
對于德國的乖巧,英國方面也作出了友善的回應,重申了《赫伯特條約》中關于支持德國在索馬里中北部建立殖民地的承諾。
經過了幾個月的準備,在1892年9月,北非的旱季即將到來的時候,意大利政府以孟尼利克不遵守條約規定為借口,向阿比西尼亞宣戰。
意軍總兵力包括兩個本土師和四個殖民地團,共計兩萬八千人。在巴拉蒂里將軍的指揮下,穩扎穩打,和塞西爾的「偽軍」緊密配合,一路所向披靡。
雙方再次決戰于阿杜瓦,這一次意軍輕松擊潰了支持孟尼利克和提格雷王公的聯軍,至聖誕節前,意軍終于完全控制了阿比西尼亞中北部的提格雷地區。
之後,塞西爾在存有約櫃的古城阿克蘇姆加冕提格雷國王,和位于亞的斯亞貝巴的孟尼利克形成東西對峙之勢。
當獲勝的巴拉蒂里將軍返回羅馬,市政府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意大利國會議員全體起立向他致敬,場面和氛圍宛如迎接凱旋歸來的古羅馬統帥。
……
整個阿比西尼亞地區是由兩個主要民族組成,一個是位于中北部的提格雷族,一個是位于中南部的阿姆哈拉族,他們都信奉猶太教並自認為是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後人。
孟尼利克本人是世襲紹阿國王,紹阿則是阿姆哈拉族的主要分支,雄心勃勃的孟尼利克在基本統一阿姆哈拉後意圖成為真正的阿比西尼亞皇帝——萬王之王。所以,他迎娶了來自提格雷最具實力的一位王公的女兒泰圖作為自己的皇後,以此換取提格雷人的支持。
如果沒有意大利人的干預,以孟尼利克的實力和武功遲早會統一整個阿比西尼亞,但是意大利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進程。
此時,孟尼利克尚未完全統一帝國的中南部,很多割據貴族都為維護自身的統治而不惜一戰。所以,他很清楚以自己現有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擊敗兵力充足、裝備精良的意大利軍隊,一旦在決戰中失敗,那便是王國分崩離析、自己身首異處的下場。
阿杜瓦一戰,他雖然派出了近衛軍主力,但是並未報著死拼到底的決心,所以當聯軍潰敗,他的嫡系部隊率先撤出戰場。
意大利方面,意軍完成了對提格雷的佔領後,巴拉蒂里對深入東非高原深處心存憂慮,而阿杜瓦一戰中孟尼利克近衛軍的猛烈火力也讓他有所顧忌。
此外,克里斯皮首相也覺得現有榮譽已經足夠,繼續向內陸進軍除了空耗軍費,並增加法國的妒忌外,毫無好處。
于是,意阿雙方迅速簽署和約。
孟尼利克承認了提格雷王國是意大利的保護國,意方則同意修改《烏西阿利條約》中的強制條款。從此,阿比西尼亞正式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方的提格雷王國獲得獨立,而孟尼利克和他的王國則暫時擺月兌了來自意大利軍隊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