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祿愣了一會,暗暗決定,大不了從自己房里出錢買鯽魚,秀娘的身子骨弱,女乃水不足,小女兒吃不飽啊!思索一番,端起大嫂給弄得韭菜蛋花湯,又拿上一個蒸餅,想了想,自己也不去堂屋吃了,陪著媳婦在自己屋吃好了。把拿起的東西放下,從碗櫥下面,拿出一個木托盤和柳枝編的小籃,又從碗櫥上面,拿了一個大碗,從鍋里盛了一大碗韭菜湯,往柳條籃里放了三個蒸餅,最後把大碗韭菜湯,中碗韭菜蛋花湯,盛蒸餅的柳條籃放到托盤里,端著回西廂了
午飯後,張家大兒媳婦洗碗刷鍋,其他人都回房休息了,二房的長女張麗被老太太弄到她屋里去了。
未時末,大家陸陸續續起來了,張三爺和大兒子去了後院編筐,張三爺小時候讀書考取功名不成,就學了柳條編這門手藝,靠近河的地里每年都種紅皮柳,長成後,編成筐或者籃子,送到玉田縣城的編織一條街。今年麥收前,張安福去了一趟玉田縣城,帶回的消息是筐缺貨,所以今年的柳條都編成筐。張家村,姓張的最多,張家現在的族長是張三爺的親大伯,張三爺的親爹是張家族長一母同胞的四弟,他們本家這一支本來不強勢,到了張三爺爺爺這輩,老爺子咬著牙把四個兒子都送進鄉里的私塾,雖然張三爺的二伯,三伯和爹不是喝墨水的料,但張三爺的大爺爭氣,參加鄉試,一次而過,成了童生,縣試雖然費了幾年功夫,但第三次參加時也過了,成了秀才。後來做了十幾年的鄉里的學政,張三爺這輩靠著本家長輩的萌蔭,幾乎都喝了幾年墨水。後來張家大伯辭官回了村里,開辦了張家族學,鄉學政由他的長子,張三爺本家的大堂兄接任了,他也是個考取了秀才功名的人。五年前,老族長死後,張家大伯被族老們推舉為了新族長。自從有了族學,張家村的適齡男孩子都有了讀書的機會,其他姓的孩子都也可以上。就說張三爺這輩吧,雖然只有大堂兄一人考取了秀才,但十二個本家兄
弟里,二伯家的二哥,三伯家的大哥都是童生,如果不是自家老爹死的早,大哥也不用退學扛起家里的擔子,大哥讀書的靈性連大堂兄都羨慕啊。張三爺的三個兒子中,大兒子就是個榆木疙瘩,粗粗識了幾個字後,就跟著張家三爺種地編筐了;二兒子也不是這塊料,雖然有點小聰明,但讀書也不成,在鄉里的貨棧里,當了個伙計;三兒子還行,上完族學成了親,成親後又去鄉里讀了兩年的鄉學,今年八月參加鄉試。
張家大兒媳婦把大房的三個孩子送進北屋,回屋縫縫補補起來;張家三兒媳婦因為有孕嗜睡未起,張安壽只好放下書,把醒來的張長華也送進北屋;孩子們的倆個女乃女乃看著五個孩子;張安祿輕輕的從炕上的矮廚里取出半貫錢,害怕把媳婦和小女兒吵醒,心想自己從四十了天多前,因為收麥,種大豆,高粱,谷子和媳婦待產,請了倆個月的假,還有小二十天,先把定金給村里的胡漁夫送去,讓他隔一天送來二斤鯽魚,連著送二個月,回頭告訴大嫂,給兩天一熬鯽魚湯,腳下步不停,出門尋著東頭胡家去了,我和我的娘確實沒被吵醒。